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社拾遗/青州历史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两汉时期至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中心,素有“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之称,在两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担负着传承古代青州文化的历史重任。

有令衡编著的《青社拾遗/青州历史文化丛书》涉猎广泛,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小百科,书中记载着令人难忘的过去,又连接着现在,有些内容尚属前人从未涉及过的空白领域,因此,资料价值尤为珍贵。

内容推荐

有令衡编著的《青社拾遗/青州历史文化丛书》收录作者十几年来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60余篇地方文史方面的文章,又新增了写了30篇,共计90篇,12万字。该书内容涉猎广泛,看起来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小百科。书中记载着令人难忘的过去,史料丰富,有些内容尚属前人从未触及过的空白区,因此,资料价值尤为珍贵。

目录

第一章 古城旧事

 一、海岱名城话“海岱”

 二、青州博物堂与济南广智院

 三、益都商会纪略

 四、忆逝去的那些古桥

 五、南阳城四城门追忆

 六、叫卖声悠扬委婉敲打器五花八门

 七、铎楼庙巷与铎楼庙

 八、青州老街巷赏析

 九、衡王荆座纪略

 十、你了解青州近代史上的这些第一吗?

 十一、三张老照片,见证青州博物馆的三迁史

 十二、细说卧牛城

 十三、南阳城外四座古桥今何在?

 十四、忆新市场的建立与首届物资交流大会

 十五、再赏青州老地名

 十六、青州城砖与城砖文化

 十七、防匪楼

 十八、行市与街名

 十九、偶园街六易街名之始末

 二十、从几张老照片看万年桥的世纪沧桑

 二十一、“八大戏楼”别有天

第二章 名老字号

 一、金城药铺

 二、记民国时期著名餐馆庆祥楼

 三、第一春餐馆

 四、同兴楼餐馆

 五、长丰号当铺

 六、民国著名澡塘益新池

 七、泰盛和茶庄

 八、裕盛号糕点

 九、华北照相馆

 十、大世界照相馆

 十一、胜利照相馆

 十二、成记布庄

 十三、大三牌剪刀

 十四、剪刀老字号——三合顺

 十五、“恒顺诚”铜器店

 十六、百年赁铺——保和斋

 十七、恒大利眼镜店

 十八、义利车行

第三章 文化纵横

 一、记青州市历史上的首座老戏院——大众剧场

 二、青州最早的电影院及其发展历程

 三、我参加山东省第二届职工业余文艺会演情况忆述

 四、益都县手工业联社职工业余剧团创建始末

 五、青州历史名胜古迹楹联集锦

 六、弘扬书院文化传承书院遗风

 七、明清艺文三则

第四章 人文足音

 一、记民国初期山东首富、省议会议长宋传典

 二、青州辛亥革命志士名录

 三、记民国时期青州著名雕塑家郑兰亭

 四、宋传典与青州的近代教育

 五、清官张榘与“公正廉明”碑

 六、冯玉祥在青州的一次抗日讲演

 七、民国海军司令温树德纪略

第五章 非遗撷英

 一、青州挫琴

 二、青州花毽

 三、青州满族八角鼓

 四、隆盛糕点

 五、青州根雕艺术

 六、青州小玲珑石

第六章 非常岁月

 一、一张“文革”老照片引发的话题

 二、我所经历的大炼钢铁

 三、回忆青州市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七章 云门山下

 一、近代云门洞的两次封堵与复原

 二、云门山下两处道士林的杀伐经过

 三、云门山下有座“小王坟”

 四、云门山下凤凰眼泉水断流之谜

第八章 逸闻传说

 一、青州奇碑趣谈

 二、青州古树奇闻

 三、城垣现人体影模“懒奸”成千古之谜

 四、石龙沟的传说

 五、晏婴井的传说

 六、马棚崖的传说

 七、“神砖”的传说

 八、闸口村的传说

 九、胭脂井史话

第九章 胜景名泉

 一、青州历史上的首座皇家园林——紫薇园

 二、东阳城镇青门“八大景”

 三、北马兰“四大景”

 四、四松亭忆述

 五、千年名泉——百源泉

 六、郄圈村曾有座节孝坊

 七、青州名泉拾零

 八、寻流溯源话柳泉

第十章 寺庙补遗

 一、青州寺庙之最

 二、铁佛寺

 三、敕建福应庙

 四、玉皇庙

 五、阳河寺

 六、嘉祜寺

 七、角楼关帝庙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古城旧事

一、海岱名城话“海岱”

