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遇见
几年前,我听朋友说起,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有一个男生,长期资助多名农民工子弟,还与他们结下帮扶对子,经常为他们辅导功课。小小年纪就富有爱心,乐于奉献,这在年轻人当中不多见。朋友随口一说,我却心有所动,也记住了他的名字——特木钦。
后来,在报上看到了关于他的报道。他捡到一个装有两万多元现金的包,辛辛苦苦找到失主家,完璧归赵还不留名。这一回,我的内心有了震撼。想想看,在经济转型的当下,人们开始虔诚地相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特木钦的拾金不昧就显得难能可贵。这样一位普通的蒙古族男孩,竟然有着这样不平凡的情怀,我不禁好奇起来。
二○一一年,我有幸参与了呼和浩特第十一届“十佳优秀市民”评选表彰的组织工作。在众多的参评名单里,我又看见了“特木钦”这个熟悉的名字。我找到他的材料,开始走进他的世界。我这才发现,我对他的了解远远不够。他不仅品学兼优,而且长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热心帮助他人。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天灾发生时,他总是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奖学金捐给灾区同胞;当身边同学遇到困难时,他就毫不犹豫把自己省下来的零花钱拿出来,为同学解燃眉之急。后来,他成功当选“十佳优秀市民”。在表彰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特木钦。小伙子穿着朴素大方,说话温文尔雅,脸上始终挂着腼腆的笑容,让人看了就打心眼里喜欢。他谦虚地说:“哥,我的那些事不值得夸耀,这是很正常的。”我问他为什么会坚持善举,他说只有奉献自己,服务他人,才能感受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第二次见到特木钦,是在二○一二年的夏天。自治区举办第三届全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呼和浩特市决定将特木钦列入推荐名单,正好我负责整理他的材料。一个暖暖的午后,特木钦来到我的办公室,递上他的材料。我和他握了握手,像老朋友一样聊起他的故事。在备战高考期间,他依然为长期帮扶的农民工子弟李鹏举、付云飞辅导功课,他还把“优秀市民”奖金全都捐赠给了这两个小兄弟。凝视这个阳光少年,我感到他的眉宇间闪烁着正气,我知道那是道德的力量。落叶纷飞的日子,特木钦光荣地站在了主席台上,脖子上挂着“全区第三届道德模范”的荣誉奖牌。我知道,这份厚重的殊荣,特木钦当之无愧。
二○一二年,特木钦以优异的成绩考人了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微信,我得知他的爱心仍然在延续。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经常开展支教、扶贫、助残、关爱空巢老人等爱心行动,他还把全区道德模范的奖品联想笔记本电脑捐赠给了贫困同学。他始终挂念着两位小兄弟,只要回家乡,就去看望他们,并多次捐赠学费、礼物等给他们。在特木钦心里,帮扶他们已经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后来,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特木钦荣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提名奖。喜讯传来,我赶紧给他发去祝贺短信。说实在的,我既为他高兴,也为他遗憾。因为我觉得,坚持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提名奖无法承载特木钦的执着与付出。
特木钦回信说:“我有更多热情、理想和信念去坚持自己想做的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有困难的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社会正能量,这就足够了!”那一刻,我默默无语,却遐思如鸿。感谢上苍安排这最美的遇见,让我从还不到二十岁的特木钦身上,读懂了什么叫正能量,也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
总有一些故事,让人念念不忘;总有一些人,会在记忆里站成永恒。特木钦身上闪烁的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等传统美德的光芒,总是让人心中充盈着温暖与感动。我笃定,在特木钦的感召下,我们这个社会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写下同样的奉献承诺,拥有同样的壮美青春。
P33-35
倾心于文字,应该是从读初中时开始的。那时,我是班里的写作课代表。当我煞费苦心写出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时,我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渐渐地,我浸淫于文字的芳香里,不能自拔。那时爱看《作文通讯》等杂志,总是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名字也能忝列其中。结果阴差阳错,十五岁时,我的“处女作”发在《篮球》杂志上。稿费单飘然而至,竟然有六十元之多。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那份激动,至今无法忘怀!
