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著的《城南旧事》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个普通人家发生的事情。主要由《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以及《冬阳童年骆驼队(出版后记)》几篇文章组成。文章以主人公英子童真的视角分别讲述了秀贞和妞儿、小偷儿、兰姨娘和宋妈等作为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作者笔下的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虽然最终每个人都离英子而去,却展现出英子对告别童年的哀伤和对那段美好童年的深切怀念,也反映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当时的社会现状,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整本书中以温情为基调,虽然描述的大多悲剧都是由社会现实造成的,每个人的不幸各不相同,但是却始终散发着由纯真善良的英子为主线带来的人间温情和所展现出的人性美,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感情基调实属难得,具有社会进步意义。
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惠安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奶妈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段关于爱、成长和离别的悲欢故事,反映了作者林海音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城南旧事》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二
天气暖和多了,棉袄早就脱下来,夹袄外面早晚凉就罩上一件薄薄的棉背心,又轻又软。我穿的新布鞋,前头打了一块黑皮子头,老王妈——秀贞她妈,看见我的新鞋说:
“这双鞋可结实呦——把我们家的门槛踢烂了,你这双鞋也破不了!”
惠安馆我已经来熟了,会馆的大门总是开着一扇,所以我随时可以溜进来。我说溜进来,因为我总是背着家里的人偷着来的,他们只知道我常常是随着宋妈买菜到井窝子找妞儿,一见宋妈进了油盐店,我就回头走,到惠安馆来。
我今天进了惠安馆,秀贞不在屋里。炕桌上摆着一个大玻璃缸,里面是几条小金鱼,游来游去。我问王妈:
“秀贞呢?”
“跨院里呢!”
“我去找她。”我说。
“别价,她就来,你这儿等着,看金鱼吧!”
我把鼻子顶着金鱼缸向里看,金鱼一边游一边嘴巴一张一张地在喝水,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张一张地在学鱼喝水。有时候金鱼游到我的面前来,隔着一层玻璃,我和鱼鼻子顶牛儿啦!我就这么看着,两腿跪在炕沿上,都麻了,秀贞还不来。
我翻腿坐在炕沿上,又等了一会儿,还不见秀贞来,我急了,溜出了屋子,往跨院里去找她。那跨院,仿佛一直都是关着的,我从来也没见过谁去那里。我轻轻推开跨院门进去,小小的院子里有一棵不知什么树,已经长了小小的绿叶子了。院角地上是干枯的落叶,有的烂了。秀贞大概正在打扫,但是我进去时看见她一手拿着扫帚倚在树干上。一手掀起了衣襟在擦眼睛,我悄悄走到她跟前,抬头看着她。她也许看见我了,但是没理会我,忽然背转身子去,伏着树干哭起来了,她说:
“小桂子,小桂子,你怎么不要妈了呢?”
那声音多么委屈,多么可怜啊!她又哭着说:
“我不带你,你怎么认得道儿,远着呢!”
我想起妈妈说过,我们是从很远很远的家乡来的,那里是个岛,四面都是水,我们坐了大轮船,又坐大火车,才到这个北京来。我曾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去,妈说早着呢,来一趟不容易,多住几年。那么秀贞所说的那个远地方,是像我们的岛那么远吗?小桂子怎么能一个人跑了去?我替秀贞难过,也想念我并不认识的小桂子,我的眼泪掉下来了。在模模糊糊的泪光里,我仿佛看见那骑着大金鱼的胖娃娃,是什么也没穿啊!
我含着眼泪,大大地倒抽了一口气,为的不让我自己哭出来,我揪揪秀贞裤腿叫她:
“秀贞!秀贞!”
