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君子的春秋,就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
春秋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霸主相继崛起,哲人不断涌现。我们应该汲取那时的智慧、优雅和力量。
申赋渔著的《君子的春秋(中国人的历史)》从诸神闪耀的远古时代到夏商周,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从六朝到唐宋元明清,再到近代,“中国人的历史”聚焦于一个个杰出的历史人物,梳理中国文化的源流,建立了中国人心灵的完整坐标系。
| 书名 | 君子的春秋(中国人的历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申赋渔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十位君子的春秋,就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 春秋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霸主相继崛起,哲人不断涌现。我们应该汲取那时的智慧、优雅和力量。 申赋渔著的《君子的春秋(中国人的历史)》从诸神闪耀的远古时代到夏商周,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从六朝到唐宋元明清,再到近代,“中国人的历史”聚焦于一个个杰出的历史人物,梳理中国文化的源流,建立了中国人心灵的完整坐标系。 内容推荐 “中国人的历史”第二部。 春秋是霸主的时代,也是君子的时代。四方诸侯在追逐霸业的同时,还讲究道义和礼节。迎宾送别,祭祀盟会,节庆仪典,就连排兵作战都要依礼而循。建功立业不仅要靠实力,也须依礼义,中国文化绵延千年的力量之源就蕴含其中。 申赋渔著的《君子的春秋(中国人的历史)》选了十个人,作为“春秋”的坐标系。他们的人生,是一条蜿蜒向前的时间之线,连缀起春秋三百多年的历史。而他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与成百上千的人相互交织,汇作一幅纷繁复杂的画卷,形成风云激荡的“春秋时代”。 目录 第一章 郑庄公 第二章 齐桓公 第三章 宋襄公 第四章 晋文公 第五章 秦穆公 第六章 楚庄王 第七章 申公巫臣 第八章 延陵季子 第九章 伍子胥 第十章 孔子 试读章节 州吁因为骄奢受到卫桓公的斥责,一怒之下,逃出国去,在外游荡之时结交了从郑国逃出来的京城大叔段。卫桓公十六年,州吁集结逃亡在外的卫国人,袭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然而卫国人都不拥护他。他决定向郑国开战。说是为段讨公道,其实是想通过战争建立自己的权威。 宋国为什么会跟随卫国进攻郑国呢? 宋国是商朝的后裔。商灭之后,本是由纣王之子武庚为君,依旧在殷地统领商朝余民。武庚作乱,被周公杀死,商的余民就交给纣王的哥哥微子来管理。微子定都在商丘,封地就是宋国。一代代传下来,到了郑庄公之时,宋国的国君是宋穆公。 宋穆公的国君之位是从哥哥宋宣公那里继承的。穆公重病时,召来大司马孔父嘉,吩咐自己死后国君之位要还给哥哥的儿子与夷,并让自己的儿子冯避到郑国去。穆公死后,与夷即位,这就是宋殇公。 州吁要进攻郑国,就派人跟宋殇公说,公子冯在郑国总是一个祸患,不如一起出兵把他杀了,你从此就高枕无忧了。宋殇公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派出兵马,与州吁一同杀奔郑国。至于陈、蔡两国,因为一向与宋、卫两国交好,也派了些兵马随行。 四国兵马打到郑国的东门,围了五天才回去。到了秋天,又纠合了鲁国,再次攻打郑国。郑国的步兵被打败,几个国家割了郑国一些谷子,也就回去了。 对于这两次战争,郑庄公一直隐忍不发。他知道州吁不得人心,于是静静地等待着卫国的内乱。 果然,这年九月,州吁就被卫国人杀死了。 州吁本想通过一次次的战争,对外树立权威,在内赢得拥护。谁知道卫国的民众依然排斥他。州吁就让石厚回家向父亲石碏请教,如何才能稳定他的地位。石碏说,要建立权威,只有去朝见周天子。石厚又问,怎么才能得到周天子召见?石碏说,陈国的国君陈桓公正得周天子宠幸,陈国刚刚还派兵协助我们进攻郑国,你们如果请陈桓公向天子请求,就能朝见了。 石厚随着州吁来到陈国。此时,陈国已经收到石碏的书信。石碏在信中说:“这两人杀害了我们的国君,请求你们把他们抓起来杀掉。” 在当时,自周天子以下,君臣的等级依然森严。州吁以下犯上,杀害国君,这样的乱臣贼子是每个国君都厌恶的。陈国知道石碏是个足智多谋、安邦定国之人,协助他对卫、陈两国都有大利,于是在国中布下罗网。 石厚与州吁刚到陈国,就被捕了。石碏听到消息,派人到陈国把他们分别处死。“大义灭亲”这个词,最早说的就是石碏。史书上赞扬他是一个忠贞不贰的“纯臣”。作乱的州吁死了,石碏立卫桓公的弟弟晋为国君。这就是卫宣公。 郑庄公看到卫国内乱,趁机发动攻击。卫国毫无还手之力。在打败卫国之后,郑国又降服了陈国,然后把目光紧紧盯在宋国身上。 