青州古城历史悠久,“青州”之名,最早起源于《禹贡》,因青州地处东海与泰山之间,海岱唯青。此后几千年来,“海岱”二字也就自然成为青州的代名词了。

当我们翻开青州的历史,或漫步今天青州的街头巷尾,会发现以“海岱”二字冠名的地名、学名、风物名等,遍布全城,青州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海岱城。下面就请读者领略一下这座海岱名城的海岱风韵。

青州历来被誉为“海岱明珠”。清代,青州府衙门上悬挂的匾额日“海岱雄风”;南阳城的东门日“海岱门”(后改为海晏);门外护城河上的石桥日“海岱桥”;桥东30米有“海岱阁”,门、桥、阁三点一线,百米之内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海岱风景线。东门里路北原有“海岱楼”;西店大街北首路西有“海岱书院”(现遗迹尚存);原旗城都统府辕门上的题刻是“海岱雄邦”。明正德进士杨应奎,在其故里东关曾建有“海岱钟英”石坊。明清时期,青州文人荟萃,名人辈出,相继成立过许多歌颂青州的诗社,其中,明代的“海岱诗社”最为著名。其主要成员冯裕、刘澄甫、杨应奎、陈经、石存礼等被称为“海岱七子”,所汇集的诗集定名为《海岱会集》。历史上,因青州在山东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将青州视为“海岱重镇”。

青州古城,在历史上以“海岱”冠名的不胜枚举,而当今的海岱之名更是多如辰星。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争做“海岱”文章,弘扬传统历史文化,继承海岱遗风,以“海岱”冠名的地域、商业、学校等应运而生。如商界的海岱宾馆、海岱超市、海岱旅行社、海岱青舍、海岱绿州、海岱印社等。文化界的海岱影视城、海岱画社、海岱书院大讲堂、海岱中学。地域界的海岱路、海岱步行街、海岱小区,以及海岱律师事务所等。最近在古城修复建设中,位于阜财门内重建的“海岱都会”石牌坊,使青州的海岱风韵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现今,青州90万海岱人民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同心协力,开拓进取,重振当年海岱雄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齐鲁大地上的这颗海岱明珠将更加璀璨辉煌!

二、青州博物堂与济南广智院

在青州城里基督教堂南侧,原有一处造型别致、半古半洋的近代建筑,这就是青州近代史上有名的“三堂”(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博物堂)之一“青州博物堂”。在济南市南关,也有一座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群——“广智院”。然而,现在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两座相距数百里之遥的建筑奇葩,历史上却有着如母子般的血缘关系。

由于青州历史上的特殊地理位置,自清朝中后期始,即备受洋人瞩目。清光绪元年(1875),英浸礼会基督教传教士李提摩太等,便踏人青州这块不寻常之地,为传播基督教及西方科学文化,开始了此后近一个世纪的传教生涯。不久,英浸礼会总部又陆续派库寿宁、怀恩光、卜如斯等传教士来青州,为培养教会人才广建书院、教堂。1881年,由怀恩光、卜道成创办的青州培真书院,就是其中的一所有代表性的中等学校,校址在今潍坊科技工程职业学院,怀恩光任首任山长。内设社会教育科、神学科等几个学科。1887年,为配合社教科教学,在书院东北角,今基督教堂东南角处,建了一处以展示西方科普文化为主的博物堂。

据初步考证,青州博物堂,可称得上中国第一家西洋博物馆。博物堂的面积虽不算大,但其建筑风格却别具一格,内藏展品无奇不有。正门坐西面东,五间展厅东西贯通。一色青砖灰瓦,门窗套以青石相嵌,均为拱形发旋式。西洋式的坎山,正门以上嵌一竖式匾额,上面阳雕“博物堂”三个大字。迎面坎山耸立着三座小型四角型尖塔。门之两旁有石刻楹联一幅,上联是“飞潜动植群生悉上帝慈悲实验”,下联是“电磁声光诸学皆下民富强本源”。整体建筑与培真书院、基督教堂浑然一体,成为当时青州古城内的一大西洋景观。

P1-3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任,我们理当积极作为,把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留传后世。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尚书·禹贡》载:“海岱惟青州”,按五行学说,青州地处海岱之间,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自两汉时期至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中心,素有“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之称,在两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担负着传承古代青州文化的历史重任。

