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照片中的长沙(精)/长沙文史书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老照片深受长沙人及历史研究者的欢迎,因为老照片与文字资料比较起来,能更加客观地、真实地、直接地和形象地反映各个时期的历史,也能更加勾起和满足人们怀旧、思乡、寻根、探秘和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陈先枢、梁小进辑录撰稿的《老照片中的长沙》通过展示清末到21世纪初的长沙老照片反映千年古城长沙。本书共收录老照片1008幅,照片来源除档案馆藏、旧书刊所载、民间收藏和国内摄影师拍摄以外,很多出自“老外”之手。

内容推荐

陈先枢、梁小进辑录撰稿的《老照片中的长沙(精)》从各种渠道,收录了清末到21世纪初反映长沙政治风云、市民心态、社会生活、经济文化、人文精神、建筑风格的老照片1008幅,分长沙原生态、古城遗影、名胜古迹、行业老照片、旧城风貌、沧桑之变六章,以图文的形式真实、形象地反映了长沙不同时期的历史,展现了千年古城长沙别具一格的风采。

目录

刊载有长沙老照片的部分外国图书

第一章 长沙原生态

 一九四六年的长沙彩照

 原生态的岳麓山

 一九四二年长沙俯拍图

 没有污染的江湖

 金盆岭与猴子石

第二章 古城遗影

 清末长沙城

 晚清长沙城墙

 晚清长沙城门

 湖南巡抚衙门

 清末长沙市井

 一九〇六年的长沙

 一九一一年的长沙湘江

 斯威尔镜头下的中国轮船公司

 英国领事馆

 长沙海关

 长沙的洋行

 清末民初各式民房

 教育会坪

 席比义与雅礼大学堂

 瑞典信义会在长沙

 湖南圣经学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城市建设

 民国长沙桥梁

 文夕大火前的长沙街景

 班为兰镜头中的长沙

 艾丽丝镜头中的长沙

 胡美《道一风同》中的长沙

 赵元任三拍长沙

 福尔曼镜头中的长沙

 高德华镜头中的长沙

第三章 名胜古迹

 学宫与文庙

 私家园林

 民初岳麓山景点

 文夕大火前的天心阁

 天心公园旧影

 昔日寺庙

 古麓山寺和古开福寺

 旧祠堂

 老教堂

 被日机炸毁的湖大图书馆

 消失的辛亥革命遗迹

 红色记忆

 消失的其他古迹

第四章 行业老照片

 国货陈列馆

 老玉和酱园

 传统商铺

 公私合营

 黄兴南路老字号

 黄兴中路老字号

 餐饮老字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新式商店

 老相馆

 老影院

 老医院

 湘雅医院

 老校园

 老校门

 老工厂

 湖南第一纱厂

 老行当

 正在消失的行业

第五章 旧城风貌

 长沙老地图

 记忆中的芙蓉区老街

 记忆中的开福区老街

 记忆中的天心区老街

 橘洲老街和渫湾镇老街

 旧城中的传统民居

 别具一格的八角楼

 消逝的名人公馆

 近现代优秀建筑掠影

 西长街循道会教堂

 五一路上的“老建筑”

 消失的古井

第六章 沧桑之变

 义渡与轮渡

 港口与码头

 老铁路

 老公路与老车站

 老粮库

 老机关

 体育场馆

 群众文化场馆

 五一广场的变迁

 下河街及周边的市场

 消失的渔场

 新河三角洲的变迁

 城市考古的重大发现

试读章节

晚清长沙城墙

清朝末年,处于中国内地的长沙,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时期。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古代城墙.这时还露出种种痕迹,有图为证的是两张城墙上架着大炮的老照片。一张是美国雅礼协会所编《雅礼协会百年史》(The yafe-China Association a Centennial Histotory)一书中留下的20世纪初长沙南城墙上的炮台照片,大铁炮静静地敞露着架在炮台上。另一张摄于1906年,这时被称为“红毛大将军”的这尊大炮已移至天心阁瓮城的炮洞内,并在洞口设了栏栅,以供游客参观。“红毛大将军”是清代使用的一种大型火炮,重达1500公斤,是一种具有很强杀伤力的火炮。这尊大炮在清咸丰二年(1852年)的长沙保卫战中立下过汗马功劳,攻打长沙的太平军西王萧朝贵正是死于它的炮火之下。这张珍贵照片出现在100多年前美国旅行家威廉·埃德加·盖洛所著《中国十八省府》一书中,照片为美国内地会教士葛荫华所摄。

然而这时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已渐渐地失去了意义,省城的官员们也无意于维修加筑,听任其破败颓废。这一组照片,正是当时长沙城垣残破不堪景况的写照。照片也生动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嬗变。作为军事防戍的城墙已显得残破不堪,甚至成为附近居民的蔬圃和牧场。

