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著的《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于大卫、钱浩、顾客强编的这本书只是选编了原著中的一部篇章,如《论友谊》、《论财富》、《论礼仪》等五十篇。
| 书名 | 培根随笔(珍藏版)/读名著学语文/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英)培根 |
| 出版社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培根著的《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受益匪浅”,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于大卫、钱浩、顾客强编的这本书只是选编了原著中的一部篇章,如《论友谊》、《论财富》、《论礼仪》等五十篇。 内容推荐 《培根随笔》又译《培根论说文集》,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一生的经验总汇,虽然篇幅不大,但内涵丰富,称得上是一部人生小百科。书中论及科学、宗教、政治、艺术、人生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谈吐睿智,文笔优美。几百年来,此书被译成各国文字,广为流传,是公认的受欢迎的不朽名著之一。 目录 名师快速导读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地位与影响 内容概要 艺术特色 一、论真理 二、论死亡 三、论复仇 四、论逆境 五、论伪装与掩饰 六、论家庭 七、论婚姻 八、论嫉妒 九、论爱情 十、论权位 十一、论匹夫之勇 十二、论善 十三、论贵族 十四、论迷信 十五、论旅行 十六、论帝王 十七、论参议 十八、论时机 十九、论狡猾 二十、论自私 二十一、论革新 二十二、论迅速 二十三、论貌似聪明 二十四、论友谊 二十五、论消费 二十六、论强国之道 二十七、论健康 二十八、论猜疑 二十九、论言谈 三 十、论财富 三十一、论谶言 三十二、论野心 三十三、论人的天性 三十四、论习惯与教育 三十五、论幸运 三十六、论青年与老年 三十七、论美 三十八、论残疾 三十九、论谈判 四 十、论门客与朋友 四十一、论请托 四十二、论读书 四十三、论党派 四十四、论礼仪 四十五、论赞美 四十六、论虚荣 四十七、论荣誉 四十八、论法官 四十九、论愤怒 五十、论变迁 试读章节 五、论伪装与掩饰 掩饰不过是一种胆怯的策略。懂得何时该说真话,何时该办真事,是需要大智慧和大胸襟的。因此,只有次等的政治家才喜欢成天装腔作势。(开篇定调,阐明作者观点,直抒胸臆【开篇手法】) 塔西佗说:“丽维亚集她丈夫的谋略和儿子的城府于一身,并且浑然天成。”(列举古人言行,为以下论证做铺垫【举例、铺垫】)她的丈夫奥古斯都大帝有着雄才大略,儿子泰比里厄斯则老谋深算。同样,当莫西努斯将军鼓励韦斯帕西恩皇帝攻打昏君维泰利阿斯时,曾说:“我们现在起兵,面对的并不是明察秋毫(明:明晰;察:观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现象。明察秋毫指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的奥古斯都,也不是心思缜密的泰比里厄斯。” 其实,谋略也好,城府也罢,这些品质只是习惯不同、才智有别,要加以区分而已。因为,如果一个人的洞察力到了可以明断什么事情该公开、什么事情该保密、什么事情应当半遮半掩,以及因人因时而异(这就是塔西佗所谓的治国之方、处世之道),那么对他来说,这种藏头露尾的习惯就会成为他的一个弱点、一块绊脚石。不过,如果一个人不具备那种洞察力,他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遮遮掩掩、谎话连篇的境地。因为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身处险境,没有什么选择或变通的可能时,还是采取最安全、最审慎的办法为好,就像看不清路的人会放轻放慢脚步一样。 当然,从来都是英雄豪杰们享有行事光明磊落、为人一言九鼎的美名。另一方面,他们就像驾驭得法的马儿,非常清楚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转弯,而且,就算到了那个时候,当他们认为某件事确实需要遮掩,并且付诸行动时,也会显得神不知鬼不觉,因为他们诚实无欺的名声早已深人人心。 这种自我掩饰的手法有三种:一是秘而不宣,不让别人有机会看出或猜出他的为人;二是掩饰,当有些蛛丝马迹被遗落时,消极地随它去,好让人以为他就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三是伪装,干脆以一张假面示人,堂而皇之、乐此不疲。(举要说明“自我掩饰”的手法,并在下文逐一展开详论,并以排比句式,形成气势【议论的结构】) 说起第一种,秘而不宣,它实在是听忏悔的牧师的美德。善于保守秘密的人肯定听了不少自白,因为谁愿意向一个多嘴多舌、守不住秘密的人袒露心扉呢?但是,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善于保守秘密的,就会招来别人的倾诉,就像密闭的空间最容易吸进外界的空气一样。而且,忏悔中的表白并不是为了世俗的利益,而是为了释放心中的郁积,人们大多乐于宣泄而不是分担别人的心事,因此,善于守秘的人会得知很多这类的事情。