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对山集(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分类
作者 (明)康海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康海著的《对山集》循万历本例,按体裁分类,仍为46卷。万历本原收诗1166首,文348篇。本书从他本中辑得诗49首分别补入原诗题下(如万历本二首,他本为四首,则径行补人,加注说明),故46卷实收诗1215首。

万历本中全无的诗,共辑得204首,文57篇,作为“附录”收入本书中。

总计本书共收诗1419首,文405篇。

内容推荐

康海,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弘治十五年的状元,是明代文学革新运动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同为开创时的领导人。《对山集》是他的诗文集。

《对山集》今存多种版本。本书以收罗最富且经多位名家慎加选校的万历本作为底本,集嘉靖以来的六种版本,加以校勘、整理;并辑得万历本所佚之文57篇、诗253首,为目前搜罗康海诗文最多的版本(共有文405篇、诗1419首)。

本书虽为“校点本”,但为方便读者了解、研究康海之交游及思想变化等状况,校点者不惜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对集中诗文撰作时间及其有关人物、背景,尽可能做力所能及的考证和注释——这是不同于它种“校点本”之处。

目录

上册

前言

凡例

对山集

 卷一

制策一篇

 廷对策

 卷二

赋七篇

 梦游太白山赋

 叹潦水赋

 悯志赋

 观涨水赋

 别知赋

 后别知赋

 止酒赋

 卷三

古诗十二篇

 迎神湫歌二首

 祈雨歌二首

 秦侍御鹦鹉图

 悔过诗

 贻凤麓子

 送阎公甫

 赠杨秉衡

 太白操

 当歌绝弦

 握手歌

杂调十五篇

 能官行

 夹河战

 宁郭尉

 雁门太守行

 古倚歌

 雉鸣曲

 送杨用之还武功

 泾野子与余居既数日,陟降原隰,临眺川陆,二美具集,百情

  咸畅。辛丑之夜,宴归学宫,风雨忽作。因秉烛相对,慨然

  兴怀,击筑长歌。悲婉激壮之声,古之志士未之能或先也。

  因倚而和之如此,固已愧泾野子之所陈矣

 与吕子发浒西

 同仲木往浒西别业

 相逢行

 叹息歌

 杨白花

 古别离

 古边城曲

 卷四

五言古诗五十七首

 观史

 三年

 投壶联句

 十月十一日病中示妇

 病已二日又作,皆视旧作增剧,醒后再成

 赠万斛

 谒绿野书院

 长宁留别饯送亲友

 咸阳谷济元家宴集

 华州书怀

 华州对少华山

 华州宁山寺作

 潼关早发

 峡石逢正夫武选

 马三丈于怀庆宴予

 刘安阳克绍昼锦堂宴集同敬夫翰长联句

 邺城同诸公于赵王府宴

 朝退避雨沈澄甫逆旅就酌

 梦故乡亲友

 即事

 楼上曲

 同段德光夜酌

 杂兴二首

 观渔梁

 辛未元日

 观刈麦

 穷居

 怀吕仲木、胡孝思两君子

 离诗二首答东冈先生

 闻王敬夫消息

 有所思

 暮春与张朝聘雨中夜坐

 归自长宁道中怀子衡

 在浒西别业闻吕子仲木见访

 同仲木谒后稷祠

 同仲木谒横渠先生祠

 二月二十八日同吕子过武水联句

 雨中独坐三首

 扶风道中

 新寨佛堂柬杨子

 过马援庙

 扶风咏怀古迹

 步出城西门

 苦寒行

 至终南

 望神林寺

 西严村

 风

 泛舟至终南

 东原瞻眺

 同诸君于良璧园亭集答时济

 壬辰元日

 十月一日书怀

 卷五

五言古诗五十二首

 同承裕、升之过浒西别业

 元日同诸弟宴东序

 朱升之祖德诗

 四月七日雨中同文浮山坐酌

 子卿泣别图

 赠用昭

 近山尚书庄上

 哀王朝列

 哀王中宪

 悲哉行

 短歌行

 思歌行

 易歌行

 寄伯循

 示昭胤

 有感

 读史二首

 寄温民怀

 用昭东归华山率尔有怀二首

 首山行

 赠彭尚书济物北上三十韵

 咏怀

 德充弟至

