王凤仪穷苦出身,自幼家贫失学,不识文字。但能通过人生遭遇,由忠孝进入,反悟命运,最后彻悟本性而得道,把玄而又玄的“道”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他的事迹,类似于六祖慧能大师,值得后人借鉴学习。杨朗天编著的这本《王凤仪言行录读本》浓缩了古贤圣人的精华,又非常贴切生活,把最高深的“道”在生活中运用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可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读物。本书分原文、注释、白话文翻译、解读等部分,对该书的主要内容做了全新解读。
| 书名 | 王凤仪言行录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凤仪穷苦出身,自幼家贫失学,不识文字。但能通过人生遭遇,由忠孝进入,反悟命运,最后彻悟本性而得道,把玄而又玄的“道”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他的事迹,类似于六祖慧能大师,值得后人借鉴学习。杨朗天编著的这本《王凤仪言行录读本》浓缩了古贤圣人的精华,又非常贴切生活,把最高深的“道”在生活中运用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可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读物。本书分原文、注释、白话文翻译、解读等部分,对该书的主要内容做了全新解读。 内容推荐 王凤仪出身贫苦,目不识丁,却能希贤希圣,胸怀天下。他从小笃行忠孝,入则修身齐家,出则雇主敬佩、乡里信服。父亲去世,他庐墓三年,自此以救正人心、改善社会为己任,办学创会,造福各界。 杨朗天编著的这本《王凤仪言行录读本》来自王凤仪对自己生平的回忆,生动地再现了一位教育家的成长和贡献。读本分原文、注释、解读等部分,对该书的主要内容做了全新解读。 目录 一 身世 二 让肚兜 三 放牛 四 孝心 五 学做活 六 爱物 七 扛活 八 刻苦耐劳 九 找好处 十 问“做活的道” 十一 忍辱 十二 立志学异样人 十三 学会“俭”字 十四 感化内东家 十五 助人 十六 结婚 十七 受辱度志 十八 慈母逝世 十九 弟兄分家 二十 立命 二十一 夺志 二十三 迎养祖父 二十四 谏言 二十五 铲地 二十六 迎养祖父被告 二十七 救蒙古女人 二十八 替四弟扛活 二十九 尽悌道 三十 领妻尽孝 三十一 立志改风俗 三十二 长疮疾 三十三 为人即是为己 三十四 “君臣”道 三十五 暗助私塾 三十六 教子 三十九 悔过好病 四十一 救杨柏 四十二 救杨柏出狱 四十三 体恤宗族 四十四 忍辱认罪(节选) 四十五 学习宣讲善书 四十七 伦理疗病 四十九 劝人成孝 五十 为父守坟 五十六 怜恤堂嫂 五十七 讲病齐家 五十八 劝李子和尽悌道 五十九 教导儿媳 六十 度妻开性 六十一 感化宗族 六十二 学“范公划粥” 六十三 知人生死 六十四 给婶娘合家 六十六 讲病化人 六十八 送妻上学 六十九 舍己救人 七十 给儿媳讲病 七十一 开始办女义学 七十四 将军夫人问命 七十五 教子 七十七 高桥一带立学 七十八 根德营子女义学 七十九 杨兴屯女义学 八十一 赵士魁问道 八十二 给族兄和事 八十三 立志学圣人 八十五 给女老师讲道 八十六 为办学被告 八十七 羊山镇永庆当倒闭 八十八 招股开善德当 八十九 容让亲戚 九十 给赵品三讲病 九十一 知府敬佩 九十二 善德当歇业 九十四 乞讨访道 九十五 给王恕忱讲病 九十六 讲病方法 九十七 讲“善、功、德” 九十八 辽阳县张忠保女义学 九十九 海城县周正堡女义学 一百 白老先生戒酒兴学 一百零一 给刘自阳讲病 一百零三 讲习班 一百零八 表演嫡庶道 一百零九 教二儿媳妇 一百一十 台安县五间房女义学 一百一十四 宋乐三戒烟兴学 一百一十六 给刘玉成讲病 一百一十七 给马督办母亲讲病 一百一十八 范家屯讲习 一百一十九 劝清修女行道 一百二十二 农安县女义学 一百二十三 先天姑娘侯向琳 一百二十四 实施忍让 一百二十五 兰西县立学 一百二十六 一句话感动陈景飏 一百二十七 访杜绍彭 一百二十八 杜绍彭来迎 一百三十 龙凤成祥 一百三十一 兴学大会(节选) 一百三十二 讲话 一百三十三 听道 一百三十四 继母道(节选) 一百三十九 行讲道之一斑(节选) 一百四十三 安达大会(上) 一百四十三 安达大会(下) 