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品读龙山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冀晓峰主编
出版社 山西经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画与香濡染的桃花谷

与丁香谷比邻的是桃花谷。

一边是清香阵阵的丁香世界,一边是桃之天天的桃花仙境,站在龙山之巅,俯视脚下的两条花沟树谷,犹如仙女两条善舞的长袖随意地伸展着。

顺着蜿蜒的山路,步入龙山的怀抱,四月的阳光照在身上是那么舒适惬意,仿佛空气里都充满着诗情画意。蓦地,一片灿烂如光、明媚如霞的美丽闯进眼帘,那是簇簇娇艳的桃花,静静地倚在路边,在春日的照耀下现出可爱的面庞,尽展婀娜的身姿,好似在山口静候已久的迎宾姑娘。季春时分,成片的桃花如布满天空的火烧云,生机勃勃,热力四射,它们犹如龙山的形象大使,传达着龙山的美丽,龙山的热情。

桃花的美无疑是众所认可的,成语里便有“艳若桃李”一说,那是因为桃花与李花在春天开放的花期接近而称,事实上,桃花的绚丽多姿才是真正的春之花魁。桃花生来就是诗意的,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她便占据了那首“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的榜首,经岁月的淘洗更添经典的华光,自此而一发不可收地洒落在千年来的诗词歌赋曲文画乐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乱世中无数失意绝望的人带来了“世外桃源”的希冀与向往;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催绽开了历代情窦初开的年轻男女的爱意;明代大才子唐伯虎的《桃花庵》里那“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贫者缘”的安逸达观又令多少文人艳羡;清代文人孔尚任所写《桃花扇》中,女主角李香君才貌双全,既有桃花般的美貌,又具桃花一样的风骨,凛然大义,视死如归,民族气节流芳百世。桃花以它火一般的赤诚点燃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激情,正所谓“桃李不言自成蹊,于无声处闻惊雷”。

桃花谷里不仅仅只有桃树。在沟壑与路边,与桃花比邻而生的还有疏淡清美的杏花。如果说桃花像一位妩媚活力的少女,那么杏花则像是天然质朴的邻家小妹,秀外慧中,纯真可爱。它既非金枝玉叶,也非奇花异草,它是世间最普通的一种花,在乡间田野、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是在坡、梁、沟、壑处处皆可成活的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在北方的黄土大地上,杏花的开放要比梨花、桃花都早,毫不掩饰对春风春雨的喜悦满怀,宛若人间的报春使者。“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烂漫的杏花绽放时,簇簇花朵辉映春光,恰似一群活泼的邻家小妹欢快地嬉戏,刻画出活灵活现的一幅春意盎然图。

杏花是古老的花木,在我国古籍《管子》中就有了记载,迄今至少已有两干多年的栽培历史。杨万里的诗句“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道出了杏花的一大特点:变色。含苞欲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仿佛水墨画中的一笔,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清丽淡雅。龙山的杏花最佳欣赏期是在每年的清明前后,倘若天空再飘洒丝丝春雨,则更加诗意盎然。在湿淋淋的山谷里,撑一把油纸伞,细赏着“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的画卷,想象着不远处若有一张摇曳的酒旗,不必再有骑牛的牧童指引,你便进入了杜牧的诗境。

P8-11

后记

《品读龙山》是一本用轻松笔调品赏和解读太原龙山的普及性读物。

编著者没有刻意简单讲解龙山景物,而是站在游客的角度,生动详细地告诉游客所想要知道的,设身处地地与游客分享游览龙山时的心理感受,同时带领游客从龙山的景物、文化生发开来,与大家一同思索、一同想象、一同鉴赏。为此,编著者遍览史志文献,召集座谈会听当地人讲那些一辈一辈传下来的故事,这些讲故事的人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最大的今年已经90岁。为了更真切地理解龙山、读懂龙山,编著者几次集体登上龙山,仔细体会龙山深厚的文化积淀,细心聆听龙山的文化韵律,甚至披荆斩棘探访丛林深处,手脚并用攀爬悬崖绝壁,搜寻领略那些平常不容易看到的景物,很多人为此撕裂了衣裤,划破了肌肤。