 清溪老人歌

 长宁望先茔作示诸弟

 得弟德充书

 往盏厘访王子明叔

 燕明叔片东亭子

 益屋喜太微至

 马融洞

 石上小酌

 浒西喜明叔、孟独二君子过访

 漆川西游别张子太微

 发车

 下经台书土地祠柱

 于土地祠回磴望太微峰

 上善池碑阴走笔

 寄题高德章微斋

 同杨宗文、张用昭南斋小酌

 游观田园

 于高陵寿明叔初度

 长安卧病

 病起

 晴

 答仲木

 送承裕

 十四夜见月

 初雪有怀

 赠石泉中尉

 送袁解夫还盏厔

 卷六

五言古诗七十五首

 与仲木夜坐二首

 世爵堂燕仲木

 同仲木园林瞻眺二首

 汤泉道中二首

 谒横渠先生祠

 雨中怀仲木

 杨子宝穑堂

 有怀于鹏

 张甥之榘自华西来省予,与之开尊夜坐,辞以辟酒数月。之榘

  少年,英妙励志若此,诚已罕矣。因赋诗赠焉

 答都人

 送罗山人

 咏怀二首

 同马公顺渡渭

 从象峰北崦下望普缘

 浒西同明叔小酌二首

 送滦江中丞西勘

 戏呈明叔

 喜姜君锡往过

 予治生乏理,遘岁弗调,积雨滂溢,墙栅毕陨,曦光不临,泞淖

  如故,板杵未谢,倾圮应手。虽时泽使然,而览事增情,怀抱

  弥恶,间有微吟,旨不称律,当楮长息。而乙巳夜与儿栗静居,

  叹子长之博游,伤仲宣之遐眺,复占一章,录付存壁,爰释我

  忧,匪真省玩

 宝穑堂二首

 与骆生谈玄

 宽用昭。用昭丧内,予与同戚,赋此宽之

 同用昭自华州南郭往西溪

 夜发

 洪川柳浦斜眺

 将往彭麓,德充携酒饯之浒西

 示王刘二君

 彭麓夜酌

 观禾

 中夜二首

 悼张之榘三首

 宿渭源里

 郭庙答饯送诸公

 灵宝县北渡解州,酬饯送诸君子

 行至曲里见杏花

 登山

 于条山绝顶下解啁梁

 解梁书院四首

 赠寒泉中尉

 赠滦江公十首

 秋夜宴符园十四首有序

 ……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卷二十五

下册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三十一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四十六

附录

 一 辑佚

 二 旧版序跋、评语

 三 铭表碑传

试读章节

廷对策

弘治十五年,制日:朕膺天命,承祖宗列圣之统,以临天下,于兹十有五年,夙夜兢兢,思弘化理,非法诸古而不可。然尝考之前代,继统之君,守成称贤,莫盛于夏之启,商之中宗、高宗,周之成、康。之数君者,治绩之美,具在方策。果何道以致之?近世儒者之论,谓圣王以求任辅相为先,又谓君之圣者,以辨君子与小人。数君之致治也,其亦有待于是邪?且辅相之贤否,君子小人之情状,未易知也。兹欲简贤为辅,用君子不惑于小人,将安所据邪?天下之务,固非一端。以今日之所急者言之,若礼乐,若教化,若选才、课绩、征赋之法、兵刑之令,皆斟酌于古,然行之既久,不能无弊焉。祛其弊而救之,欲化行政举,如祖宗创制之初,比隆前代,何施何为而得其道邪?子诸生积学明经,通于古今之宜,其具实以对,毋隐言,毋泛论,朕将采而行之。

臣康海对:臣闻天下有不可易之道,而常获于人主有不敢易之心。盖天下之事,未有舍道而能集者,而道固不可易也。心之所向,道之弘否所关,一有所易,则所以修乎身者,必不能实用其力。而道之在我,知之不明,守之不固,甫迁于此或复于彼,虽欲勤励以求治,而弛张予夺一无所据。窥伺媒孽之辈H],共起而乘之,虽有贤人君子立于其朝,漫不相信,甚者或斥谴罢去,不为之所。天下之治将焉所赖而成乎?惟有以真知道之不可易,其心常忧勤惕厉,而不敢以一毫苟且轻率之意杂之于中,择之必精,执之必固,使用人取善,各有定则,贤否莫吾乱,而君子小人不相尤。既得其人而任之以事,则政无不举,而法无不振,天下之治,宜无有不成者矣。古之仁君未有不达于是而能致其治者也,亦未有徒达于是其心终有易焉而能以无弊者也。

洪惟皇帝陛下以至圣之德,抚盈成之运,十五年来,民安物阜,虽尧舜虞汤文武之业亦不过此。而策士之诏,乃犹倦倦焉以化之不弘、治之不洽为念,陛下岂诚有未达于是而犹待于问哉!臣有以仰窥圣心之于道,固有不自易焉者也。臣尝谓古今豪杰之士,不得所遇,虽子思、孟轲之流亦且徒尔,而臣之庸昧乃际遇若此,臣敢有所讳而不言哉?

