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花园中石子画
故宫御花园里的花石子路又称石子画,它们是由五色匀称的石子缀成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其中有花卉、人物、博古、建筑、飞禽走兽及吉祥图案等七百多幅,色彩斑斓,丰富多彩。
我当年由神武门进人御花园时,每每为回环园内的石子甬路所吸引而流连忘返。
石子画是用砖雕成花纹,或以瓦条组成花纹,然后中间填镶石子,铺缀各种图案,如七巧图、什样锦、博古等。七巧图是用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矩形等为轮廓,中问镶以花鸟植物图案,有荷花鸳鸯、双凤花卉、鹭鸶莲花、三松友鹤、呜凤在竹等,千姿百态,错杂其中。什样锦以石榴、苹果、佛手、瓜、蝙蝠、古磬等为轮廓,画面有二老观棋、五子夺莲、渔樵耕读、犀牛望月、红日出海、狮子滚绣球、渔家乐等,人物形象生动,极富情趣。博古是在多种形式的多宝格里,铺缀上花瓶、缶尊、盆景、花觚、卷书、山子等古玩陈设,造型古朴,雕琢精细。
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宫廷深处竟有着一些反映民间生活的故事画,画虽俚俗但极诙谐幽默。其中一幅《怕媳妇图》,画面上表现了几对夫妻,有的是男的跪在一条木凳上,头顶油灯,妻子骑在他的身上;有的是男子跪在搓衣板上,头顶一条板凳,妻子在一旁举棍痛责。种种情状,惟妙惟肖。过去笔者曾见一般男士至此均不欲多看,而太太们则细加欣赏。可谓大长女士们志气,大灭男子汉威风了。
还有一幅《十八学士登瀛州图》,描述唐太宗开文馆招揽天下名士的情景。画面上一位学士揽辔而行,悠然自得,小童挑着担子,一前一后,不紧不慢地缓缓行走。人物不足半尺,而神态各异,举止如生。
当年的能工巧匠构思十分神巧,如以正在啼呜的公鸡和牡丹表现“功名富贵”,以荔枝、桂圆、核桃寓意“连中三元”,以一个裂开的石榴表示“多子多孙”,以五只蝙蝠环绕一个“寿”字组成团花图案象征着“五福临门”等。
御花园里的石子路纵横花园南北,五颜六色,光润华丽,结构精巧,优美别致。在电影《火烧圆明园》里曾给了它一个特写镜头,虽只短暂的一瞥,却引起笔者美好的回忆。读者如至御花园观光,可千万注意脚下,不要错过欣赏石子画的机会。
囚禁光绪的瀛台
曾经有一位名叫德龄的满族女士,在20世纪30年代写过一本《瀛台泣血记》,比较详尽地记述了清朝光绪皇帝一生悲剧性的遭遇。书中所记事实,虽然有一些失真之处,对光绪的评价也未尽妥善,但还是有助于人们对这位推行变法、力图振兴的皇帝有一个全面认识。他在瀛台被囚十年之久,实为一高级囚徒。
人们或许要问:瀛台何在?何以竟能成为堂堂皇帝的囚笼?
瀛台在北京城中,在中南海的南海里。它四面环水,实为一小岛。北部有一木桥与陆地相连,中心建筑为涵元殿,并有许多亭台楼阁和奇石古木。它初建于明代,命名为南台。清顺治年间修葺扩建后,改名为瀛台。当年,康熙和乾隆曾多次在此听政、赐宴。 戊戌政变以后,慈禧太后盛怒之下把光绪囚禁于涵元殿。涵元殿为瀛台正殿,坐北面南。北有涵元门与翔鸾阁相对,南有香康殿与迎熏亭相望,隔海便为新华门。瀛台建筑规模虽不如紫禁城,却也富丽堂皇。但是,自从光绪被囚于涵元殿,此地便被凄凉、惨淡气氛所笼罩。光绪除每天清晨被拉去陪慈禧上早朝外,其余时间便被囚禁在此,严禁外出。侍奉光绪的太监,均经慈禧的心腹李莲英亲自挑选,对光绪名为服侍实为监视。据说某年的冬季,南海水面已经结冰,一天,光绪微服出行,孰知刚走不远,便被守门人发现,即被“跪阻”返回。事后,慈禧太后居然命人把水面的冰凿开,以防光绪逃走。
光绪被囚瀛台期问,身心备受折磨。据说涵元殿那纸糊的窗户破了之后,竞没人给补一补,这在北国严寒的冬天,确实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光绪在凛冽的朔风中竞冻得浑身发抖,手足麻木。光绪登基以后,未能励精图治,复兴祖业,自身也落到“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地步,难怪他要不时慨叹:“我不如汉献帝!”尤其令光绪难堪的是,慈禧为了从精神上折磨光绪,竟把光绪唯一宠爱的珍妃打入冷宫,并永远不准光绪与她相见。
光绪皇帝在瀛台的囚禁生活中,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岁月。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先于慈禧太后一天死于涵元殿东室,结束了他的一生。由于他的死与慈禧太后仅相差一天,有人便怀疑是慈禧把他害死的,也有人说是袁世凯用毒药把他毒死的。这都只能是历史疑案了。
