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益、赵嫣著的《诸葛亮全传(修订本)》是已经出版的《诸葛亮全传》的修订版。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本书根据确凿可靠的史料,实事求是地论述他在干戈扰攘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辅助刘备、刘禅父子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肯定他的严于律己、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
| 书名 | 诸葛亮全传(修订本)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杨益//赵嫣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益、赵嫣著的《诸葛亮全传(修订本)》是已经出版的《诸葛亮全传》的修订版。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本书根据确凿可靠的史料,实事求是地论述他在干戈扰攘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辅助刘备、刘禅父子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肯定他的严于律己、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 内容推荐 “神化诸葛亮”的任务,已经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完成了;“把诸葛亮拉下神坛”的任务,现在一大波真相研发者正在孜孜不倦前仆后继。杨益、赵嫣著的《诸葛亮全传(修订本)》要做的,只是记录历史上那个真实的诸葛亮,记录这样一个有才能、有理想的人物,在汉室分崩的乱世,如何恪守自己的理念,进行后人看来或许徒劳的努力。作为一个人,他遭遇了怎样的波折,而又为什么会在后世遭到那样的“神化”。 目录 第一章 卧龙乱世枕高岗 公元181年的两个“老二” 颠沛天涯 诸葛亮和他的伙伴 诸葛亮的豪门亲戚 哀乐中的壮志 第二章 英主相携比翼翔 诸葛亮的投档清单 大耳贼简历 207年:历史上的瞬间 诸葛火烧博望坡?假的! 诸葛亮帮助刘琦?不好说! 第三章 赤壁锻成三足鼎 诸葛亮火烧新野?假的! 走马荐诸葛?假的! 诸葛亮舌战群儒?假的! 借箭借风?都是假的! 诸葛亮三气周瑜?假的! 刘备的“三驾马车” 第四章 益州续立汉家堂 二当家守荆州 兵进益州 收获与损失 益州的老干部们 “包庇”法正 狂士如云 千辛万苦荐人才 荆州外交风波 第五章 兴衰起落本常事 力争汉中 汉中有老虎,刘备称大王 荆州噩耗 惨遭整肃的刘封 篡位 第六章 赤胆铁肩辅幼皇 皇帝轮流做 打,还是不打? 第二次沉重打击 有为与无为 托孤 刘阿斗 蜀汉摊子 第七章 用法秉德身立正 大权在握的疲惫 依法治国 以德服人 狂士的感叹 第八章 量才礼士任贤良 诚意聘贤 老子英雄儿好汉 不拘一格用人才 魏延的反骨?假的! 不共戴天的左右手 第九章 南中泸水瘴烟散 风雨飘摇的公元223年 联吴破冰 “吴蜀和平”杯辩论赛 瘴气三月下益州 七擒孟获 巴掌与枣儿 磨刀霍霍 形势一片大好 第十章 陇上街亭戈甲伤 七拼八凑出师表 磨磨蹭蹭害死人 子午谷之争 舍近求远 失街亭 空城计?假的! 痛定思痛 第十一章 志复中原心不死 鞠躬尽瘁?假的? 莫名其妙的武装旅行团 夺取二郡 魏延大展宏图 第十二章 星沉渭畔意苍茫 司马懿初体验 科学就是力量 罢黜李严 三年准备 忍者神龟 星殒五丈原 身后杂事 第十三章 江流万古东流去 痛杀蜀人心 立庙风波 诸葛亮的子孙 后世的尊敬 文艺的捏造 阖棺难定论 附章 老酒村言话短长 陈寿故意贬损诸葛亮吗? “羽扇纶巾”到底是谁的? 