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孔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绘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含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生命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如果忘记它们,也就失去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作为炎黄子孙,怎能忘记本民族的历史?线装经典编委会编的《中国那些事儿(宋元)/线装经典》为《中国那些事儿》概述了中国宋元两朝的历史,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线装经典编委会编的《中国那些事儿(宋元)/线装经典》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宋元卷,以宋元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宋元两朝的历史。
“海龙王”钱镑长据江南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权频繁更迭,而南方的吴越政权却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从904年钱锣被封为吴王开始,到978年才灭亡。钱镠当政时,把心血大都用在了民生而非兵革之上。他建造水利工程,治理钱塘江,被人称为“海龙王”。在他的治理下,江浙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比起当时战火纷飞、民生凋敝的其他地区,吴越之地可谓是一方乐土,钱镠也因此在诸位帝王之中显得卓尔不凡。
占据浙江,吴越称王
钱镠,字具美,生于杭州临安。他家中贫寒,早年从事贩盐活动。
875年,浙西王郢反叛朝廷,董昌在乡间募集士兵前去平乱。钱镠入伍参加战斗,并取得胜利。没过多长时间,黄巢的部队计划攻打杭州,钱镠先是伏击了对方的先遣队伍,接着用计保护杭州免于战火,得到了董昌的赏识。后来,董昌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他便将下属县城的部队整编为八部,让钱镠掌管。
882年,越州(今浙江绍兴)观察使刘汉宏对董昌发动进攻,钱镠带领八部士兵泅渡钱塘江,袭击刘汉宏之弟刘汉宥,并将其击败。然后,钱镠与刘汉宏在诸暨、萧山交战,取得大胜,并趁势占领了越州。刘汉宏奔逃至台州,不久被抓获并处死。董昌顺理成章地当上了越州观察使,钱镠也成了杭州城的主人。
之后,钱镠的实力不断壮大。唐昭宗登基之后,任命钱镠为杭州防御使。钱镠一方面用武力拓展地盘,一方面不断收买人心。当时,其麾下聚拢了很多具有文韬武略的人才,成及就是其中一个,他是钱镠的主将,经常为钱镠出谋划策。钱镠为了让成及一心为自己效力,就跟他做了亲家。
893年,钱镠的官位又得到提升,他成为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第二年还被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过了一年,董昌于越州登上皇帝宝座,钱镠被朝廷任命为浙江东道招讨使,奉命讨伐董昌。开始他劝董昌投降朝廷,但遭到回绝。随后,钱镠使用离间计,使对方内耗,最终将董昌军完全
兴修水利,钱塘射潮
成为一方霸主之后,钱锈开始显露出骄傲自满的情绪,并追求奢华的享受。其父对此很看不惯,常常故意不与之相见。钱镠很不解,就找机会问父亲何故如此。
父亲说:“我们钱家祖祖辈辈皆以渔耕为生,向来不知奢侈华贵是何滋味。如今你当上了大官,周围已经有很多对手,这时反而炫耀财富和地位,我担心我家里将来会遭到不幸啊。”
钱镠马上明白了自己的过错,立即悔改。此后,他便把为百姓谋福利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并取得了显著的功绩,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建造水利工程,治理钱塘江。
910年夏天,钱镠启动了海塘的修筑工程,他亲临现场统筹调度。可是潮水猛烈,经久不息,影响了堤坝的修筑进度。后来,钱镠与军民将粗大的竹竿剖开,造出大型的竹笼,置人巨石,投入钱塘江中,以便缓解潮水的冲击力,保护堤坝的安全,他们还找来巨木立于江中,这样终于制止了肆虐的潮水。日子久了,泥沙渐渐在竹笼、巨木周边沉积,又对堤坝起到了进一步的保护作用。
钱铿成功治理钱塘江,既保障了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给当地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所以百姓们就给他起了“海龙王”的称号。
在众多钱镠治理钱塘江的故事中,钱王射潮是比较著名的一个。故事中说,当时,江潮澎湃,修建工程迟迟无法进行,人们几乎不再抱有希望。钱镠力图激发人们的干劲,于是便叫五百弓箭手立于江边,对准潮头,拉弓射箭,潮头果然立刻回落。人们觉得自己得到了天神的眷佑,也就再度有了治好钱塘江的信心。
钱镠手下设有都水营使的职位,专管水利诸事。遇到干旱季节,他们便输水灌溉农田;遭逢洪水时,他们就将多余的水排出去。这些都是吴越地区渐趋富庶的重要原因。
P36-37
公元前527年,天下共主周景王骂了晋国大夫籍谈一句话。两千多年过去了,那简短的六个字仍然令中国人振聋发聩。而本来只是一个小人物的籍谈也因为这句话“千古留名”。不过直到今天,人们提起他,也多半只有两个字的评价:“该骂!”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那一年,周景王的王后去世,籍谈奉晋侯之命作为副使赴周都吊丧。宴席间,周景王问:“其他诸侯都向王室进献贡品,为何晋国没有?”籍谈答道:“晋国偏远,从未得到王室赏赐,如今又忙于抵御戎狄,因而未做准备。”周景王大怒,一一列举王室历代赐予晋国的器物,然后指责籍谈:“你的高祖本姓孙,因为掌管王室典籍,才被赐了‘籍’这个姓。你是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么能忘记这些呢?”籍谈无言以对,羞愧而退。景王余怒未消,对左右说道:“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世袭爵位了,他居然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而忘其祖”,一个能够侃侃历数各国典制的人,居然把自己的祖宗和家族史都忘了。周景王的这句怒骂,在当时无异于打了籍谈一记响亮的耳光,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数典忘祖,用来指责那些忘本的人,也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对于宗法观念极强、十分重视宗族渊源和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忘本”是最要不得的事。因此,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认为景王骂得有理、籍谈实在该骂。
然而,抛开宗法观念、祖先崇拜不谈,“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如今还有那么重要吗?真的值得每个人铭记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事实上,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孔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绘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含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生命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如果忘记它们,也就失去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作为炎黄子孙,怎能忘记本民族的历史?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从步入文明之日起,先后经历了夏、商、周、秦、汉、j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和清等朝代。各个朝代兴衰更替背后所隐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因此,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幸甚至哉——我们不缺少历史典籍。根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呜呼哀哉——现代人没有时间遍览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圣贤遗著。比如二十四史总共三千两百四十九卷,大约四千万字,再考虑到阅读古文的障碍,就算心无旁骛地攻读,也得读上十几年。不读,有数典忘祖之嫌;读,典籍浩瀚,力不从心。普通读者实在难以抉择。
为此,编者纵览浩瀚历史典籍,择其精要所在,为广大读者编写了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全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择取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之展现给读者。如果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于编者来说,亦是欣慰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