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 三礼
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现在“五经”中就只有《礼记》。但古时所谓《礼经》十七篇,却是专指《仪礼》,《礼记》不过是孔门弟子附在《礼经》后面的笔记。现在的《礼记》或称《戴记》,或称《小戴礼》,它原是汉朝初年河间献王从民间抄来献给朝廷的,后来刘向校阅政府藏书,又发现几种,合起来共二百十四篇,戴德加以删节,为八十五篇,称《大戴记》(《大戴记》现有残本,不在十三经以内),戴胜再删为四十篇,称《小戴记》,马融又增编几篇进去,合成四十九篇,就是现在的《礼记》。《周礼》也是河间献王抄来的,其中篇目是按照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分划的,缺《冬官》一篇,有人找一篇《考工记》来补足它,后来刘歆校理群书,才将这部书编人经籍,叫作《周官经》。这部书,早已有人怀疑它不是古本,但刘歆、郑玄相信它确系周公所作。从它的内容看,大约是战国时人,根据战国以前的行政制度写成的。《仪礼》原有两种本子,一种是汉高堂生所传,是今文,一种从孔宅壁中得来,是古文,东汉郑玄合并两种本子,就是现在流传的《仪礼》。《仪礼》据古文派经生说,也是周公所作。
《仪礼》的内容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读了可以明白封建贵族的繁文缛节,可以考见古代宫室、舟车、衣服、饮食等日常生活的情形,以及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外交方式等。《周礼》是儒家理想的官制,也包含了古代事实上的制度。所谓六官,是天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好像现在行政院长一样。地官司徒掌邦教,布五典,安兆民,好像教育部兼财政部一样。春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这是一个宗教官。古代行政、祀神要占一大部分,所以特设一个大官来办理。夏官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这是陆军部。秋官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就是司法部。冬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这是农工部。《礼记》的《王制》篇,也讲官制,和《周礼》大致差不多。我国历代官制,多半参考这种办法。满清政府的吏(管民政)、户(管财政)、礼(管祭祀及科举)、兵、刑、工六部,就是六官制度。《礼记》一书,对于风俗礼制方面,说得最多,也有理论文字,要研究封建时代的宗法制度和旧礼教,这是必读的书,如《内则》篇给妇女规定的行为标准,《少仪》篇给青年子弟规定的行为标准,直到近来,还对我国社会发生很大的支配作用。《礼记》中间有些精彩的文字,如《学记》篇的论教育,《乐记》篇的论音乐,《儒行》篇的论修养,《礼运》篇的论政治,现代人都非常赞美,时常引用。但我们须知这部书是汉朝人整理过或编写成的。
又《礼记》中《大学》《中庸》二篇,现已列入“四书”。《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其中所记有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有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清朝人陈乾初怀疑《大学》不是孔门的书,著有专文论证。《中庸》相传是子思所作,其中谈天命、性、道,是宋儒理学重要根据之一。
P84-86
国学非中国人所能私有,他应当是世界学术的一部分……初步研究国学,不能作局部的精神研究,而应当涉猎各方面,作一全盘的鸟瞰。
——曹伯韩
类似的国学入门类书籍从近代以来还有不少,早的像章太炎、钱穆各有《国学概论》,近几年有刘兆祐《国学导读》、张衍田《国学教程》等等。论名气与识见,各位作者或许有高下,但论写入门书籍,我认为曹伯韩此书真正当得起“深入浅出”四字。
作者身处新旧交替的时代,结合了中国传统学术与现代西方学术的分类体系,介绍了国学基本门类的基础知识。其中许多在民国时期被认为是常识的东西,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已属高深,比如佛学、理学等内容,我看得也似懂非懂。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并非抱残守缺、敝帚自珍,把所谓国学神秘化、高深化,而是站在世界学术和现代学术的高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学的发展方向、学习和研究国学的意义所在,态度客观平实,却又见解高妙。
——豆瓣网友苹果延
《国学常识》导读
蒋玉斌
一、曹伯韩其人
曹伯韩先生(1897一1959),湖南长沙人。本名曹典琦,曾用笔名或化名童振华、曹朴、P·H、ㄅㄛㄏㄢ(bohan)、寒、金华、进之、文博、蔷薇园主、张云福等。
曹伯韩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曹秩庸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长沙自治女校校长。曹伯韩两岁丧母,幼从祖父在家读书。后就读于选升小学,与田汉、黄芝岗同学,并于1912年升入徐特立创办的长沙县立师范,在学期间受到徐的关心与支持。1916年考入湖南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应用化学,1919年毕业。
曹伯韩1921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在毛泽东、何叔衡等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学习。自修大学被关闭后,与李维汉、谢觉哉等创办湘江中学并代理教务主任。又按毛泽东的指示,与廖沫沙等发起组织“长沙农村补习教育社”,担任编辑主任。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开办后,曾受徐特立校长聘请,前往执教。
