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羿著的《管理救赎(后现代管理缔造)》中作者用后现代范式,更替现代性范式,推动机械型管理向生命型管理进行系统的理论转型升级。管理学的再现代化,是发生在管理领域的“出埃及记”,旨在将人类管理从利用工具理性为主,救赎为以人性复归为主;从服务于异化,救赎为服务于使命;从现代性这一低层次,救赎到后现代这一高层次。最终与经济实践的转型升级同步,实现管理理论从工业时代的现代化,向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的惊险一跃。
| 书名 | 管理救赎(后现代管理缔造) |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 作者 | 张羿 |
| 出版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羿著的《管理救赎(后现代管理缔造)》中作者用后现代范式,更替现代性范式,推动机械型管理向生命型管理进行系统的理论转型升级。管理学的再现代化,是发生在管理领域的“出埃及记”,旨在将人类管理从利用工具理性为主,救赎为以人性复归为主;从服务于异化,救赎为服务于使命;从现代性这一低层次,救赎到后现代这一高层次。最终与经济实践的转型升级同步,实现管理理论从工业时代的现代化,向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的惊险一跃。 内容推荐 张羿著的《管理救赎(后现代管理缔造)》揭示了现代管理范式的全面崩溃,并构筑了后现代管理范式的完整创新体系。这是当代管理变革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推进。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现代管理与后现代管理的根本区别,使巨变时代的企业实践获得完整而系统的导航路线与持续创新图谱。 本书将剖析全球企业实践与管理创新中的诸多误区。在此过程中,读者将会发现后现代管理范式的许多方面似乎令人既熟悉又陌生。关键的是,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并且通过有机的整合,改变了人们通常对管理的认识。 目录 绪论 从成功企业之道迈向企业成功之道 第一章 现代管理的沦陷与救赎 一、拯救企业全球行动 管理危机兵临城下 管理范式与创新者窘境 隐性傲慢与巨头的陨落 二、现代管理王国的沦陷 现代管理的终结 现代管理思维的溃败 正在被颠覆的现代管理九大范式 三、后现代管理的复兴之战 后现代管理范式的崛起 后现代管理的立体化突围 公司重生:后现代管理救赎之道 第二章 人性、自由与管理 一、重新定义人性 现代管理史就是一部“人性误诊史” 从亚当·斯密到马斯洛的人性误读 人性的“斯芬克斯之谜” 从中西经典透视人性本质 人性的“ 99+1定律 ” 二、自由与权威 自由:从尊重权威开始 自由与顺服 究竟什么是自由 三、自由与秩序 没有规则的自由不是真自由 绝对自由是牢狱的另一种形式 自由:在轨道中运行的秘诀 四、重新定义管理 管理的本质:人的最高使命 管理与领导的关系 没有一人是合格的管理者 管理的开始:人的塑造 管理的目标是人的解放 何为管理的“宇宙智慧” 管理的五维模型 五、人性、自由与管理 管理:人性与自由的艺术 互联网与人性解放 如何实现管理的自由 六、人性同构,管理相通 文化存异,人性求同 “人性论”重构是后现代管理的前提 缔造后现代管理的超文化之路 第三章 后现代公司治理与数字生态共同体 一、现代公司治理大厦的倒塌 现代公司治理预设的误区 委托—代理模式的终结 “安然事件”与现代治理大厦的倒塌 美国模式与德日模式的演变 二、万科与一个时代的谢幕 从“君万之争”到“宝万之争” 壮士之歌:万科模式背后的文化 万科产权之争与一个时代的谢幕 三、互联网与公司治理救赎 现代公司治理反人性 人性觉醒与治理结构变革 互联网驱动下的公司治理 四、产权变革与公司治理 共享、共产与共生 股权革命与公司治理 公司控制权的几种模式 公司治理革命下的股权设计 五、共同治理范式与资本主义的终结 公司治理:不仅是产权 共同治理范式的四重突围 共同治理范式的创新 六、破译共同治理范式的基因密码 彼得·德鲁克之梦 从“社区公司”到“数字生态共同体” 共同治理基因的超文化透视 第四章 新丛林法则:后现代商业模式解析 一、重新定义商业模式 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界定 商业模式静态构成11要素 商业模式动态管理8要素 商业模式重塑竞争战略 二、平台—生态化:商业模式基本形态 商业帝国时代的终结 平台商业模式的本质 工业40与商业模式转型 平台—生态圈商业模式演化 平台—生态型商业模式的未来 三、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管理范式革命 互联网商业模式与管理范式革命 