主编冀晓峰先生总揽全书,确定了全书的框架体例和语言风格,拍摄了大量照片,对全部书稿进行了统改和审定。常务副主编董晋生先生统领编务,副主编杨润德、姚富生两位先生鼎力相助负责编著工作的资料收集和协调联络。山西省诗词学会会长时新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太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董增红先生用抒情的笔调导引游客走读龙山。太原市文物局张文娟、陈雅彬两位女士旁征博引,解读龙山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太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驰先生妙笔生花,文采飞扬,评注历代文人雅士吟诵龙山的诗赋。山西省诗词学会副秘书长、诗人张柳女士,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文艺评论人古董女士,太原市文物局雅彬女士用优美的语言赏析龙山楹联的意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太原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王宏伟先生在传说故事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纵情演绎,新编了龙山故事。天津大学裴继琰同学为新编龙山故事绘制了插图。山西大学张万辉同学对龙山楹联进行了校注。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常一民先生审读部分文稿并提出修改意见。高玉魁、李彦明、张君平、段爱军、郝晓亮、郭守俊、杨飞等同志参与了本书的编辑工作。本书的文字内容参阅吸收了学者同仁的一些研究成果,采用的图片除编著者现场拍摄外,部分为龙山文管所留存的资料图片,在此一并致谢!

笺笺小册,若能为龙山游客增加一点游趣,实为幸事。错漏之处,敬请有识之士指正。

编著者

2015年11月

目录

前言

走读龙山

 诗与爱开满的丁香谷

 画与香濡染的桃花谷

 丹与青铺陈的锦绣沟

 佛与道共鸣的遥远禅音

龙山佛教遗存

 童子寺遗址

 姑姑洞遗址

 石门寺遗址

 白云寺遗址

 明仙寺遗址

龙山道教文化

 八仙亭

 吴天观

 龙王洞

 龙山石窟

古代文人咏龙山诗赋评注

龙山楹联匾额赏析

新编龙山故事

 竹报平安

 沉醉丁香谷

 八仙龙山布雨

后记

序言

但凡历史文化名山,无论其雄伟、奇险或者秀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正是由于其拥有了这些独有的历史文化元素,才使得这座山形神皆备,有了自己的性格,有了自己的灵魂。

龙山正是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龙山又名青龙山,踞于龙城太原西南20公里处,背靠吕梁山,面临汾河水,似一条青龙飞舞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主峰海拔1230米,向南与晋祠景区相望,向北与太山景区、蒙山景区为邻,向西与天龙山景区连接,向东与晋阳古城和汾河对视。

龙山的人文景观,最早可以追溯至北齐,北齐王朝创立者文宣帝高洋与其父高欢一样崇信佛教、礼敬高僧,他在位期间,在晋阳天龙山继续开凿石窟,天保二年(551)在蒙山创建开化寺,开凿西山大佛,天保三年(552)建悬瓮寺,天保七年(556)又在龙山创建童子寺,寺后凿建石窟,寺旁镌建大佛,建造大佛阁,并在大佛前立燃灯石塔。佛寺建成之后,高洋亲自来到童子寺瞻拜了童子寺大佛。皇帝的亲临让童子寺名声大震,僧尼俱增,香火旺盛,每逢重大节日,燃灯塔灯火辉煌,光照十里晋阳。

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晋阳,在夺得天下、建立李唐王朝的过程中,得到了道教教团势力的鼎力相助。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尊老子李耳为圣祖,确定道教为国教,规定三教次序以道为先,虽然这一政策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未能实施,但龙山道教的发展正是起源于这一时期,龙山上修建了吴天观,并开始凿建龙山道教石窟。

