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怀瑾的人生哲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张笑恒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善纳雅言,兼听则明

南怀瑾说:“李世民规劝、怂恿他父亲李渊起义造反,李渊最后被时势所迫,不得已地对儿子李世民说:‘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自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由于李世民的建议,才有了李唐一代三百余年的天下。”李世民劝说父亲时,分析天下情势,就是此逆耳忠言成就了三百年的太平。

清代大学者戴震曾说过:“天下古今之人,其大患,私与蔽二端而已,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又说:“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这里的“蔽”就是阻塞的意思,不让别人阻塞自己,也不自我壅蔽。

作为一个君主或领导,决策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想让决策少出偏差,就要做到兼听而不偏信。然而,如果兼听的仅仅是围绕在自己身边的那些唯唯诺诺、唯命是从之人的话,那这种兼听就与偏信没有任何区别了。

唐代有个人叫王贞白,曾将自己写的讽刺诗《御沟》(皇家下水道叫御沟)送给贯休看。诗曰:“一派御沟水,绿槐相阴青。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贯休是个和尚,诗写得奇,画画得好,为人坦诚直率。他指着诗说:“你这诗虽好,但不完美,要改一字,诗才有‘味’出来”。

王贞白一听,觉得贯休太过傲慢,一时心中不悦,拂袖而去。

可贯休和尚想的是,王贞白是个人才,心胸必然很宽,刚才只是一时冲动才会离开。而且,他才思敏捷,只要琢磨过味来,定会回转。于是,贯休就把他想改的字,先写在了左手心里。

果不其然,没一会儿,王贞白就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大声喊到:“此中涵帝泽。”贯休举开左手掌心:“你看,正是‘中’字。”两人开怀大笑不止。

古人能听进逆耳忠言者不胜枚举。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才华横溢,但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且生活上有失检点,喜欢赌博。听完张籍的劝告后,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幡然悔悟。当寇准要做宰相时,张咏对同僚说“寇准奇才,可惜学术不足”,并直言劝说寇准“《霍光传》不可不读”,劝寇准不要做霍光那样不学无术的人。寇准顿然大悟,勤奋学习,后成为一代名相。

真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听得进反对的声音,才能真正有所提高。

世间爱听好话的人多,甚至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听着别人支持自己的错还万分感激。纵观历史,凡是成就突出的人,大都勇于接受批评意见。他们能够从善如流,所以能够吸取众人的智慧,避免失误,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总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非常委屈,因为在墨子的许多门生之中,耕柱被公认是最优秀的,但他却偏偏常遭到墨子的批评,这让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门生中,我竟是如此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

墨子听后反问道:“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之见,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

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是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教导与匡正。”

听了墨子这番话,耕柱立刻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从此再也不以遭受批评为耻,而是更加发奋努力,终于成为了墨子的继承人。

《道德经》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接受批评是需要勇气的,勇于接受批评是一个人成长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商纣王不听比干劝告,沉迷酒色,导致国破家亡;隋炀帝对忠言不纳,仅十几年就把隋朝弄得天怒人怨,最后民变四起,自己被杀,隋朝也随之灭亡;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神医扁鹊的劝告,当病入膏肓时,只有一死;曹操怀疑要给他开颅拿瘤子的华佗害他,把华佗关在监狱里,当他再犯病时,华佗已经死了……

人们大都喜欢听吉利话、奉承话、客套话,而不喜欢听刺耳话、忠告话、劝诫话。唐代的魏征说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中国的老人们也常说“听人劝吃饱饭”。忠诚的劝告与尖锐的批评虽然听起来让人不舒服,但有利于听的人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目录

第一章 心胸宽阔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1.小不忍,则乱大谋

 2.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3.能赦小过是高人

 4.善纳雅言,兼听则明

 5.非原则问题,该让的让,该忍的忍

 6.得理也饶人

 7.君子不念旧恶

 8.就让唾沫自干吧

 9.学会感恩批评你的人

第二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1.患得患失,百事不成

 2.不是谁都能做“穷人”

 3.安贫乐道真君子

 4.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5.不求圆满,做人做事要留一点缺憾

 6.识时务者为俊杰

 

第三章 欲望是一种魔

 1.减小欲望就会减少烦恼

 2.财富不是最重要的

 3.欲望只可浅尝,不可沉溺

 4.勘破名利的陷阱

 5.追寻生存的意义

第四章 忍耐一切不如意

 1.上了台就要小心,因为有得意,就有失意

 2.毁誉不动摇

 3.不受磨练不成佛

 4.一无所有是惊喜的开始

 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6.身处困境,心在顺境

第五章 用理智的缰绳驾驭情感

 1.要发脾气时,告诉自己停一秒钟

 2.愤怒是处世的祸首

 3.忘乎所以,常常没有好结果

 4.温和对待别人的无礼

 5.管住自己的舌头,闲谈莫论人非

 6.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第六章 耐心是一种智慧

 1.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2.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

