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岁的范仲淹便挂帅赶赴延州,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范仲淹亲临前线视察,他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颇多弊端,如不改革军阵体制,并采取严密的战略防御,实难扭转战局。于是他四处踏勘,严密防务,不辞劳苦。他满头白发,在朔风中摇曳,望望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有无尽的感慨。深夜失眠,他便挑灯填起词来,如《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还采取了一些办法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宋朝皇帝的诏旨中曾规定了各级将领统率军队的数目,若遇敌侵犯,地位低的军官就带军队先行出阵抵御。范仲淹说:“战将不选择适当的人,只以官阶高低作为出阵先后的标准,这是自取失败的办法。”于是,他认真检阅了延州的军队,淘汰了一批怯懦无能的将校,选拔了一批经过战火考验的有才干的人代替他们;他又淘汰老弱,选择18000名合格士兵,把他们分成六部,让每个将领统率三千人,分别予以训练,改变了过去兵将不相识的状况,临战时根据敌军多寡,调遣他们轮流出阵抗敌。
范仲淹又积极召募士兵,因为原来守边的大都是从内地调来的已经腐化的禁军,这批人既不耐劳苦,又因久戍思乡,斗志不高,而从本地百姓中招募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强悍敢战,又因保卫家乡,斗志较强。精练士卒,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此外,范仲淹能以身作则,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范仲淹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则当众斩首,毫不留情。这样,在范仲淹的率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在范仲淹、韩琦等人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从元吴叛宋起,宋军的边防开支便突然膨胀起来。政府为了扩大收入,又不得不增加百姓负担。于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内,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起。
庆历四年(1044年),急待稳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显得格外开朗和进步。他将西线的三名统帅一一夏竦、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一一枢密使、枢密副使;又扩大言官编制,亲自任命了四名谏官一一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后来号称“四谏”。
“四谏”官一声奏言,撤掉了毫无军功的夏竦,以杜衍和富弼为军事长官。“四谏”官又一声奏言,彻底罢免了吕夷简的军政大权。“四谏”们第三声奏论,则驱逐了副宰相王举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仁宗连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限制恩荫特权、严密贡举制度、裁汰冗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等。
范仲淹还主张,改变中央机关多元领导和虚职分权的体制,认真扩大宰臣的实权,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了撤换地方上不称职的长官,他又派出许多按察使,分赴各地。按察的汇报一到,贼官姓名就从班簿上勾掉。富弼看他一手举簿、一手执笔,俨若无情的阎罗判官,便从旁劝谕:“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回答说:“宁可一家哭,胜过一路哭!”
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往往和它遭到的反对成正比。大批守旧派的官僚们,开始窃窃私议。御史台的官员中,已有人抨击某些按察使一一说什么“江东三虎”“山东四伥”。范仲淹在边防线上的几员部将,也遭到秘密的调查,并遇到许多麻烦。欧阳修等“四谏”,企图撵走这些保守派的爪牙,另换几名台官。但他们很快发现,台官背后,掩藏着更有权势的人物。欧阳修本人,反被明升暗撤,离京出使河东。范仲淹预感到,事情绝不会那么简单,改革路上,隐患重重;新政前程,也岌岌可危。
P4-6
本系列图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圣贤人物,展现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从侧面烘托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本系列图书的作者和编辑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此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观点,我们已经征求了部分作者的同意并支付了稿酬,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处联系获得稿酬。
范文程(1597—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出身于名门仕宦家庭,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范文程是清朝声名卓著的开国宰辅、文臣领袖,被列为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之一。天命三年(1618年),范文程与其兄均为沈阳县学的秀才,努尔哈赤攻陷抚顺,范文程被俘为奴,从此命运发生转折。清太宗时,范文程以文才脱颖而出,成为主要谋士之一,深受太宗倚赖,凡对明策略、策反汉族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建设等,他都参与决策,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范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追随努尔哈赤后,对清廷一片忠心,无论换了哪个皇帝,他都有自知之明,所以在他经历的整个清初的三朝四代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他知道自己一生所进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所以他在监修太宗实录时,把他草拟的奏章一概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者,不足十分之一。他这样做,是免得功高震主,突出个人。但从我们能见到的各种史料里,也足以看出范文程确是一代名臣。时势造英雄,有他这样的人辅佐,清朝受益匪浅。他最后多次因病上疏请求休养,顺治帝才“暂令解任”,还想病愈之后再来召用。但是范文程功成引退,离开朝廷“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植卉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慎好施与。”就这样平安地度过了晚年。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终年七十岁。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绩。几十年后,康熙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祠堂横额。这是清朝统治者对他的最高评价了。范文程在那个时代,所能做到的,是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自己的力量。范文程提倡民族合作,民族谅解,安定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选拔人才,任用贤良,直言敢谏,招降纳叛,这些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都起到了巨大作用。而努尔哈赤、皇太极不囿于民族偏见,对范文程委以重任,给以重权,君臣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终成大业。范文程的成功与其说是明君贤相的结合,不如说是封建儒家思想在清初取得的重大胜利。范文程不愧为清初的卓越政治家。
范文程一生历清四世而佐其三主,为清朝开创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他的功绩可与汉之张良、明之刘伯温相提并论。但由于范文程是帮助少数民族夺取汉人的天下,以致人们对他的“叛逆”长期怀有某种偏见。范文程称自己是“大明骨,大清肉”,这说明他自己也为此受到过煎熬。其实,范文程面对各种复杂的形势,能够识大体、顾大局,言所当言,为所当为,不仰人鼻息,不随风摇摆。他韬略过人,又能悟移人主,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巧妙地转变为现实,从而为人民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愧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谋略家。
范文程是清朝声名卓著的开国宰辅、文臣领袖,被列为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之一。天命三年(1618年),范文程与其兄均为沈阳县学的秀才,努尔哈赤攻陷抚顺,范文程被俘为奴,从此命运发生转折。清太宗时,范文程以文才脱颖而出,成为主要谋士之一,深受太宗倚赖,凡对明策略、策反汉族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建设等,他都参与决策,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元辅高风(范文程)/中华圣贤传奇系列》由姜正成主编。
清太宗时,范文程以文才脱颖而出,成为主要谋士之一,深受太宗倚赖,凡对明策略、策反汉族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建设等,他都参与决策,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范文程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自明初定居沈阳以来,范氏一族家道算是败落了,除了范鏓曾入朝为官,其余子孙皆是毫无建树。可是,范家还是保留着读书的传统,希望有朝一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就在此时,在沈阳城以东,有一支部族正在兴起,他们将会决定大明王朝的命运,乃至范氏一族的归宿。
《元辅高风(范文程)/中华圣贤传奇系列》由姜正成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