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家书/国学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清)曾国藩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最广泛的书信作品,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2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内容小到家庭生计,大到治国带兵,涵盖修身、为官、处世、教子、养生等方方面面,极为广博,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读来平平淡淡,背后却蕴育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这些思想精髓对当今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同样大有裨益。

内容推荐

曾国藩著的《曾国藩家书/国学经典》以清光绪年间的《曾文正公全集》为底本,从一千余万字的“全集”中选取了100余篇对后世影响深远、体现曾国藩思想精髓的“家书”,分为:京宦生涯、窘困的团练大臣、人生巅峰、余晕残照等几个方面进行注释和编译、点评,做到以史为鉴,古今结合,把很多观点引用到现代的生活工作中,让读者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目录

京宦生涯

 修身之道

 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

 遇牢骚欲发之时当反躬自省

 求速效无益,当在孝悌上用功

 第一要除骄傲习气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凡事皆贵专

 读书之道

 立志真则何时何地皆可读书

 要做到有志、有识、有恒

 能立志则何事皆可为

 事事勤思善问

 求业之精在于专一

 读书须有耐性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掘井多而皆不及泉

 京师为人文渊薮

 与其出而教馆,不如静坐家塾

 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劝其痛著祖鞭,并心一往

 治家之道

 如能救焚拯溺,何难嘘枯回生

 吾家规矩极好,当蹱而行之

 凡大员之家,不涉公庭乃为得体

 告九弟在京出京情形

 寄家银馈赠贫寒亲戚

 说明寄银馈赠贫寒亲戚的缘由

 望两弟鉴我苦心,结实用功

 梦寐中时时想念堂上老人

 为母亲失眠担心

 操心祖父之病

 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

 为官之道

 意外升官,日夜恐惧修省

 不肯轻受人惠

 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受恩深重须尽忠直言

 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养生之道

 时时省记节劳节欲节饮食

 身体康健,即为如天之福

窘困的团练大臣

 修身之道

 古来致败者在长傲与多言

 强毅之气绝不可无

 焦躁使心绪少佳,办事不能稳妥

 适意之时当尽心竭力

 读书之道

 无恒会终生一无所成

 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

 看书不必一一求熟

 视书如水,懂得涵泳

 读此十一种书,见解日开

 读书不必求记,但须求个明白

 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学书法、作文之法

 治家之道

 诸弟在家教子侄,须有勤敬二字

 兴家在勤、敬、和三字

 一概不可干预公事

 吾兄弟当时时内省、勤俭忠厚

 吾兄弟当洗心涤虑、力挽家运

 愿子孙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双寄来

 早起、有恒、厚重为最要紧之物

 常存休戚一体之念

 为官之道

 功名之地,自古难居

 耐烦为居官第一要义

 用人之道

 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优之以廪给

 凡将才有四大端

 诸事皆不顺手,只得委曲求全

 调军出战,不可太散

 贼于水战一事极为无能

 治军以能战为第一义

 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缺一不可

 用兵不可受他人牵制

 与贼相持日久,最戒浪战

 须详察地势,随时制宜

 凭壕对击应坚忍不出

人生巅峰

 修身之道

 满招损,谦受益

 惟谦谨是载福之道

 阅历少则自诩智识

 君子应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宜从畏慎二字上下工夫

 俭以养廉,直而能忍

 惟胸襟广大是真正受用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修身齐家须以明强为本

 自修处可求强,胜人处莫求强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

 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治事之外须有一段豁达冲融气象

 吾兄弟但在积劳二字上着力

 择交须选志趣远大者

 读书之道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读书可变化气质

 读书应通训诂与词章之学

 文章雄奇之道

 目录分类之法

 写信条理清楚即可

 为子弟请师当请严而有恒者

 切奠错过好光阴

 写字作文以珠圆玉润为主

 治家之道

 治家以星冈公为法

 后辈子弟骄傲之气入膏肓

 饮食起居应与寒士相同

 恐家中买田起屋

 要牢记家教之规

 与地方父母官相处之道

 世家子弟,钱、衣不可多

 家中诸女当教之孝顺翁姑,敬事丈夫