从“半仙”到“圣人”——文学诸葛亮 荧屏上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发明” 诸葛亮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诸葛亮的豪门亲戚 除了这些隐士,荆州地区还有一帮权贵大佬。 最大的霸王,自然是荆州牧(相当于省长兼军区司令员)刘表。不过,刘表虽然贵为汉室宗亲,他毕竟是“外来户”。荆州真正的地头蛇,是当地的豪门,其中以蔡氏、蒯氏最为霸道。 当初刘表接受任命,单身到荆州上任,就是在蔡瑁、蒯越、蒯良这些人帮助下镇压了不肯服从的豪强,一举拿下荆州。用现在的话说,蔡氏、蒯氏是和刘表一同扛过枪的战友。刘表发达了,他们自然也权势在握,作威作福。 蔡家的当家人蔡瑁,小时候和曹操是哥们儿。他的姑姑嫁给了太尉张温,妹妹则是刘表的后妻蔡夫人,蔡瑁也就成了州牧的大舅子。后来,蔡瑁的侄女又嫁给刘表的次子刘琮,亲上加亲。蔡瑁本人又和刘表的外甥张允往来密切。这么内外勾结,加上刘表年老多病,蔡瑁俨然是荆州地区不折不扣的“二大王”。就连刘表的长子刘琦,都在蔡瑁、蔡夫人的陷害下吃了不少亏。蒯氏的当家人蒯越,据说祖上是韩信的谋士蒯通。他的地位不如蔡瑁那样显赫,但也是名权颇重。 诸葛亮一家子从山东搬到荆州一带,当然要与这些豪门、名士搞好关系。怎么搞好?结婚。门当户对的婚姻,是连接家族关系的一条很实在的路径。于是,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实权派蒯越的侄儿蒯祺。诸葛亮的二姐,则嫁给了隐林领袖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和这两家攀上亲,诸葛亮家的日子就好过了许多。 接下来,第三桩婚姻来了。 名士圈子里的一位长者黄承彦,直截了当对诸葛亮说:“老弟,听说你准备找老婆了。我有个女儿,黑脸膛,黄头发,很丑陋,但是学问很好,跟你正般配,不知你意下如何?” 诸葛亮一口答应,旋即把这位丑媳妇娶回了家。黄夫人的名字史书无记载,民间通常叫她黄月英。 此事在当地顿时成为人民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纷纷嘲笑娶了丑妻的诸葛亮,还编了歌谣来传唱。诸葛亮却怡然自得。 关于这桩婚事,后世大致有两个说法。 一说诸葛亮娶丑女,主要是为了攀高枝。因为黄承彦的老婆就是蔡瑁和蔡夫人的姐姐,换言之,刘表是黄月英的姨父。诸葛亮娶了丑女,就和蔡瑁、刘表搭上亲戚关系,对个人地位和发展大有好处。诸葛亮为了功名权位娶了丑妻,苦水只能往肚里咽。 一说诸葛亮娶妻就是“娶贤不娶色”,看重的就是黄夫人的才德兼备。他本人既有远大志向,得到黄月英这位贤内助自然大有裨益,并非是贪慕权势,他后来也并未借助刘表、蔡瑁的亲戚关系在荆州谋个一官半职。 两种说法真伪如何,后人已不得而知。按诸葛亮在隆中乃至一生的表现看,他自然不是趋炎附势之徒;但他与黄月英的婚姻,客观上必然能带来人脉上的好处,这也无可否认。 其实,今人在谈婚论嫁时,也必然要综合考虑对方相貌、能力、性格以及家庭背景等,若是因此就把朋友的婚姻命名为“色相婚姻”“政治婚姻”“金钱婚姻”,怕是要挨揍的。古人结婚,就是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妻子,完成繁衍家族的使命,顺便求色得色,求贤得贤。“诸葛亮到底图什么”云云的争议,其实是今人试图把诸葛亮贴上高尚或者卑鄙的标签。诸葛亮自己呢?无非娶一个自己能接受的媳妇,然后和她一起过幸福的日子,足矣。哀乐中的壮志 稳定的生活有了,朋友有了,老婆也有了。诸葛亮继续开心地在卧龙岗过他的小日子。读书,学习,走访四方,思考天下大事。 诸葛亮那会儿最喜欢唱一首歌,是《梁父吟》。这首歌最初是在齐地(就是诸葛亮老家山东一带)流行的,据说是一首送葬的哀歌。歌词如下: “走出齐国的城门,远望城南的荡阴小区。那里有三个坟墓,并列着很相像。是谁的坟墓呢?是勇士田开疆、古冶子等人。他们力大能推倒南山,斩断地基。然而有一天遭遇了诡计陷害,为两个桃子就杀死了三位勇士。谁出的这个诡计呢?