P9-12
虽然在我九十年的岁月中,七十年是住在北京的……但这几卷里的掌故、风土、艺文、名胜、人情等,大都是我所不知道的。
——冰心
“不论是对像我这样怀念老北京,一心希望重温一下故都旧梦的老年人,还是对那些急于了解昨天的青年人来说,这都是一套可心的书,可以放在枕边或揣在旅行包里随身携带的好书。篇幅都不长,既能解闷儿又长知识,必然会越看越有滋味儿。
——萧乾
作者在这里谈文化,不是峨冠博带,威仪俨然,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微末处见全面,让你读了以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陶冶性灵,增长见识。这种精神的享受,是别的文章无法代替的。
——季羡林
在山河壮丽的祖国大地上,人类的创造有如奇葩异卉到处开放,构成了珍贵的历史文化景观。大者如巍峨的城阙,小者如园林胜迹。悠游其间,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和遐想。这本《名胜游记》或许正可以有助于人们回顾过去,领会现在,以至展望未来。
——候仁之
老报人周简段先生,曾是我的同事,因长我十多岁,而且知识渊博、采编经验丰富,所以我一直把他奉若长辈。
周简段先生是个“老北京”,青少年时代在北京读书、工作、生活,对北京的名人轶事、名胜古迹、文物珍宝、文史掌故、艺苑趣闻,以及民情风俗都了如指掌。他曾和我谈起早年间与张恨水一起办报的时候,常常逛天桥,游故宫,访名胜;还谈到抗战末期到香港去办《星岛日报》;当闻讯共和国诞生,欣喜若狂,马上回到祖国的怀抱,返回朝夕思念的北京,又干起了轻车熟路的老本行——新闻工作。孰料,1957年反右时他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中,他又蹲了“牛棚”。凭着一个老知识分子的一颗正直、善良、爱国的心,他总是充满信心地说:“祖国将来肯定会繁荣富强的!”
1976年以后,周先生到香港去继承遗产,便在那里定居了。从1980年1月起,他在香港《华侨日报》副刊开辟了“京华感旧录”专栏,每日一篇,千字左右,一直到1992年该报易主改版方罢。一人主持一个专栏能持续十多年不辍,这在中外新闻史上实属罕见。
中间,他经常回北京,每次见面,我们总是畅饮畅聊。他拿出香港报刊对他文章的评介给我看:有的报章称赞他“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是写老北京的权威”;有的刊物评介他“以古都北京为经,短小精炼的文字为纬,系统地缕述京华旧日,细说当年,使昔日事像重现读者眼前,又具探源究始之功,兼且披露不少鲜为人知的重要史事,对保存历史文化贡献殊大”;还说,读了周先生的文章,“备觉亲切,似与周氏把臂邀游,细诉从前,令人低徊不已”。
他还拿出不少读者的来信。尤其是三四十年代著名明星夏霞女士在读了他写的《夏霞演(人之初)》之后,给他写的一封上千字热情洋溢的信,对文章中提到她结婚四十周年的纪念照非常感动。信中说:“由于这段旧闻,把我的思潮又带回四十年前的上海去了。”接着她回顾了20世纪40年代演《赛金花》和《人之初》话剧的详细情况。最后她感慨地写道:“人年纪大起来,总喜欢怀旧、回忆,如果能找个对象谈谈往事,温温旧梦,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另外,周先生的不少文章,如《宋哲元及其大刀队》《抗战殉国的张自忠将军》等,被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报纸转载,在华人中影响很大。
周先生的专栏文章,1986年曾由香港南粤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京华感旧录》,由溥杰先生题签,梁漱溟先生作序,分《艺文篇》《风土篇》《人情篇》《掌故篇》和《名胜篇》五卷,附历史照片多帧,印刷精美,弥足珍贵。书中文章短小精练,兴味盎然,于茶余饭后,品读一番,实是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该书成为当时香港十大畅销书之一,周先生由此一跃成为香港著名的文史作家。
