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培根随笔(精)/鲸歌袖珍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培根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培根随笔(精)》是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创作的一部议论性文集,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作品中包括《论逆境》、《论真理》、《论妒忌》、《论死亡》、《论友情》等篇章,主要讲述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

内容推荐

《培根随笔(精)》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总共五十八篇短文,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成为世界文学伟大的散文作品之一。英国大诗人雪莱曾在他著名的《诗辩》中称誉道:“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又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我们的智力那样,他的文章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你心灵的局限,带着你的心一齐倾泻,涌向它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

目录

译本序

献书表

一 论真理

二 论死亡

三 论基督教统一

四 论报复

五 论逆境

六 论韬晦

七 论亲子关系

八 论婚姻与单身

九 论妒忌

十 论爱情

十一 论高位

十二 论勇敢

十三 论善与性善

十四 论贵族

十五 论煽动与叛乱

十六 论无神论

十七 论迷信

十八 论游历

十九 论君权

二十 论进言

二十一 论拖延

二十二 论狡猾

二十三 论生存智慧

二十四 论革新

二十五 论敏捷

二十六 论假聪明

二十七 论友情

二十八 论开支

二十九 论国家强盛的根本原因

三十 论养生

三十一 论猜疑

三十二 论谈吐

三十三 论殖民地

三十四 论财富

三十五 论预言

三十六 论野心

三十七 论假面剧

三十八 论人的天性

三十九 论习惯和教育

四十 论命运

四十一 论放债

四十二 论青年与老年

四十三 论美

四十四 论残疾

四十五 论建筑

四十六 论花园

四十七 论谈判

四十八 论随从与友人

四十九 论托人情

五十 论读书

五十一 论党派

五十二 论礼仪与客套

五十三 论赞誉

五十四 论虚荣

五十五 论荣誉和声望

五十六 论司法

五十七 论怒气

五十八 论世道沧桑

五十九 论谣言(残篇)

试读章节

一 论真理

“真理是啥玩意儿?”彼拉多罗马犹太巡抚,主持对耶稣的审判并下令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对这一问题嗤之以鼻,也不想得到任何答案。毫无疑问,有些人以善变为乐,以执着一念为苦,从而胡思乱想,肆意妄为。如今这些哲学家早已逝去,其言犹存,虽然不像古时那么有市场,其思想却一脉相承。人们喜爱谎言胜过真理,并不是因为发现真理有多么困难和辛劳,而是因为人们对谎言有一种天生而变态的热爱。古希腊后期,有一派哲学家在研究这一问题、思考个中奥妙时,对人们为何爱撒谎感到困惑——人们既不像诗人那样,撒谎是为了带来快乐,也不像商人那样,撒谎是为了谋求利益,而似乎是为了撒谎而撒谎。不过对此我也不敢肯定。真理就像赤裸无遮的日光,在它的照耀下,世上的一切假面、木乃伊和凯旋远不如烛光下那么庄严、优雅。真理似珍珠,在日光下最美;真理永远也不会像钻石和红玉那样,需要五光十色照耀才尽显其美。半真半假的话总是让人听着开心。一旦把头脑中那些虚荣、奉承、希望、想象及虚高的价值抛弃,很多人就会变成猥琐的可怜虫,满脸忧郁,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连自己都觉得自己面目可憎——这一点有谁会怀疑?诗歌因为激发人的想象,因此曾有人圣奥古斯丁。郑重其事地把它称之为“魔鬼的毒酒”。诚然,诗歌的确带有谎言的影子,不过正如前文所言,造成伤害的不是那种从头脑匆匆掠过的谎言,而是那种在头脑中沉淀下来根深蒂固的谎言。不过尽管这些谎言盘踞在人们腐败的判断和堕落的情感中,真理,以自身为准绳的真理,却教导我们:人的最高品德就是追求真理(向真理求爱),了解真理(把真理呈现出来),相信真理(尽情享受真理)。上帝在创世时,首先创造了感觉之光,最后创造出了理智之光,之后休息时,上帝让其灵魂之光照耀一切。他首先让光照亮物质或混沌世界,然后照耀人类,最后照耀他的选民。诗人卢克莱修。(其所在派别伊壁鸠鲁派。本不如其他派别,却因他而闻名)说得好:“站在岸边,遥望海上船只随波起伏,不亦快哉!站在窗前,俯瞰城堡下的厮杀,不亦快哉!然此间乐又哪里比得上站在真理的制高点(一座尚未征服的山,那里的空气总是那么清冽、宁静),俯瞰山下众人的过失,遥望那里的迷雾和暴风骤雨,笑看众生误入歧途。”不过看着别人的不幸应该心怀怜悯,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自我膨胀。无疑,人若心存善念,听信天命,以真理为轴心,则虽在人间,犹在天堂。

