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周慧珺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静//张亚圣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四十年来,不少艺术家如流星昙花般转瞬即逝,著名女书法家周慧珺却一直孜孜不倦地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探索追求。她的目光、思想和笔触,沉浸流连在古老博大的书海之中,并执著地寻求构筑着属于她自己的新鲜境界。她的名字和她的书法,早已远扬海内外,成为被人们喜爱的当代书法大家,成为这一代人的骄傲。

李静的这本《周慧珺传》记录了她攀上艺术峰巅的崎岖路程。并展现了周慧珺丰富多姿的性情和生活情境。

内容推荐

周慧珺是当代书法大家。《周慧珺传》由周慧珺的弟子、女书法家李静执笔,李静与周慧珺在四十年前结缘,她们是师徒,又像母女、像朋友,多年的朝夕相处,李静了解老师艺术活动、日常生活上的种种细节,因此她是最合适的周传作者。本书文字朴实,记录了一位身有残疾的弱女子攀上艺术峰巅的崎岖路程。

目录

代序:书法传世考——周慧珺会是例外吗?

心画葱茏——序《周慧珺传》

楔子

第一章 周氏家源

第二章 创业沪堧

第三章 慧珺降世

第四章 童年往事

第五章 志醒皮藏

第六章 考学风波

第七章 圆梦市三

第八章 初学技艺

第九章 弃文从医

第十章 偶遇《蜀素》

第十一章 命运垂青

第十二章 投师名家

第十三章 厄运袭来

第十四章 收藏俱失

第十五章 重拾笔墨

第十六章 命运多舛

第十七章 结识伯乐

第十八章 师徒结缘

第十九章 书坛回春

第二十章 一帖成名

第二十一章 初入画院

第二十二章 与古为徒

第二十三章 自出机杼

第二十四章 访道东瀛

第二十五章 二三逸事

第二十六章 海外知音

第二十七章 涉猎收藏

第二十八章 神交唐云

第二十九章 周赵往来

第三十章  同道殊途

第三十一章 慧王君五常

 一、新收弟子

 二、应邀赴美

 三、出资购房

 四、五常论师

第三十二章 投资市场

第三十三章 天籁有声

第三十四章 主盟书坛

第三十五章 “脱胎换骨”

第三十六章 游历五方

 一、首游九寨沟

 二、来到白云之巅

 三、又作晋西之行

第三十七章 忘年之交

 一、陈佩秋

 二、贺友直

第三十八章 票友生涯

 一、王佩瑜

 二、张火丁

第三十九章 欣赏国宝

第四十章 “海派书法”晋京

尾声

番外

周慧珺从艺大事记

周慧珺书法

李静书法

后记一

后记二

后记三

附录

管窥周慧珺的书法世界

虚静恬淡玉汝于成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略论周慧珺书法的时代特征

守正用奇

自然而然的过程

试读章节

第十八章 师徒结缘

在不知不觉中,周慧珺的书法深深吸引了一位痴迷于书画艺术,此时正在艺苑外盲目摸索、不晓门径的懵懂少女,她的名字叫李静。以后天赐的机遇和命运的巧妙安排使她们走到了一起,结成了令人艳羡的师徒关系。

李静,1956年10月出生于上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创研室主任。李静的童年是在祖籍浙江绍兴度过的。祖宅和鲁迅故居前后相望,人文气息非常浓厚。从小耳濡目染,又有些许天分,三四岁起就识字看书,往往一坐就是半天。生就男孩子的性格,女孩子玩的游戏她一概不喜欢,整日跟随读中学的小叔学画画。因为李静特别喜欢涂涂抹抹,而已经上小学的小姑姑最怕写毛笔字,所以经常把老师布置的毛笔字作业交给侄女来完成。李静就从山、水、田、土等简单的字入手,为姑姑“造假”。每逢看见小姑带回画了许多红圈圈的作业簿,李静会很兴奋,以至经常会眼巴巴地等着小姑放学回家来,抢着为她做写毛笔字的作业,有点走火入魔的意思。

李静还特别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那时她家居住的街上真有些饱学之士,讲的大都是些名人轶事、历史掌故。家对面就是浙江绍剧院,一到晚上李静就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偷偷地从后面溜进剧院看绍兴大板、莲花落等绍兴地方戏。在绍兴的那段童年往事是她美好的记忆,六十年代中期回上海读书,她是极不情愿的。她从小是祖母带大的,对祖母很依恋,回到上海后还经常想着要伺机逃回绍兴去。

