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羞耻感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罗纳德·波特-埃夫隆//帕特丽夏·波特-埃夫隆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羞耻感的生理构成

突然产生的强烈羞耻感是一种压倒性的体验。在此之前,我们似乎过得很好,充满活力,满怀自我价值感和愉快感觉。然后,某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这件事情,也许像我们注意到自己的衬衫或裤子上有些污渍那么微不足道,也许是一些更加引人关注的事情,比如,由于我们犯了错,老板对我们大声呵斥。在这些时候,我们希望自己保持冷静、从容不迫。我们渴望自己能够体面、优雅、镇定地应对这些场面。

但是,只有当我们的身体也愿意配合时,我们才能做到。相反,我们会觉得自己的脸上开始发烫。出于某些原因,我们无法逼着自己看向前方,因为我们的脑袋会不由自主地低垂下来,于是,眼睛则会随之望向地面。也许我们感到胸口堵得慌。此刻,我们感到自己的心跳已经不受身体的控制了。有些人可能觉得内心一片空洞。随着我们被敏锐的自我意识所控制,我们的思绪在翻滚,于是感到时间仿佛凝固了。我们几乎说不出话来。我们倍感羞耻。

这是第一轮的羞耻感,给我们的感觉已经很不好了。但是,一旦我们注意到这些感受,感觉可能更糟糕。我们对自己的羞耻感感到万分惭愧。我们也许绝望地想让自己冷静下来,但我们的身体就是不听从。脸上的发烫变成了炙热,我们的脸开始窘迫地变红了。现在,我们的双眼依然盯着脚下的地面,内心有一种想要逃离、远离这整个场面的强烈冲动,但我们不得不压制着这种冲动。我们可能开始感到想要呕吐。对自己的羞耻感,我们开始感到恶心。

并不是所有的羞耻感都如此痛苦。但是,羞耻感几乎总是与生理息息相关。它更加不易察觉的形式包括在讲话时短暂地停顿和犹豫、在说话时四处张望、在交谈时语调微妙地变化,而且有一种几乎很难发觉的脸上发烫的感觉和不舒服感觉。毕竟,羞耻感是一种感觉。

在羞耻感袭来时,另外两种生理反应是常见的。首先,我们开始觉得自己越来越小。其次,我们似乎感到身边的人变得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响亮,行为越来越危险。仿佛我们在缩小。也许我们将两只胳膊紧挨着身体,两条腿紧紧并拢,本能地压缩自己身体所占据的空间。我们试图让自己感到渺小,以此来保护自己。有过这种经历的人说,他们倍感羞耻的时候,觉得自己像个小孩。

尽管陷入羞耻感的人努力使自己变小,但他们仍然感到自己对他人完全开放、容易受他人攻击,并且暴露在他人面前。这不止是一种想法,它也是一种极度不舒服的生理反应。其他人的眼神,似乎不可直视。他们的皮肤仿佛变得透明,以至于别人可以直接看穿他们。感到羞耻的人很想变成完全的隐形人,让别人看不到他。但事实与他的想法相反,他感到自己完全暴露在他人的审视之下。

但是,羞耻感不只是一种感觉。这种令人不安的感觉,触发了痛苦的想法,通常是我们全都十分熟悉的、会让倍感羞耻的人感到更加麻烦的想法。这些想法确认了倍感羞耻的人的感觉,他们感到自己确实有些事情是一种耻辱。

羞耻的想法

羞耻感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感觉,以至于我们容易低估在记录、标记甚至增强那种情绪时我们的思考的重要性。学者们通常撰文指出,和内疚感相比,羞耻感在生理上的反应多得多,认为内疚感出现在我们的头脑中,而羞耻感表现在我们的身体上。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深感羞耻的人通常感到太糟糕了,以至于不愿意详细描述令他们羞耻的经历。他们希望尽快抛弃这些感觉。谁希望老想着让自己羞耻的事情呢?