谈完了神学和哲学上的真理之后,接下来我们再谈一谈世俗事务的真理。即使是行为卑鄙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光明磊落是人的美德,人一旦不诚实,就好像金币掺杂了白银,虽然能购得更多财物,却使得金币本身贬值。不走正路,专走歪门邪道,这是蛇的前进方式,因为卑鄙的蛇用肚子而不是脚走路。在人的恶行中,最让人丢脸的莫过于伪善和背叛。在探讨为什么被指责为撒谎是一种奇耻大辱、是一种最令人难堪的指控时,蒙田说得好:“指责某人撒谎前最好掂量掂量,因为那就好似说此人在上帝面前很狂妄,而在凡人面前却很怯懦。”这是因为只有谎言才敢无理面对上帝,却在凡人面前退缩。请求上帝进行末日审判的钟声就是对撒谎和背信的最好表达。曾有预言,当基督重临人间时,他将发现世上已无诚信之人。

二 论死亡

人类畏惧死亡,就如同儿童畏惧走夜路;儿童因为听多了鬼怪故事而越发害怕走夜路,人类也因为听多了死亡故事而越发害怕死亡。死亡是罪孽的报应,是抵达另一世界的通道,所以思考死亡之事是神圣虔诚的,但是畏惧死亡却是人性软弱的表现。不过在宗教思索中,有时难免掺杂着虚荣与迷信。在一些修士的苦行录中,可以读到他们常常有这样的想法:当指尖受挤压时,是多么的痛苦!于是就会想象当全身都腐败瓦解时,死亡的痛苦会有多大。然而很多时候,死亡的痛苦未必有四肢的伤痛那么重,这是因为人身上致命的器官并非最灵敏的器官!所以,有人指塞内加,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和剧作家,尼禄的老师,因受谋杀尼禄案的牵连而自杀,哲学著作有《论天命》《论愤怒》《论幸福》等,悲剧有《美狄亚》《俄狄浦斯》等9部。(以一个智者和一个普通凡人的身份)说得好:“与其说死亡令人恐惧,不如说是与死亡相伴的那些玩意儿令人恐惧。”呻吟与痉挛、惨白的脸色、亲友的悲号,黑衣与葬仪,如此种种显示死亡十分可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情感还没有脆弱到无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当人不再孤单时,死亡就不再那么可怕,人就可以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仇恨击败死亡,爱情蔑视死亡,荣誉使人乐于献身,悲痛使人奔赴死亡,恐惧总是带来死亡。我们在历史普卢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中曾看到,当奥托大帝奥托一世,通称“奥托大帝”,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进军意大利,取得伦巴第国王的称号,征服罗马,攻入拜占庭,缔结“奥托特权协定”,确定教皇的世俗权力。自杀身亡后,真心追随他的人出于怜悯(最温柔的一种感情)而慷慨赴死。除此之外,塞内加认为让人乐于赴死的还有厌倦和无聊:“想一想你有多长时间在做同一件事;不仅仅勇敢者和不幸者,就连吹毛求疵的人,也会以死为解脱。”一个人也许既不勇敢,也未遭受不幸,但是却因为翻来覆去地做同样的事而感到厌烦,从而乐意死亡。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伟大的人不因死亡临近而改变,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人也始终不失其本色。奥古斯都·恺撒大帝罗马帝国第一代皇帝,恺撒的继承人,在位时扩充版图,改革政治,奖励文化艺术;原名屋大维,元老院奉以“奥古斯都”称号。临死不忘恭维:“永别了,利维亚,不要忘记我们婚后的那些日子!”提比略古罗马皇帝,长期从事征战,军功显赫,56岁继岳父奥古斯都帝位,因渐趋暴虐,引起普遍不满,在卡普里岛被禁卫军长官杀害。大帝从容面对死亡,正如塔西佗古罗马元老院议员,历史学家,曾任行政长官、执政官、亚细亚行省总督,主要著作有《历史》《编年史》,分别记述68-96年及14-68年史实,现仅存残篇。所说:“他虽然体力日衰,却从容依旧。”苇斯巴芗古罗马皇帝,弗拉维王朝的创立者,在位时整顿财政,改组军队,加强武力统治,营建罗马广场、凯旋门和大竞技场。坐在椅子上,对死亡不屑一顾:“果不出我所料,我正在成为神。”加尔巴古罗马皇帝,公元68年举兵反对尼禄,尼禄自杀后,被元老院确认为罗马皇帝,后被近卫军杀死。则说:“你们杀吧,只要这对罗马有利!”随后从容地引颈就戮。塞菩提缪斯·塞维鲁古罗马皇帝,扩建新军团,压制元老院,加强中央集权,吞并美索不达米亚,征服不列颠,病死于埃波拉孔。直到临死前还在工作:“别走远,以防万一还有什么事要我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当然,斯多葛派学者们把死亡看得过于严重,死亡也因为他们的种种精神准备而越发显得可怕。有人指尤维纳利斯,古罗马讽刺诗人,传世讽刺诗16首,抨击皇帝的暴政,讽刺贵族的荒淫和道德败坏。说得好:“死亡不过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恩惠之一。”死生都是自然之事,对一个婴儿来说,生与死也许同样痛苦。在热切追求中而亡的人,仿佛流血受伤之人,是感觉不到痛楚的,因此,凡是执着于某种善念的人,是不会畏惧死亡的。人生最美好的挽歌,莫过于度完了有价值的一生后,能够说:“如今请你离开参见《路加福音》第二章第29节:“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打开通往荣誉的大门,熄灭嫉妒之火。“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将受到爱戴!”