进小学后的李静很好学,成绩好还会写写画画。五年级时很得一位代课女老师的青睐,经常会出题让李静画画,每次画完总会摸摸她的头说:“好好努力,你长大以后会有出息的。”有时候她还会拿来几张黑白照片让李静着色(那时没有彩照),李静为了不让老师失望,特地去照相馆买来照相专用颜料,经过多次练习和请教,终于学会了照相着色的基本技巧。老师的相片经过李静的加工,果然增色不少,老师很高兴,作为回报,买过几次《小兵张嘎》、《鸡毛信》、《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电影票送给李静。

一日,这位老师看到李静的班主任在批改大楷字,想李静画画那么好,字也一定漂亮吧?就特意提出要看看李静写的字,可能字的蹩脚出乎她的意料,她看后露出惊讶的神色,皱了皱眉。这一幕正巧被李静撞上,李静那时特别在乎这位很看重自己的老师,此刻老师那种失望的表情顿时令她感到无地自容。于是放学后李静就直奔朵云轩买了字帖,从此刻苦练习,直到画着许多红圈圈、由她所写的字经常贴在学校的橱窗里成为一景。从那时起,李静算是结识了书法艺术。

由此想到教师确实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一句鼓励或批评的话语,一个赞许或失望的眼神,都会改变一个学子的一生。那位女老师也许做梦也不会想到,那年她皱了皱眉,竞令一个自尊、好胜的小女孩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学书之路,这一走便是四十年……

李静小学二年级时,“文革”爆发了。那时搞“停课闹革命”,学校里不上课了。李静几乎天天一个人窝在家里画画,写毛笔字。那时家里经济拮据,买不起像样的纸,更不用说宣纸了,就去家隔壁的印刷厂要些纸的边角料画画写字。坐在炉子边烧饭,拿起旁边的火柴盒子就写了起来,香烟壳拆开的背面、电车票根都会见缝插针般地布满钢笔字的印迹。如果是一整张的白纸,那更是写满了钢笔字后还要再写些毛笔字。

李静从小在家里还是个小当家,总是偷偷省下一些买莱钱,其实也就是每天从不到一元的菜金中省下一两毛积攒起来买些廉价纸笔。因为家里经济不宽裕,抠下了莱钱等于损失了弟妹们的营养啊,所以现在弟妹们也会开玩笑说:“你现在书法上有成就,我们可是有过贡献的呀。”说起这些从小学艺的经历也是蛮心酸的,客观条件是相当的艰苦。对于李静,在那样的年代学习书画完全是自觉的,是兴趣使然,所以充满了一股子韧劲。当时十几岁的她也曾有机会拜会过一些名师。

那年邻居有位大哥,就读北大,暑期回沪,见李静一个小女孩这么迷恋于书画,就对她说:“我有一位高中同学,我们一起集邮的,关系很好,他叫胡考,他父亲是胡问遂,想不想见见?”

胡问遂是沈尹默的入室弟子,在沈老的言传身教下刻苦钻研,在沈老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别开新路,竟泾渭相异。“文革”时,造反派喝令胡问遂揭批沈尹默,但胡问遂戏言:“老师学问深,学生不懂没法批。”

此时,平日只在朵云轩墙上见到的名家一下就出现在眼前,年少的李静很紧张,顿时慌了手脚,云里雾里的脑子一片空白,只道了声:“胡伯伯好”,在邻家大哥的提醒下才取出自己写的字请求指点。只见胡问遂老师清瘦、儒雅、,亲切,没一点大师架子,不但仔细过目、娓娓道来,一边讲解一边举笔示范。

也不知怎么的,站在一边的李静看着胡老先生写字特别的慢,忍不住开口:“胡伯伯您怎么写字那么慢啊?”只见胡老微笑着说:“骑自行车是快容易还是慢容易呢?”这些话当时的李静是无法理解的,只有慢慢地咀嚼了。十多年后,李静看到谢稚柳先生写字异常的快,又问:“谢老您写字怎么那么快啊?”谢老答:“如果你足够的熟练,当然是越快越好,能写得快,为何要慢呢?”可见,无论是用笔方法还是艺术观点,都是见仁见智,不会有统一标准的。几十年下来,最终李静似乎更认同谢老的说法,她写字的速度也是相当快。  那天临走,胡老还展纸磨墨书写了一幅曹操的《观沧海》诗送给她以示鼓励,李静一直保存着。以后李静还拜见了任政、赵冷月等当时一些著名的书法家。

