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开心学国学(考古卷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
分类
作者 张文,乌力吉主编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的“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学定义

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研究范围

1.考古学研究的范围与最终目标:虽然考古学的研究是以物质的遗存为依据的,但作为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范围不限于物质文化,不应限于对古代遗迹、遗物的描述和分类,也不应限于鉴定遗迹、遗物的年代和判明它们的用途与制造方法。而是在于通过各种遗迹和遗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物质文化,也包括美术观念、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2.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文物既可以包括古代文物、近代文物、现代文物,而考古学研究的是古代的遗存,这就存在着一个时间范围问题。考古学研究的上限始于人类的产生,其下限,我国考古界一般定在明代结束。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主要是物质的遗存,或者说是遗物与遗迹。而这些遗存应该是古代人类的活动遗留下来的。考古学的研究集中在对过去的研究上,包括过去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料。所以它的研究对象是属于一定时间以前的古代。比如英国的考古学下限是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法国是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美洲各国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中国的一般是以明朝的灭亡(1644年)为下限。近年来,英国出现的中世纪考古学(Medieval Archeology)则把时间下限推进到了1640年。而美洲各国的工业考古学(Industrial Archeology)则研究近代工业初期的遗物。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下限都会自然地向后推移。

P1-3

目录

第一章 考古学

 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考古学定义

 考古学的研究范围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的年代与分期

 近代考古学的传人

 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考古学的研究步骤

 考古地层学

 考古类型学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考古学的功用

 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

 考古目的

 考古学的研究取向

 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

 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近代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中国考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考古文物知识

 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与分级保护

 田野考古学

 美术考古学

 宗教考古学

 古钱考古学

 古文字学和铭刻学

 航空考古学

 水下考古学

第二章 遗址遗迹

 元谋猿人遗址

 半坡遗址

 蓝田猿人

 北京猿人

 山顶洞人

 丁村人

 大荔人

 金牛山人

 马坝人

 柳江人

 白羊村遗址

 成都平原古城遗址

 圆明园遗迹

 阿房宫

 咸阳宫

 长乐宫、未央宫、建章 宫

 大明宫

 布达拉宫

 苏州园林

 汉长安城

 唐长安城

 明紫禁城

 承德避暑山庄

 颐和园

 沈阳故宫

 雍和宫

 上林苑

 狮子林

 畅春园

 福建土楼

 北京四合院

 安徽民居

 窑洞式民居

 四川传统民居

 傣家竹楼

 土家族吊脚楼

 纳西族碉楼

 毡房和帐房

 藏族民居

 维吾尔族民居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京杭大运河

 驰道

 驿站

 茶马古道

 漕运

 皇宫建筑

 清代的行宫

 清代三宫六院

 南溪旋螺殿

 楼亭台榭

 廊·厅·轩·馆·舫

 阁·厢·殿·观·阙

 我国四大名亭

 “爱晚亭”名的由来

 我国古代的“摩天楼”

 弄堂与胡同

 牌坊

 侗族鼓楼

 蒙古包

 西安钟楼

 古代的角楼

 我国古代的九大名楼

 中南海新华门的前身

 我国四大回音建筑

 我国古代民间建筑

 山西乔家大院

 近代上海外国式建筑

 石库门

 开平碉楼

 福建永定土楼

 白族民居

 安顺布依石寨

 歙县民居

 歙县牌坊

 西北的窑洞

 中国的佛教建筑

 明朝十三陵

 万里长城

 灵渠

 秦始皇陵

 郑州商城

 郑州小双桥遗址

 安阳殷墟遗址

 周原遗址

 周原建筑基址

 周公庙遗址

 丰镐遗址

 琉璃河遗址

 天马——曲村遗址

 东周王城遗址

 郑韩故城

 赵邯郸城

 魏都安邑

 燕下都

 楚纪南城

 秦都雍城

 曲阜鲁国故城

 齐国临淄故城

 侯马晋城

 盘龙城遗址

 新干商墓

 铜山丘湾社祭遗址

 秦咸阳城

 东汉洛阳城

 西汉帝陵

 曹魏邺城

 洛阳城

 武昌城

 北宋东京

 辽上京

 辽中京城

 金中都

 元大都

 北宋帝陵

 辽陵

 三星堆遗址

 马王堆汉墓

 曾侯乙墓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古阳洞

 宾阳洞

 奉先寺

 莲花洞

 万佛洞

 敦煌藏经洞

 汝窑遗址

第三章 古代文明

 西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

 环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河姆渡文化

 北阴阳营文化

 薛家岗文化

 庙底沟二期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文化)