 各家规模总嫌过于奢华

 福不多享,势不多使

 应当专心读书,不可从军、做官

 在营课勇夫种菜

 吾家累世以来孝悌勤俭

 望家中子弟戒骄戒惰

 无官气有条理,位至封疆不可改

 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拼命报国,侧身修行

 余已决计不再具疏辞官

 因位高望董,时时战兢省察

 大凡才大之人,每不甘于岑寂

 用人之道

 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

 望弟稳守,不可急于出壕打仗

 望以讲求将略为第一义

 观人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行军最忌有赫赫之名

 行军要刻刻存爱民之心

 大者得正,而小者包荒

 吾辈为众所附者,全在忠义二字

 对降将应宽严相济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善将兵者日日申诫将领、训练士卒

 要之能得众心,未有不可酣战之理

 惟有一静字可以胜之j

 相隔五里外不可约期打仗

 新旧驻扎险地迥然不同

 相机与敌力战

 合围总以断水中接济为第一义

 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

 以后宜多用活兵,少用呆兵

 存心总不敢忘爱民两个字

 在禁止扰民、解散胁从、保全乡官上下功夫

 愿弟常存畏天之念,慎静缓图攻城

 养生之道

 起早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起早与勤洗脚对身体大有裨益

 保养之法亦惟在慎饮食节嗜欲

 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第一秘诀

 劝人以不服药为上策

 放心静养,以能睡觉安稳为主

 去恼怒如蛇蝮,去之不可不勇

 善于保养,则忠孝悌皆能全

 夜不能寐,用重心和平之法医治

余晖残照

 修身之道

 咬定牙根,徐图自强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

 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

 力守悔字硬字两诀,以求挽回

 读书之道

 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

 读古文古诗当先观貌后观神

 治家之道

 勿忘寒士家风,子弟力戒傲惰

 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

 教两子著文之法

 尔辈少年不宜妄生意气

 赴天津前安排后事

 为官之道

 到任后,须以治兵自强为第一义

 位重权高皆危道也

 人以极品为荣,吾以为苦恼之境

 将个人毁誉祸福置之度外是根本

 柔可以制刚狠,诚可以化顽梗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所贵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当在选将练兵上切实用功

 养生之道

 养生在于戒恼怒、知节啬

 古人以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养生之法在于顺其自然清静调养

 养生之法约有五事

 调养之法不在服补药

 养生家惟恐出汗,有伤元气

 养生六事

附录:曾国藩做人36字诀

试读章节

遇牢骚欲发之时当反躬自省

(1851年10月28日与诸弟书)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日来京寓大小平安。癣疾又已微发,幸不为害,听之而已。

湖南榜发,吾邑竟不中一人。沅弟书中,言温弟之文,典丽鹬皇,亦尔被抑。不知我诸弟中将来科名,究竟何如?以祖宗之积累,及父亲叔父之居心立行,则诸弟应可多食厥报。以诸弟之年华正盛,即稍迟一科,亦未遽为过时。特兄自近年以来,事务日多,精神日耗,常常望诸弟有继起者,长住京城,为我助一臂之力。且望诸弟分此重任,余亦欲稍稍息肩。乃不得一售,使我中心无倚。

盖植弟今年一病,百事荒废,场中又患目疾,自难见长。温弟天分,本甲于诸弟,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余心即甚忧之。近闻还家后,亦复牢骚如常,或数月不搦管为文。吾家之无人继起,诸弟犹可稍宽其责,温弟则实自弃。不昨尽诿其咎于命运。

吾尝见朋友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枟台、凌荻舟之流,指不胜屈。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温弟所处,乃读书人中最顺之境,乃动则怨尤满腹,百不如意,实我之所不解。以后务宜力除此病,以吴枟台、凌荻舟为眼前之大戒。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稍减病患。万望温弟再三细想,勿以吾言为老生常谈,不值一哂也。

王晓林(植)先生在江西为钦差,昨有旨命其署江西巡抚。余署刑部,恐须至明年乃能交卸。袁漱六昨又生一女,凡四女,已殇其二。又丧其兄,又丧其弟,又一差不得,甚矣!穷翰林之难当也。黄麓西由江苏引见入京,迥非昔日初中进士时气象,居然有经济才。

王衡臣于闰月初九引见,以知县用,后于月底搬寓下洼一庙中,竟于九月初二夜无故遽卒。先夕与同寓文任吾谈至二更,次早饭时,讶其不起,开门视之,则已死矣。死生之理,善人之报,竟不可解。

邑中劝捐弥补亏空之事,余前已有信言之,万不可勉强勒派。我县之亏,亏于官者半,亏于书吏者半,而民则无辜也。向来书吏之中饱,上则吃官,下则吃民。名为包片包解,其实当征之时,是以百姓为鱼肉而吞噬之;当解之时,则以官为雉媒而播弄之。官索钱粮于书吏之手,犹索食于虎狼之口。再四求之,而终不肯吐。所以积成巨亏,并非实欠在民,亦非官之侵蚀入己也。今年父亲大人议定粮饷之事,一破从前包征包解之陋风,实为官民两利,所不利者,仅书吏耳。即见制台留朱公,亦造福一邑不小,诸弟皆宜极力助父大人办成此事。惟损银弥亏,则不宜操之太急,须人人愿捐乃可。若稍有勒派,则好义之事反为厉民之举。将来或翻为书吏所藉口,必且串通劣绅,仍还包征包解之故智,万不可不预防也。