今天的青州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1986年由原益都县撤县设市,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8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93万,有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近3万人。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

五千年的文明塑造了青州古文化的文脉传承。青州古文化是齐鲁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共生的多元文化:儒释道文化、清官名士文化、教育科举文化,从而使古代青州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悠久的历史更是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文献典籍、名胜古迹和馆藏、民藏文物数不胜数。

历史的使命,现实的重任,促使我们应尽快将青州历史文化介绍给已经关注和正在关注青州发展的朋友们。鉴于此,我们编辑了“青州历史文化丛书”,首批出版6册,《东夷之都》系统总结青州作为东夷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历史地位,展示青州东夷文化成果,揭示青州地区是东夷文化的中心地位;《青社拾遗》涉猎广泛,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小百科,书中记载着令人难忘的过去,又连接着现在,有些内容尚属前人从未涉及过的空白领域,因此,资料价值尤为珍贵;《范仲淹知青州》一书从范仲淹任职青州的所作所为来研究他的晚年思想,对于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丰富范仲淹的研究成果,激励人们保持晚节、一生为国利民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佳山堂诗集》为清初青州历史文化名人冯溥撰写的《佳山堂诗集》十九卷校勘本,书中收录冯溥的诗一千四百余首,此次校勘,以《四库存目丛书》版为底本,以青州市东十里冯曾祥老先生收藏的台湾台北大学图书馆的复印本及其他四个版本相对校,除“诗集”外,另附录了冯溥为孙廷铨撰写的墓志铭,为杨捷撰写的功德碑文;《房可壮与偕园》综述了房可壮生平事迹、诗文著作和他的花园——偕园的有关内容,兼具资料性和可读性;《青州龙兴寺》以青州龙兴寺为主线,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特别是沿着中国佛教发展史的轨迹,解析青州龙兴寺的沿革、发展和兴衰,展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对人们的精神思想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青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把文化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全力打造“东方花都·文化青州”品牌。每一个青州人都应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把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为建设美丽青州、幸福青州增砖添瓦,共创美好的明天。

后记

历时几个春秋,我的第二本拙作《青社拾遗》近日脱稿,即将付梓印刷,长时间绷紧的神经终于松弛了下来。作为一个仅读过六年书,年过七旬的老叟来说,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实感心力交瘁。期间,曾有人说我太不自量力,更有人说我是自讨苦吃。甭管别人怎么评说,自己心里有数,那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即将看到曙光、看到成果的时候,半途而废,一切付之东流水的滋味,更让人痛心、难受。我总认为,我们这些土生土长在古城青州的老人,又有着“三亲”的优势,挖掘传承青州本土历史文化责无旁贷。在这风烛残年的最后时刻,尽力把自己一生中的所见所闻记述下来,为社会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也算没虚度一生。鉴于此,我还是横下心来重新握起笔,为《青社拾遗》一书最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青社拾遗》一书,主要是收录了本人十几年来在报刊上发表过的60余篇地方文史方面的文章,又新增写了30篇,共计90篇,插图100余张。该书内容涉猎广泛,看起来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小百科。书中记载着令人难忘的过去,又连接着现在。有些内容尚属前人从未触及过的空白区,因此,资料价值尤为珍贵。如青州的老当铺、老赁铺、老澡塘、老茶庄、镇青门“八大景”以及有些老字号留下来的老匾牌、老遗物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史料和实物。从中也进一步说明了在青州这方沃土上,丰厚无比的历史文化底蕴取之不尽,挖之不竭。在调查写作过程中,最触痛我神经的莫过于有的被采访的老人,采访者前脚刚走,后脚老人过世了。赶拍的景物,前脚拍了,后脚拆除了。如闵家庄华东局旧址小楼、商会大门、郄仁生故居、洪公馆等,好像人在与时间赛跑。此情此景,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决心和毅力,进一步增强了我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本书在调查编写过程中,首先感谢青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领导给予指导和大力支持,感谢闫玉新、江玉坤、徐建华诸位老师主动为我承担了文稿的校勘,王延林老师为部分重要文章插图,孙贵吉老师为本书篆刻以及许多老人为我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史料,在此,再次表示真诚的感谢!

由于时间及个人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出现谬误,错讹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5年12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0: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