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人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法)罗曼·罗兰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罗曼·罗兰经典“巨人三传”,精装插图典藏本。

孤独而坚定的灵魂奏起生命强音,至今撼动人心。

1903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深感其时欧洲文化气息的沉闷与衰败,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们的气息”,他开始用文字谱写气势磅礴的生命交响曲:《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这正是《名人传(精)》所收录的三部作品。

内容推荐

1903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深感其时欧洲文化气息的沉闷与衰败,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们的气息”,他开始用文字谱写气势磅礴的生命交响曲:《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这正是《名人传(精)》所收录的三部作品。三位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艺术巨匠,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战斗不息。

目录

序 言 罗曼·罗兰的生命变奏

第一部分 贝多芬传

 原序

 初版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贝多芬遗嘱

 书信集

 思想录

第二部分 米开朗琪罗传

 原序

 上编 战斗

 一、 力

 二、 力的崩裂

 三、 绝望

 下编 舍弃

 一、爱情

 二、信仰

 三、孤独

 尾声 死亡

 后记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第三部分 托尔斯泰传

 第一章 童年

 第二章 少年与青年时代

 第三章 从军

 第四章 早期创作:高加索山脉的故事

 第五章 塞瓦斯托波尔:战争和宗教

 第六章 圣彼得堡

 第七章 《家庭幸福》

 第八章 婚姻

 第九章 《安娜·卡列尼娜》

 第十章 危机

 第十一章 现实

 第十二章 艺术与良心

 第十三章 科学与艺术

 第十四章 艺术与理论:音乐

 第十五章 《复活》

 第十六章 宗教与政治

 第十七章 老年

 第十八章 尾声

 译后记 民族的“心魂”与汉语法则的重建

试读章节

除却肉体之苦,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痛苦。瓦格勒说他所见到的贝多芬一直怀着一种极端的爱,而这些爱一直都保持着最纯粹的状态。在他身上,激情与欢娱毫无瓜葛。如今人们将这二者混为一谈,其实是他们并不知道何谓真正的激情,也不知道激情是如何难得的。

贝多芬的天性里多少带有清教徒气息;他对淫秽的话语与思想深恶痛绝,他对爱情的神圣憧憬从未动摇。据说他没法谅解莫扎特,因为他不惜糟蹋自己的天才去写《唐·璜》。他的密友申德勒让我们坚信,“他一生保持着童真、谦逊的品性,从未做过什么缺憾的事情需要忏悔”。

这样一个人是生来受爱情的欺骗、做爱情的牺牲品的。他的确如此。他不断地钟情,一次次如醉如狂地为爱情颠狂,不断地梦想着幸福,又不断幻灭,最后陷入痛苦的煎熬中。而正是这些爱与痛的交替轮回,正是他那年少轻狂的自信与不可一世的骄傲,成为贝多芬最丰富的灵感;一直到晚年凄凉地隐居之后,他那种激烈热情的性格才趋于平缓。

1801年,他钟情的对象是朱丽叶塔·圭恰迪妮,他将那首闻名遐迩的作品第二十七号之二的《月光奏鸣曲》(1802)献给了她,使她芳名永垂青史。他写信给瓦格勒说:“现在整个世界在我眼中变得更加美好了,我和同行朋友们交往也更多了些……一位亲爱的姑娘的魅力改变了我,她爱我,我也爱她。这两年来我第一次感到如此幸福。”①

可是他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首先,这段爱情使他痛心于自己的残疾带给他致命的缺陷,而他颠沛流离的人生也使他无法娶到自己所爱的人。其次,朱丽叶塔是一个轻浮浪荡而又幼稚自私的女人,令贝多芬饱受残忍的煎熬。在1803年11月,她嫁给了加伦贝格伯爵。②

这种刻骨铭心的爱可以摧毁一个人的灵魂;而像贝多芬那样,精神被疾病折磨得脆弱不堪的时候,这种狂热很可能彻底毁灭他。在贝多芬的一生中,这是唯一一次,让他陷入了无边的深渊;他最终挺过了这段无比难熬的时光,从他写给兄弟卡尔与约翰的遗嘱我们可窥知其详情,遗嘱上注明“等我死后再拆封”③。这是撕心裂肺的惨痛之声,也是反抗的呐喊。听着这呐喊,我们无不为之心碎。在那最黑暗的时刻,他感到了死神的降临,幸好他强大的道德信念拯救了他。他对病愈的最后希望没有了。过我的,也消逝了。

噢,万能的主宰,给我一天真正的快乐吧!——我已经好久没听到过欢乐的声音了!噢,什么时候?噢,我的上帝!什么时候我能够再次在大自然中和人世问感受到这种欢乐?永远不?不!噢!这太残酷了!