是齐国丞相晏子!” (原文是:“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歌词里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当时齐国有三位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都是勇武绝伦,战功赫赫。三人结拜为兄弟,横行无忌。丞相晏婴(就是“晏子使楚”里面的矮个儿晏子)担心他们为害国家,于是用了一条计策,赏赐给三位勇士两个桃子,让他们说自己的功劳,功劳大的就吃。结果三人为了吃桃子争功,没吃到桃子的一怒之下自刎而死,剩下两个也自刎殉义。这就是“二桃杀三士”的典故。 “二桃杀三士”长期以来,往往被作为晏子“智谋过人”的正面事迹之一,但想想用这种手段对付三个头脑简单古道热肠而且为国家立下大功的勇士,其实很损阴德的。这首《梁父吟》的格调,应是充满悲愤哀怨,最后一句设问作答,愤慨之意掷地有声。 诸葛亮为何独爱这一首哀歌?他自己日后成为蜀汉丞相,对这位数百年前的同乡丞相晏婴,又是怎样的评价?这一点颇耐人寻味。当然,孔明也可能只是简单地喜欢哼一首流行歌曲罢了。P9-11 序言 笔者2012年所作的《诸葛亮全传》,在上市数年后得到再版机会,首先要感谢广大读友的支持,其次要感谢出版社老师的关照,再次要感谢一千八百年前那位鞠躬尽瘁的大汉丞相。若无他的苦闷而传奇的一生,也不会给我以这样强烈的感受,以至于写出这样一本书来。 这几年里,我对三国时代与诸葛亮的历史知识并没有增加太多,倒是了解到丞相他老人家在文化界的一些新旧事迹。比如湖北某青年学者不满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对诸葛亮的“刻意”歪曲,专门写了一本书,拿史料原文做论据,逐句与之辩驳;比如陕西某IT青年李某无法抑制对丞相的敬仰,辞职到成都武侯祠做导游,如今已是锦里的金牌解说;比如贵州女教师若虚少年时即发誓要写一部诸葛亮大传,磨砺二十年,终于完成130万字的历史小说,并在近年付梓,颇让人欣慰;连网络名人马伯庸也要凑丞相的热闹,专门轰轰烈烈搞了一次“重走诸葛亮北伐路”的活动……凡此种种,让笔者不禁有“我道不孤”之感。当然,反面的内容也有,比如陕西某次研讨会专门揭批了诸葛亮数十条大罪。 本次再版,从全书结构上没有大的变动(说实话我还比较喜欢第一版的排律章节标题),只是增添或删改了一些枝节内容,对文字做了调整和优化。此外,我在末章增加了一节《荧屏上的诸葛亮》,又在文中加入了一些插图,使书本内容更加丰富。总的来说,第二版的质量可能略高于第一版,这种提高和史学价值无关,更多是审美方面的。 也希望这一版的图书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后记 还没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曾在饭后睡前给我讲讲《三国演义》。或许是年龄太小,还无法理解金戈铁马的壮阔之美,因此当时虽然听得很是来劲,后来对这些故事却都遗忘了。只是成年后重读原著,方才拾取些许潜藏的记忆。这些记忆是支离破碎而模糊抽象的。关于其他人的,只留下寥寥几段,比如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白门楼,周瑜打黄盖等,甚至连官渡之战、火烧赤壁这样的经典片段,都完全想不起来。唯有和诸葛亮相关的,却还记得许多。从三顾茅庐开始,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木牛流马,遗计斩魏延……都还有隐约的记忆。当然,稍后一点时间里,李法曾主演的电视剧《诸葛亮》对加深这些记忆也功不可没。 后来上了小学、初中,我开始自己看《三国演义》的连环画,乃至原著,进一步见识了诸葛亮的神奇之处。然而在完整看完此书之前,便知道了鲁迅先生所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评价。