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趣民国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黄强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黄强编著的这本《趣民国》用衣、食、住、行、娱、情六个关键词,串起民国人的生活故事,在丰富前人的记述和珍贵的历史照片中发现蛛丝马迹,重新演绎出一幅生动的民国风情画。民国,是一个悲喜交加的时代,也是一个妙趣横生的时代。书中的琐言细事,正是一个时代的注脚。

内容推荐

《趣民国》一书从饮食、穿衣、居住、出行、娱乐、情感等方面,通过有趣的名人故事和社会事件,配以百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展现了民国时期的生活,尤其是文人的生活。作者黄强把碎片化的真实故事,进行了有序的组合,每个故事都有主题性,给读者展现了民国时期的代表性服饰、经典菜肴、居住状况、出行方式、娱乐项目、情感特点等,着重表现了民国生活中有趣、风雅、真性情的一面。

目录

饮食

一 饕餮

 饕餮谭延闽

 大胃张大千

 吃蟹美谈

 吴白陶川菜

二 文人和美食

 擅吃的胡小石

 梁实秋雅舍谈吃

 李劫人掌勺小雅馆

三 下馆子

 鲁迅吃遍天下鲜

 小馆成趣

四 老字号

 清真马祥兴

 南京老万全

 金陵春中西餐馆

 百年老店广和居

 八大楼之东兴楼

五 招牌菜

 马祥兴的四大名菜

 胡先生豆腐

 南京的头牌菜

 唐生智与东安鸡

 许地山饼

 马先生汤

 美龄菜心与美龄粥

六 泡茶馆

 昆明的茶馆

 上海的茶楼

 北京大碗茶

 南京老茶馆

 江南坐茶馆

 茶馆的美食

穿衣

七 旗袍

 宋庆龄的旗袍

 宋美龄的旗袍

 胡蝶的旗袍

 阮玲玉的旗袍

 徐来的旗袍

 张爱玲的旗袍

 阴丹士林走俏

八 长衫马褂

 长衫马褂

 教授们的长衫

 换上长衫的闻一多

九 中山装

 政府的制服

 文人中山装

 卢作孚的粗布中山装

十 学生装

 林徽因的校服

 张爱玲的校服

 南高师的校服

 学生装成为时尚

十一 舶来品

 林徽因的骑马装

 陈云裳的连衣裙

 阮玲玉不拒义乳

 骄阳下的泳装

 西装在身

 画家们的洋范儿

十二 奇装异服

 林徽因的嫁衣

 张爱玲的奇装异服

 朱自清的披毡

十三 头顶和脚下

 多样的男帽

 教授们的帽子

 烫发

 皮鞋

 高跟鞋

十四 名嫒时尚

 “挥霍”的陆小曼

 唐瑛的“独一份”

 潘素的惊艳

居住

十五 建房

 南京的公馆

 庐山的别墅

 徐悲鸿建“危巢”

