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神怪(亲子涂绘)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粲然编的《老神怪(亲子涂绘)》一书中,我们延请老画师绘制孩子在中国传说中经常能接触到的24个家神家怪之形象,并整理收集了相应的24个神怪故事。书中更附有群仙毕集的“蟠桃盛会”长卷,引导孩子和成人一起欣赏老故事、感受神怪形象。

本书作者在童书圈、幼儿教育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具有相当高的影响力。

内容推荐

粲然编的这本《老神怪(亲子涂绘)》精选了24个中国民间传说、宗教中的神怪人物,诸如嫦娥、猪八戒、哪吒、杨戬、龙王、门神、牛头马面等,以及众神荟萃、精彩纷呈的蟠桃盛会场景,由民间画师精心绘制而成,辅以精心制作的勾线图、短小精悍的文字介绍,在亲子涂绘的过程中重温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忆。

目录

神仙篇

 门神

 灶神

 床神

 财神爷

 喜神

 土地公 土地婆

 善财童子

 三吉星(福禄寿)

 雷公电母

 鬼王钟馗

 二郎神 哮天犬

 哪吒

 嫦娥

 猪八戒

 千里眼 顺风耳

鬼怪篇

 黑白无常

 画皮鬼

 牛头马面

 饕餮

 龙王

 夜叉

 狐狸精

 土行孙

 孟婆汤

后记

试读章节

灶神

灶神是汉族普遍信仰的神祗之一,它的正式名称叫“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不过,由于这个名字太长,人们一般都不这么叫他,而是称他为“灶王爷”,或者是“顺命公”,叫“顺命”大概是因为有些地方口音不同,把“司命”念成了“顺命”。

在讲灶神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灶。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小朋友来说,他们知道厨房,却未必知道什么是灶。灶是用土坯、砖块或金属做成的生火煮饭的台子,如果去到仍旧用柴火烧制食物的农村地区,还能见到很传统的灶台。

灶神崇拜的起源非常早,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就已经有汉族人在供奉这位神仙了。它为什么会出现,应该跟人类使用火有关。根据进化论的说法,人类从猿人进化成智人之后,进食方式也从以前的茹毛饮血变成用火来烧烤食物,但那时候的人们对火并不了解,使用不当就会产生火灾,所以古人对火会产生敬畏。等到家庭形成,人们开始砌筑灶台,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用火烹煮食物之后,才出现了灶神。

至于灶神是谁,从古到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和黄帝、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火神祝融,以及载于《史记》中的火精宋毋忌,都因为生平故事跟火或灶有关系,而被人们认定为灶神。

后来,道教学说出现之后,灶神成了道家神仙之一,被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来掌管人们的饮食,并赐给他们生活上的便利,除此之外,灶神还要考察一家人做过什么好事和坏事。灶神的职务繁忙,所以他左右两边各有一个侍奉他的小神仙,一个捧着“善罐”,一个捧着“恶罐”。善罐上会记载这家人一年中做过的好事,恶罐中会记载这家人一年中做过的坏事。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晚上,灶神会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他掌管的那家人在一年里做过的事情,而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神的报告,来决定第二年给那家人降福还是降祸。所以,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举办“送灶神”的仪式,撕下旧的灶神画像,然后焚烧纸马,让灶神一路平安,同时,还要为他上供很多又甜又黏的食物,比如汤圆、麦芽糖之类的,这是为了让灶神吃了这些供品之后,在天上打报告时多说一些甜言蜜语,而不要说家人的坏话。这样,人们在第二年就会有好福气和好运气,灾难也会离人远远的。

当然,送走了灶神,还要在除夕夜把灶神从天上接回来,而方法就是在灶台上重新贴上一张新的灶神画像就可以了。不过,现在很多人都住在楼房里,灶神的牌位一般也不像以前那样贴在灶台上,而是贴在炉和蓄水池边上,有储财和人丁兴旺的寓意。

床神

床神和灶神一样,都是百姓住宅里面的重要神灵,它的出现,说明了古人对床的重视。毕竟,人们的生活起居、结婚生子,都离不开床。床神为床铺之神,能保护婴幼儿,让他们安安稳稳睡觉,不受噩梦的侵扰。同时,它还能保佑夫妻感情和睦,家庭美满。