一百四十四 与老举人论道 一百四十九 长春大会 一百五十二 先天(崇俭)结婚 一百五十九 沈阳同义里讲演社(上) 一百五十九 沈阳同义里讲演社(下) 一百六十 劝子东学道 一百六十一 给江希张讲病 一百六十三 力倡朴实 一百六十八 给翟省长讲病 一百七十 命张理事长入关 一百七十六 整风俗(节选) 一百七十七 倡立安老所 一百八十一 商人道(节选) 一百八十二 过哈尔滨讲道(上) 一百八十二 过哈尔滨讲道(中) 一百八十二 过哈尔滨讲道(下) 一百八十六 不动心 一百八十七 处世典范(节选) 一百八十八 劝道德会的人就下(节选) 一百八十九 劝同仁讲道 讲述者(郑子东先生)事略 后记 试读章节 四 孝心 王善人说过: 我放牛时,每逢年节回家,我妈总给我留些好吃的东西,我都不肯吃。我对我妈说:“东家给吃的东西,咱家里都没有,我吃得太饱了,一口也吃不下去。给弟弟们吃吧。”因为我年纪小,在外给人家放牛,我妈本来就不放心,怕我在外吃不饱、睡不好。若是我在妈面前狼吞虎咽的,不是更叫我妈不放心吗?我才一口也不肯吃,好叫我妈放心。 我家里穷,弟兄又多,我妈给我们做鞋,很困难,哥哥弟弟们,又都争着要新鞋穿,因此我就天天光着脚上山放牛。有一天,东家叫我去给亲戚家送礼钱,我本想回家去拿鞋,又怕我妈为难,就光着脚去了。第二天回家和我妈一说,我妈说:“你不穿鞋,就到亲戚家①去,不是叫人家笑话我么!”我才知道错了。 小时候,有一天祖母在田间干活②,叔伯姐姐和祖母吵骂,伯父在旁边听着,并不管教自己的女儿。我想——儿孙出生的时候,亲友都道喜,可像我祖母得了我伯父和我叔伯姐姐那样的儿孙,又有什么可喜的呢? 在家时天天听兄嫂口角③,心里非常厌恶,感到很苦恼,便暗下决心,非逃跑不可。叨咕④多次,妈妈知道我言出必行⑤,便大哭起来。我知道有伤母心,便立刻给我妈叩头,安慰我妈说:你老放心吧,我绝不跑啦! 注释 ①亲戚家:凤仪先生和王树德是亲戚,所以王树德家的亲戚也是先生家的亲戚。 ②干活:当时祖母在割大烟。 ③口角:即吵架。 ④叨咕:方言,即说了多次、唠叨了多次的意思。 ⑤言出必行:凤仪先生从小就很讲信用,说到的一定做到。 解读 迫于生计,父母不得不让孩子出外放牛,并不是不心疼他们。此时的凤仪先生比十岁时更能体贴父母的慈心,宁肯不吃,也不忍心让母亲担忧,还能想到弟弟。他怕母亲做鞋困难,光着脚去亲戚家。当母亲指出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时又能意识到错误,吸取经验教训。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凤仪先生从小就能观察周围事物,既留心“善者”,也留心“不善者”。叔伯姐姐对奶奶不敬,伯父居然袖手旁观,听之任之,对此凤仪先生很是看不惯。他由此联想到只有孝顺的儿孙才是家庭的喜事。 虽然凤仪先生反感哥哥嫂子的口角,很想离开,但为了不伤双亲的心,他跪下向母亲保证不走,可见他是时时刻刻将父母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的,是个非常孝顺的人。 清光绪六年(1880年),王善人十七岁。 五 学做活 王善人说过: 我十七岁那年,在家学做活①,有一天跟我爹铲地②,我问我爹说:人们辛辛苦苦地过家,还有个头③没有?我爹说:过家还有头吗!我爹一边铲地,一边和我闲谈。讲起人生过日子的事,他老说:“我们朝阳人,每人有五亩地就保住命了。”当时我便暗自立志,决不多贪求。 注释 ①做活:这里指种田等农活。 ②铲地:锄田。 ③还有个头:即还有完没完。 解读 快乐是幸福人生的保障,而知足又是快乐的保障。自古以来,有很多人为贪心所连累,从而失败、堕落,非常可惜。凤仪先生自小就不以积攒财物为意,父亲说有五亩土地就能自给自足,他就立志将来只要五亩地,不贪更多。后来,正是因为常常怀有知足之心,而没有贪心,凤仪先生才能常乐无忧,得以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事业,受到社会的尊敬。 清光绪七年(1881年),王善人十八岁。 六 爱物 王善人说过: 有一天,我上树林子里去,找镰刀把①,找了老半天,也没找着。四弟问我:“你做什么去了这半天?”我说:“我想找个镰刀把,到底没找着。”他立刻进树林子里,割来一棵小树交给我说:“这不有的是吗?”我说:“你把一棵能长成大梁的树苗给毁了!这太可惜了!我是想找一棵不成材的露根的小树,带根割下来,不用费工修制,又不损坏树苗,那该有多好。” 你们不要以为,荒山上一棵小树,算不了什么。人得知道,人有人道,物有物理。