然而,羞耻感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心理过程。我们确实会想着羞耻感,有时候,我们还老想着自己的尴尬、失败和耻辱,根本停不下来。到最后,我们用各种低下的字眼来骂自己(“笨蛋”“傻子”“婊子”等),从而加剧了我们的羞耻感。于是,自我憎恨的感觉以这种方式逐渐增强,每一次都对我们是一种侮辱。

以下这些是倍感羞耻的人通常告诉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有缺点(有瑕疵、很蹩脚、是个错误、出了纰漏)。

·我很脏(不干净、很丑陋、不整洁、不纯洁、有污秽、令人恶心)。

·我不胜任(不够好、不称职、不聪明、毫无用处)。

·我没人要(不被人爱、不被人欣赏、不受人珍惜)。

·我活该被抛弃(被遗忘、不被人爱、被留下)。

·我软弱(渺小、无能、孱弱、无力)。

·我坏(可怕、司憎、邪恶、可鄙)。

·我可怜(卑鄙、悲惨、不重要)。

·我一文不值(毫无价值、无足轻重、不被注意、毫无意义)。

·我活该被人批评(谴责、反对、毁灭)。

·我觉得可耻(窘迫、丢脸、受辱、不光彩)。

感到深深羞耻的人很有规律地产生这些想法。事实上,他们通常以为,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想法,也就是说,以为大多数人基本上认为他们是坏人、有缺点的人、可耻的人。他们还十分确定,其他人的看法也和他们的自我评价一致。他们觉得,家人和同事也会看到他们的缺点。那些陷入深深的羞耻感中的人预料,其他所有人都在嘲笑和蔑视他们,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受到他人的谴责。如果他们偶然间得到了表扬而不是批评,可能既拒绝接受那种表扬(要是他们知道我在这件事上做得多么糟糕,他们就不会夸我了)又否定表扬者(他只是假装喜欢我做的事情,拿我开玩笑)。

这些负面的想法加剧了羞耻感。它们告诉那些心怀这些想法的人,他们自己一直是可耻的、应当感到羞耻、无法逃避羞耻感,而且,将来总是觉得自己可耻。它们在告诉那些有羞耻感的人,他们和其他人是不同的。(P5-8)

后记

几年前,我们开始了对羞耻感的研究。起初,我们只找到一些充满悲观论调的书籍和文章。它们的作者们似乎在暗示,谁也帮不了长期感到羞耻的人,因为羞耻感代表着做人的失败。不过,我们慢慢发现,有些作者注意到了羞耻感的积极价值。这些人对治愈人们的羞耻感更为乐观,因为他们认为,陷入羞耻中的人并非毫无希望。

我们相信羞耻感可以治愈。没错,羞耻感是一种痛苦的感觉,但它也只是一种短暂的状态。感到羞耻的人觉得被他人孤立,但有希望重新回到社会温暖的怀抱。羞耻的感觉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出了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跟自己、跟我们爱的人、跟这个世界,以及跟精神上的“至高存在者”全都脱了节。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羞耻感,以学会怎样使我们再度昂首挺胸地继续做人,并且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分子。

我们着重强调了生活的四项原则:人性、谦逊、自主和能力。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四个概念上,以减轻我们的痛苦。它们提醒我们,我们是普通的人,不比别人更好或更差;我们是独一无二和独立自主的;我们“足够好”,在这个世界中应当拥有我们自己的位置。

我们大多数人在治愈羞耻感时需要帮助。只有把羞耻感带到不会令人羞辱的个人关系的光芒之下,它的治愈才最有效。我们很想让其他人向我们保证,保证不会抛弃我们,从而隐藏我们的羞耻感,这是一种自然的渴望,但我们必须反击这一渴望。我们必须挑战自己想要指责和羞辱我们自己的趋势。我们还得挑战那些(过去或现在)加深我们的羞耻感的人。所有这些,需要我们拿出时间、精力、勇气和耐心。羞耻感是可以治愈的,但很少能够马上治愈。

我们必须用其他的感觉来替代羞耻感,而不只是将它消除。我们可以用荣耀、体面、自我价值感和切合实际的自豪来替代羞耻感。我们可以尊重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我们可以在每个人身上看到人类的美好与善良,包括我们自己。

我们希望你能从我们这里介绍的信息中增长知识。此外,我们希望你用这些知识帮助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其中,人们可以大胆或轻松地接受羞耻感。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和身边人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的生活。

本书作者

目录

献词

致谢

引言 羞耻的定义

编者说明

第一部分 了解羞耻感

 第1章 羞耻:整个自我的失败

 第2章 好的羞耻感

 第3章 过度的羞耻:以羞耻为中心的人

 第4章 缺乏羞耻感

第二部分 羞耻感的众多来源

 第5章 羞耻感的根源

 第6章 在羞耻中长大:羞耻感及家庭起源

 第7章 当前令人羞耻的个人关系

 第8章 文化中的羞耻

 第9章 我们怎样羞辱自己

第三部分 治愈羞耻感的创伤

 第10章 治愈羞耻感的创伤:理解阶段

 第11章 治愈羞耻感的创伤:行动阶段

 第12章 治愈来自原生家庭的羞耻感

 第13章 治愈当前的个人关系中的羞耻感

 第14章 治愈自我羞辱的创伤

 第15章 帮助缺乏羞耻感的人

后记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序言

羞耻的定义

羞耻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尽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有心理学家对其定期开展研究,但和与之最为接近的另一种情绪——内疚——相比,人们对羞耻的了解少得多。直到最近,学术界才开始出现许多关于羞耻这个主题的著作。