臣惟天下之深患在于久安极治,而机括所不见者莫为之虞。陛下夙夜兢兢,思弘化理,此固宜也。然用于己不若资于人,求诸今莫若法乎古。古之君心纯乎道未尝敢以为易,故其用人行政有非后世之所能及。如启当禅授之后,继禹之业,守之以敬,而伯益之用,终始无间,故道之得于禹者,无废坠不举者矣。中宗、高宗一切信任陟扈、傅说之属,而又本以严恭寅威、恭默思道之心。成商之治,夫岂无所据邪?殷之顽民杂于管、蔡、武庚之手,武王之泽未洽也。使非悔悟于周公,笃信于君夷,借有成、康继序不忘之思,旌别淑慝之意,而礼乐之化,岂能如诗书所道哉?程颐日:“圣王以求任辅相为先。”欧阳修日:“君之圣者,以辨君子与小人。”盖政以人而举,人既存则政自无偏弊不举之患,而治之在天下者可成也。陛下欲求数君致治之绩,独可舍此而他务邪?亦惟有不敢易之心而已。天下之政,孰有出于人主之心者,况用人之际又其本原所自之地哉!圣制所谓简贤为辅,用君子不惑于小人,诚灼见其必然而忧勤之心有不能自已者也。

盖大君为天地之宗子,必有大臣以为宗子之家相。相之职所以辅养君德而赞成政化,天子不可一日无者,岂惟夏、商、周为然。皋、夔、稷、契之流,虽尧舜之世亦不可无也。若其贤与否则必辨之于先,而后可任之与后。苟辨之不明,用之不当,则天下之祸,反有不可言者矣。何者?以匹夫之贱,而上与天子共事,其所为操纵予夺者,无一不为天下之所禀受。使心术或不正而学识或不醇,则其所坏,非如有司之一节一端而已。故必先有不敢易之心、然后修之身者,无往不实。修之身者既实,则出乎我者无乎不正,而人之邪正自无所匿,于是择其贤者而用之,则辅相得矣。

臣于今日岂以不得为忧哉,特恐所以待之者不至尔。臣在草野间,闻朝廷用一大臣,必极耸动,以为咨谋亲信,将必有出于恒品之外。今上于京师乃或有未然者。臣愿陛下为之礼下,务得其心而使尽其职。凡远猷大略不为群议所诎,一政一令必与之深言极论而后布,则小人虽欲肆其无所忌惮之私以惑吾听,而其情已先觉矣。盖小人之情不过趋利避害、去其所恶而求其所喜者而已,然亦必掩之而不甚露。故利之来或逊且谢之,害之至或以为所分且蹈之。夫辞之不力则得之不固,受之不力则去之不决,及利害至于必不可已,则亟去与取之恐后也。方其有所勉而为之也,其卒不可掩者已跃然于甘言悦色之间。即此试之,小人之情可复遁乎?既得其情,则宜亟去之,去之不亟,则或为他巧所中,而犹未免于有惑,随有即觉,随觉即去,如是而已。如是则君子小人不相尤。君子小人不相尤,则动无所妨,而天下之务,自无凝滞不举之患矣。

臣请以圣制所及数者言之。

礼乐不可以一日无,此万古不易之论。然其兴也,虽专重其实而亦未尝遂弃其文。臣窃见近之所为礼者,疏简纵逸,虽所谓仪文之末亦未之有;所为乐者,残缺废坏,虽所谓声容之细亦未之备。盖不得其本而安于苟且将就之习,固如是也。苟学校之教有以振作而兴起之,则人心自无不止之欲,而其情自无不和之发。凡见之宗庙、朝廷、乡党之际,自有以去其疏简纵逸之习,而补其残缺废坏之弊,将不俟于进退升降而节钟鼓、羽篱而和矣,礼乐有不兴者乎?至夫教化之所在,其机系于人主之心,而其应属之天下之广萃英俊之士,使之群游于学,读书穷理且或莫为之变。而欲驱天下之愚民使悉归于礼让和乐之域,固已难矣。莫若先以恭俭忠厚躬行于上,不为声色土木货利玩好之所移易,而后徐以示于天下。天下方以前日之侈纵相安,而一旦之所闻见乃如此,其心亦必悚然以思,冷然以省。苟一二大家巨族顿悟而倡改之,则人之乐从者众矣。