懂得人性,会用人,能享人的福;懂得物的性,能享物的福;懂得树的性,能享树的福。把物用对了有功,把人领成了有德。② 注释 ①镰刀把:即镰刀柄。 ②这段话是善人多年后的追述。 解读 这一篇讲述的是凤仪先生少年时就有爱物之心,宁肯不要镰刀把,也不忍心损坏能成材的树苗。 程颐是宋朝大儒,曾任小皇帝宋哲宗的老师。有一次哲宗无故将柳树枝折断了,程夫子看见了,教导皇帝说:“春天是万物生长的时节,一草一木都不能随便摧折。”又有一次,哲宗漱口,看见蚂蚁,就把水吐到别处去。程颐听说后很高兴,对皇帝说:“要是陛下能将这种慈悲爱物之心推广到全国就好了。” 由此可见,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皇帝,都要有慈悲爱物之心。如果能将这种意识发扬推广,就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自身也能获得更大的成就。 在凤仪先生看来,“懂得人性”指充分了解一个人。就好比一位领导对某员工的性格、喜好、特长、缺陷等了如指掌,才能爱惜员工,更好地任用员工,如发挥员工的长处,使他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用违其才。这对集体、领导、员工本人来说都是好事,这就是“能享人的福”。“懂得物性”也是如此。就好比很好地掌握了一种工具的性能,就能更有效地使用这种工具,同时也知道不用它干不适合的工作,避免损坏,这就是“能享物的福”。《中庸》上说“能尽人之性”、“能尽物之性”,就是这个道理。 P5-9 序言 王凤仪及其言行录 20世纪初,中国出了一位传奇式的民间思想和教育家。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被尊称为“王善人”的王凤仪(1864—1937),本书所记载的就是他的言行事迹。 凤仪先生出生于清朝末年的朝阳(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市),原名树桐,凤仪是他的字。按当时的习惯,人们互相称呼对方的字,所以他被称为王凤仪。 凤仪先生出身穷苦,从小就给人放牛。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他从不抱怨,总是心怀感恩,勤勤恳恳地把主人交代的事做好。他曾说:“因为有牛,东家才给我们饭吃。若是不爱护牛,就太没有良心了!”长大后给人帮工,他更是不怕脏、不怕累、不挑剔报酬,获得了雇主的一致好评,大家都抢着雇他。 凤仪先生小的时候,爷爷从家里搬出去住,他很难过,流着眼泪没拦住。后来他学习周姑父家的孝行,将爷爷接回家奉养。当时凤仪先生已和兄弟们分居,母亲也已去世,他和妻子独自照顾两辈老人,宁可自己挨饿,也要保证祖父和父亲有吃的。 尽管没读过书,凤仪先生天生就善于独立思考,留心周围的人和事。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能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为别人着想,并由此总结出很多道理。他曾说:“凡事都有好处,正面找不着,从反面去找。能从反面找着好处,才能免去烦恼。” 青年时,凤仪先生有个缺点,就是特别愤世嫉俗,看不惯社会上的恶习。当时他身边的许多人都喜欢赌钱,他为此心中常常怀有怨气。时间长了,他的肚子上长了一个疮,很长时间都不能治愈。因为患病,不能干重活,他也没闲着,看别人有矛盾,他就去劝解,别人有困难,他就帮忙想办法。这样一来,大家都很尊重他,称他为“王善人”。 三十五岁时,凤仪先生认识了家乡的大慈善家杨柏,当时杨柏正在宣讲善书。凤仪先生听了善书中“双受诰封”的故事,深受震撼,自己仔细反思,明白了“贤人争‘不是’,愚人才争理”的道理。他责备自己不该专看别人的毛病,更不该怨恨生气,决心痛改前非。第二天,已经长了十二年的疮,竟然好了。后来凤仪先生自己也学会了讲善书。 不久,杨柏受人陷害,被逮捕坐牢。风仪先生为救杨柏,绞尽脑汁,最后决心效仿春秋时期的义士羊角哀,豁出生命拯救朋友,终于使杨柏脱险。在这之后,凤仪先生越发助人为乐。第二年,他在无人传授、无人指导的情况下,懂得了一种奇特的治病方法——“讲病”。简而言之,即完全不用吃药、手术,仅仅通过观察和交谈,帮助病人把心中的病根化开,以达痊愈的效果。 父亲去世后,凤仪先生为父母守墓,在坟前住了三年,在此期间,他一边为慕名前来的患者讲病,一边思考,悟出了许多道理,尤其在家庭伦理关系方面,如何做个好父亲、好母亲、好儿子、好妻子。