唐高宗李治笃信佛教,唐显庆末年(660)曾与皇后武则天专程到龙山瞻礼童子寺及大佛,龙朔二年(662)又遣专使给童子寺大佛和西山大佛赐披袈裟。皇帝崇佛,带来了佛教的繁荣,唐代的晋阳,寺院林立,法事不断。龙山佛教的发展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高僧大德纷纷来龙山讲经做法。200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藏敦煌文献》首次披露了唐代高僧玄奘游历西域和在国内旅行时所著五首诗的写本,其中就有玄奘登临龙山时所作的《题童子寺五言》:“西登童子寺,东望晋阳城。金川干点渌,汾水一条清。”玄奘的弟子慈恩窥基法师,即尉迟敬德之侄,也曾专程从长安来到龙山童子寺宣讲玄奘的唯识论。

宋金时期,太原地区战事频发,民不聊生,童子寺香火锐减,僧众生活难以为继,兵火导致寺庙损毁,金天辅元年(1117),龙山童子寺及其大佛毁于战火。

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征战途中,曾诏请道教全真教掌教教主丘处机,寻求治国长生之道。丘处机以74岁高龄,亲率宋德方等十八门徒,行程17500公里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丘处机西域之行,虽然没有达到“化胡”的目的,却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赞赏,下诏免除天下道院、道士一切赋税,赐以虎符、玺书,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于是广发度牒,建造宫观,一时教门四辟,道侣云集。元太宗六年(1234),丘处机高徒宋德方“游太原西山,得古昊天观故址,有二石洞,皆道家像”,带来了龙山道教的再次复兴,重建昊天观,大规模修凿龙山石窟,“修葺三年,殿阁峥嵘,如鳌头突出一洞天也”。

元朝统一中国以后,佛教地位至尊,至元十八年(1281),元世祖忽必烈下令焚烧道藏及伪妄经文,全真教遭受重创,正统地位彻底动摇,佛教由低潮转为兴盛,四处流落的僧人开始回到寺院,大批寺院恢复重建,门庭冷落的童子寺也修葺一新,僧众大增,香火再盛,佛事活动频繁。

从元代到明清,太原地区发生多次大的地震,好多道观、寺庙遭受严重破坏,太原地区整个佛教、道教日趋衰落,龙山童子寺及昊天观也只能靠化缘或自给艰难度日,虽然各代都有维修,但根本谈不上发展与复兴。

20世纪20年代,龙山道教石窟遭受严重破坏,很多精美的石刻造像被盗,流失海外,所有元代碑刻也全部失踪。抗日战争爆发后,祖国的锦绣河山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践踏,祖国的宝贵文物也受到肆意掠夺和摧残,龙山道教石窟许多精美的雕像被盗,石窟损坏严重。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近年来,龙山文物得到了积极的保护和深入的研究,投入巨资对龙山道教石窟和燃灯塔进行了技术保护,在原址上复建了昊天观,对童子寺遗址和童子寺大佛遗存实施了原址保护,有了许多新的考古发现,整个龙山文物景区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龙山文化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它是道教福地,也不在于它是佛教圣地,而在于它融合了佛道两教且能和谐发展,在于它民间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于它“四季时时景不同”,以及由此凸显出来的包容和大气。

龙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龙山的原始植被丰茂,主要植物品种有侧柏、油松、刺槐、朴树、榆树和黄栌、丁香、荆条、山杏、山桃等61个品种,还保存有18株见证龙山历史和文化的沧桑古树。良好的生态环境几乎让所有的植物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宜自己生长的环境和气候,甚至一些南方的树种在这里也能成活,成语“竹报平安”的典故即出于此。走进龙山就好像走进了一幅画,这里春天山花烂漫、夏日满目滴翠、秋来层林尽染、冬时松柏常青,四季的变换给这幅画涂抹着不同的色彩,再加上丁香、桃花、杏花、红叶、古树以及穿梭于林间的飞鸟走兽组合而成的花鸟小品,这里简直成了蜿蜒在天地之间的天然山水画廊。每到花红季节,龙山还会定格山水美景,举办丁香节、红叶节等活动,吸引着大量游客纵情山水、流连忘返。