她停止了哭声,满脸泪蹲下来,搂着我,把头埋在我的前胸擦来擦去,用我的夹袄和软软的背心,擦干了她的泪,然后她仰起头来看看我笑了,我伸出手去调顺她的揉乱的刘海儿,不由得说:
“我喜欢你,秀贞。”
秀贞没有说什么,吸溜着鼻涕站起来。天气暖和了,她也不穿缚腿棉裤了,现在穿的是一条肥肥的散腿裤。她的腿很瘦吗?怎么风一吹那裤子,显得那么晃荡。她浑身都瘦的,刚才蹲下来伏在我的胸前时,我看那块后脊背,平板儿似的。
秀贞拉着我的手说:
“屋里去,帮着拾掇拾掇。”
小跨院里只有这么两间小房,门一推吱吱扭扭的一串尖响,那声音不好听,好像有一根刺扎在人心上。从太阳地里走进这阴暗的屋里来,怪凉的。外屋里,整整齐齐地摆着书桌、椅子、书架,上面满是灰土,我心想,应该叫我们宋妈来给掸掸,准保扬起满屋子的灰。爸爸常常对妈说,为什么宋妈不用湿布擦,这样大掸一阵,等一会儿,灰尘不是又落回原来的地方了吗?但是妈妈总请爸爸不要多嘴,她说这是北京规矩。
P21-23
《城南旧事》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个普通人家发生的事情。主要由《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以及《冬阳童年骆驼队(出版后记)》几篇文章组成。文章以主人公英子童真的视角分别讲述了秀贞和妞儿、小偷儿、兰姨娘和宋妈等作为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作者笔下的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虽然最终每个人都离英子而去,却展现出英子对告别童年的哀伤和对那段美好童年的深切怀念,也反映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当时的社会现状,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整本书中以温情为基调,虽然描述的大多悲剧都是由社会现实造成的,每个人的不幸各不相同,但是却始终散发着由纯真善良的英子为主线带来的人间温情和所展现出的人性美,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感情基调实属难得,具有社会进步意义。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出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童年在北京度过,《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用温暖的笔调写出她在北京度过的美好童年时光。
林海音16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因为工作原因结识了她的丈夫何凡(夏承楹)。两人于1939年在北平结婚。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她担任《联合报》副刊主编时期,她以敏锐的文学触觉发掘并提携了大量的台湾文学青年,推动了台湾文学的发展。她济同他人合作创办了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林海音的丈夫何凡撰写的《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出版社将这些专栏结集出版成《何凡文集》,并获得了图书主编金鼎奖。
1990年林海音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推动了两岸的文化发展。她的文学成就也得到大陆文学界的重视,中国现代文学馆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林海音本人的创作非常丰富,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心》,她被尊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并获得“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写作背景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从六岁到十二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迁往北京,林海音在北京度过了她的美好童年时光。她因想念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人和事,于是决定把它们写下来,这部小说以英子稚嫩的视角对童年往事进行回忆。虽然真正的童年已经远去,但是曾经经历过的那段美好时光却永留心底。 地位与影响
《城南旧事》既是作者对那段童年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对当年北京老百姓生存现状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社会面貌。它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不但被列入很多经典文学读物的书单中,甚至还进入了中学教材,同时也是林海音个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小说通过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社会底层的人和事。虽然是以儿童的视角来描写社会,但却有着极强的社会意义。小说里的人物基本以劳苦大众为主要描写对象,说明她善于观察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尤其是每篇小说的主人公都以女性为主要角色,她们大都具有勤劳、善良的特质,但由于受时代的影响,这些人物都属于悲剧角色,都有着悲惨的人生经历。虽然小说是以作者个人为原型,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而是从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出发,使读者感觉到不仅是愁苦,更主要的是温情,同时这部小说所散发出的温暖基调也对当时那个时期的文坛有一定的影响。
内容概要
整部小说由《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等几篇故事组成。每篇故事独立成章又互相联系。