凡是有矛盾、不和谐的家庭,只要能做到不管别人,只要求自己,根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尽到家庭的本分,就能化矛盾为美满,化苦海为天伦之乐。 在洞察家庭伦理关系的基础上,凤仪先生进一步认识到,女子在家庭和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教好了女子,才能改变姑娘、妻子、母亲、老太太,从而改变家庭、改变社会。因此他立志提倡女子教育,并以此为终身目标。 守坟期一结束,凤仪先生就对家人声明,从此不顾家事。在这之后,他就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游走各地,每到一个地方,就为当地人讲病、讲善书、讲伦理道德,治好了无数的病人,也感化了数不清的家庭。他又四处宣扬办女义学(义务学校)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很多有心人的响应和支持。至1925年9月,东北地区(热河、黑龙江、吉林、奉天四省)已成立义务女校99所,在校学生4397人;至1928年6月,增加到428所。他所倡办的女义学,不局限于读书识字,而是注重学习家庭伦理,尤其强调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地在生活中去做。从那里毕业的女孩子,在家是好女儿,可以改变自己的家庭;出嫁是好妻子、好儿媳,可以改变丈夫的家庭;在社会上是好职员,可以改变工作场所的风气,对社会影响巨大。不少人选择留在义学当老师,或者追随凤仪先生,在各地奔波讲演。 1928年,在大慈善家杜绍彭的介绍下,王凤仪与“神童”江希张合作,带领追随者及所办义学加入万国道德会,并出任道德会北平总会宣道主任。该会创建于1921年,以改造社会、拯救人心为宗旨,和风仪先生的理想很契合。凤仪先生的加入,为道德会注入了新的血液,特别是在倡导家庭伦理和注重实行等方面。在凤仪先生的大力推动下,道德会在东北得到了迅速发展。当其全盛时期,道德会在东北各地的机构多达1600处,会员有数百万人之众。常年组织讲演团游行各地,劝世化人。此外,道德会在义学的基础上设立各种教育、培训与慈善机构,如义务小学、职业讲习所、安老所、怀少园、戒烟班、节孝讲习班等,服务各界,尤其是下层社会。 “九一八”事变后,王凤仪镇定如常,抱定“他事变,我变人;他修庙,我修神”的宗旨,选择留在关外,继续劝世化人。1937年末,他逝世于吉林长春,享年七十四岁。 本书由郑子东讲述,其子郑宜时记录。郑子东,字嘉春,辽宁本溪人,早年参加义学,后任万国道德会辽宁省总分会副会长,对凤仪先生的事迹非常熟悉。《王凤仪言行录》是他根据自己的回忆、笔记,综合其他道德会人士的记述而完成的,最早出版于1968年。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在台湾地区被多次重印、再版。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书在大陆逐渐流行,王凤仪的思想和事迹也越来越为世人所了解。 王凤仪去世后,他的思想和教育方法仍在民间流行,并传到海外。希望《<王凤仪言行录>读本》的出版,能使更多的人认识凤仪先生,认识家庭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成为好孩子、好丈夫、好妻子、工作单位的好成员,使我们的家庭、社会更加美满,更加和谐。 后记 先翁郑公讳子东,于1973年2月间,修改完王凤仪善人讲道、创会等书,即于同年8月17日逝世。生前常说,“死也要死在道上”。回忆先翁逝世前之二年期间,真是浸沉于道中,每日所讲述者均为王善人道。因之,气质变得平和慈蔼。8月中旬稍感不适,许增敏公,即劝其人院诊治,并伪称已办妥免费人院手续,经二日苦劝,先翁感于老友情深,乃小声嘱余曰:“你不必管了,一切交给你大叔去办好了。”始肯入院,临病危,医生检查时问:“老先生,您哪里不舒服?”还说:“我从生病来,不但没有不舒服,而且还是真乐!”说着就呵呵地笑了起来。真是死在道上了!逝世时,家人毫不感到悲戚恐惧,只感到似已安然就寝。据信仰基督教的友人告以,这类现象,是得救了。兹当先翁遗著付梓之际,谨缀数言,以志始末。蒙诸方大德印赠本书,深致谢忱! 郑高静谨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