清末长沙城西段城墙的一个片断,由英国太古集团有限公司(即太古洋行)董事长韦恩·斯威尔于1907年摄了下来。韦恩.斯威尔(1883-1949)曾八次游历长沙,分别是1906-1907,1911-1912,1919-1920,1923-1924,1928-1929,1933-1934,1938,1940年。这幅照片就是他第一次来长沙时所摄。此时长沙在西方列强的胁迫之下.已经对外开放,西方的企业家、商人、传教士纷至沓来,在长沙办工厂、设行栈、行轮船,创立教堂、学校、医院。斯威尔即是前来开拓长沙市场者之一,乘着对于东方文化的雅兴,他摄下了许多清末长沙的镜头。从这幅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城墙几乎已经完全荒废,墙头甚至长出了树木野草,墙外是密集的房屋,一直延伸到江边;墙内,镜头显示出几道长长的高墙,以青砖砌成,周围以石灰粉出白色的宽边,上有墙檐,里面似为官衙或官僚富绅的宅院。这大概也是长沙历史建筑的一种形式,体现出湖湘建筑的特点。这一类建筑,在今天的长沙已经找不到了,幸亏这张照片为我们保留了它的面貌。

1911年在历史上屡屡加修加固的长沙城墙,似乎已失去再行修复的必要,在继续破败下去。英国太古洋行董事长斯威尔1911年第二次来长沙时,又拍下了长沙另一段城墙的实况。墙头的路面已经高低不平,而且植立了一排电线杆。一位西方妇人,怀抱着小孩.在这里留下了她远眺的身影。

不仅英国人斯威尔在拍摄长沙古城墙,日本人山根倬三也在关注着长沙古城墙。也是1911年左右,山根倬三拍了一幅长沙全景图,全景图的中央部位在上一个专题中已展示,这里是全景图的南北两端。南端是天心阁段城墙。从此图上,我们可以见到,这一段城墙,除了天心阁下的城墙还保存完整之外,往北一段的墙垣已经十分破败,甚至已经成为附近居民的菜土,显现出旧时代的苍凉和悲戚。北端是小吴门段城墙。小吴门段城墙为长沙东部城墙的中段部分。这一部分,内墙虽然残存,但外墙似已坍塌,一条通往城外的砖道也已残破不堪。而城内千家万户,屋宇相连,仍然保留着历史的风貌。

……

P27-30

序言

自从1999年我们出版《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丛书分为《长沙百年》《长沙老街》《长沙名人》和《长沙万象》,共收录老照片3200多幅)以来,老照片深受长沙人及历史研究者的欢迎,因为老照片与文字资料比较起来,能更加客观地、真实地、直接地和形象地反映各个时期的历史,也能更加勾起和满足人们怀旧、思乡、寻根、探秘和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正如丛书前言中所言,老照片的编辑“视角相当阔大,但焦点又十分清晰,多维的视线角度,沉淀的文化底蕴,将清末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沙的政治风云、军事角逐、市民心态、社会生活、经济文化、人文精神,乃至长沙街市、建筑风格,都真实、直观地介绍给世人”。

今去《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出版又有十多年了,社会更加开放了.获取老照片的渠道更加广泛了,如部分封尘多年的历史档案开始解密,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通畅,国外一些档案馆、图书馆对公众开放.世界各地网站互联互通,使很多从未见过的长沙老照片浮出水面,涌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很有必要把1999年《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出版以来新发现和收集的老照片出一个续集。因为照片所摄主要为往昔长沙的景物,且大多数是已消失的景象.一些重建或重修的景点也能从老照片中看到它们的原貌,故把书名定为《老照片中的长沙》。全书共收录老照片1008幅,照片来源除档案馆藏、旧书刊所载、民间收藏和国内摄影师拍摄以外,很多出自“老外”之手。

1904年,长沙开埠,“铁门之城”顿开,引来了一批批形形色色的金发碧眼人。他们中有:外交官、商人、传教士、医生、建筑师、工程师、摄影师、教师、记者、作家和旅行家等,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传教士和商人。他们带来了当时被称为“奇工异巧”的照相机和近代摄影技术。追溯到1844年,一艘到达上海的法国巡洋舰上的船员,第一次带来了一架银版摄影机,拍下了最早的中国历史照片。他挟着这些“奇景”回国,不料意外地在巴黎引起了一阵轰动,人人都争看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的真相。从此,外国人热衷于来华“采风”,当年一位挪威水手萨克塞说:“多少是有一些对另一种文明的好奇,故而就像去进行一次远征的感觉。”这种好奇的感觉,在人们的意识和感知里。便酝酿了一种文化,即游历文化。外国游历者便成为记录、拍摄中国社会、风光、民俗等类老照片最多的人群之一。如美国女作家艾丽丝随任美孚洋行长沙办事处经理的丈夫来到长沙,度过了几年难忘的生活。回国以后,她即撰写出版了一部名为By the City of theLong Sand——A Take of New China(《在新中国长沙城的故事》)的回忆录。艾丽丝似乎对于商业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兴趣.而是以其热情的笔触,细腻地描绘长沙美丽的风景,记述她见所未见的事物,并拍摄了许多照片。她在该书的开篇就说:“我们陌生的环境,就像坐在河边的巴比伦王国。”要知道,古巴比伦王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啊。然后,她以“一扇窗户中的长沙城”为题,透视了这座城市的一个个景点。