 郁达夫的茅庐

 老北京的四合院

十六 买房

 鲁迅北京置业

 张恨水买四合院

十七 租房

 胡适租房

 教授的宿舍

 校外租房

 栖身国难房

 傅抱石住农舍

出行

十八 市内交通

 黄包车

 公交车

 私家车

十九 远行

 骑驴骑马

 火车

 轮船

 飞机

娱乐

二十 清末遗风

 斗虫斗鸡

 京城玩家王世襄

 梅兰芳养鸽子

 汪曾祺放风筝

二十一 琴棋书画

 科学家爱音乐

 段祺瑞下棋

 画坛轶事

 鬻书治印为稻粱谋

 养花怡情

二十二 收藏

 收藏大佬张伯驹

 张大千天价收名画

 沈从文夜市寻古玩

 宗白华得名佛头宗

二十三 文人雅集

 豁蒙楼联句

 张大千沪上五十大寿

 惜馀春雅聚

二十四 听曲看戏

 吴梅的演唱教学法

 名票张伯驹

 痴迷昆曲的张家四姊妹

 四大名旦与四小名旦

 电影的黄金时代

情爱

二十五 师友情

 胡适与罗尔纲

 丰子恺绘《护生画集》

 曾昭橘住进胡小石家

 顾颉刚对钱穆的知遇之恩

二十六 亲情

 胡适的心头之痛

 “五马”执教

 张家四姐妹

二十七 爱情

 林徽因的爱情

 萧红的传奇之恋

 胡适的婚外情

 石评梅和高君宇的生死恋

二十八 婚姻

 丁玲的三人行

 蒋碧微和张道藩只同居不结婚

 冯玉祥征婚

 赵元任和杨步伟的新式结婚

 叶浅予的四段婚姻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吃蟹美谈

螃蟹尽管长相不雅,张牙舞爪,横行霸道,但是不影响它的美食大名。中国人吃蟹的历史悠久,《逸周书·五会解》《周礼·天官·疱人》中均有记载。螃蟹味道鲜美,但是蟹肉性寒,吃蟹时,应佐以生姜、醋等调料。蟹富含蛋白质,高胆固醇、高嘌呤,食多易痛风,不宜多食。很多人一餐吃一两只蟹,尚可承受,三四只以上就会肠胃不适。然而螃蟹的美味,却让饕餮们忍不住十指大动。

李瑞清雅号“李百蟹”

李瑞清,清光绪年间进士,曾任江宁布政使兼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监督(即校长),民国时期寓居上海卖字鬻书的教育家、书法家,是一位嗜食螃蟹的饕餮。

李瑞清生活简朴,饮食上并没有特别挑剔,唯对螃蟹情有独钟。每年“秋风起,蟹脚痒”,螃蟹上市了。李瑞清肚里的馋虫也蠢蠢欲动,品尝“无肠公子”是必需的。民国初期的螃蟹价格不高,也就是普通食物,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螃蟹也是很普通的食物,大概就几角钱一斤,工薪家庭也可以吃得起。只是螃蟹吃的是味,做菜的实用性差些,因此吃螃蟹的家庭并不多。

李瑞清好螃蟹,吃螃蟹不加限制,他的肠胃似乎很特别,对于寒性极大的螃蟹有很强的承受力。李瑞清吃螃蟹很讲究,不是囫囵吞枣,而是慢慢品味。吃螃蟹讲究五大步,即掰、吮、挖、夹、捅。先掰开蟹,一掰尾盖、二掰蟹壳、三掰蟹身。力道一定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手劲不能太重,重了,蟹壳易碎,蟹黄流失;太轻蟹壳剥不开,要反复几次,失去雅兴。吮,对于蟹黄流汁要吮吸,鲜美无比,满口流芳。挖,吮吸完蟹黄之后,就要对蟹肉进行分离,专业吃蟹者会用上蟹腿钳、扁平小勺,挖蟹体中的肉;如果没有专业工具,也可以用牙签,耐心是必需的。夹,是针对螃蟹的大肉钳,壳子坚硬,牙齿咬嚼不慎就会将牙齿崩掉,因此借助工具效果很好。捅,坚硬的蟹钳、蟹壳被夹碎之后,就要小心翼翼地捅蟹肉,肥嫩的蟹腿肉就一块块挑出来。“无肠公子任横行,自恃双栖介甲兵。不识人间真况味,何冷佐酒待君烹”。

蟹肉浇上浸泡了生姜的香醋,喝上一口酒,品上一口蟹肉,那真是人间美味。有言道:大碗量酒,吮蟹当肴,神仙不换!

李瑞清吃螃蟹吃得细致、耐心,而且数量也是一只接一只,一天可以吃上几十只之多,让人惊叹,因此得了“李百蟹”的雅号。李瑞清因中风,于1920年8月去世,年仅54岁,是否与他吃蟹太多有关?

