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格里帕里、克洛德·拉普安特著的这本《无所不知的小人儿》是充满幻想和幽默感的当代童书经典。讲述了:在法国巴黎的布罗卡街上,住着萨伊德爸爸一家,他们家的小儿子巴希尔有一个玩偶小人儿,能预见未来,无所不知;巴希尔的好朋友皮埃尔先生新买的房子里,藏着一个可怕的秘密;巴希尔的大姐姐纳迪亚被又老又丑的女巫抓走了,因为女巫觉得吃掉她就能变成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巴希尔的另外两个姐姐遇到一只狡猾的小猪,它偷吃了北极星……故事情节充满超自然的幻想,富有幽默感、韵律感和现实哲思,经常被法国教师运用到课堂阅读活动中,已成为法国当代儿童文学经典,深受孩子们和读者的喜欢。
皮埃尔·格里帕里、克洛德·拉普安特著的这本《无所不知的小人儿》讲述了:
在法国巴黎的布罗卡街,住着巴希尔一家,巴希尔有个无所不知的橡胶小玩偶,不仅像人一样会走路会说话,还拥有神奇的力量,能看见过去和未来。巴希尔希望借助小玩偶的魔法让爸爸同意给他买一辆自行车,谁料他的愿望非但没有实现,还引来了大麻烦。
从前有一位仙子,一位好心的小仙子,她住在一眼泉水里,离一个小村子不太远。你们都知道吧,从前高卢人是不信基督教的,我们的高卢祖先都很喜欢仙子。所以,那时候,村子里的人都很喜欢这位小仙子。他们经常把花呀、小点心呀、水果呀带到泉水边,过节的时候,他们还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去泉水边跳舞。
后来有一天,高卢成了基督教国家,于是神甫先生禁止村子里的人再把祭品带到泉水边,也不让他们再到泉水边跳舞。他声称人们会在泉水边丢掉灵魂,因为那小仙子是个魔鬼。村里人都知道这不是真的,但是他们什么都不敢说,因为他们都很怕神甫。不过,村子里岁数最大的几位老人还是会偷偷地去泉水边,给小仙子带去礼物。神甫发现之后气坏了。他叫人在泉水那儿竖起一座石头做的大十字架,又在泉水边举行了一场宗教仪式,用拉丁语说了一大段咒语,要把小仙子赶走。人们以为神甫成功地赶走了小仙子,因为之后的一千五百年里,没人再听说过她。喜欢她的老人们二个接一个地去世了,年轻人也逐渐忘记了她,而他们的孩子甚至都不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位小仙子。连神甫们一仙子的敌人,也不再相信仙子的存在了。
但是,小仙子并没有离开。她一直在那儿,在泉水里,她只不过是藏了起来,因为那个十字架让她无法脱身。而且她也知道,没人再需要她了。
耐心点,她想,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过基督教的时代也会过去的!等有一天,这个十字架碎成了碎片,我就能重获自由……
一天,有两个人从这眼泉水边经过。这两个人是工程师,他们发现这眼泉水量充足,水质也很清澈,于是决定用它来给附近的城市供水。
几个星期之后,来了一些工人。他们移走了妨碍他们工作的大十字架,用水管把泉水一直引到了城里。