但最重要的还是“文革”后期李静与周慧珺的相遇、相知及相守,使她的学书之路步入了正轨,也是周慧珺老师金针度人,引领她走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以后李静学书不辍,不断吸取周慧珺老师书法艺术的精髓,博采众长。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她东渡日本留学,开阔了视野,汉魏、唐宋、明清无所不涉,尤倾心折服于汉简帛书的古朴率意及明清书法的跌宕多姿。并对日本假名书法的章法布局颇为欣赏,创作时常借鉴并加以发挥。

P93-95

序言

心画葱茏

——序《周慧珺传》

在中国的艺术家中,数量最多的,大概是书法家。这并不奇怪,因为,凡中国人,都会写汉字,因此,通向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似乎向所有天天在书写汉字的中国人敞开着。然而,真能在书法的海洋中独树一帜、扬帆远航的艺术家,又有几人?综观千百年书法历史,真正独领风骚、自成一格,既令同代叹服,又使后人钦佩,墨迹历久而不失其魅力的书法家,实在是凤毛麟角。其实这也不奇怪,越是在大众中普及的艺术,要取得瞩目的成就,并被大众承认,越是困难。因为,所有会写字的人,都可能是鉴赏家和批评家,七嘴八舌,指东道西,你能以一技而服万人么?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是中国书坛的一个荒芜季节,众多的书法家被迫搁笔,年轻的书法爱好者根本不可能与“书法家”这三个字沾边。当时,曾经出现过一个令人难忘的奇迹,一位年轻女子的一本《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使沉寂的书坛为之一震,字帖中那些清丽俊逸的墨迹,让人耳目一新,仿佛是炎夏的燠热中突然吹来一阵凉风,无数人为之惊叹折服。人们因此而记住了这位女书法家的名字——周慧珺。四十年来,不少艺术家如流星昙花般转瞬即逝,周慧瑶却一直孜孜不倦地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探索追求。她的目光、思想和笔触,沉浸流连在古老博大的书海之中,并执著地寻求构筑着属于她自己的新鲜境界。她的名字和她的书法,早已远扬海内外,成为人们喜爱的当代书法大家,成为这一代人的骄傲。

周慧珺的成功,并不是阳关大道上的顺风走马,她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充满了苦难和坎坷。命运对她的严酷和苛刻,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然而她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障碍,进入一个自由辽阔的境界。可以说,是书法改变了她的人生。她通过对书法的追求充实丰富了自己的生命。也通过书法,抒写着自己的理想,表述着她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周慧瑶一向推崇古人扬雄的一句话:“书为心画”。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她对中国书法的理解。把墨写的字比作心灵之画,实在是一种绝妙的比喻。我想,这大概和作家的为文一样,作者的人格和心境,情不自禁会流露在文章中。在书法家的作品中,同样能体现作者的人格和人品。周慧瑶是一个真诚善良、正直倔强而又淡泊宁静的人,她的书法作品,处处折射出她的这些性格。内心世界的充实和丰富,决定了她的“心画”意韵缤纷悠远,毓茂葱茏。周慧珺成为当今中国最受人欢迎的书法家之一,实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现在,周慧珺的传记即将问世。这本传记,真实地记叙了周慧珺的人生经历,朴实的文字,活泼的描述,大量不为人知的感人细节,生动刻画出周慧珺的性格。她的悲欢,她的喜忧,她和亲人及师友间的恩谊,她缤纷多彩的情趣爱好,在传记中都有充分的表现。读这本传记,可以真切地认识一位风格独特的当代书法大师,认识一位可亲可近的平民艺术家。

这本传记的作者李静,是周慧王君的学生,也是一位成就斐然的书法名家。她和周慧王君相识交往长达四十年,她们之间的关系,既是师生,也是挚友,她们的交往亲同家人,如母女,亦如姐妹。因为对传主熟悉了解的程度非同寻常,李静写这部传记时,成竹在胸,一气呵成,给人酣畅淋漓的感觉。传记不仅展现周慧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剖析了她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寻觅探索的曲折过程,书中对书法艺术的分析评论,表现了作者专业的眼光和学养。 我认识周慧王君,也已经三十多年。当年是因为喜欢她的书法,并听说她逆境成才的故事,心向往之,于是想方设法采访她,为《文汇月刊》写了报告文学《心画》。我和周慧珺由此相识而成为挚友,数十年来交往不断,她的人格品行和生活态度,她对艺术的执著,都使我由衷敬佩。我是由书法而认识周慧珺,又由周慧捃的道路,认识书法艺术的博大深邃和魅力。2008年春天,我和周慧珺商量后,在北京全国政协大会上提案建议中国书法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文化部和社会各界支持,两年后中国书法申遗成功。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它的生命力因为一代又一代书法家的传承创新而绵延兴盛。周慧瑶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探索和贡献,在中国当代的书法史上,应该留下绚烂耀眼的一页。