据说,从宋朝开始,人们开始祭拜床神,并一直延续至今。明朝文士杨循吉曾经写了一首名为《除夜杂咏》的诗,诗里面说,在除夕夜,当时的人们要买糖稀迎回灶神,倒茶来祭祀床公。床公就是床神,诗里的描述,说明了人们对床神的信仰,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床神可不只床公一位,他还有床母作伴,两人是一对夫妻。床公喜欢喝茶,床母喜欢饮酒,清朝文士顾禄在《清嘉录》里面也说到了这一点,“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就是说,酒用来祭拜床母,茶则是用来祭拜床公的,不能弄混,否则他俩会很不高兴。

祭祀床神,人们都是在卧室里进行,祭品除了酒和茶,还要有充饥的糕点和解渴的水果,同时,床头和床后还要点几支香。这样,床公床婆才能闻到香火气息。

现在,一个家里通常会有好几张床,是不是每张床都要祭祀呢?根据闽南那边的习俗,其实只要选一张床来举办祭祀仪式就行,但长辈在祭拜祈祷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孩子的姓名告诉床神,这样,床神才知道要庇护哪个小孩。

这时候,仔细听一下大人们向床神的祈祷,能够听到他们说的话大多是这样的:“今逢除夕佳节,奉请本宅床公床母驾临,享用供品,庇佑吾儿XXX(名字)、吾女XXX(名字),平安无惊无吓,一夜一夜赶紧长大。”

除了节日,人们也会在新婚期间祭拜床神。古时候,新郎在婚礼举行的前几天,会在洞房里,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来安放新床,并在良辰吉日举办“安床”仪式,安床的当晚,要祭拜床神。同时,在婚礼举办的当天,还要再拜一次床神。这样,床神才能保证他们以后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一些海岛上,比如浙江舟山那边的海岛,婴儿出生后第三天,家人要祭拜床公床婆,当地人管这叫“洗床”。当天,家长要在两只合拢的酒杯上蒸糯米,并在糯米上端放一粒红枣,这样婴儿能够“早日成长”。到了婴儿满月那一天,亲人还要把祭祀床神的香拿在手上,引导婴儿到海边去跟大海互相认识结缘。结缘后,把香拿回来插在床头,这样,婴儿长大后下海才不会呕吐,划桨也不会晕船。

海岛上如果有人生病卧床,岛民还会举行一种特殊的祭拜床神仪式,找一根棒子敲打卧室里的床神,据说这样能够把邪鬼逼出床来,病人也才能好转。如果有人死了的话,死者的亲戚好友,还会去海边烧他睡过的床单,据说这样能够让床神引导鬼魂入海。

总的来说,今天人们对床神的信仰,已经不像对观音、财神那样虔诚广泛了。很多地方的人们已经不拜床神。不过,如果去往文中所讲的舟山或者闽南潮汕地区,还是能够看到的。

P10-15

后记

让孩子遇见“老神怪”

粲然

不知不觉,我们离自己乡野之间的神仙精怪越来越远。

这件事,是我在三五锄幼儿园上“神话课”时突然发现的。

说起盘古、女娲、后羿、二郎神、福禄寿喜、哪怕是平日里最常见的门神灶君,四五岁的孩子都瞪大双眼,茫然不知所以。

反之,说起漫威英雄、超人和奥特曼、说起迪士尼故事里好女巫和坏魔法师,他们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那些曾影影绰绰弥散在我们寻常岁月里,弥散在举家欢庆的节庆时日之中,弥散在我们对命运呼唤中,自我诘问里的老神怪影像,如晨曦朝露,顿失神采、随风而散。

我们的孩子,正处在一个极其尴尬的文化岔口。一方面,喧嚣的全球化进程有意无意地阻隔了他们与本土民间传说之间的血脉联结;另一方面,被寄予“世界公民”期望的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当代全新的“造神论”。现在,他们的“神”,是互联网、影视、社群与高科技。

深植于每个文化族群历史中的“老神怪”,究竟意味着什么?大作家叶芝曾在《凯尔特乡野叙事》中做出极其美妙的回答。他认为,那些承载着“神仙精怪”的民间传说非常质朴,充满乐感。在降生——爱情——痛苦——死亡这条老路上,各种事情从古到今源源不断地涌出,每一件事,都是一个答案,一个象征。而这些,就是人类最原始的本领,是人类最无价的感情。