简言之,秘密总是归于守秘者。 不过,说真的,暴露总是不太雅观的,无论是袒露心声还是裸露肉体,适度矜持的仪态举止往往更受人尊敬。至于那些饶舌的琐碎之徒,他们大多自以为是又容易轻信,因为,知道点事情就喋喋不休的人同样也会对并不知情的事信口胡诌。因此,可以说守秘的习惯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美德。从这方面讲,一个人最好是喜怒不形于色,而让舌头去说话。因为,一个人如果让自己的脸泄露了天机,揭了自己的底,这个弱点可真是要不得。因为比起一个人嘴上说的话,人们对他的神色可要留意得多、相信得多。 说起第二种,掩饰,它往往跟保密者如影随形。要保密就免不了遮遮掩掩,所以一个秘而不宣的人必定多多少少是个会装糊涂的人。因为人都太聪明了,容不得有人不动声色地保持中立,又守了秘密,又不失平衡。人们会用各种问题引诱他、刺探他,将他团团包围,以至于他要是不想再一味沉默而显得怪诞,就不得不表示出一点倾向,否则,人们会从他的沉默中搜集出同样多的东西,就好像他自己说的一样。至于那些模棱两可、含含糊糊的说辞,是不会长久的。所以,一个人除非给自己留一点掩饰的余地,否则是不可能保守秘密的,这种掩饰,就像是秘密的遮羞布。 而说到第三种,伪装和假话,我以为要不是出于某种大义,偶尔为之,就太不应该或者太欠考虑了。作伪的习惯是一种恶习,它不是源于一种天生的虚伪或胆怯,就是因为有什么重大的心理缺陷,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一处作伪,就会处处作伪,否则他的手就荒废了。 伪装与掩饰的好处有三:一是让敌人沉睡,然后攻其不备。因为,一个人的意图被公开时,就会变成一声警报,唤醒所有反对他的人。二是为自己留条不错的后路。因为说得太明白,就把自己绑牢了,他只能这样干下去,否则就会被打倒。三是更好地摸清别人的心思。因为对一个暴露心事的人,人们才不会去制止他,而是怂恿他一路说下去,他们宁肯不图自己嘴上的快活,只在心里打主意。因此,西班牙有句谚语说得好:“说一句谎话,套出一句真言。”似乎除了伪装,就没有别的发现实情的办法了。 公平而论,不妙之处也有三:一是伪装与掩饰总带了一种畏怯之气,这会折损了鸟儿的羽毛,使它不能展翅高飞、直达目标。二是让许多原本可以成为朋友的人心生困惑,犹豫不前,所以只好自己一个人一条道走到黑。三是最不妙的,它使人失去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之一,就是信用与信任。最完美的性情与修养,就是既有真挚坦率的名声,又有保守秘密的习惯;既会不失时机地掩饰,又能在迫不得已时伪装,这也是一种能力。 P122-125 序言 名师快速导读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这本《培根随笔》,又译《培根论说文集》,是培根一生的经验总汇,虽然篇幅不大,但内涵丰富,称得上是一部人生小百科。书中论及科学、宗教、政治、艺术、人生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谈吐睿智,文笔优美。四百年来,此书被译成世界各国的文字,经久不衰,是公认的最受欢迎的不朽名著之一。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哲学家,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 培根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曾做过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成熟得比一般孩子早,12岁便被送人剑桥大学学习。他对各类学科都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才智。离开大学,培根最初有志于外交,并于1582年考取了律师资格。自1584年起,他多次当选为国会议员,以能言善辩而闻名。1602—1620年间,先后被任命为检察长、掌玺大臣、大法官等等。可以说,培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官场中度过的,晚年因被指控贪污受贿,从而结束了从政生涯。 1597年,培根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培根随笔》。从这本书的“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述科学哲学的。他计划分六个部分来写一部论述科学的巨著——《伟大的复兴》,但他由于在一次冷冻防腐实验中受寒,旧病复发,计划未能完成就过早去世了。后人将《学术的进展》(1605年)和《新工具》(1620年)看作是他的伟大著作的头两个部分。尤其是《新工具》,被认为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逻辑方法——归纳法,对科学观察与实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写作背景 1573年12月,年仅12岁的培根进入剑桥大学。人小志大的培根,不但博览群书,而且坚持自己独立思考,不迷信经典和权威。由于当时的剑桥受“经院哲学”的影响,重神学不重科学,哲学也沦为解释宗教教条的工具,培根对此十分不满,三年后辍学离开剑桥。 随后,15岁的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的随从官员来到巴黎。