后来来到首府上学,毕业后,就把根扎在了城里。每天忙忙碌碌,日子充实得过了头,就把对文字的激情消磨得所剩无几。
年近而立,有了经历,渐懂人性,又开始拾起笔来。虽然笔尖生涩,但也一直坚持,时常有“火柴盒”“豆腐块”见诸报端。一直不敢说自己是在写作,因为始终觉得,只有作家们才能配得起“写作”这个神圣的字眼。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码字工,而且功力尚浅。好在我手写我心,贵在真实和无华,也算是对曾经走过的岁月的告慰。
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妻子和女儿睡下后,我一个人在阁楼的灯下,轻轻敲打键盘,让心中的情感从指尖流泻出来。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我荡涤心尘,放飞思绪。
因为码字,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我从酒店保安,变成园林职工,又转换为人民警察,直到现在成为宣传干部。码字历练了我的品格,熏陶了我的心智,涵养了我的气质,让我的人生充满了意趣。
这些年来,白天写公文,晚上写“私文”,成了我的生活常态。家人担心我的健康,经常提醒我少写些,早些睡。其实他们不知道,码字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份消遣,一种放松。我觉得,码字就是一场灵魂的跋涉。与文字为伴,那份悠然,那份愉悦,只有经历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记得莫言说过,文学最大的用处是无用。不过我要说,码字让我变得豁达和淡定。陶醉于此,心里便装不进鸡零狗碎的事儿。工作上的磕磕绊绊,都一笑而过。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更不会耿耿于怀。心情总是碧波荡漾,没有大起大落。有的,只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和对生活的无限感激。
在执笔取暖、煮字疗饥的日子里,我每天在忙碌工作之余,或写或读,其乐融融,不亦快哉!我感谢文字,它让我的内心变得丰盈饱满,人也神清气爽起来。眺望远方,我仿佛看到了一条阳光似锦、明媚鲜妍的道路,我会走得越发踏实、坚定。
作为本命年的一个纪念,这本集子里收录了我这些年来零零散散的一些随笔。我知道自己的文字还很稚嫩,难登大雅之堂,所谓敝帚自珍吧。感谢《内蒙古青年》杂志副主编照日格图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我作序。感谢远在北京的恩师宁国涛先生,多年来不辞辛劳为我辅导。还要感谢呼和浩特日报社的王凯丽老师和内蒙古日报社的杨勇老师,不断地鼓励和鞭策我。当然,还要感谢出版社的老师,他们辛勤付出,使我梦想成真。最后,还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亲人、朋友们,是你们的支持,让我有了前进的动力!带着大家的关心厚爱,我会永远勤读不息,笔耕不止。
张欣瑞
2016年8月1日于青城
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大约可以分为两类:职业作家和业余爱好者。职业作家置身其中,文字对他而言是安身立命的手艺,自然也就多了几分痛苦和焦灼;业余爱好者,是从诸如下棋、爬山、搓麻等爱好中选择了文字,因而多了几分轻松,少了几分压力。张欣瑞便属于后者。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
如果按照对文字的虔诚度来分类,本不应该有专业和业余之分,所谓专业和业余,只是一种职业划分而已,而文字这样属于精神世界范围内的东西是超越任何园囿的,它只属于才华、爱好和坚持,张欣瑞恰恰做到了这三点。如果他是一个比文字更在乎名利的人,早就称自己为“作家某某”了。每每和他说起此事,他都会说:“我那是瞎写着玩!”
他却玩出了花样。参加征文是张欣瑞的一大爱好。十几年前,我和他同租一个单元,网络还没有当今这么发达,我们都喜欢去小区附近的一家网吧写作。我喜欢把需要翻译的原文带过去,在烟雾缭绕的网吧里翻译;欣瑞则带去自己手写的稿子,在叫喊声此起彼伏的网吧里,把它们变成电子版投稿。
每次我给他打电话,总要问一下最近有无收获,而电话那端总会传来大大小小的喜讯。在一个文友圈子里,我们甚至喜欢让他给大家传授一下征文获奖的秘诀,只是我们不管怎样照做,大奖依然与我们无缘,也只能叹气作罢。书中收录了几篇他获大奖的稿子,读者可以一睹为快;至于能否效仿,那要看个人的觉悟喽。
欣瑞曾是一名警察,无比热爱这份职业。书中收录了几篇他写警察时光的短文,大家可以从中看到他是多么喜爱那份职业。但是,为了能够与文字贴得更近,他还是考取了与宣传有关的岗位。书中大部分文字,皆是他用业余时间写成的生活感悟。在工作中,他不免有些严肃,可心中有一份正义和良知;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温暖的丈夫和值得依赖的父亲,他们家的两个女人都喜欢说:老公(爸),你最棒!我觉得这便是“业余”的成功:他享受生活,热爱文字,但文字也不是他的全部生活。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叫《朋友欣瑞》,记录了我和他的一些琐事。几年过去了,我们身边变化的东西很多,唯一不变的是,在文字面前,欣瑞依然是那个虔诚的操作者。他少用“技术”,文字却能打动人,因为他所记录的是他身边平凡的生活和经历,朴实和真诚成了这些文字的双翼。如何让生活转变成文字,他最懂!
他有一本厚厚的“自贴集”,是把他发表过的文字细细剪下来,粘贴在一个硬皮笔记本里,取名“野果集”。那些影响他也影响过我们的文字付梓时,他没有沿用那个名字。平凡的野果因为它的朴实,比超市那些花枝招展的瓜果更动人。让我们期待属于张欣瑞的“野果”越来越多吧! 是为序。
张欣瑞著的《你若阳光明媚自来》是一本散文随笔集。全书分为八辑,第一辑心灵履痕,第二辑阡陌红尘,第三辑真情相依,第四辑生命感悟,第五辑书香绕梁,第六辑爱倾人间,第七辑节日情愫,第八辑流年碎影。虽然写的是平常的读书、工作、生活,但平淡中寓真纯,情感真挚,阳光健康,充满了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于平淡的生活中得出深邃感悟,用阳光的心态让每一个日子都灿烂明媚。《你若阳光明媚自来》是作者张欣瑞的第一本散文集,写的都是作者在读书、工作、生活中的所历、所思,如《越努力,越幸运》、《父亲成了“低头族”》、《人生有梦不觉寒》等,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