施今墨的吃蟹经

民国时期,还有一位吃螃蟹的行家,他觉得喜欢吃就吃,不要顾忌那么多,在吃螃蟹方面并不逊色李瑞清,他就是京师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

施今墨(1881~1969)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以医疗为掩护,随黄兴奔走革命。1912年参加孙中山就职大总统典礼,并以客卿身份协助陆军总长黄兴制定陆军法典。出任过湖南教育厅厅长,后因看不惯社会腐败、官场倾轧,理想难以实现,愤而辞职,弃政从医。1925年孙中山病重期间,曾延请施今墨诊病。1930年他应邀赴陕西为杨虎城将军治病,药到病除,当时报纸传为佳话。何香凝、溥仪、载涛、李宗仁、郭德洁等社会名流多次延请他看病。1932年中央国医馆成立,施今墨任副馆长。

每年深秋时节,施今墨必定南下行医,主要到苏州和南京,行医是幌子,食蟹才是目的。苏州的阳澄湖、南京的固城湖的大闸蟹乃是蟹中珍品,需现场品尝才能享受美味。施大夫吃螃蟹有别常人,不用姜醋,不饮老酒,蘸点酱油即可。

施今墨对于食蟹还有满腹经纶的蟹经。他把各地出产的螃蟹划分为六等,每等又分两级。一等湖蟹,江苏阳澄湖、浙江嘉兴湖为一级,江苏邵伯湖、高邮湖为二级;二等江蟹,安徽芜湖为一级,江西九江为二级;三等河蟹,清水河为一级,浑水河为二级;四等溪蟹;五等沟蟹;六等海蟹。对于海蟹也不能一概而论,福建福州的海蟹,从内河随水流出,先天条件好,品质颇佳,可列入四等;此外,阳澄湖中的一级蟹出自双羊潭的更是高人一等,可列为特级。施今墨辨证施治有一套,说起蟹经也颇为幽默,他说无肠公子因为出生的血统不同,也如官场等级,一等者为特任官,二等者为简任官,三等者为推荐官,四等者为委任官,其他的都是不入流的芝麻绿豆官(参见石三友,《金陵野史》)。

P12-14

序言

民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时代,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时代。对于民国控来说,它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时代,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出现了文化的辉煌,有一大群可爱可敬的人们。

抗战时期,由三所大学临时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教学硬件和居住条件都极为简陋,师生们经常吃含有沙子的杂粮。为了上课,老师们每天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却从不迟到。下大雨时,破旧的铁皮屋顶教室,雨点如豆,仿佛一曲交响乐。联大的教授们穿着各异,戴礼帽的,披旧毡的,穿破皮鞋的,不管穿什么,都不改名士风范。教书育人,一丝不苟;刻苦学习,废寝忘食。昆明的茶馆曾经是师生们的第二课堂,他们在茶馆里批改作业,撰写论文,谈论时局,那是当年昆明的一道风景。

民国美食,让人垂涎欲滴,会吃的大家不少,但仅仅会吃是不能成为美食家的。一盘鸭胰如何成为名菜?取个什么样的佳名?“美人肝”与美人无关,却与教授有关。时光倒流,到东兴楼这样的大饭店就餐,千万不能敲盘盆,敲盘盆表示对服务的不满,饭店掌柜听到就会过来赔不是,当班的跑堂就要卷铺盖走人。跑堂有跑堂的殷勤,食客有食客的风度。

鲁迅喜欢美食,他在北京时吃遍天下鲜,最爱广和居;大名鼎鼎的教授胡小石会坐在路边吃臭豆腐;季羡林常端坐街头饭摊的长板凳上品美食;王世襄爱到常三小馆借灶,自己当厨子……

民国的时尚,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宋美龄一生钟爱旗袍,她的衣柜中有上百件旗袍,依据季节和场合变化,选择不同面料、不同色彩、不同款式的旗袍,她从不穿裤装,家中有专门为她制作旗袍的裁缝。林徽因才华横溢,穿衣打扮也可圈可点,那张穿着培华女校校服的照片,彰显了她清雅的气质;那套流苏头饰的东方式婚服,竟是她亲手设计、制作的,令人刮目相看。文艺范儿的张爱玲更是一位服装控,喜欢在服饰上标新立异,欣赏她的服饰,品读她的书,就仿佛欣赏一件放置在箱底已久的旗袍,轻轻抚去浮尘,烫平褶皱,依旧靓丽。南方交际界领袖唐瑛,向来不在街上买衣服,她的衣裳都是“私人定制”,是独一无二的。陈云裳的烫发,阮玲玉的义乳,徐来的连衣裙,是明星们引领的社会潮流。朱自清的披毡,闻一多的长衫,夏丏尊的帽子,老舍的中山装,徐志摩的洋装,则是民国文人的标志,彰显文人的精神与风骨。