梁侍御处银二百,月内必送去。凌宅之二百,亦已兑去。公车来兑六七十金,为送亲族之用,亦必不可缓。但京寓近极艰窘,此外不可再兑也。

邑令既与我家商办公事,自不能不往还,然诸弟苟可得已。即不宜常常入署。陶、李二处,容当为书。本邑亦难保无假名请托者,澄弟宜预告之。书不详尽,余俟续具。

兄国藩手草

咸丰元年九月初五日

【注释】

[1]抑塞:心情忧郁,内气不通畅。[2]哂:微笑,一笑了之。

【精彩点评】

曾家家底殷实,不愁吃穿,无忧无扰,既然有天分,曾国藩的温弟就应该踏实读书求取功名,没承想却是自视甚高,牢骚不断,怨天尤人。难怪曾国藩会告诫他:“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曾国藩用朋友的实例向弟弟说明:牢骚太多的人,后来的人生压抑、堵塞。规劝之情可谓是苦口婆心。生活中我们也会有牢骚,牢骚太多时,不如自我反省一下。不要拘泥于自己的想法里拔不出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也不要总是指责别人的错误,虽然本意的出发点是好的,在发牢骚之前,先想想人无完人,别人也是有优点的,自己也有犯错的时候。

信件开头,曾国藩说自己的癣疾复发了。这里说的癣疾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牛皮癣。牛皮癣反复发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精神因素:精神创伤和情绪紧张及过度劳累便可诱发或使病情加重。即使在医疗技术发达的今天,牛皮癣都还是个难以根治的疾病,可想而知,这个疾病会给曾国藩带来多大的痛苦。P6-8

序言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湘乡县人。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很有争议的人,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可谓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智慧的书。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自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洽十年前后长达30年的翰林院和从军打仗生涯,约1500封,是历史上家书遗留下来最多的一位,基本涵盖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思想。本书精心选了近三百篇家书。上至祖父母、父母,中对兄弟,下及子侄,内容多为家务、劝诫,有国事,有政务,有军事指示,有人物评论,还有读书、写字、作文的理念。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不多,但仅这一部家书足以体现出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通过《曾国藩家书》,可窥斑见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和他仕途春风得意背后的感觉。由于树大招风、功高盖主,封建王朝随时都在上演“狡兔死,走狗烹”的时代悲剧,所以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却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曾氏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本书中,我们精挑细选最具代表性的家书,一改过去各版本《曾国藩家书》按劝学、励志、齐家、读书、人才、军事、理财、为政编写的形式,以曾国藩生平分为京宦生涯、窘困的团练大臣、人生巅峰、余晖残照四部分:

京宦生涯——1840年一1852年,收录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到咸丰二年的家书,这时期他官运亨通,名扬京师;

窘困的团练大臣——1853年一1859年,收录曾国藩从咸丰三年到咸丰九年的家书,这时期他身份尴尬,处处受制,屡败屡战;

人生巅峰——1860年一1864年,收录曾国藩从咸丰十年到同治三年的家书,这时期他节制江南,平定太平军,名垂青史;

余晖残照——1865年一1872年,收录曾国藩从同治四年到同治十一年的家书,这时期他剿捻无功,名毁津门。

本书在讲解曾国藩家书的同时,以这种简介的形式方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曾国藩其人、其事、其思想。此外,本书还具有四个特点:

一、每一封信的标题,为选编者所加,基本能表现该封家书的主题  二、旧时中国用皇帝年号纪年,为能让读者轻松了解每一封书信的写作时间及对历史事件的把握,本书在皇帝年号后添加了对应的公元纪年;

三、每一封信后都配有点评,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曾国藩家书的思想;

四、每一封信后的“经典格言”,提炼信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可谓曾国藩家书中的精华,亦可称为曾国藩的名言警句,是他做人做事、为官、为政思想的高度浓缩。

没有谁能轻易让人奉为圭臬,没有谁能轻易在历史碑记上刻下名字。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拥有与众不同的做人做事绝学,才使得他能够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就其他人难以建立的功业。这些绝学是他人生智慧谋略的深刻体现,这些绝学既体现了他对中华五千年传统智慧的独特应用,又展示了他对于人情世故的创造性见解。这些绝学不但是每一个想达到“内圣外王”之道的人所应遵循的道路,也是每一个想建功立业的现代人应学习和掌握的智慧。

尽管曾国藩离我们的时代已有一百多年,但是他的绝学仍不过时,它们仍然是我们在这个时代走向成功、走向卓越的智慧来源和处世瑰宝。“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曾国藩《治兵语录》)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