使馆的工作开阔了他的视野,巴黎自由热烈的学术环境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多年后,他还会不时想起在巴黎初次见识的“艺术沙龙”,因为那是一个可以让人们自由发表学术见解、各抒己见的场所,在那里,新思想不断涌现。 18岁时父亲猝亡,兄弟众多的培根只继承到了部分遗产。一向奢侈无度、花钱如流水的培根,从此开始了负债的生活。或许正是出于自己的教训,在后来的《培根随笔》中才会出现一篇专门谈论收支问题的《论支出》。 1597年,培根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培根随笔》,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以随笔的形式展现出来供世人分享。 地位与影响 培根的著作是多方面的,但在他的所有著作中,最为广大读者所欢迎的就是这部《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自1597年发表以来,四百多年间一次次被重印,一次次被译为世界各国的文字,经久不衰,其中一篇篇美文、一句句妙语,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深受裨益。直到2000年,还被美国公众评选为最喜爱的十本著作之一。其中很多的格言警句,如“真理是赤裸裸、坦荡荡的白昼之光”(《论真理》)、“把快乐告诉朋友,快乐就会加倍;把忧伤告诉朋友,忧伤就会减半”(《论友谊》)、“美德有如宝石,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加漂亮”(《论美德》)、“读书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论读书》)……都在不同时期启迪着不同国家的人们。 …… 艺术特色 朴素真实的哲理 《培根随笔》中的许多篇章,都闪现着作者思想与智慧的光芒,能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滋养和心灵上的启悟。其中的名言佳句层出不穷,其格言足以永为垂范。比如:“思想中的疑心好像鸟中的蝙蝠一样,永远是在黄昏中飞翔。疑心使君王倾向专制,丈夫倾向嫉妒,智者倾向寡断而忧郁”(《论猜疑》);“一个人的心智若在仁爱中行动,在天意中休息,在真理的地轴上旋转,那可谓他已到了地上的天堂了”、“真理的探求,真理的认识和真理的信仰乃是人性中的最优之点”(《论真理》);“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心就嫉妒”(《论嫉妒》)……这些闪光的句子,使所读之人能深深感受到一种顿悟的愉悦和温暖。 自由灵活的文字 《培根随笔》里的所有篇章,都是用随笔形式写成的。而随笔,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就是首先由培根在英国使用。从《培根随笔》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随笔文学文体上的一些特点,即谈话似的,重在发表观点,而不周密论述,使每篇的文字,都体现出自由、灵活的特点。如《论读书》这篇文章,为了把读书的种种好处谈得透彻,令人心服口服,并不回避相反的观点,诸如读书过多容易变得迂腐,理论脱离实际容易犯教条主义的毛病等等,但他也不辩驳,而是从容地堵漏洞,先从正面点出读书的好处以后,接着谈迷信书本知识容易导致的弊病,表明读书贵在能用书的实用观点。接着谈读书的方法,要言不烦,自由灵活,点到即止。为了增加可读性,使文风亲切,文章还注意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等修辞手法,比如:“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嫁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这就是随笔的特点,仿佛在文艺沙龙里的漫谈似的,没有归纳演绎、原因结果、大小前提、本证旁证,说的道理都是具体的活的东西,生活中用得着的,娓娓道来,令人信服。 公正超脱的格调 在这里,让我们引用英国文学史家鲁宾斯坦的一段评论,来阐述培根随笔的艺术特色:“培根是写作随笔的高手,文章不受个人感情支配。具有公正超脱的格调。他与读者的思想建立直接联系超过了他以前的十五代人。他的思想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永远是具体的活的东西。他的随笔,篇篇言简意赅,富于变化,每次捧读,都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代人实用智慧的丰碑之一,理解了它可以用来改造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工作,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来当作格言。 ——黑格尔 培根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旋律,给情感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雪莱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