 山西龙山文化(陶寺文化)

 青莲岗文化(北辛文化)

 马家窑文化

 齐家文化

 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

 文化

 石家河文化

 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老官台文化

 常山下层文化

 郑洛文化区

 王湾一期文化

 大河村文化

 秦王寨文化

 大河村五期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冀南豫北文化区

 磁山文化

 后岗一期文化

 大司空一期文化

 后岗二期文化

 后李文化

 北辛文化

 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

 皂市下层文化

 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

 马家浜文化

 崧泽文化

 豫西二里头文化

 晋西南的陶寺文化

 殷墟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

 寺洼文化

 辛店文化

 吴城文化

 湖熟文化

 蜀文化

 巴文化

第四章 古代遗物

 石磨盘、棒

 甲骨文

 陶猪

 船形彩陶壶

 刻纹陶尊

 鳖形陶壶

 黑陶

 彩陶

 西夏文敕牌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

 殷墟的玉器

 西周甲骨的发现

 司母戊鼎

 侯马盟书

 郭店楚简

 兵马俑

 金缕玉衣

 居延汉简

 红山文化玉龙

 四羊方尊

 越王勾践剑

 曾侯乙墓玉佩

 曾侯乙编钟

 虎符

 虎座凤架鼓

 商鞅铜方升

 马踏飞燕

 长信宫灯

 拓片

 石鼓文

 《洛神赋图》

 《步辇图》

 《游春图》

 《清明上河图》

 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定窑

 建窑

 青花瓷

第五章 考古学著作

 《集古录》

 《宣和博古图》

 《金石录》

 《金石萃编》

 《西清古鉴》

 《铁云藏龟》

 《契文举例》

 《流沙坠简》

 《殷墟书契》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

 《甲骨文合集》

序言

国学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它是民族之魂,是文化之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包括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如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极少没有断裂过的文化之一。学习国学、传承国学,发展国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中国人,绝不能成为无根的民族,而应当在历史的绵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在时代的脉动中把握自己的方向,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迈出自己坚定的步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重振国学不仅可以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文化素养、精神生活水平,还能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学是中国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国人的灵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蕴育的集体习惯。

追根思源,知古鉴今。学习国学需要理清国学的脉络,了解国学的内涵,与时俱进,深入思考。国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之乎者也,更在于用其中的思想来提高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完善道德修养。国学是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国学贯彻的人伦、和谐、安定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是从古至今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民族的文化瑰宝,国学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不仅可以使我们开拓视野、提升素质、丰富知识,更有助于启迪我们的思维,引发我们新的思考、探索和行动。

“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也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和迫切要求,反映了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生命力。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又会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国学,我们编撰了本套丛书。丛书包含八本,涵盖了国学的各个方面,浓缩了国学知识的精华。本套丛书内容丰富有趣,语言通俗易懂,分类科学合理,体例新颖别致,可读性极强,是您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必备读物。

本册向读者介绍了考古学的基本知识,自从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成果:遗址遗迹、古代文明、古代遗物、金石学、考古学著作等内容。凡从古至今的考古学知识、名家名篇无不列入,一册在手,考古学知识的精华尽收眼底。本书是考古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和案头必备工具书。

内容推荐

发现历史,了解过去。张文、乌力吉主编的这本《开心学国学(考古卷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向读者介绍了考古学的基本知识、遗址遗迹、古代文明、古代遗物、考古学著作等内容。从古至今的考古学知识、名家名篇无不列入,一册在手,考古学知识的精华尽收眼底。本书是考古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和案头必备工具书。

编辑推荐

国学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的根基,是中华民族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支柱,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源泉。《开心学国学(青少年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是为广大青少年而编写的国学读本系列,由张文、乌力吉主编的这本书是其中的考古卷分册,内含考古学、遗址遗迹、古代文明、古代遗物、考古学著作5个方面的内容。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