《惠安馆》中住在北京城南一条胡同里的六岁的英子与胡同里的“疯子”秀贞成了朋友,同时她还结识了同龄的玩伴妞儿,得知秀贞因为与大学生思康三叔相爱,然后分离,却意外有了个女儿小桂子,但是小桂子生下后不知去向。英子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好朋友妞儿就是秀贞苦苦寻找的小桂子。英子帮助秀贞母女去找思康三叔。因为秀贞母女的离去使英子生病,出院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我们看海去》中英子在帮小伙伴在草丛中捡球的时候无意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男人。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为了养自己瞎眼的老母亲,去做了小偷。在英子眼中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他却偷了别人的东西,这样的人英子无法分辨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最后英子在无意中给警察提供了线索,使那个人被警察逮走了,英子无法实现跟那个人一起看海去的愿望,心里很失落,从此又失去一个朋友。
《兰姨娘》中主要描写从小被亲妈卖给别人家然后又做了施家姨太太的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虽然英子很喜欢兰姨娘,但是在一次朱砂手事件中英子发现了爸爸和兰姨娘之间的暖昧关系,聪明的英子把兰姨娘和住在她家的大学生德先叔牵线成功,最后兰姨娘跟着德先叔离开了英子家。
《驴打滚儿》中英子家的奶妈宋妈在得知自己的儿子已死,女儿被丈夫卖掉没有音讯之后非常伤心,虽然他们彼此舍不得,但是最终宋妈选择回自己的老家,也离开了英子家。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中讲述了爱花如命的爸爸在夹竹桃花垂落的时候,他也因病住进了医院,无法参加英子的小学毕业典礼,虽然英子因为爸爸的鼓励如愿达到他的期望,但他却无法亲自与英子分享这个喜悦,英子也意识到爸爸的离去,她作为家里的老大,家庭的重担必须要由她承担起来,她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文中还用较长的段落描写了英子曾经因为迟到不想去上学被爸爸揍的事,主要表达了英子和爸爸的父女情深,但是最后爸爸离开了自己。
《冬阳童年骆驼队》出版后记中主要描述了作者对骆驼的喜爱和对爸爸的怀念,重点强调在回忆自己的那段美好童年的时候的思念之情,真正的童年生活虽已远去,但是心中的童年永存。
艺术特色
《城南旧事》以回忆和感情来描写主人公英子的那段幸福的童年时光,追忆自己在北京的童年往事,以英子为主线,五个故事为分支,以叙事的结构描写了五段看似平凡但却充满感情的城南旧事。
表面上以英子为一条线索,一切故事都是围绕着英子发生、发展、结束的;实际上以描写作者内心深处的对童年的想念和对那些离去的人的怀念作为基调,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在这两种情感的交织下,整部小说不但结构更加完整,而且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完整的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部小说始终以感情贯穿全文,在表达感情方面有几个特点:第一,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去叙述故事,纯真、善良、富有同情心是其主调。第二,从女性的角度去描写人物形象。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作者抛开社会恩怨没有重点描述,而是强调女性的特点:宋妈的善良勤劳、兰姨娘的美丽开朗,甚至英子妈妈的性格特点也做了刻画;第三点:父女情深,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去世,英子的童年也结束了,也不再是小孩子了。以英子的成长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以怀念童年为写作初衷,里面丰富的童年趣事和人物描写使文章充满了怀旧和深情,对环境的描写又烘托了气氛,因此时而像故事时而又像是散文,与英子有关的人最终都离开了她,使小说充满了离别的哀伤,但是英子的成长又带来了新的希望。
典型人物形象
英子
英子是整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聪明善良、心思敏感、富有同情心的女孩。以童真的心态和眼光去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虽然知道了大人世界的秘密,但是却不动声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决,帮助秀贞母女逃走,无意中促使了那个厚嘴唇男人的被捕,促成德先叔和兰姨娘的感情,送别宋妈,告别爸爸……这些都是生活在北京城南一个胡同里的小女孩完成的。
秀贞 因为与大学生思康恋爱,意外怀孕而精神受到打击,被别人嫌弃,同时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女儿而变得精神恍惚,最后在英子的帮助下母女相认,但结局却依然悲惨,是时代的牺牲品。
兰姨娘
是个心地善良,热情开朗,敢爱敢恨的新女性的代表,注重自己的外表,人缘极好,对于男人很有吸引力,但是又知道把握分寸,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新知识的学习接受力很强。
宋妈
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善良、勤劳、但是却甘于命运的安排,没有反抗精神,最后只能跟着不作为的丈夫回到老家。
爸爸
喜欢花草,对子女爱护有加,赏罚分明,思想进步。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们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城南旧事》之所以能够感动许多读者,关键在于写实的表达,以及其中恰到火候的真诚与温度。
——关维兴
《城南旧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是很好的作品,有人说它是女性作品,因为里面的主角,比如惠安馆里面的秀珍、宋妈,都是女性,特别是整个小说的叙述者英子,她还没有受过社会的熏染,用纯洁的眼光看这世界,即使看到一个小偷,也不会有那种我们既定的眼光,直接判定小偷是坏人。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成长小说,每段故事的最后都是别离,最后一段“爸爸的花儿落了”写道:爸爸去世了,英子也长大了。整部小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可以是青少年成长小说,也可以是儿童读物,或是成年读者对童年的回忆,它是有很多面向的,我想这是经典小说很重要的条件。
——应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