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上海,曾提出参观江阴路花鸟市场,终因安全原因未能成行。江阴路花鸟市场撤销多年,现在仍然“老闹猛”(很热闹),许多人包括外国人会慕名前来游览,或进弄堂拍照留念。
江阴路中段有条弄堂直通南京西路,这条弄堂就是江阴路88弄,即过去的九福里。九福里于1919年建成(据上海地方志记载),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所谓的石库门房子,即弄堂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清水砖外墙,大门采用两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铜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悠长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一般的石库门结构,前门是天井,然后是前客堂、后间,再是灶披间(厨房);上面有前楼、后楼,中间则有阁楼;灶披间楼上是亭子间,亭子间上面是晒台,从晒台可以上屋顶。石库门结构的房子,解放前一般是住一家大户人家,解放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就会有几家人合住。上海以前的村、坊为新式里弄,比花园别墅的档次低些,但比起石库门结构的旧式里弄房子,在结构、门窗、地板等方面稍为好些。但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还是砖木结构的石库门房子,像新闸路福康里、陕西路步高里等,在上海滩都赫赫有名。九福里附近有大兴里、同裕里等。随着上海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五六家亲戚原来均住在中百公司、永安公司附近的石库门旧式里弄房子,如今这些房子已全部推倒,亲戚们都搬到内环线外面了,只剩下我家所在的九福里等弄堂房子还保留着。九福里仍然老老实实地龟伏在现代主义风格的61层楼高的五星级宾馆——明天广场万豪酒店的脚下。
为什么称九福里?据长辈说,那是由9个老板合资建造的。弄堂的房屋虽然同属砖木结构石库门风格,但是每栋房屋的砖墙、门套、门窗、窗花等稍有不同,有的石库门房子的门匾上还残留着“堂宅”“振我瘘”“彪炳文坛”等字样,后弄堂口至今还保存着一块工部局的界石。高高围墙上方的花饰原是米字形的,“文革”中房管所特意派工人爬上去,把上面所有的米字形花饰均敲掉一根或装反方向。当年“破四旧,立四新”的行动,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是多么令人困惑和不解。
1941年,祖父一家从淮海路(原霞飞路)迁居九福里。住在九福里时间较长的人家,大都是有相当社会地位的殷实人家。九福里并不长,却也出过几个有名的人物。传说程砚秋先生在96号里住过,他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并列为京剧四大名旦,享誉中华。跑马厅秘书长、《文汇报》创始人之一方伯奋先生,是我的小姑丈公,1941年前在8号住过。2013年我去美国华盛顿探亲,姑妈陪我专程祭拜他和小姑婆的墓。33号的糜解先生是我姐姐同学冬冬的丈夫。虽然糜解通过了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考试,成绩非常优秀,但因出身问题,就是不录取,1978年,他突然被交通大学破格录取为研究生,这在全国是第一个,传说还是特批的。28号的两楼住过刘瑞旗的一家,刘瑞旗是我妹妹和二舅的同学,眼睛大大的,小时候看上去很一般。但他作为恒源祥掌门人,硬是把“恒源祥”这一上海绒线的老牌子打造成世界级品牌。2015年在上海举行的劳伦斯体育大奖颁奖典礼就是由恒源祥赞助的。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祖父是我家的主心骨。民国初期,祖父从四明银行的练习生做起,勤奋好学,努力工作,一步步晋升到经理。(P4-5)
好心的人啊,感谢你百忙中读完这枯燥乏味之文字,与我对话。
10多年前,有天晚上,老领导蒋应时对我说,一个人若做好立志、立业、立言三件事,很有意义。10年前从九华山游学回来,在合肥机场转机时,于少方同学鼓励我把人生的所知、所想、所悟写下来。当下新媒体铺天盖地,不迎自来,平面媒体似乎日趋式微。我确实担心过,现在还有人看书吗?也有熟悉我的人搞不懂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谁能解我情衷,谁将柔情深种。”我写《一中集》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纪念我的祖父。中学同学曹嘉懿在读完《一中集》后感叹道:“在你童年的回忆中,常常提及你的祖父,像《九福里》《的哥》等文章都说到了你的祖父,由此看来你与祖父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从小你与父亲聚少离多,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祖父才是你少年时代最崇拜的男性……”祖父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少年时在镇海县考中夺魁,后从练习生开始,做到四明银行上海南京路分行行长。解放后,祖父历经坎坷,仍保持浩然气节。祖父是我在这个世界没齿难忘的人,他培养我到17岁,却没有用到我赚的1分钱,这成为我的终身遗憾,而且永远无法弥补!祖父对我的恩情,岂是语言能够表达?相信大家读完我的文章,会更加了解到我对祖父的敬重不仅溢于言表,而且出自真心。