于是这天,小仙子发现自己正身处一条管道中。她茫然地跟着水流前进,就这样走了好几千米,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越往前走,水管越狭窄,而且还分成了好多更窄的管道。小仙子一会儿往左转,一会儿往右转,最终来到了一个铜制的水龙头里。这个水龙头位于一个石头水槽上方。
她可真是走运,因为她有同样的机会落到马桶水箱里,那样的话,她就不是水龙头仙子,而只能做厕所仙子了。幸好没发生那样的事。
小仙子身处的水龙头和水槽在一间厨房里,这间厨房是一套公寓的一部分。公寓里住着工人一家,家里有爸爸、妈妈和两个女儿。小仙子在这儿住了好久都没被发现,因为仙子们从来不在白天现身,她们都是午夜过后才出来。这家的爸爸工作很辛苦,妈妈也一样,而两个女儿经常要上学,所以他们晚上最晚十点也就都睡了,整个夜里都没人开水龙头。 但是有一天,凌晨两点的时候,贪吃的大女儿起床去冰箱里偷东西吃。她是个坏孩子,很没教养。她啃了个鸡腿,吃了个橘子,还把手指伸到果酱罐里挖出些果酱舔了。吃完这些后,她觉得有点渴,就取出个杯子,来到水槽前,拧开水龙头……但是从水管里出来的不是水,而是一个小小的女人。她穿着淡紫色的裙子,背上长着蜻蜓的翅膀,手里拿着根小棍子,棍子顶上还有颗小金星。小仙子(对,就是她)站在水槽边上,用悦耳的声音说:
“你好,马蒂娜。”
(我忘了告诉你们,这孩子叫马蒂娜。)
“您好,夫人。”马蒂娜回答。
“你能行行好,给我一些果酱吗?”小仙女问。
就像我刚才说的,马蒂娜是个坏孩子、贪吃鬼。但是,她看见小仙子穿着这么漂亮的衣服,长着蜻蜒的翅膀,还拿着根魔棒,就想:注意!这位夫人这么漂亮,我得对她好一点儿!
于是她马上带着伪善的笑容回答:
“当然可以,夫人!马上来,夫人!”
她拿了把干净的勺子,伸到果酱罐里挖了一勺果酱,递给小仙子。小仙子扇动翅膀飞到勺子旁边,伸出舌头吃了几口,然后落到碗橱上,说:
“谢谢你,马蒂娜。为了报答你的好心,我要赐给你一样本事:你每说一个词,嘴里就会吐出一颗珍珠。”
然后小仙子就消失了。
“啊,真好!”马蒂娜说。
就在她说话的同时,三颗珍珠从她嘴里掉了出来。
第二天早上,马蒂娜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爸爸妈妈,当然,从她嘴里掉出了一大堆珍珠。
她妈妈把这些珍珠带到珠宝店里,珠宝店里的人说珍珠质量很好,只是有点小。
“如果她说一些更长的词,”她爸爸说,“吐出来的可能就是大珍珠了……”
……
P81-84
给孩子的话
孩子什么都明白,这是尽人皆知的。如果读这本书的只有孩子,我根本不会有写篇序言的想法。但是我猜,哎呀,也许一些大人也会读这些故事。因此,我觉得有些事还是得解释一下。
布罗卡街跟别的街不太一样。如果您拿起一张巴黎地图,就会看到——或者您以为您看到了——布罗卡街和帕斯卡尔街都与皇家港大街交叉成直角。如果您相信地图上的指示,并开车驶上皇家港大街,希望能拐到布罗卡街或者帕斯卡尔街上,您只会上百次地穿梭于天文台与戈布兰图像学校之间,根本找不到那两条街。
那么,布罗卡街和帕斯卡尔街难道是虚构的吗?当然不是!