这种学术研究上的忽略,部分原因是历史的偶然。例如,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着重研究的主题碰巧是内疚而不是羞耻。后来,一些人类学家认为内疚是一种比羞耻更高级、更复杂的感觉。他们宣称,西方社会没有或不需要羞耻感。

尽管如此,羞耻感之所以这样飘忽不定,一个更好的原因也许是人们对令人羞耻的经历的自然反应:隐瞒和回避。深感羞耻的人最不想谈论的就是这种感觉。甚至在治疗期间,他们也常常隐瞒他们觉得羞耻的事情,转而向医生透露他们的愤怒、忧伤或恐惧。羞耻的感觉让人难以承认,而带着羞耻的感觉面对他人同样很难。这样的结果是,当人们最需要别人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他们感到最丢脸和最可耻的时候,却和别人隔绝起来。

什么是羞耻?它不只是一种感觉。它综合了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比如低头看着地面或者脸红)、可预测的行为(比如对别人隐瞒或者退避)、不舒服的想法(比如“我的人生就是一场失败”)以及精神绝望等。我们对羞耻的定义是:它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信念,感到羞耻的人相信,自己身为人类,存在着一些根本的缺陷。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我们通过仔细描述令人羞耻的经历来了解它,并将普通的、建设性的羞耻感(可以用来改善你的人生境遇的羞耻感)与让人感到过于羞耻的问题进行对比。我们基本的信念是:羞耻感即使痛苦,也可以是一种健康和有益的感觉。但是,它也可能变成不健康的感觉,特别是当某人产生了太多的羞耻感、感到被它淹没的时候。深感羞耻的人会遭受巨大的痛苦,他们无法使用羞耻感来改善人生境遇。

在第二部分,我们阐述羞耻感的五个不同的来源:

·我们的遗传和身体构造;

·美国的文化;

·家族的起源;

·我们当前感到羞耻的个人关系;

·我们自己的自我羞辱的想法和行为。

这些来源中的一种或几种可能对我们产生影响。重要的是,没有哪一种单独的羞耻感来源适用于每一个人。许多深感羞耻的人在父母的批评声和不支持的态度中长大。另一些人更容易受到他们成年后发生的羞耻事件的影响,例如与动辄骂人的配偶结了婚。还有一些人的羞耻感似乎来自遗传因素,或者反映了文化的偏见与歧视。最后,有些人本身就是最恶劣的可耻之徒,即使别人在努力支持和帮助他们,他们也会毫不留情地攻击别人。

在第三部分,我们将学习一些治愈羞耻感的指导原则。治愈,首先要理解,然后要采取行动。治愈羞耻感,要求我们:

·充分认识我们的羞耻感;

·注意我们对羞耻感的防御;

·将一定程度的羞耻心作为人类状况的一部分加以接受;

·挑战羞耻感;

·确定积极的目标,以帮助我们用自我价值感来替代羞耻感。

一旦我们开始治疗羞耻感,我们便在朝着人性、谦逊、自主和能干的方向发展。我们敢说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不比别人更好,也不比别人更差,就是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足够优秀的人。

在每一章的末尾,我们都安排了一些帮助个人成长的练习。我们觉得这些练习将有益于你,特别是如果你在羞耻感方面觉得自己存在严重问题的话,请一定花时间完成这些练习。最好是准备一个笔记本,把你练习过程中的答案写下来,看一看生活中哪些方面让你产生羞耻感,以及你怎样将不好的羞耻感转变成好的羞耻感。找一个你信任的人一起探讨你记下的和正在思考的答案,也许是个好主意。

我们相信,倘若你被自己的羞耻感所伤害,这种伤害是可以治愈的。你需要保持活力、充满耐心和坚持不懈。你还需要理解和勇气。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希望,也就是一种深深的信念,相信这个世界上不应当有人永远生活在绝望之中。治愈了羞耻感的人会发现,他们能够比从前更加自由地生活,带着自尊、体面、荣誉和切合实际的自豪感更好地活下去。

羞耻和内疚

羞耻和内疚可以称为人际情感,因为两者都告诉我们,我们与周边的世界之间出了一些问题。两者都要求我们仔细地审视自己并在生活中做出改变。两种情感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如果适度,它们都是宝贵的;如果过量,它们都有破坏作用。如果两者之中的任何一种情感过多,都可能让人无法抵抗。