祖父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他是一个真君子,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的人。祖父他“一句话,一辈子”,答应樊时勋老先生和我祖母结婚,就是一辈子。民国时,以他显赫的地位和巨大的财富,过奢侈生活在大上海理所当然,可是祖父没有。他就是尽力帮助别人,就是喜欢书法,为人儒雅,广交朋友。他陪伴祖母一起生活,五十多年如一日,特别到最后身心交瘁,走在祖母之前,临终时竞闭不上嘴巴,是放心不下祖母啊!祖父断气后,家人用热毛巾敷,还是不能让祖父闭口,最后龙华殡仪馆的师傅想法在祖父下巴处垫了一团大毛巾。
祖父在54岁风华正茂的年龄退下来,他垂范里弄,敢于担当,见贤思齐,乐于助人,崇德向善,为左邻右舍做过无数的好事,还曾得到新成区人民政府奖励。他蜗居在8平方米冬凉夏热的亭子问里,头上带着“海外关系复杂”的“帽子”,3次抄家都冲着他是“资方代理人”来。在人性的折磨、无尽的羞辱面前,祖父没有低头。他在我们面前还是笑呵呵的,教育我们做人要正派。我们的成功证明他是对的,他有理由一直笑到最后。今天九福里弄堂的八九十岁的老邻居,只要提起我祖父“方老先生”,个个翘起大拇指。1968年,我在临潼写信,开头称呼祖父时用“敬爱”这个前缀,当年祖父不同意。今天,我在祖父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特别在《一中集》的扉页上,郑重其事、恭恭敬敬地写上“敬爱”这两个字。人生起伏,世事多变,唯一不变的是我那颗永远感恩的心。
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七八岁开始有幸得到何雪琦等老师的启蒙……快到耳顺之年,美国阿咪娘娘对我评价道:“你是我认识的最敏感的中国男人之一。我想你看到的生活和其他中国男人有很大的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你的自我意识……”这大概就是我启蒙比较早的缘故吧。一个甲子过去,亲眼目睹不少“风云人物”轰然倒下,有的死后还留下许多骂名。我虽然不谙春秋笔法,但当知白守黑。我期望《一中集》的风格是“平实里显大气,委婉中藏犀利”。阿拉宁波人有句老话,“过头饭好吃,过头话勿好讲”。限于我的学识,文中错误缺点在所难免,望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感谢尊敬的刘统老师为本书作序,老同事江妙春先生为本书写跋,大学同窗陈昌盛曾对《一中集》逐篇校对,朋友乌家俊、刘橙给以本书图文上的支持、帮助。特别鸣谢开封大梁书画院副院长管颜明先生欣然题写书名。最后要感谢妻子杨明刑,她一直鼓励我写作,是我最大的一股精神支持力量。他们说落幕就是散场,我却忍不住一直思量;他们说旧戏文已泛黄,我却当作是国色天香。
今年清明节前夕,也是本书即将付印、出版之际,家父方五康于4月1日傍晚在上海北站医院仙逝,享年91岁。他的离去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思念。丧父之痛,痛心疾首。痛定思痛,父亲走得这么突然,我想他是赶去天国与祖父、祖母等亲友相聚……我也愈发明白,“那些人、那些事会离我远去,而我终究也会远离,变成回忆”。
我祈求上苍,再赐我些时间,允我未来笔耕,我将继续“致敬历史,致敬人民,致敬善良”。
方毅丰
2017年5月5日
写好自己的历史
这是老方的第一本文集,他请我为书写个序。
我和老方是同时代的人,也有过很相似的人生经历。从小生长在红色的时代,被教育成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但是到了“文革”,由于出身不好,一下变成了“黑五类”,政治上受尽歧视。这些风雨磨难,使我们比常人更早的成熟起来。老方的第一份工作是建筑队,当时是最苦的活,他不怕苦不怕累,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老方逐步做了领导,同时努力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他领导的公司承担了许多重要的任务,特别是2001年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上海段管线工程,2005年上海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安装工程,2008年上海著名的外白渡桥修复工程。这些成就体现了上海工程技术的较高水平,也和他的辛勤努力密切相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他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三十年,人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进入不惑之年后,他开始求学寻道。从课堂上、书本中去解决思想上一个一个的疑问,从中得到了一点一滴的启发。心灵的升华使他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真理的追求使他收获了越来越多的愉悦。他开始把这些所见所闻所思写下来,积累成了这本《一中集》。