 3.做事不急不躁,厚积薄发

 4.别急,从低处起步更有益于立身

 5.做一个有始有终的人

第七章 少说空话多做事

 1.付出越多,收获越多

 2.少说空话多做事

 3.凡事要认真

 4.一步一步地走,才能走得快

 5.以超脱出世之心,做积极入世之事

第八章 自立自强乃立身之本

 1.能吃苦才能做成事

 2.不要抱怨怀才不遇

 3.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4.求人不如求己

 5.自强不息,铸就成功之路

第九章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1.福报是果,因在于修

 2.做人要有几分菩萨心肠

 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4.苛刻要求别人,孤立的只能是自己

 5.没钱一样能布施

 6.行孝悌者得人心

 7.做善事也是需要智慧的

第十章 守得住低处,才到得了高处

 1.不摆架子更有亲和力

 2.言辞低调是做人的另一重要品质

 3.君子不显山不露水

 4.不妨把自己看做“愚夫”

 5.知道反省,才能改过迁善

 6.别瞧不起小人物

第十一章 谨言慎行无过

 1.智者知道该怎么开口

 2.话说三分留七分

 3.谣言止于智者

 4.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二章 君子之交淡如水

 1.“比而不周”的错误交友观

 2.与人相交要把握适当的距离

 3.别奢求改变对方

 4.以利交友,利穷则人散

 5.朋友在精不在多,来者不拒闯大祸

 6.对朋友的规劝要适可而止

第十三章 要想身后留名,必得身前立德

 1.守信,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

 2.有德之人,名利自然来

 3.让人惧不若让人敬

 4.有德无才难成事,有才无德办坏事

 5.成功属于真诚的人

第十四章 人生的最高境界:随缘

 1.人生咸淡两由之

 2.顺其自然是最美好的生存方式

 3.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4.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5.尽人事,听天命

 6.前念已过去,未来还没有来,活在当下

第十五章 生不快活,莫若死去

 1.过分忧虑是一种慢性自杀

 2.不计较,有些地方马虎一点好

 3.不要奢望所有人都喜欢你

 4.少发牢骚的人往往会感觉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5.生不快活,莫若死去

 6.坦然面对一切,就能超越生死

序言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长岐乡南宅,少习诸子百家之学。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投笔从戎,跃马于西南边陲。尔后返蜀,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金陵大学。他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求高僧奇士。曾隐遁于峨眉山大坪寺,闭关3年,通读卷帙浩瀚的《大藏经》。

南怀瑾先生被人称为“哲学家”、“教授”、“宗教家”、“国学大师”和“禅宗大师”等,他还曾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学界对南怀瑾的评价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南怀瑾先生虽然已经与世长辞,但他谈儒学,说道家,讲禅宗,评世间百态,讲解的人生哲理,看似波澜不惊,却发人深省。

南怀瑾先生曾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同时,他生动地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了——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南怀瑾先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阐述,其目的是为了给处在剧烈变化时代的人们提供一种人生哲学,一种既出世又人世、既超越又世俗的价值观.让人获得心灵的皈依。用佛家解决我们精神层面的问题,用道家解决我们自身修养的问题,是南怀瑾先生最为生动和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南怀瑾先生在人的生存和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深刻的认识。他说:“今日的世界,物质文明发达,在表面上来看,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人是莫名其妙地生下来,无可奈何地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地死掉。”

南怀瑾先生喜欢安静地思考,他主张保持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够留守住智慧的底线,南怀瑾遇事从不大吵大嚷,也从不焦急失措,而是冷静地分析事情,可谓“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最后把事情完美解决掉。他从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相反,还很喜欢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世事纷乱嘈杂,南怀瑾在一隅里安静地思考,这让他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真谛。

在说话方面,南怀瑾先生一向谨言慎行,从不口出狂语、妄语,每一句话都经过他的深思熟虑。除了讲课,南怀瑾一向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因为他知道“智者寡言,愚者多言”,避免言多必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说话,在这方面还包括话说三分留七分。南怀瑾先生知道有些忠言说多了会让别人厌烦,所以他总是寥寥数语浓缩精华,而不是没完没了地劝告哕嗦。

南怀瑾先生身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哲学智慧,包括宽恕别人的方式,交朋友的智慧,做学问的要领,谦卑的为人姿态,等等。本书为您一一梳理南怀瑾的语录,从这些语录拓展开来,深刻剖析南怀瑾的人生哲学智慧,让人从中得到些许人生感悟。

内容推荐

南怀瑾先生将儒、释、道三家思想之精华,西方哲学与诸子百家之智慧融合,深入浅出,化深奥晦涩为平易晓畅,向你讲述人生大得大失间的成败智慧。大师之言,字字珠玑;大师之语,意蕴无穷。平实的话语挥洒如诗,智慧的箴言豁达飘逸。张笑恒的《南怀瑾的人生哲学》仿佛一泓清水,清明透彻又无边无底。沉浸在国学大师思想的汪洋中,顿时渡光浮动,光华闪现,无价的瑰宝呈现在你我眼前。

编辑推荐

南怀瑾先生被人称为“哲学家”、“教授”、“宗教家”、“国学大师”和“禅宗大师”等,他还曾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学界对南怀瑾的评价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张笑恒的《南怀瑾的人生哲学》为您一一梳理南怀瑾的语录,从这些语录拓展开来,深刻剖析南怀瑾的人生哲学智慧,让人从中得到些许人生感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