然而,羞耻与内疚还有着一些重要的差别。首先,羞耻涉及某个人做人的失败,而内疚则指向做事的失败。感到羞耻的人认为自己基本上在做人的某些方面出了问题;感到内疚的人觉得自己做错了某件事情,必须纠正。当然,某个人也可能同时兼有这两种情感。例如,某个人违背了对配偶忠贞的誓言,婚内出轨,于是充满悔恨。他也许对自己说,自己做了很不好的事情,这是承认自己感到内疚。他还可能认为自己不坚定、有缺点,或者令人恶心,觉得他一定是天生就有问题,所有这些都是羞耻的标志。

其次,两者之间的重要差异在于,感到羞耻的人通常受到自身缺点的困扰,而深感内疚的人则注意到他们的违规。有羞耻感的人常常认为自己不够好,因为他们没有达到人生的目标。他觉得自己不如同事那么聪明,不如母亲那么有魅力,不像父母亲那么和善,不像朋友们那么有趣。相反,格哈特·皮尔斯(Gerhart Piers)和密尔顿·辛格(Milton Singer)在他们合著的书籍《羞耻与内疚》(Shame and Guilt)中写道,心生内疚的人则认为自己做得过火。他会对自己说,我好希望自己没有做那件事。我伤害了别人,感觉太糟糕了。

最后,羞耻与内疚之间的差别在于,深感羞耻的人害怕被抛弃,而心生内疚的人担心受惩罚。前者害怕被抛弃,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太多缺点,不会受到别人的爱或珍视。有的人非常不喜欢或不尊重他自己,通常以为,别人只要意识到他不够完美,便会头也不回地离开他。后者预料和担心自己受惩罚,因为他做了错事,必须付出代价。他害怕的惩罚有轻有重,轻则打手心,重则蹲监狱。

羞耻感可能比内疚感更难治愈,因为它涉及人而非特定的行为。感到羞耻的人要改变他的自我概念,以便获得新的自我概念和自豪感。这通常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时甚至是痛苦的过程,包括深刻审视我们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的基本假定。

有时候,令我们感到羞耻和内疚的问题相互混杂在一起,到最后几乎变得不可能区分它们。例如,有的人一开始就问自己:“我怎么会做了那样的事?”在发问的时候,他的注意力要么集中在这个问话中的“我”之上,要么集中在“那样的事”之上。如果是后面这种情况,“我怎么会做了那样的事”,暗示着关注那种行为、违规以及内疚感。如果是前面那种情况,“我怎么会做了那样的事”,意味着关注自己的身份、缺点和羞耻心。人们很容易依次或者同时提出这个问题的两个部分,从而使得内疚感引出羞耻心,反过来也一样。

本书的读者可能需要训练一下自己的耐心。可以理解,你也许希望尽快地从不好的羞耻感中解脱出来。但随着你一路读这本书并一直思考羞耻感,似乎还在短时间内强化了那种感觉。和我们一同坚持下去。我们将向你表明如何应对不好的羞耻感,也告诉你,为什么说好的、短暂的羞耻感是我们健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本书中之所以重点阐述羞耻感的主题,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它的阐述不如内疚感那么多,还由于人们对羞耻感了解得很不够。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你怎样看待自己。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你欣赏自己,并且认为自己是能够对这个世界做出某些重要贡献的宝贵的人。

内容推荐

羞耻感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信念。它当然也可以是健康和有益的,但是当某人产生了太多的羞耻感、感到被它淹没的时候,它就不再健康了,而是给人带来巨大的痛苦。感到过度羞耻的人相信,自己生而为人,却有根本的缺陷。

罗纳德·波特-埃夫隆、帕特丽夏·波特-埃夫隆著的《羞耻感》帮助你认识羞耻感是什么,教会你区分健康的羞耻感和过度的羞耻感,告诉你羞耻感的多个来源,带你学习一些治愈羞耻感的指导原则,并通过练习帮助你最终治愈过度的羞耻感。

编辑推荐

什么是羞耻?它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信念,感到羞耻的人相信,自己身为人类,却存在一些根本的缺陷。

罗纳德·波特-埃夫隆、帕特丽夏·波特-埃夫隆著的《羞耻感》会帮你治愈过度的羞耻感,让你认识到:我就是我,一个独一无二的、足够优秀的人。

一旦治愈了过度的羞耻感,你就能够比从前更加自由地活下去,带着自尊、体面、荣誉和切合实际的自豪感更好地活下去。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3: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