P3-10

序言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1561年1月22日,培根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其父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物。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培根小时候身体很弱,经常生病,但他却很爱学习,喜欢阅读比他的年龄应读的书更为高深的书籍,12岁时便进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大学毕业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了不少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培根的生活随之陷入贫困。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取得法院书记资格,不过这一职位在20年内竟然没有出现空缺。于是培根只得四处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职位。在此期间,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为科学的“伟大复兴”制订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从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培根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受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受封为奥尔本斯子爵。在任公职期间,他在学术研究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英磅,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不得再进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过伦敦北郊,路过一片雪地。由于那段时间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看到雪地后,他突然想做一次实验。于是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1597年,培根发表了其处女作《论说随笔文集》,把他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该书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1605年,培根用英语完成了两卷的《论学术的进展》,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论证了知识的巨大的作用,揭示了知识不能令人满意的现状及其补救办法。在这本书中,培根提出一个系统的科学百科全书的提纲,对18世纪以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编写百科全书,起了重大启示作用。

1609年,培根在任副检察长时,又出版了第三部著作《论古人的智慧》。他认为在远古时代,存在着人类最古的智慧,可以通过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研究而发现失去的最古的智慧。

培根原打算撰写一部六卷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伟大的复兴》,这是他要复兴科学,要对人类知识加以重新改造的巨著,但他未能完成预期的计划,只发行了前两卷,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是该书的第二卷。《新工具》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提出了培根所开创的经验认识原则和经验认识方法。

培根去职后,仅用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亨利七世》一书。这部著作得到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是“近代史学的里程碑”。

大约在1623年,培根写成了《新大西岛》一书,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乌托邦式的作品,由罗莱在他逝去的第二年首次发表。培根在书中描绘了自己新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会蓝图,设计了一个称为“本色列”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科学主宰一切,这是培根毕生所倡导的科学的“伟大复兴”思想信念的集中表现。

此外,培根在逝世后还留下了许多遗著,后来,由许多专家学者先后整理出版,包括《论事物的本性》《迷宫的线索》《各家哲学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论人类的知识》,等。

培根的哲学思想与其社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他认为是经验哲学阻碍了当时科学的发展。因此竭力批判经验哲学和神学权威。他还进一步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他说这是在人心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在某情况下产生的迷惑与疑难。第一种是“种族假相”,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第二种是“洞穴假相”,是个人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第三种是“市场假相”,即由于人们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第四种是“剧场假相”,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培根指出,经验哲学家就是利用这四种假相来抹杀真理,制造谬误。但是培根的“四假相说”渗透了培根哲学的经验主义倾向,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别。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统是贫乏的,原因在于学术与经验失去接触。他主张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提出“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对经验哲学进行了有力的攻击。

培根的科学方法观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关于物质是万物本源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培根从唯物论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但受时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观还具有朴素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培根的《论文集》自问世以来,出现了无数的版本,被译成多种文字。译者主要依据的是Bartleby.com提供的由纽约柯里父子公司出版的版本,间或参考了由都柏林大主教理查德·威特利注释的伦敦帕克父子公司于1856年出版的版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参考了水天同、何新、王佐良、曹明伦等的译文,在此表示感谢,其中尤其要感谢水天同先生,正是他的译文纠正了我对原文的一些错误的理解。当然,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文中难免还有谬误,责任全在译者本人。

培根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知识信手拈来,这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为方便读者,译者依据《英汉大词典》、维基百科等提供的内容,尽量对有关人名、地名进行注释。凡涉及《圣经》的内容,则依据小乐堡圣经搜索引擎进行注释。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培根的语言优美,但却有些古奥。这样的语言究竟该如何翻译?如何传递原文的风格?这是每一个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每一个译者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王佐良先生用浅近的文言进行翻译,其《论读书》令人叹为观止,让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慨。水天同先生的译文准确,但是有些句子简直要把人的牙齿聱断;何新先生所译的《培根论人生》译文流畅,但是时有疏漏和发挥过度之处。对于王佐良先生的“信”“达”兼备的译文,译者只能高山仰止,不敢、也无力仿效。再者,时移事迁,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后,现代汉语本身也在变化,译文语言也应该随之变化,而这也恰恰是经典重译的根本原因。所以,唯有取水天同先生的“信”和何新先生的“达”,集两家之长,才能为新译本提供存在的理由。译者能做到吗?“法乎其上得其中,”若不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又怎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译文。不过最终结果究竟如何?还是请读者自己判断吧。  张璘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音乐,而这种背景音乐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卡尔维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