P3-5

序言

康海(1475~1541),初名澍,字德涵,号对山,别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太白山人,陕西武功县人。他是明代以复古求革新的“文学复古”运动开创时的领导人之一。他的创作,无论是诗文、散曲、杂剧,还是志乘之作,在当时都是开风气之先者。

康海于弘治十五年(1502)二十八岁时考中状元。他的《廷对策》深受读卷官大学士刘健等人赞赏,以为“词意高古,闲于政理,不惟三百人不及,自有制策以来,鲜见其比”。孝宗朱祐樘阅后大喜,曰:“我明百五十年无此文体,是可以变今追古矣。”遂钦点进士及第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陕西状元由康海始,而“天下惊传得真状元矣”。

康海一举成名,天下倾慕。何景明在正德三四年间所作《六子诗·康修撰海》谓:“矫矫龙头士,腾跃在明时。群游慕豪放,栖志固有期。赤骥鸣烟霄,不受黄金羁。挥毫御清宴,浩思随风飞。……良史久无称,斯文当在兹。”道出了康海风头正劲时的情景。当时,三杨“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太平的文风尚未消逝;代之而起的是以台阁重臣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他们文重典雅,诗尚法度、声调,但文风依然靡丽、萎弱。康海自幼受父亲尚古思想的影响,加以西北人质朴、豪爽的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在少年时就对浮靡芜漫的文辞不满。进京后,他与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徐祯卿、王廷相等七子为改变文风,共举“文学复古”大旗,以振起浑厚雄俊之气。康海祖马迁之文,李梦阳宗少陵之诗,一时“诗必盛唐,文必秦汉”形成风气,在明代延续达百年之久。康、李是这股潮流的首开风气者,是“前七子”中风气开始时的领袖人物。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事实。王九思《漠陂集自序》说,当时他之所作,诗由李梦阳改正,文由康海改正者尤多,即使是何景明等人“亦二先生有以发之”。其《漫兴》诗曰:“浒西山人今谪仙,笑横双眼看碧天。说着大明有大雅,指点李何与王边。”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亦曰:“国初之文,不无失于卑浅,故康、李二公出,极力欲振起之。二公天才既高,加发以西北雄俊之气,当时文体,为之一变。”他还说:“近时如偃师高苏门(高叔嗣)、关中乔三石(乔世宁),其文皆宗康、李。”

康海名望如日中天之时,权宦刘瑾为壮大自己的势力,曾极力拉拢康海,皆遭婉言谢绝。但在李梦阳危在旦夕,于狱中以血书求康海相救时,康海义无反顾地往谒刘瑾,“诡言”说服刘瑾放出梦阳。正德五年(1510)刘瑾被诛,忌者借机诬陷康海为刘瑾奸党,使其罢官归里,以致后来人们淡化了他在文学革新运动中的影响,把他从“前七子”的带头人下降到无足轻重的地位,在言及“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时,只说“李何”而不提开始时的“康李”。其实,何景明是在康海罢归后才对文学革新运动产生重大影响的。何虽与康海同年考中进士,但名在第三甲,年才十九,当时的影响自然不及状元康海。何的学生乔世宁在《丘隅集·何先生传》中说,何“年十九登壬戌进士,授中书舍人。是时北地李献吉、武功康德涵、雩杜王敬夫、历下边廷实皆好古文辞,先生与论文语合,乃一意诵法古文,而与献吉又骏发灼名,……屹然为一代山斗……”亦可见,何景明“骏发灼名”“屹然为一代山斗”,是康海罢归后的事。