人民本来就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有精彩的历史故事吗?当然有,而且很多,问题是谁能把它们记录下来。其实我们这些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每个人都有过跌宕起伏的经历。老方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了。他记忆力好,还善于观察。从他写自己出生的九福里,我们看到了新老上海交替的缩影。他笔下书香门第出身的祖父和劳动人民出身的丈母娘,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无论逆境顺境,都要活得问心无愧。老方的父亲早年从上海援建西北,也改变了儿子的命运。老方从上海人的精致,感染了西北的粗犷。一个小孩突发奇想地中途下车游南京,站在高空的架子上砌烟囱,“文革”中的苦难被他写出了生动。这就是普通人的历史,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顾那段生活,我们没有哀怨,而是磨炼自己的意志,为后来承担重任奠定了基础。
小时候我们被教育“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也使我们大开眼界,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老方也有机会走出国门,周游世界。他有无限的好奇心,观察西方的先进,吸取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新自己的陈旧观念。而这一切都是集万物于一身,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好。中国人是聪明的,在改革开放中更显示了强烈的求知欲。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大踏步的缩小和西方文明的差距,建设出一个让世界震惊的现代中国。
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老方回到课堂求学。在复旦的读书班,他学国学、西学、历史,是个勤奋的学生。我带班到井冈山实地考察,在三湾的树下,在富田的祠堂,老方都在陷入沉思。当一个人有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和阅历,再回来读书,感受是不一样的。从中可以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提高个人的修养和洞察力。这就是“问道”,当一个人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那种愉悦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一中集》的篇篇文字,展现了老方的人生路程。青年时代我们都读过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有一段话:“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们这代人可以这样说:我们的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老方就是其中的一员,这就足以自豪和欣慰了。
刘统
2016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
方毅丰著的《一中集》记录下民国时期的老上海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上海,记录下老上海人在时代浪潮的一次次冲击下的奋斗历程。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采风篇、人物篇、随思篇。其中“采风篇”主要描述作者的自身经历和成长历程,“人物篇”主要回忆作者亲友的经历和故事,“随思篇”主要阐发作者对于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事物和现象的看法。作者在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触,向读者传达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要努力上进的积极讯息。
方毅丰著的《一中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所作的六十多篇散文和随笔,有些是追忆人生路程的,有些是记录人生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有些是感念亲人故友的。这些文章都极具感染力,并配有珍贵的留有时代记忆的照片,展现了作者的人生路程。作者感情真挚,文笔流畅,本书非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