这实在是一个绝望至极的人的哀诉;可是贝多芬还活了二十五年。他那坚韧不拔的性格,绝不会让他在挫折和磨难面前妥协。  近来我的体力和智力都有了很大的飞跃……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尽管我的目标尚不清晰,但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我窥见我那不能确定的目标……噢!如果我摆脱了这耳疾,我将敞开胸怀拥抱整个世界!……

一点休息都没有!除了睡眠以外我不知还有什么休息方式;而我却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耗费在睡觉上,这令我很郁闷。要是我能摆脱这疾病,那么……

噢不,我无法忍受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彻底屈服……噢!如果一个人能活上一千次,那将多好!P21-23

序言

二十五年前,当我写这本篇幅短小的《贝多芬传》时,从未想过要完成有关音乐学方面的著作。

记得1902年,我正处于一段焦躁不安的时期,经历着一场兼有毁灭与重生作用的暴风雨。我从巴黎逃出,来到我童年的伴侣——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支撑我意志的贝多芬先生的故乡,在那里休息了十天,获得了片刻的心灵宁静。

我来到他的故里,波恩。我不断找寻着他的影子和他的老朋友们:我访问科布伦兹时,在瓦格勒的孙子们身上,我重又见到了当年的瓦格勒夫妇。在美因兹,我又听到他的交响乐大演奏会,是魏因加特纳指挥的。

然后,我与他单独相对,倾吐着我的心声。那雾霭蒙蒙的莱茵河畔,那潮湿而昏暗的四月天里,浸淫着他的苦难、勇气、欢乐与他的悲哀;我双膝跪下,被他用强有力的手搀扶起来,并给我的新生儿约翰·克利斯朵夫进行了洗礼①;在他的祝福之下,我又踏上返回巴黎的路,在他的鼓励之下,我和人生重新缔了约,一路向神明唱着病愈者的感谢曲。

那感谢曲便是这本小册子,首先发表于《巴黎杂志》,后又被贝玑先生②拿去,发表在他主编的《半月刊》上。我不曾想到本书会流传到朋友圈外。可是“各有各的命运……”

原谅我唠唠叨叨叙述这些细节。如果今日有人在这支颂歌里面,希望找到以严格的史学方法撰写而成的渊博学术著作,那么,我不得不有所答复。我自有做史学家的时间安排。我在《亨德尔》和关于歌剧研究的几部书内,已经对音乐学尽了相当的义务。但《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它是为受伤而濒于窒息的心灵所谱写的一支歌,是承蒙救世主让我重生与振作起来的感恩之歌,我知道,这救世主已经被我改头换面。但一切从信仰和爱情出发的行为都是如此。而我的《贝多芬传》便是这样的行为。

大家人手一册地拿了去,让这册小书走上它不曾预料的好运。那时候,法国几百万的生灵,那一代被压迫的理想主义者,都焦灼地在等待一声解放的号角。这号角,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了,他们便去向他呼吁。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谁不记得那些四重奏音乐会?仿佛唱弥撒曲《神之羔羊》时的教堂;谁不记得那些痛苦的脸,那些注视着祭献礼的目光,那些因受着神明的启示而闪烁的光辉烛照?

今人和古人已相隔甚远。(但今人和未来的人们会离得更近吗?)在本世纪初期,多少美好的事物尽被毁灭:战争炸开了一个窟窿,他们和他们最优秀的儿子都不见了踪影。我那本小小的《贝多芬传》将他们的形象保留了下来。这是出自一个孤独者的手笔,不知不觉,它竞和他们非常相似。而他们早已在其中认出了自己。这本书,由一个无名之辈所写,从一家无名店里流传出来,在大众手中几天之内便传播开来,它已不再属于我了。  我将本书重读了一遍,虽然内容尚有缺憾,但我亦不想进行更改。因为它应当保存原来的模样,保留那一代伟大而神圣的形象。

恰逢贝多芬百年大祭,我谨以此纪念那个时代,同时颂扬它的伟大的同伴——贝多芬,那正直与真诚的大师,那教会我们参透生死哲学的大师。

罗曼·罗兰

1927年3月

后记

也曾读过一些翻译的文学作品,但总感觉索然无味,无法达到我的期望,翻译之作难以具备汉语的神韵。而我向来对一本书——不管是今人的创作还是翻译的作品——十分挑剔,甚至有一种“汉语的洁癖”,如果不能体现汉语之美,我一般都会把它束之高阁,或是扔进垃圾桶里。

从初人大学开始直到研究生毕业,受诗人穆旦尤其是海子的影响,我专门思考过汉语诗歌的节奏、“四言句”的独特性,乃至深入汉语内部的语法规则,力图从汉语的源初发生,探索汉语之美的规律,并写成文章《汉语的美之法则》,希望在二十世纪的精神动乱导致的语言迷乱中,找到汉语自身的“道”。

去年,与我同龄且志同道合的青年作家陶林兄,准备主持翻泽一套西方经典丛书,邀请我参与,虽然我十分热爱汉语的语言韵味,但真正要做翻译,对我不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如此,我还是想以我个人的研究和悟道,小试牛刀,再加上本人对贝多芬的无比热爱和崇敬,我把这本《名人传》的翻译工作承担了下来。