龙山是一曲佛道联奏的和谐交响。从北齐到元、明,历经数百年修建,龙山形成了前山为道、后山为佛的基本建筑格局。佛道同山、和谐共荣成为龙山特有的亮点。佛道合力联奏出时代的强音,即使在元初道教全真教盛行时期,童子寺也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更没有被道人占据。清代两次重修童子寺竟然都是由道士主持。共居龙山的童子寺僧人和昊天观道人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龙山的辉煌。道教建筑昊天观之东,一块突兀的巨石之上建有我国最大的纯道教石窟。道教区以北约1公里处,分布着童子寺、燃灯塔、童子寺大佛等一批著名的佛教建筑。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专程瞻礼童子寺并给童子寺大佛赐披袈裟的历史,更给龙山增添了无限的荣光。1996年11月,龙山道教石窟和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石质灯塔童子寺燃灯塔同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是一首抒情咏怀的绵绵老歌。龙山地区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竹报平安、丁香花传说、八仙的传说,每一个故事里都蕴涵着百姓的审美追求,展示着当地的风土人情。2013年,热情的龙山人又张开双臂,邀集楹联大家撰联、书法名家书丹,深刻挖掘龙山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在龙山十几处主要建筑上创作了寓意深刻、书法精湛的楹联匾额,揭示了龙山景区深厚的人文底蕴,给美丽的龙山景区吹进了清新的文化之风。

龙山是一片健身养心的仙境福地。到龙山活动,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当然首推爬山。顺着时而陡峭、时而舒缓的山势,沿登山步道悠然前行约40分钟即可登临山顶,中途还可在精美的八仙亭驻步小憩。沿途风光优美,空气清新,人们一路走来便融入到了龙山的山林之间,宛如画中游一般。临近山顶,远远就可以望到一棵高大的侧柏矗立在昊天观前。这棵树与昊天观同期而植,树龄已经1300多年,由于树干上长有一个神似龙首的树瘤,故称为龙柏。来龙山的人都会在龙柏前许下自己美好的愿望,所以又称祈福柏。从昊天观向南移步数百米就能到达位于虎耳峰峰顶的伴云亭,凭栏远眺,遇上晴好天气则一览无余、美不胜收,遇上阴雾季节则好似海市蜃楼、美轮美奂。于是,登高、祈福、望远,往往成为来过龙山的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回味。

一座山有了美景就有了魅力,一个景区有了文化就有了灵魂,为了增加大家的游趣,与大家一道体验置身于龙山的美妙感受,太原市龙山文物保管所组织编写了《品读龙山》一书。本书不执着于对龙山历史文化的全面探究和求证,而重在导引和分享。书里有走读龙山的感慨和抒怀,有对龙山佛教遗存、道教文化的介绍和解读,有对历代文人咏诵龙山诗赋、龙山楹联匾额的评注和赏析,还有对龙山民间故事的讲述和演绎。总之,就是用柔和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图片,陪着大家一起走进龙山,一起去品味龙山的文化、诠释龙山的品格、感受龙山的魅力。

2015年11月

内容推荐

冀晓峰主编的《品读龙山》不执着于对龙山历史文化的全面探究和求证,而重在导引和分享。书里有走读龙山的感慨和抒怀,有对龙山佛教遗存、道教文化的介绍和解读,有对历代文人咏诵龙山诗赋、龙山楹联匾额的评注和赏析,还有对龙山民间故事的讲述和演绎。

本书用柔和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图片,陪着大家一起走进龙山,一起去品味龙山的文化、诠释龙山的品格、感受龙山的魅力。

编辑推荐

《品读龙山》是一本用轻松笔调品赏和解读太原龙山的普及性读物。

编著冀晓峰没有刻意简单讲解龙山景物,而是站在游客的角度,生动详细地告诉游客所想要知道的,设身处地地与游客分享游览龙山时的心理感受,同时带领游客从龙山的景物、文化生发开来,与大家一同思索、一同想象、一同鉴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4: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