是的,从久远时光中流传而来的上天入地故事里,蕴含着初民对自我的好奇,对天地的索问。它们像流水一般,循着文化血脉之轨迹奔涌而来,早已成为我们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孩子们遇到这些故事,就是在童心世界的晨曦之中,遇见他们的父辈、遇见这片土地从始自此的挫折与努力。

就是融入他们的根。

三五锄的孩子五岁开始上“神话课”,后来,我们又开了“妖怪课”。在这些特殊的时间里,经由一个又一个老故事,一个又一个非凡的象征,我们和孩子一起讨论了“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那些激烈异化情绪会怎样改变我?”……这些对人生而言极初始、极特殊,又如影随形的问题。

那段时间,我们掣肘于手上鲜活的神怪故事不多,开始千方百计想办法。我们很快发现,中国最纯粹的神怪故事,蕴藏在乡野之中。大概有大半年的时间,我和三五锄老师们组成一个很小的项目组,每到周末,我们就开着车在乡村里走,去找各种“知道老故事”的人。  连其发师傅是我们园小杜老师偶然发现的一条“线索”。当时,我们经过的乡村路上有很多小庙。我们总是跑到庙里看。每个庙里都画着惟妙惟肖的壁画,上面刻着神仙故事、降妖伏魔的传说。“这些壁画,就是好故事啊!”我们都说,“画壁画的人,肯定是一肚子神怪传说的人吧。”我们还揣测着。“能把这样的人,他们的画,带到孩子们面前,那该多好啊!”

小杜被这些闲谈启发着,就专门去找那些“画壁画的匠人”。这些人并不生活在我们所想象的社群上、网络中,小杜花了许多时间,终于找到他们,一个一个做跨城拜访。最后,我们延请有三十年神怪画经验的连其发师傅为我们的孩子画下家庭故事里出现率最高的“老神怪”们。

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找连师傅讨论画稿。我孩子也跟着去。那段时间,连师傅支了张床,客居在一座村野之中的小庙里,正在给墙上的神怪着色。我孩子当时五岁,那个下午,他要么在庙前的田埂边跑来跑去,要么听连师傅说雷公电母或吞妖大仙的故事,要么就拿条板凳横在庙门边,自顾自打起盹来。这样一次拜访,对他而言,并不比任何一次寻友游玩更特殊些。看着孩子在漫天神怪中自由自在地过自己的日子,委实觉得有趣。

还有一次,我们去连师傅家拿画稿。车开了很远,突然天降滂沱大雨。临到村口,积水及膝,刚打开车门就浑身湿透。小杜要我在村前的土地庙里等,自己撑着伞一步一颠地去探路。

我独个在小庙里候了很长很长时间。电闪雷鸣,天地轰响之间,庙里无数面孔一一隐现,左右顾盼,环伺皆是神仙精怪。

我从不祈祷,然而那天,在如此大雨之中,如此弹丸小庙之内,我忍不住躬下身,诚诚恳恳地致意这片土地上所有的老神怪们,再给我们多一点时间,再多一点时间,让孩子邂逅多一些,再多一些,关于自己家园最袤远的传说。

这些事,已经过去一年有余。三五锄的孩子们都又长大了一些。“神怪课题组”里,小杜和贝贝给孩子们讲了许许多多神怪故事;文文把其中最经典的故事整理下来,供识字的孩子自主阅读;嫂婷带着他们看年画、看壁画,雅秀计划领着他们到更多的古厝古庙里,去寻找文化、历史和传说的痕迹;我们又请连师傅把神怪画作画长了一些,这一回,画的是“王母娘娘的蟠桃盛宴”。在这幅四米多长、神仙毕集的天宫庆典之原作中,我们的孩子已经对每一个出场人如数家珍……

最重要的,依然不是这些。不是谁记得了多少神怪,而是多少故事留下来了。

我们所做的,也不是让老神怪重新回到神坛上,而是让中国人幻想过、开拓过的历史文化,回到孩子的故事里,呈现在孩子的心像上。  这本小书,见证了这个小小的幼儿园这段艰难努力中的某一部分。

见证了——来自生命的东西,最终并不脱离本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