翻译当然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游戏。当我全身心深入进去,走进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世界中去,就像我无数次被贝多芬的交响乐所感动,我被深深震撼了,竞数次眼睛湿润了,我沉浸在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对话和共鸣中。

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分别从德国、意大利和俄国选取的艺术巨匠,而他们从来不仅仅是艺术家,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尤其是贝多芬,可以说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心魂”,反映了法国大革命(亦是世界的大革命)爆发时惊心动魄、狂飙突进的现代历史进程,而他悲剧性的人生历程和英勇无畏的抗争,恰恰又是人类命运的昭示,亦是人类的高贵所在。在这种意义上,贝多芬是整个人类的“心魂”,不啻是全世界人民学习的榜样。

“他这样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痛苦,上天不曾眷顾他,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世界!”贝多芬身上集中了人类几种最典型的缺陷——物质贫穷,身体疾病(残废),处境孤独(缺乏爱),心灵痛苦——据说现代高科技正在高歌猛进,工商业文明已经让整个地球物质繁荣,可是,两百多年过去了,人类这几个严重的病症几乎一个也没有得到完满解决。资本主义发达的表象下是贫富的悬殊,现代高科技无法治疗生存在雾霾下的人类的种种身体疾病,无所不在的互联网也无法解脱人类心灵的孤独,无法让人深人内心相爱,而现代虚无主义更是加深了人类精神的痛苦。

总而言之,人类的处境较贝多芬时代几乎没有多大进步,反而有变本加厉地恶化之趋势,——我强调的是,人类虚假的物质癸荣的确有目共睹,但人类的精神空虚却无法消除,更遑论我们内周围到处充斥着堕落的变异的灵魂。——人类已经不再像贝多芬那样,追求精神的深度和高度了。

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始于十八世纪中叶,物质财富在急剧曾加,它不断开疆拓土,大有取代精神财富之势(现代商业社会不黾以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吗?)。但是,被当作“欧罗巴拘光荣”和精神英雄的贝多芬,并没有享受到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拘成果,他一生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一直到战斗至死的时候,几乎陕到了一名不文的境地,他的那些震撼欧洲的鸿篇巨著竞不能给他些许的物质收人,而只能靠少数的资助维持他的音乐创作。悲天悯人的贝多芬,在信中还自嘲“我是个糟糕的商人和计算者”“要以创作来换取面包实在是一件苦事”。可见,彼时的欧洲人也是一群势利眼、吝啬鬼,竞无一人对创造了《英雄交响曲》、《欢乐交响曲》这样伟大艺术的贝多芬施以援手,帮助其更好发挥他的艺术天才。这是我深感疑惑、遗憾而无比痛心的地方。罗曼·罗兰说,“贝多芬的忧郁是整个人类的过失”。是的,人类的过失又何止体现在贝多芬身上呢?

……

他矮小胖墩,肩膀宽阔,腰围壮实,生来一副运动家的体格。一张宽阔的脸,面色红润,到晚年面色才变得病态而略显蜡黄,尤其是冬天,当他独处室内而远离田野的时候。他额头宽阔,棱角分明,乌黑的头发异常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酷似“美杜莎头上的乱蛇”。(《贝多芬传》第一章)

这一小段,里面包含了非常多的四言句,有偏正结构、并列结构、主谓结构等等,删繁就简,砍掉虚词,力图使汉语简短而清晰,克服翻译式汉语的散文化倾向。

在《名人传·托尔斯泰传》的第十章《危机》中,一段英文原文是这样:“1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he says,with St.John;“the World,Logos,that is,.Reason.”我翻译成:“太初有道。”他和圣约翰一样说道,“道,逻各斯,即理智。”

the Wor_d(法文Ver’be)即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位:言辞,道。此处翻译成“太初有道”最合适。而“太初有道”这一词,是多么富于汉语的简洁与神韵呀,当然这是前人的成果,非我创造。

傅雷先生对于《名人传》的译介,在中国有开创之功,本人也深受启发,在此对逝去半个世纪的傅雷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但他翻译的版本毕竟诞生在他那个特定的年代,新生的现代汉语稍嫌粗糙,在我看来,那是一种“民国体汉语”,杂糅着白话文和文言文,但并不纯熟,且他的翻译多有生涩僻奥之处。但愿,我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告慰傅雷先生的在天之灵。

什么样的“心魂”对应着什么样的艺术法则、语言法则。一百年来,中国人经历了丢魂落魄的处境,这也是汉语破碎化的过程。值此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之际,中国人必将找到自己的“心魂”,也必将重建伟大的汉语的法则,成就一个文化艺术繁荣的时代!

最后,我的湖南大学的师妹龙红梅为此书的翻译做了很多工作,在此表示感谢。再次感谢陶林先生,让我有这个机会“小试牛刀”,并不断督促我完成了《名人传》的翻译工作。

2014年5月4日

于长沙矿山研究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