1925年冬,曹伯韩任中共湖南区委宣传部长,主编机关报《战士》。1927年调上海中共中央组织局宣传科工作,中共六大后任宣传部党报编辑。1930年12月在全国总工会工作时被捕入狱,1934年保释出狱。1935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次年读书生活出版社成立,任编辑。这一时期曹伯韩撰写了大量文稿,启蒙民智,宣传通俗化及语文、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抗战期间,曹伯韩先后在湖南长沙、武冈等地任教,在桂林文化供应社、香港《华商报》、桂林《自学》月刊和昆明《进修》等进步报刊担任编辑或翻译工作。日本投降后,到桂林师范学院执教。1946年加人民主同盟。1947年去香港,在持恒函授学校工作。
1949年北平解放后抵平,后任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通俗读物编审处处长,人民出版社成立后,任该社第二编辑室主任。1951年,调教育部工作。1952年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成立,任秘书处副主任,致力于文字改革工作。1954年,该会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曹伯韩以研究员身份,先后任汉字整理部副主任和第二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语文》编辑委员、常务编委。1958年冬与周有光在北京大学合开“汉字改革问题”课程。
曹伯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患上严重的肺结核和哮喘病,身体瘦弱。由于日军的进犯以及反动政府的迫害,他多次辗转流徙,过着贫病交加的流亡生活,妻儿也客死途中。1949年,叶圣陶在香港见到他,“方养病中,小室一问,颇萧索”。但他的笔没有停止过,并且写得又快、又多、又好。1958年,被检出患有肝癌,次年1月在北京中医医院逝世,享年62岁。
生前好友在悼念曹伯韩时,一致赞叹他毕生勤勉从事知识通俗化工作。他除了工作之外,别无所求,生活始终简单朴素,不计较个人的名誉地位。“只要认识伯韩的人,都会觉出他为人的质朴和亲切。有话乐于跟他说,有事乐于跟他商量,而他总是那么和颜悦色,倾听人家的意见,也直率地说出他自己的意见。”周有光回忆初见曹伯韩的情形,说:“我找到伯韩同志的住所,走进他的一间光线不十分充足的小小的卧室。我们一见如故,谈了当时解放战争的形势,谈了拉丁化运动。他谈话的特点,词句简单而意义透彻,语气平和而意志坚决,那一次就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文如其人。坚强执着、亲切平和、简单质朴、言语透彻,这是曹伯韩留给好友的印象,也是他通过著作留给后人的印象。
……
这个注是很有益于读者的。
不过书中此类问题远不止于此。例如蒙恬造毛笔说(第三五节)、笛为西域传来说(第一四二节)等,由于已有时代较早的考古实物证明,也是需要修正的。第二七节说黄侃“分古韵为二十八部,这是古韵的最后结论”,后来(已在该书出版之后)至少又有王力先生分为二十九或三十部等。
第二,因作者对专门知识的理解偏差、误会或对各说取舍不当而造成问题。
如第一四节说甲骨文“象形字占绝大多数”“最大多数”,实际上在解释甲骨文中,象形字大概仅占1/4左右,包括曹氏在内的很多人说甲骨文中象形字多,恐怕是对其象形性较强的一种不恰当描述。
第四二节,云《四库全书》“民国九年赠予法国一部”,委实是骇人听闻。实情是时任法国总理班乐卫欲以庚款助中国印行《四库全书》,条件是印成后赠予法国数部印本。绝无将原七部(其实到民国时已仅剩一半)之任何一部赠予法国之事,而印行计划亦未施行,连印本也不存在赠予的情况。
第三,作者有些表述不够严密,容易造成误解。
如第一六节说“后人所谓《十三经注疏》,是合汉人的注与唐人的疏而说的”,严格来讲是汉魏人的注和唐宋人的疏。第二五节,“字母是唐朝末年守温和尚仿照梵文创造的,共三十六个”,中间宜加“经宋人扩充”。
几乎任何一本书都会有错误或需要修正的地方。对读者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本来就要包含信疑两面,学习吸收与思考甄辨理应共存。北朝才子邢邵,有学问藏书又多,但不怎么校勘书中的错误,甚至说“误书思之,更是一适”(琢磨有错误的书,更是一乐事)。他的妻弟说,琢磨误书还能有什么收获呢?他答道:“若思不能得,便不劳读书。”(《北齐书·邢邵传》)如对书中的错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还读书干什么呢?邢邵少有高才,也是待客时能扪虱而谈的通脱之士,自然少不了一些任性和狂气,但他的话的确很有意思。读书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要在思考正误、决定信疑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养。
我们粗校一过,将原书明显错误的以及从今天看原书错误且必须修正的情形列出。为了保留书的原貌,这些校记一律不改在正文中;为了留给读者“误书思之”的自由,也一律不做成脚注或尾注。仅作为附录附在全书后面,供参考。
从总体上说,《国学常识》还是很好地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以前国学各方面的资料和研究状况。对于这样一部涉及多门学问的读物,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更何况上述一些不恰当的提法多非作者臆说杜撰,而是确由专门的研究者提出的,正是当时学术水平的客观呈现。
曹伯韩著的《国学常识》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适合中学生、大学生、社会上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阅读。本书首先对国学作了概述,进而分章节对语言文字、史学、哲学、文学、自然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派别和学术观点予以介绍,并作了评述。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形成关于国学的较为全面的概念。
曹伯韩著的《国学常识》是一代国学大师曹伯韩专为普通读者写的国学入门书。在本书中,作者基于文化理念的关怀,以浅显流畅的笔触,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及其代表性的学人、源流、派别及学术观点,一一作了评述。本书以极具现代性的学术眼光,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国学知识体系的大框架,内容之全面、要点之完备、条理之清晰,及至今日,依然是读者学习国学的必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