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菁编著的《古今教育家智慧》用生动的故事和白描的手法诠释了教育家的智慧思想,作者力图以平易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文风,可读性强的随笔方式,再现古今哲人的人文精神、生存体验与生活睿智,以便利各位读者朋友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消遣品味,并为您当下的生存、现实的关怀、生命的定位、处必的方法、管理的谋略、辩说的技巧、价值的实现、精神的寄托、理想的达成,贡旅一点一滴的雨露甘泉。
| 书名 | 古今教育家智慧/中国智慧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木菁编著的《古今教育家智慧》用生动的故事和白描的手法诠释了教育家的智慧思想,作者力图以平易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文风,可读性强的随笔方式,再现古今哲人的人文精神、生存体验与生活睿智,以便利各位读者朋友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消遣品味,并为您当下的生存、现实的关怀、生命的定位、处必的方法、管理的谋略、辩说的技巧、价值的实现、精神的寄托、理想的达成,贡旅一点一滴的雨露甘泉。 内容推荐 木菁编著的《古今教育家智慧》用生动的故事和白描的手法诠释了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蔡元培、叶圣陶、徐特立、陈鹤琴等教育家的智慧思想,从古今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中获得启迪,领悟中国智慧的真谛和内涵。 目录 第一章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荀况:从人之性,顺人之情 董仲舒:善为师者,既美其道 韩愈:以身立教,先王之教 胡瑗:教人有法,明体达用 第二章 静虚境界,仁义中正 周敦颐:静虚境界,仁义中正 程颢:在义为理,在人为性 程颐:性无不善,自存诸人 朱熹:圣贤修己,治人之道 陆九渊:人性本善,无待造作 王守仁:圣人教人,知行合一 颜元:主张性善,孔孟为法 第三章 模式新颖,不拘一格 蔡元培:模式新颖,不拘一格 梅贻琦:熟读史书,喜爱科学 陶行知:社会学校,教学合一 陈垣:抗敌不屈,民族气节 马君武:教泽在人,重视人才 梁漱溟:特立独行,表里如一 第四章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叶圣陶: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黄炎培:个性发展,与时俱进 蒋梦麟:学术救国,健全人格 李达:语言简洁,学识渊博 孟宪承:智慧创获,品性陶熔 第五章 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张伯苓: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晏阳初:虔诚献身,平民教育 傅斯年:风气之先,发扬光大 潘光旦:通才教育,自由教育 舒新城:电教建国,教改先驱 杨贤江:健全人格,完全人格 第六章 素质教育,创新精神 马叙伦:素质教育,创新精神 徐特立:德才兼备,传递薪火 陈时:成德达材,独立进取 陈鹤琴:我爱儿童,儿童爱我 吕型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余家菊:义务教育,功莫大焉 霍懋征:学会做人,学会自律 试读章节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以现在历法推算,是生在(前551)年阴历8月27日)。他是殷商帝室的后裔,周封商宗室微子于宋,微子四传到闵公,闵公的长子弗父何,将位让与弟厉公。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任宋上卿。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为宋大司马。宋臣华督作乱,杀伤公及孔父嘉。嘉后人乃避难鲁国陬邑,始以孔为氏。孔子的曾祖父名孔防叔。祖父名伯夏。父名叔梁纥,为陬邑大夫,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娶施氏,生女九人,无男,老年与颜氏未成年之女徵在同居,遂生孔子。 孔子生三岁,他的父亲叔梁纥就死去,所以他幼年境况不大好。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生活虽然困苦,然好陈列祭祀用的俎豆,作行礼仪式的游戏。15岁时对学问就发生兴趣。稍长,做过委吏(主管仓库)、乘田(主管牛羊刍牧)的小官。22岁,设教于曲阜阙里。到30岁,学问已经成立,颇受当时贵族阶级的尊敬。34岁,到周朝去留学,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跟从他的学生比以前更多。35岁,鲁昭公讨伐鲁国贵族季氏失败,昭公奔齐,鲁国纷乱,孔子亦避难到齐。与太师研究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时对于音乐的兴趣特别浓厚。后来齐景公问他政治,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为当时政权多半操在臣子手里,所以孔子这样说。景公要用他,被晏婴阻止,孔子就回到鲁国。43岁,季氏家臣阳虎专政,所以孔子不想过问政治;那时孔子名声更大,弟子更多。51岁,阳虎被逐出奔,定公始用孔子为中都宰;做了一年,民众都信仰他。第二年,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相定公,与齐景公盟于夹谷,收回被齐侵占的失地,这是孔子外交的成功。定公十四年,孔子56岁,由大司寇代行国事,诛少正卯,鲁国大治。齐国很怕孔子执政,故意将女乐送给鲁国,季桓居然受诱惑,三日不朝,郊祭的时候,又不把胳肉送给大夫,非常无礼。孔子觉得无法再停留下去,就到卫国。卫灵公这时很老,怠于政事,不用孔子。孔子叹说:“假使有人用我,一年已可行其政教,三年便可完成各种计划了。”有一天,灵公问他军队行列之法,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第二天又和孔子谈话,注意力不集中,孔子很灰心,就到陈国去。孔子从卫到陈,路过匡邑,匡人疑他是阳虎,因为孔子的相貌很像他,就围住孔子。围既解,仍回卫,住在遽伯玉家。当时卫灵公有个夫人叫做南子,要见孔子;孔子因为要实行他的主张,挽救人民的痛苦,就去见她。因此被他的学生子路误会,孔子只得在他面前发誓。孔子离开卫国以后,经过曹国、宋国和郑国,最后到陈国。在宋国的时候,和弟子在树下学习礼仪,宋司马桓魋觉得于己不利,要想杀孔子,并且把大树拔去。孔子就穿了便服离开宋国,并且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63岁那一年,陈国很乱,孔子很穷困,竟至绝粮,面有菜色,跟随的学生也饿倒了。子路很愤慨地对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虽不因穷而自馁,却为不能实行他的政治计划而愤慨,一面又想到他教育的事业,所以叹道:“回去吧!回去吧!我故乡的学生们有点狂,抱着伟大进取的精神,我不知应该怎样教他们呢?”于是又回到卫国。那时卫灵公已死,他的孙子出公继位。出公的父亲蒯啧本在外国,出公竞拒绝父亲而自立。孔子很不赞成这种行为,曾在子贡的问话里表示过。子路也问孔子说:“卫公等候先生整理政治,先生打算从什么着手?”孔子说:“那该是正名吧。”子路因为卫国父子互争君位,觉得孔子的话绝行不通,于是说:“真的这样办吗?先生未免太迂了!在现在的局面里,正什么名呢?”孔子以为名分是一切政治的基础,于是把子路斥责一番,并说明正名的重要。 P2-3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