像艾丽丝这样被古城长沙所吸引并拍摄了许多照片的外国人还有许多,如日本汉学家宇野哲人、日本摄影师山根倬三和岛崎役治、美国旅行家盖洛、美国医生胡美、美国工程师柏生士、美国英文教师高德华、美国记者福尔曼、美国传教士葛荫华、英国传教士班为兰、英国太古洋行董事长斯威尔、德国建筑师柏石曼、瑞典传教士谢尔拜,以及美籍华人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等都拍有许多长沙老照片。有图书留存于世的也不乏其人,如宇野哲人的《中国文明记》、山根俾三的《长江大观》、岛崎役治的《亚细亚大观》、盖洛的《中国十八省府》、胡关的《道一风同》、贾南溪的《雅礼协会百年史》、艾丽丝的《在新中国长沙城的故事》、高德华的《在战时中国的教学生涯》、福尔曼的《福尔曼日记》、柏石曼的《如诗如画的华夏大地:建筑与风景》、谢尔拜的《来自长沙的影像》、赵元任的《赵元任日记》(英文版)等。书中刊载了不少长沙老照片,这些照片拍摄范围广泛,艺术造诣精湛,为古城长沙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史料。

需要指出的是,《老照片中的长沙》中反映旧长沙历史风貌的照片,有一部分出自今人通常所说的“反面人物”之手,或出自洋人的炫耀或猎奇心理,或表现“慈善家”的“关怀”之意,或突出“父母官”的“政绩”,等等。每按动一次快门,无疑就记录下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瞬间,但是,每幅照片又都是拍摄者经过素材选择、拍摄立意、拍摄角度等潜心设计之后的“作品”,它肯定会打上拍摄者主观意向的烙印,或真实、或奉承,或宣传、或窥视,或欣赏、或贬损,这就需要读者朋友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入手,去分析解剖这些照片,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公正的评论。

老照片的拍摄者是在用不同于今人的“另一种目光”看世界,因此它可以观照和还原百多年来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的真实面貌。看了这些老照片后,便可意识到:不能站在固定的位置和立场上,用凝固的观点来回望历史,更不能把繁复多变的历史现象归纳成了几条不容置疑的公式和一些精确到每一个词语的简单概念。

近百年之后,当我们从尘封的旧书库或档案馆里发现这些“往昔的长沙”,看到以长卷形式铺展的长沙旧城全景、长沙河西沿岸全景、岳麓山全景,看到如诗如画般的长沙名胜古迹、田园风光、老建筑和市井百相,内心的激动难以抑制。当我们结集出版时,发现从没有一本图集像《老照片中的长沙》这样场面浩大、一气呵成地展示了古城长沙众多的人文景观和百余年来的沧桑之变。历史是沉重的,这本书中的许多著名景点,如大西门、长沙文庙、曾国藩祠、左宗棠祠、红牌楼、老照壁、望麓园、中山纪念堂、英国领事馆等都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从书中瞻仰它们的“遗容”了。这本书后几章中,还有一部分照片是当代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近几十年拍摄的老建筑、老公馆、老街巷、老字号、老行当等,因为照片中的景物已从地面上消失了,这些并不太老的照片才成了“老照片”。让我们记住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于1944年有感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衰败而说过的一段话吧:“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温故知新,让人们记住“乡愁”,是这本书要达到的目的。了解历史,是为了获得借鉴,承先启后,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本书最后一章,归结到长沙城市的“沧桑之变”,我们在惊喜长沙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目睹长沙在注重留住青山绿水,留住历史的文脉,朝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远大目标阔步前进。

后记

本书图片的收集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图片来源十分广泛,除个人供图者名单中署名者、正文中说明出处者和附录参考书目者外,提供图片的单位还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湖南省档案馆、湖南省图书馆、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长沙市地方志办公室、长沙市规划管理局、长沙市建设委员会、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档案馆、长沙市城建档案馆、湘雅医学院档案馆、天心阁管理处、长沙双凤实业(玉和)有限公司、长沙晚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等单位,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个人供图者名单是一份不完全名单。因为以往一些单位保存照片时,或书刊发表照片时,未记录拍摄者姓名,因此,本书有些照片的拍摄者,暂时无法知晓。我们尊重原照片拍摄者的署名权,望能与我们联系,以便再版时补其署名。

本书极少数图片曾在1999年版《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中刊载过,由于当时收集的这些图片影像较模糊,后来发现了图像清晰的照片,故在本书相关专题中重新发表,特此说明。

《老照片中的长沙》编委会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9: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