它们确确实实存在,几乎像两条直线一样,从阿拉戈大街一直通到克洛德-贝尔纳街。如果这样的话,那它们肯定会穿过皇家港大街。
这种反常现象是怎么回事呢?您在地图上是找不到解释的,因为地图是平面的。但巴黎的这个地方,就像爱因斯坦的宇宙模型一样出现了一个弧度。很抱歉,我在这里用了科幻小说里的术语,因为实在没有其他的词可以说明。布罗卡街、帕斯卡尔街,它们就像一处下陷、一个凹槽、一块洼地一样,存在于立体空间里。
现在,咱们还是走皇家港大街,但这次一定要步行,把您的车留在停车场吧。从戈布兰图像学校出发,顺着便道一直往前走。某个时刻,您会发现街旁的一溜房子之间出现了缺口。现在,不要再习惯性地沿着店铺或者建筑物的墙壁走了,而要沿着那个缺口走。缺口旁会有一道栏杆防止您失足掉下去。不用走太远,您就会在这条便道上发现一个台阶人口,就像地铁入口一样,似乎是通向地底下的。顺着台阶走下去吧,别害怕。走到底之后,您就会发现自己来到了帕斯卡尔街上。在您头顶会有个像桥一样的东西,那就是您刚刚离开的皇家港大街。
离戈布兰图像学校更远一些的地方,同样的事情会再次发生,但这次是布罗卡街。
挺奇怪的吧?不过事情就是这样。
现在,把帕斯卡尔街放在一边吧,它太直,太宽,也太短,没有什么神秘性可言,咱们只说说布罗卡街。
这条街弯弯曲曲,狭窄局促,拐弯抹角,拥挤不堪。从我刚才提到的它在空间上的奇特性,到它的这些与巴黎格格不入的极端特征,不管怎么看,它都不太像巴黎。它跟巴黎有点距离,位于另一个平面上,在地下的空气中,它看上去就像一座小村庄。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这一切使这里的氛围如此与众不同。
首先,人们彼此都认识,每个人都知道别人在干什么、关心什么。在巴黎这样的城市里,这种事是很反常的。 还有,这里大部分人都不是巴黎人,而是来自世界各地。我在这条街上碰见过卡比尔人、法籍阿尔及利亚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意大利人,还有一个波兰人,一个俄国人……还有法国人!
最后,布罗卡街上的居民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都喜欢故事。
我在文学事业上曾经饱尝不幸,我把绝大部分原因归咎于法国人——特别是巴黎人——大多不喜欢故事。他们想要的是事实,至少是真实性、现实主义。但是我呢,唯一让我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从一开始就没发生过,现在没有发生,而且永远也不会发生的事。我觉得,一个不可能的故事,只因为它不需要进行文献上或意识形态上的自我证明,才完全有可能比一个简单合理的故事包含更多的深刻真相。从这一点来看,我可能比那些自以为喜欢真相的人更现实——我这么说只是自我安慰,他们穷尽一生把平庸的谎言——就是那些所谓的真实——愚蠢地植入到他们那些同样平庸的创作里!
现在,我打破惯例一次,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
这几句话来自小尼古拉·里卡迪,整个故事就是从这儿开始的。而小尼古拉还真有个叫蒂娜的妹妹。
斯古毕杜,无所不知的小人儿,她确实存在。吉他,土豆的忠实朋友,也真有一把。而就在我写字的时候,狡猾的小猪还在萨伊德爸爸的店里充当存钱罐呢。
1965年,这家店里的柜台上摆着一个鱼缸,里面养着两条小鱼,一条是红色的,一条是黄色带黑斑点的。是巴希尔首先察觉到这两条鱼可能“有魔法”,所以它们才会出现在《扫帚间里的女巫》里。
至于那些可能认为这些故事对孩子们来说过于严肃的人,我提前用一个例子回答他们:
在《皮埃尔叔叔的房子》的第一个版本里,小女孩为了好玩,把手穿过了皮埃尔叔叔的大腿,鬼魂这才意识到自己是个鬼魂。纳迪亚——萨伊德的大女儿——看到这里,有了个天才想法:让小女孩跟鬼魂坐到同一把摇椅上,鬼魂被吵醒,看到了自己肚子里的小女孩。后面这话是纳迪亚自己说的。那些伟大的人物能欣赏到这一非凡画面的象征意义和道德美吗?这个可怜的、垂暮的鬼魂,这个乖戾的、狭隘的、冷漠的单身汉,终于看清了自己,走向自由,接受真相,变得宽容慷慨,得到解脱,从此刻开始,他成了象征意义上的母亲。我不记得在什么地方,我的朋友尼采曾提到过“男性母亲”……一个小女孩也能有同样的观点!
就写到这儿吧,在一本童书里,如果写给大人看的序言比一篇中等长度的故事占的页数还多的话,多少会让人受不了!
好了,我没什么要说的了,只希望布罗卡街的小朋友,还有别处的所有小朋友阅读愉快。 1966年
这是真正为孩子创作的故事,接近孩子真实的幻想,一气呵成,充满幽默的奇思妙想,有很多闪光点。
——柯克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