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逊年谱(1915-1969)(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涵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涵著的《王逊年谱》,丰富而又翔实,同时征引了大量的史料来佐证年谱的相关内容。细细读去,犹如一本生动的传记。王逊这位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在1966年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在1969年英年早逝的学者,这位几乎被历史的尘埃遮蔽和遗忘的先驱,相信,借助他的系列著述的出版,王逊先生的精神会重返人间。

内容推荐

王逊是中国著名美术史家、美术理论家,中国现代美术史教育奠基人。历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任《美术》、《美术研究》编委。1957年他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为使美术史在中国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参加了国徽设计、景泰蓝改造、建国瓷设计、故宫书画鉴定、敦煌艺术遗产整理等工作,所著《中国美术史》是研究中国艺术传统的经典论著。作者为王逊先生侄儿,同时也是文化专家和文物鉴赏家,他在搜集原始文献和访谈基础上完成《王逊年谱》(由王涵著),保留了大量一手资料,对研究王逊生平和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历程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1915年 乙卯 民国四年

1927年 丁卯 民国十六年 12岁

1928年 戊辰 民国十七年 13岁

1929年 己巳 民国十八年 14岁

1930年 庚午 民国十九年 15岁

1931年 辛未 民国二十年 16岁

1933年 癸酉 民国二十二年 18岁

1934年 甲戌 民国二十三年 19岁

1935年 乙亥 民国二十四年 20岁

1936年 丙子 民国二十五年 21岁

1937年 丁丑 民国二十六年 22岁

1938年 戊寅 民国二十七年 23岁

1939年 己卯 民国二十八年 24岁

1940年 庚辰 民国二十九年 25岁

1941年 辛巳 民国三十年 26岁

1942年 壬午 民国三十一年 27岁

1943年 癸未 民国三十二年 28岁

1944年 甲申 民国三十三年 29岁

1945年 乙酉 民国三十四年 30岁

1946年 丙戌 民国三十五年 31岁

1947年 丁亥 民国三十六年 32岁

1948年 戊子 民国三十七年 33岁

1949年 己丑 民国三十八年 34岁

1950年 庚寅 35岁

1951年 辛卯 36岁

1952年 壬辰 37岁

1953年 癸巳 38岁

1954年 甲午 39岁

1955年 乙未 40岁

1956年 丙申 41岁

1957年 丁酉 42岁

1958年 戊戌 43岁

1959年 己亥 44岁

1960年 庚子 45岁

1961年 辛丑 46岁

1962年 壬寅 47岁

1963年 癸卯 48岁

1964年 甲辰 49岁

1965年 乙巳 50岁

1966年 丙午 51岁

1967年 丁未 52岁

1968年 戊申 53岁

1969年 己酉 54岁

王逊著译年表

王逊研究资料辑目

试读章节

1933年癸酉民国二十二年18岁

“今日的中国是一个很不健全的结构。

当商业资本尚未完全发达仍不能作为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主导部分的时候,中国整个仍是自然经济的状态。这种自然经济的状态是一直维持了二千年以上的长时期的。在这期间因一些勃起的原因而至于突破了现状的时机也有。但近三十年来的大的突破是前所未有的。

以中国二千年以上的长时期的经验的积累,中国社会在其自然进展中是行着最平滑的路,社会的整个组织都是一致的而能相呼应。这种谐调是在三十年以前,近代的资本主义闯入中国的时候才给打得粉碎的。

近代的资本主义不是只带了经济的意味,并且是政治与文化的。它能以最敦厚的力量震撼着整个社会,不论是物质上,或者观念上。

至今中国一切旧有的东西都被扬弃到角落。代之而兴的是一切新的,能够适应于新的经济基础的东西,现在中国的改造应该是社会全般的,而不是特异的,部分的改造。——至少,在旧的铁钉没有重新锻冶以前,是不能钉到这块新的木头上去的。

在中国最早发觉中国是不能继续保守着旧的技术与旧的态度的当是李鸿章与张之洞辈,他们所倡的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这种妥协的两层色调的笼罩下,他们开始了他们的革新运动。但这两句口号的信用是被中日之战所击破了,遂有康梁的变法。然而这件事情并不是本身便必然的会失败的,只是因旧势力的回光返照,而不得不暂时敛迹。一直到民国以来的二十年中,无一时不仍是那代表了旧的经济势力与适应旧的经济势力的意识形态,对新兴的力量的挣扎。

在五四的时候,仍旧是承袭了戊戌的旧风。祉会改革重心的偏坠,虽不是政治经济,而是文哲。所以在复兴期的中国始终仍不能强固的立住它的脚跟。

这种社会改革重心的偏坠实在是未能完全明了社会结构的原理所致。其结果,最为人所诟病,而能亲切的感觉到的,便是人才过剩与失业问题。说人才过剩的意义有两个:(一)粗制滥造,人才的普遍的平庸化,因为其中常常混杂有若干具有倾向相反的天才的。(二)社会一般学业的不发达,只有文哲法的人才唱独角戏。