此后,周先生越写思路越宽,逐渐取材已不限于京城一隅,而是遍及神州大地。内容也不再是单纯的感旧,而是忆旧述新,加上一些现实的见闻和感受,使台、港、澳和海外读者更感亲切和感慨。
1992年,北京的华文出版社要将周先生十几年的专栏文章辑录成书,周先生找我来选编。因全部文章有4000篇之多,我只好精选一下,分成六卷出版,定名“神州轶闻录”。请冰心先生写了总序,请萧乾、季羡林、候仁之、胡絮青、于若木诸先生为各分册作序,封面请启功先生题签。
书出版后,社会效益颇佳。《文汇报滋新闻出版报滋人民政协报》《中国艺术报》等竞相转载其中的文章,影响愈大。周先生也接到大量读者来信,有赞扬,有鼓励,更多的是希望周先生笔耕不辍,给读者更多的精神食粮。此后,周先生又先后以周彬、周续端、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的《大公报》开辟了“神州拾趣”专栏,在《港人日报》开辟了“京华内外”专栏,在台湾的《世界论坛报》开辟了“神州感旧”专栏等。
l997年香港回归,周先生更是精神振奋,壮心不已。笔耕愈勤。先生之作与日俱增,影响愈大。今将其二十多年来之全部著作,重新进行分类精选,按十卷出版,书名分别为《字里乾坤》《朝野遗事》《民俗话旧》《文坛忆往》《大戏台》《画坛旧事》《故都文化趣闻》《美食妙谈》《名胜游记》《武林拾趣》。除保留冰心、萧乾、季羡林、胡絮青、侯仁之和于若木诸先生的序文外,又请了著名作家钱世明、赵云声、昌沧、书画家米景扬、民俗学家成善卿等先生分别为新增书作序。从整体看,比之前的版本更全面地展现了周先生二十多年来文史专栏写作的成绩。从内容看,蕴涵的民族韵味和时代精神更丰富、更有深度。
《神州轶闻录》中的文章,虽然篇幅不长,内容也都是轶闻琐事,看似细碎平淡,然皆韵味悠长。现在引当代哲人季羡林先生在原《文化篇》序言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哲学家们常说:于一滴水中见大海,于一粒沙中见宇宙。难道在我们这些小的文章中不能见到大的文化吗?所有这些戏曲、文玩、学府逸事等等,又哪一个与文化无关呢?只不过在这里谈文化,不是峨冠博带,威仪俨然,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细中见精神,微末处见全面,让你读了以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陶冶性灵,增长见识。”
冯大彪
2017年6月修订于北京
让我为《神州轶闻录》这部很有分量的丛书作序,使我惶恐!虽然在我九十年的岁月中,七十年是住在北京的:我住过“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四合院,从西直门骑驴到过卧佛寺,吃过赛梨的萝卜和糖葫芦……但是看起《神州轶闻录》,那几卷里的掌故、风土、艺文、名胜、人情等,大都是我所不知道的。首次到北京的外国朋友和国外华侨,往往问我:“你是老北京,请你告诉我逛北京要如何逛法?”我居然大言不惭地说:“你首先要去的是天坛公园,那座祈年殿,是我觉得在欧、美、亚、非的任何建筑,都不能与她相比的;再就是去登上景山之巅,俯看北京城全景,故宫的设计也全看到了。此外去吃顿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其他就是我认为可去可不去的地方,你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吧。”
我自1980年伤腿之后,不良于行,新北京的建筑,我都没有看见过,但这不是古迹,也不在我们谈话之列了。
我所能写的,就是这些。
冰心
1991年2月26日
北京最早的公园,德胜门500余载的历史,十三陵外的一陵,慈禧的保定行宫,香山的红叶,杜甫的草堂,南京的“总统府”,周简段的《名胜游记/神州轶闻录》记录了皇宫城阙、园林建筑、关山胜迹、寺庙祠塔。一百一十三则小故事,说不尽的神州轶闻。随意打开一页,便可在忙碌紧张的工作中获得片刻轻松,如驾一叶扁舟,在烟海中自由漂浮,也如一位游泳健将在水中任性畅游。
周简段著冯大彪主编的《名胜游记/神州轶闻录》是当代文学随笔集。本套书的作者是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多家报刊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本书是“神州轶闻录”中的一本,有史实、有考证、有论说的展示了中华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