中国人向来讲究居有定所,民国人也不例外,无奈家国有难,流离失所是常有的。杭州的风雨茅庐,见证了郁达夫与王映霞的爱情传奇。只是茅庐禁受不住风雨的侵袭,风雨之后未必都有彩虹。南京傅厚岗的危巢,正如徐悲鸿落成时的预测,无枫堂无枫而有风。境由心造,傅抱石栖身在重庆金刚坡下的农舍,光线极暗,他推门遥望自然山林,泼墨挥毫,巴山蜀水,雨雾迷蒙,演绎出独创的“抱石皴”,“山色空蒙雨亦奇”。

驴友是当下时髦的名词,其实民国时期就有“驴友”了,骑毛驴游玩就是自助游,悠闲自在,沿途的风景自有独特之美。“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三五结伴的马车游也很潇洒,老马旧车铃铛响,颇有“疲车羸马招摇过”的意境。当高铁拉近了城市的距离,一路车轮哐当响、一夜到天明的乘坐慢车的感觉正在远去;江上枕波听雨眠的乘船体验也会慢慢消失。快与慢,哪个更好,确实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来评判。

玩虫遛鸟驯鹰,容易使人联想到八旗子弟的形象。民国时期,有一位玩家,热衷于捉蛐蛐、养蝈蝈、架鹰捉兔等所谓“没正经”的事,却玩出了学问,玩出了文化,他就是被誉为“京城玩家”的王世襄。

书画、收藏界,更是大腕云集,处处故事。丰子恺为恩师绘《护生画集》,张大千退王府收名画,张伯驹为保国宝散尽家财还险些丢了性命……他们的情怀为后人慨叹。

曲艺电影在民国时迎来了黄金期,戏曲界、电影界的名角名旦,至今人们仍记得他们的名字,怀念他们的音容,演绎他们的故事。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国难当头,普遍来说物质生活条件不佳,但是文人学者的生存空间比较宽松,社会地位很高。他们对物质生活并不苛求,可是精神世界却很丰富。胡小石经常被学生冒名签单蹭饭,月底发现饭馆记账超标了,他一笑而过;秦淮河上的画舫时常载着吴梅与他的学生随波逐流,吴梅吹着洞箫,让学生们在十里秦淮的氛围中感受曲调,或者在酒家设宴一桌,让学生们填词谱曲打牙祭。遇到寒门才子,教授们会竭力提携、帮助,不求回报。罗尔纲对胡适、钱穆对顾颉刚的知遇之恩,始终念念不忘……

民国,离我们似近似远,如佳人穿着旗袍款款而来,风韵无尽……

书中所记录的生活百态,尽管只是琐言细事,却希望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貌,成为民国趣与雅的注脚。

书评(媒体评论)

民国有趣,有趣民国。穿衣时尚,美味佳肴,行走天涯,金屋藏娇,文人雅趣,三角婚恋,尽入书中。说它是野史,然而无一处无来源;说它是正史,又没有古板的套路。《趣民国》比正史有趣,比野史真实。民国原来如此好玩,跟着《趣民国》去民国吧。

——资深媒体人、畅销书作家倪方六

衣、食、住、行、娱、情六个关键词,将民国风尚、风味、风物、风情、风华、风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妙趣横生,让人浮想联翩。

——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

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名人轶事、悲欢离合……这分明是一幅民国社会的风俗画。走近画卷,细读文字,仿佛梦回并不遥远的民国,感受到了民国风雅、民国风情、民国风骨、民国风范、民国味道……

——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陈正荣

前人是怎样生活的?恨不得回去安个摄像头。好在,文人本只写自己的行事和心事,可客观上也做了散漫的史家。《趣民国》从他们的书页中扫出一笸箩珠玉,用自己的线索串起民国生活的信息链。证据有效,推理合情,妙趣呈堂,真相应声而出。

——世界最美的书《不裁》作者、作家古十九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