不幸的遭遇,带来其著作的不被重视。近世研究者对康海的文论未加深入探讨,故而在相关“批评史”著作中,极少提到康海的文学主张,甚至说“前七子”中“论诗意见多,论文主张少”。实际上,康海著作中论文论诗之处不少,不仅很有见地,而且体现了他的个性,尤为重要的是它客观反映了近百年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初始时期的主张。康海提倡文学复古,是要求恢复古代文学言之有物、重在世用的传统精神。其《文说》曰:“古之文也,充之而后然;故其师也,法而章焉。今之文也,成之而后思;故其敝也,涣而晦焉。充之有道,穷理博文而已。理不穷,则无以得其旨趣之所在;文不博,则无以尽其法度之所宜。故穷理博文而约之于礼,然后可以言其文也。”由此出发,他把文分为三等:“上焉者,惠猷启绩若唐虞咨俞之美焉;中焉者,弘道广训若孔孟删序之微焉;下焉者,序理达变若雅颂讽托之妙焉。三者不具,虽文何观?”可见他认可的能人等之文,必须是:或献计献策以成就功业;或弘扬道统、广施教化;或叙事言理通晓变易,有讽谕寄托之妙——要对现实社会有指导、批评的作用。其《八月初十日仲修见过》诗曰:“世人憎贾傅,予意重王充。努力趣吾道,乾坤若转蓬。”王充强调文章要“疾虚妄”“为世用”。康海继承了王充理论的精髓。他肯定《史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斯可为名言实录矣”。他认为左氏《国语》“其精粗虽异而大指无谬于事实,故或微有出入,亦不害其有物之言也”。对于诗,他强调要有真情实感,比兴须明。其《太微山人张盂独诗集序》曰:“夫因情命思缘感而有生者,诗之实也;比物陈兴不期而与会者,诗之道也。”“夫弗因于情则思无所命,是不缘感而有生也。故比兴不明,修饰无据。虽盈笥椟将何以观哉?”他在评点杨一清诗时亦说:“言涉有情,便尔流丽。”古今诗人中,他独称许曹植、杜甫、李白,认为“三子者,经济之略停畜于内,滂沛洋溢郁不得售,故文辞之际惟触而应,声色臭味愈用愈奇,法度宛然而志意不蚀,与他摹仿剽敢远于事实者,万万不同也”。从这些具体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所提倡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精神实质。他认为只要是内容充实的,能言志、抒情的,有讽咏兴起之益的作品,即使是平民百姓之作亦应引起重视,不必一定是达官贵人、有道长者所作。

……

康海另有散曲集《沜东乐府》,杂剧《中山狼》《王兰卿贞烈传》,志乘之作《武功县志》等。他的散曲以“真”取胜,真实反映了明代一大批历经官场坎坷的文人的心态,流露出较重的士大夫气息。在他和王九思共同作用下,以他们为核心,在北方形成了一个北派曲家的群体。他们继承元曲本色、豪放一派,以制北曲为主,豪爽亢越,沉雄朴实,迥异于以陈铎、沈仕、唐寅、祝允明等才士为代表的南方曲派风流柔媚、清俊佻达的特色。

康海的杂剧《中山狼》借啸歌寄悲愤,痛快淋漓地鞭挞了世上一切负君、负亲、负师、负友、负亲戚的大大小小的“中山狼”;批评和嘲笑了不分善恶、对恶人也一概施以仁义的愚蠢行为;表现了对世情险恶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愤激的情绪。这是一部讽世之作,它振起批判现实的雄风,成为明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品之一,对改变近半个世纪杂剧消沉的局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他的《武功县志》也成为志乘的范例,带动了一大批郡邑志之作。

康海因其成就受到人们的尊崇,当地曾为他建祠立坊,以纪念这位杰出的作家。

研读康海的诗文集,不仅有助于对康海作整体的以及他在各个方面所取得成就的深入研究,而且对还原历史真实,把握明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脉络,挖掘、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其糟粕,也是有意义的。只是《对山集》今存多种版本,它们经过不同人物之手从不同的欣赏角度和目的选辑、删改,因而各本所收诗文数量不等,亦多异文。今知《对山集》有以下几种版本:

1.《康状元集》,一卷,嘉靖元年(1522)刊本。今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善本部存。

2.《对山集》,十九卷,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善本部存,并见于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影像本。

此为康海逝前编次,托好友张治道重加校雠刊行之本。

3.《康状元集》,一卷,嘉靖、隆庆间《盛明百家诗》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善本部存。

4.万历十年(1582)本,四十六卷。《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并见于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影像本。

此为康海之子康棒重加搜集整理,在获得当时名家朱孟震(字秉器)、李维桢(字本宁)、王世懋(字敬美)等的收辑、选校、甄别和督学潘公的支持后得以刊印。

5.《明状元康对山先生全集》,四十五卷,康熙五十一年(1712)刊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古邰贻谷堂重梓”本。

此本主要依据四十六卷本,删去其中第十九卷“族谱二篇”。

6.《对山集》,十卷,《四库全书》影印乾隆二十六年(1761)刊本。  此为孙景烈据十九卷本严加去取而成,并见于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影像本。

7.“明代论著丛刊”《对山文集》影印乾隆十卷本。1976年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2:4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