读这部传记,我深受感动,对周慧王君有了更真切深入的了解,也重温了老朋友间的温馨友谊。相信所有热爱书法艺术、崇尚人间真情的读者,都会被这本传记感动。

赵丽宏

2011年3月于四步斋

后记

海上谈艺录系列丛书之一《一生一首翰墨诗》于2010年8月顺利出版,苦与乐相伴的写作日子画上了句号,照理应该长舒一口气,放松身心,而我却有一种若有似无的情绪,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感觉?姑且称为不踏实吧。半年过去了,这种不踏实的感觉渐渐地清晰了起来:原来,完整地写一本《周慧珺传》本是我的初衷,天地至大,世事至繁,心愿却至简,也好在实施起来不是至难。

而作为一本传记,写周慧珺自然不能绕开其书法艺术的话题,但又不宜局限于此,还应该将笔触延伸到其艺术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祖、父辈的文化渊源,家庭的熏陶,师承关系,社会现实及个性情怀与内心世界变化等诸多方面。周慧珺虽然已是当今书坛上影响很大的书法家,可谓成就斐然。但同时她也是一位普通的人,她有普通人所具有的一切情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我在写作过程中,竭力想还原她作为普通人的真实面貌,以求让更多的读者对她有一种贴近的、全面的了解,继而因为了解她而喜欢她、尊敬她。

在受命撰写周慧珺时,我怀着把老师完整地展现给读者的极大热情,凭借少小养成的酷爱阅读各类书籍而蓄积的一点文字素养,依仗与老师几十年相处的知根知底,抛开一切形式的设计和技巧,于工作繁务之余,潜心思考、执笔记叙;点点滴滴、娓娓道来。自2010年4月至20lO年12月,花费了八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周慧珺传》完稿。但是由于海上谈艺录系列丛书受字数和篇章格式的限制,《一生一首翰墨诗》一书中去掉了周慧珺祖、父辈的相关内容,章节也按照要求作了调整。

水有源,树有根,一个人的成长,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少时的启蒙教育。正是由于周慧珺的祖父不屈人后的见识,才有了周士澄举家迁居上海经商,培养周志醒读书学文之事。而儒商周志醒更为周慧珺的童年营造了书香氛围。五岁开始练写毛笔字便成了日课,家中孩子写好毛笔字,更被周志醒当成一件大事来要求,这也是周慧珺学习书法的初始渊源。在重男轻女的观念驱使下,父亲一心要培养的是大儿子,本是希望大儿子能成为书画家的。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女儿周慧珺却凭借自己的聪明、勤奋成了享誉全国的书法大家。

我经常想:身患重疾的周老师究竟是靠什么让自己的人生如此成功呢?靠智慧、勤奋、机遇?似乎也不能完整诠释。直到读过吴清源轶事,才多了些理解。吴清源是上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中国旅日围棋圣手,每次迎战日本棋坛的顶尖高手前,他都诵读一遍《道德经》,结果他打败了所有对手。他说:“我的对手全是日本棋坛杰出之士,就棋艺而言,我与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差别,之所以屡屡获胜,全在于精神因素。”其实,正是《道德经》的“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的思想,使吴清源排除了贪胜之心带来的干扰,发挥了最高水平。老师虽然不谙熟《道德经》,但为人处世却与之契合,她心境澄明,宠辱不惊,不激不厉,中庸处事。加上她在艺术上的悟性,使她在书法领域里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个人都走着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如果本书阐述的周慧珺的人生经历和她所特有的那种奋发图强的精神,能够激励读者不畏命运坎坷、进取向上,并能给予读者一种榜样的力量的话,那是笔者心底的最大愿望。

最后,十分感谢张五常先生、赵丽宏先生出于对周慧珺老师深厚的师生及朋友情谊,于百忙中为本书作序,也诚挚地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诸位编辑为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李静

2011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书法最困难的用笔方面,周老师练到前无古人之境。用笔最重要是处理线条,无论笔锋怎样翻来覆去,周老师写出来的线条永远是那样舒畅。你可以批评她的线条不够狂放,但没有谁可以写得出那么幽美的线条。喜不喜欢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张五常

四十年来,不少艺术家如流星昙花般转瞬即逝,周慧珺却一直孜孜不倦地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探索追求。她的名字和她的书法,早已远扬海内外,成为被人们喜爱的当代书法大家,成为这一代人的骄傲。

——赵丽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