再加上少年人常有的逆反心理,于是反而把诸葛亮、刘备为代表的蜀汉一系当作“假正经”的典型。宋朝小儿听评书,是闻曹操败则笑,闻刘备败则哭。我则反之,看到刘备、诸葛亮的败仗便暗中觉爽。这种逆反心理一直持续了十多年,以至于我上了大学还要写文章论证“诸葛亮的若干罪状”。在拙作《贼三国》网上版本的前期,笔下的诸葛亮也隐约带上老奸巨猾、口蜜腹剑的味道。 然而不觉间,见的事情多了,分析问题也不再如少时那般为逆反而逆反,为批驳而批驳。于是竟对诸葛亮渐渐萌生了好感。要具体列出一二三四,很容易表述,却也不那么容易表述清楚。总之,这样一个身居高位,而家产贫薄,以草庐躬耕为始,以清誉千秋为终的历史人物,在我的脑海中的印象还是正向的。我的认识,大约渐渐与桓温遇到的那位蜀汉老吏相仿:你要说他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那是可以自成道理的。然而他还是他,总有其无从超越的一面。 于是有了这一本小册子。 要在一本20多万字的书稿中写完诸葛亮,其实并不是太难。诸葛亮的历史故事并不太多。他的一生只有50多年,其中前一半更是可以寥寥数语带过。作为主要史料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加上裴注也不过一万多字。如果目的只是讲清楚诸葛亮的大致生平,顺带插入些后人评价,那么百度百科也就差不多够了。 然而,诸葛亮身处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这样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变动的不仅仅是改朝换代,还有整个社会伦理体系的崩溃与重组。如果要讨论诸葛亮与当时各阶层的历史人物彼此互动,以及与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历史潮流的相互影响,对这些的分析讨论,那么即使以百万字的篇幅来阐述,也还稍嫌不够。 因此在本书中,是以“折中”态度来处理这个问题的:以诸葛亮生平为主线记叙,同时以主干分支的结构,讲述与诸葛亮及其毕生事业相关的其他人物事件变迁,以帮助读者在阅读时候,能不太吃力地系统了解诸葛亮一生。 任何作品,尤其是历史类作品,很容易带上作者自己的观点。本书并不;隹备做少数例外者。对同一段史料的理解本身就是多样的,在此基础上的演绎发挥就更不可绝对限制。在本书中,除基本史实阐述之外的其他内容,是带有作者一人之见的,也欢迎读者有不同的思考和观点。所不为的,只是刻意地选择性过滤材料,或者故意曲解。毕竟,靠歪曲诡辩的技巧来维系观点,于读者固然有害,于作者也绝非什么光荣。 讲诸葛亮,或者讲任何一个“三国”人物,必然绕不开《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添油加醋的描写又是所有人物中最多的。在本书前半部分的小标题中,颇多是在澄清《三国演义》对读者的误导。这只是作者行文间的调侃,请勿过于在意。 诸葛亮作为全民皆知的人物,每个知道他的人,都会对他存有不同的评价。或深刻,或浅显,或随大流,或独到,或自以为深刻,或自以为独到。本书仅仅是作者在阅读史书后,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也希望能与广大的三国爱好者交流见解,互相学习。 本书的写作虽则不过是几个月的事情,但积累的材料、观点,却离不开多年的阅读和讨论。甚至可以说,这本书的构思积累,花了15年以上的时间。也因此,将曾经有过沟通交流的朋友们姓名列于其下,以表谢意:刘文韬、王琳玥、蔡悦、杨蕾煦、徐晓慧、聂志勇、王书凤、赖伟、刘宁、沈雷、舒弘毅、纪中亮、管雯、郑妍、张进、王超君、屈真。此外,在本书编写中得到奉节县旅游局的支持,特此感谢。 作者的电子邮箱地址为:peneryangyi@163.com。诸位读者若是对本书或与此书相关的历史、文化有任何观点以供分享,欢迎不吝以邮件方式赐教。彼此积极的学习,一定能共同提升和进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