其实如果我们考虑到中国的失业问题,有一件事是最能使我们注意到的,就是‘滥竽充数’。因为有很多很多的‘文哲法’的人才者,常常是一些并非对专门的学识曾经研究过的。例如从变乱的农村里跑到城市里的知识分子,这一类人,在封建的科举时代,至少可以捞个把秀才,在当地作为学问与政治与经济的重心的人物,这种人跑到都市里常常以较丰多的人生经验从青年手中抢去了位置。

于是鉴于五四以来的这种过剩的恐慌,最近一二年,社会上忽然又高唱起提倡理工教育的口号来。的确,我们得承认,那最初第一个发觉了这一方面的人是很聪明的。因为这是适应现实的最重要的一种觉悟。但是这种觉悟是有充分的被认识的现实为基础的,而非全然的盲目的行径。然而现在一班舆论竞走错了路,其结果则使今日的理工教育的提倡,一如若干年以前的鼓吹文法一样势必陷入半身不遂症的情形。

我们在提倡理工之前,至少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就是今日的中国所缺少者实在是真正能够在复兴期的中国尽一部责任的人才。所以缺乏的不只是物质建设一方面的人才,而同时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也是一样——假如我们现在肯睁开眼睛仔细去观察一下现实的社会,你可以看见现在的‘为人民服务’的是些许多什么人,是前清的旧吏,从农村中觉出幻灭的地主阶级,和一些毫无学识只以混饭吃为目的的官僚。真正具有现代头脑的人有几个!难道那些人在中国的复兴运动中不应该给替换下去的吗?所以今日的中国是需要能充实它的社会结构的任何一种人才的!”

“大一英语”是清华大学必修课,此外,清华哲学系还规定学生必修“大一德语”,以培养学生阅读哲学原著的能力。先生的德语教师是由当时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杨丙辰教授兼任。杨丙辰先生是中国德语学科创始人,北大、清华第一代中国籍德语教授,北大德语系第一任系主任、中德学会中方创始人。中国现代德语文学界的大家,如冯至、季羡林、李长之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先生开始学习德语时,适值中德文化协会(后改称“中德学会”)刚在北平成立,杨丙辰先生被推为协会中方常务干事,主持会务。中德学会设有阅览室,每周两次接待清华等校学生咨询,这为先生学习德语、了解德国文化和西方学术新动态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此期间,他还结识了邓以蛰、滕固、宗白华等著名学者,他们对先生学术成长均有提携之功。中德学会的活动,为他日后选择从事哲学、美学、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先生还通过杨丙辰先生介绍,参加了蔡一木先生发起的“黄流文艺社”,他的第一部诗集《谢了的紫丁香》列入“黄流文艺丛书第一辑”,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P17-19

序言

王逊先生对我而言一直“灵魂般地”存在于中央美术学院。老美院美术史系已经过世的名人诸如许幸之、张安治、常任侠、佟景韩、常又明等先生,我都见过。但王逊先生是我非常想拜见又不能见到的人,他于1969年就去世了,时值文化大革命。当时他只有54岁。

我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4年来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中国美术史与古代书画鉴定”的研究生,当时推荐我来中央美院美术史系读书的是宿白和俞伟超教授。1987年我已经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教师,因为工作的关系,拟聘请宿白教授做佛教美术硕士论文的答辩委员,到他北大的寓所拜访。席间聊起他的老友王逊先生,宿先生对我说:“王逊是个大学者。最早我是研究古建筑的,他是研究石窟艺术的。”当时听了很震动。尔后开始搜求王逊的论著。拜读过他的《永乐宫三清殿壁画题材试探》(《文物》,1963年8期),读后非常佩服,直到今天仍是一部力作!

198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逊的《中国美术史》,这是在他1956年《中国美术史讲义》(油印本)的基础上由薄松年、陈少丰两位先生修订增补而成,代表了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史教材的最高水平。

实际上,王逊先生是中国第一个美术史系的创设人,始于1957年。由于他具备多方面的学养,哲学、美学、文学、中国建筑史、中国绘画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宗教史,这些彼此关联又相互助益的领域构成了他的学术格局,同时也成为中国美术史学的格局。他的中国美术史框架更具有学术的现代性,彻底地脱化和超越了传统的“画学”体系,并置在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的现代学术的系统中。客观地说,郑午昌、俞剑华等前辈的中国绘画史的系统还在传统“画学”的轨道中,但已经有了新因素或新概念。王逊先生的学养源于群星灿烂的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的现代学术背景,金岳霖、冯友兰、邓以蛰、汤用彤、陈寅恪、朱自清、钱穆、闻一多、吴宓、郑天挺、梁思成等前辈对王逊都有重要影响。

我一直期待有《王逊传》的出版,纪念这位重要的美术史家和美术理论家。值得庆幸的是,最近王涵非常用心地编成了这部《王逊年谱》,丰富而又翔实,同时征引了大量的史料来佐证年谱的相关内容。细细读去,犹如一本生动的传记。这位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在1966年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在1969年英年早逝的学者,这位几乎被历史的尘埃遮蔽和遗忘的先驱,我相信,借助他的系列著述的出版,王逊先生的精神会重返人间。我希望他不再是一个传说中的“灵魂”,而是我们当代学术的“心灵”。

2015年11月30日

后学尹吉男

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0:5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