前两次对郑国的进攻,宋国都尽了全力,可是仍然没有抓到公子冯。现在,轮到宋国付出代价了。 郑国没有急着动手,而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先与鲁国、齐国修好结盟,然后厉兵秣马,蓄势待发。 公元前七一三年的夏天,郑国联合鲁国、齐国,号称奉周天子之命,为了惩罚宋国的“不朝之罪”,进攻宋国。 三国兵马攻势凌厉。郑兵相继夺取了宋国的郜邑、防邑。危急之中,宋国联合卫国、蔡国,趁郑国大兵在外,出兵袭击郑国。(P10-11) 序言 神话是历史的开始,神话阶段是一段极其漫长的时光。那时的历史是许多碎片,它们分散于不同的典籍之间,流传于人们的口耳之上,或者深埋在地下的文物之中。人们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因为夸张和演绎,形成了神话。神话时代就是一出糅合着现实与想象的大剧。到了西周末年的“共和元年”,人们开始用文字确切地记载历史,想象的空间被挤压,于是诸神退位,英雄登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春秋”时代。 那么,这样一个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在什么候结束的呢? 鲁国的史官把当时天下的史事,按照一年之中春、夏、秋、冬的顺序记录在册。孔子把这些史料整理成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书名为《春秋》。人们就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 一般来说,人们把周平王东迁洛阳的公元前七七〇年,作为春秋的开端。 对于春秋的结束,说法很多,本书选择的时间节点是公元前四五三年。这一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战国争雄的局面开始形成。 本书选了十个人,作为春秋的坐标系。他们的人生,是一条蜿蜒向前的时间之线。十个人,十条线,连缀起春秋三百多年的历史。而每个人的人生,与成百上千的其他人相互交织,又编起一幅纷繁复杂的图画。十个人,就是十幅相对独立的图画。十幅画拼起来,就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春秋时代”。 春秋之时,仅《左传》上记载的盟会就有一百余次,战争有三百多场。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多个。其中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涉及的人物成百上千,用哪些人来串起这段历史,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他们不只是人生要相互衔接,在时间上贯穿起整个春秋,本身还要是历史节点上的关键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左右历史的人物。同时,我还希望能写出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辉。 在仔细梳理之后,我选择了郑庄公、齐桓公、延陵季子、孔子等十个人。他们当中,有威震天下的霸主,有上下求索的哲人,有气吞山河的勇士,也有长袖善舞的文人。他们就像一座座山峰,把春秋连成了绵延起伏的广阔山脉。这山脉不仅壮观,而且壮美。壮观在于他们的霸气,壮美在于他们的优雅。 春秋之世,天子失去权柄,诸侯相互侵伐,彼此征战不休。这时。就需要“方伯”,也就是霸主来主持公道,保持一种相对的稳定与和平。怎么保持?首先要有实力,有“霸气”,另外还要讲礼。无礼不能称霸,天下之人也不会臣服。所以《春秋》中常常出现“礼也”“非礼也”“君子曰”等言辞,来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进行评论。只有优雅的君子,才能赢得广泛的尊重。可以说,春秋既是霸主的时代,也是君子的时代。 所谓君子,必须有着人性的优雅。为了这优雅,他们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那是个以优雅为美、为追求、为人生使命的时代。几乎每一段故事,包括每一场战争,都会涉及礼。婚丧嫁娶、迎宾送别,祭祀盟会,节日庆典,都离不开礼乐。歌之舞之,钟鼓而食。行礼、奏乐、吟诗,是他们的日常生活。那时的中原大地,是真正的“礼义之邦”。而礼乐,只是外在的形式。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只有形式,并不是真正的优雅。所有这些形式,都要服从于内在的“仁”。没有仁德,算不上君子。 春秋之时,周天子的权威不再,可是他所象征的礼乐尚存。信奉礼乐的就是中华之人,否则就是蛮夷戎狄之人。礼乐也成为中国文化绵延千年的力量之源。春秋结束了,礼乐的余音渐渐远去,然而君子之风却从远古一直吹拂到今天。每个时代都有人不时地穿越时光。回溯到春秋,去那里汲取智慧、优雅和力量,它们从不枯竭。弥久常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