商业模式创新全面瓦解现代管理 商业模式创新重构现代管理范式 四、商业模式创新与战略协同 商业模式创新与战略筑基 商业模式创新与战略选择 商业模式创新与战略破局 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共振式推进 五、商业模式创新与组织协同 商业模式与组织模式的错位现象 组织创新构筑商业模式竞争壁垒 文化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引擎 商业模式的“三位一体” 六、商业模式创新的“造钟模式” 不要神化商业模式 推进商业模式与产品创新的共振 商业模式的双元性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的全程管理 后现代管理:打造生态丛林化公司 探秘商业模式的价值基因 第五章 后现代管理战略复兴图谱 一、战略决胜时代刚刚拉开序幕 “定位理论”过时了吗 利他经济学与战略重生 移动性定位与移动性战略 战略角逐全球大舞台 二、战略之舞:冰刀上的决策 远见:确定性与战略决策 未雨绸缪:不确定性与战略决策 何为中性决策 何为灵性决策 “第七感”:另类决策密码 三、后现代战略舞台图景 驾驭复合式战略的铁骑 一个全新的战略时代 筑基:占领战略的大陆架 布局:战略的抉择与匹配 跨越:复合式战略转型全景 四、巨变时代的战略特质 海豚:战略的柔性 流动:战略的变化性 瀑布:战略的突变性 迭代:战略的演化性 鸽子:战略的专注性 五、从战略协同到生命共振 从企业帝国到集群平台 生命型战略图谱 战略共振 六、复合式战略管理 战略定义:蓝图+计划+执行 战略执行:达成商业模式的路径与行动 决胜全局:复合式战略管理创新 第六章 后现代管理的超生命组织蝶变 一、误导全球的流行组织概念 去中心化 去中间化 无边界组织 二、传统组织已死 颠覆“科斯定律”:组织的超生命模式 重新定义公司 组织复活之海尔模式 海尔组织变革的标杆意义 三、什么才是核心竞争壁垒 组织创新才是最大的竞争壁垒 组织、战略、商业模式铁三角 打造超生命组织战略壁垒体系 四、平台:岛屿、航母与联合舰队 组织:漂移的平台 岛屿、军事基地、航母与联合舰队 互联网与超生命组织 五、超生命组织与公司社会化 生态型公司的野蛮生长 未来公司与数字生态共同体 平台社会化与公司使命 六、自由、效率与组织协同 自我管理团队与自组织 平台的驱动与管理 自由、效率与组织协同 七、超生命组织的进化基因 超生命组织与生产力升级 超生命组织与人性解放 超文化:超生命组织的驱动力量 第七章 后现代管理的营销模式裂变 一、需求:面向2030年的消费者 “阿尔法一代”与新营销开端 AI新人类 洞察“新新人类”的共性与个性 二、移动互联与部落化营销 社群—新部落文化的两个层次 部落化营销回归商业本质 部落化营销引领原创时代 三、大数据重塑营销模式 逆向创造与营销革命 产品经理角色的升级 大数据与营销模式变革 四、超文化营销时代的到来 经典营销理论的终结 超文化营销6因素模型 人工智能与超文化营销 五、“精准+复合”传播策略 复合式传播策略 人工智能与精准传播 营销传播的“超真实”模式 六、AI新人类与品牌战略转型 “第一原理”时代的品牌战略 品牌“超真实化”与人性化趋势 后现代品牌的分化与进化格局 七、AI新人类与营销基因重组 “新新人类”与营销的超时尚基因 触摸灵魂的超文化营销 “人工智能+超文化”营销的扩散 第八章 后现代管理创新拯救之道 一、现代创新范式的终结 大企业的创新陷阱 现代创新范式的终结 创新:从本能到管理 二、走出创新战略的误区 被颠覆的公司是因为管理良好吗 双元性创新中的战略错位 创新战略与组织战略的匹配 三、设计思维主导的创新转型 设计的战略属性 以设计创新取代技术创新 设计创新的四大维度 以价值为中心的设计创新管理 四、突破创新者窘境的创新之路 自我驱动的组织模式 超文化创新哲学 创新永续:开放式平台创新模型 五、跨界创新的人力云管理 “极端合作”是创新的关键 拒绝高级平庸 废弃僵化的人才模板 数字游牧者与内部营销 六、思维与管理创新:被忽视的救赎 创新者应具备思想史思维 创新者应具备超文化思维 以管理范式为本的创新体系 创新者极限与管理救赎 第九章 人性救赎与后现代领导力缔造 一、面向未来的领导力创新 领导的本质 数字化领导 从超情境领导开始 对约翰·科特的超越 领导行为的四个层次 二、领导力的基本构成 领导者的心智结构 领导者的使命 领导者10力模型 领导者的经历 领导者的心灵管理 三、后现代企业的领导模式 既非独裁,也非民主 管理在先,领导在后 从联席总裁到轮值总裁 “人人皆为领导”:一个古老的命题 赋能与隐形:领导者的本真状态 四、绝望与信心:领导者的逆境管理 逆境是企业家的永恒处境 领导者的逆境管理法则 在绝望中前行的智慧 五、男权世界中的女性领导者 女性领袖兴起 女性领导者的人生平衡 杰出女性与后现代领导 六、领导者的第六项修炼 领导者的人性救赎与自我修炼 鹰的高度:领导者的超越精神 领导力与管理范式变革 第十章 超文化:后现代公司的基因密码 一、文化和战略 文化第一,战略第二 文化、商业模式与战略的融合 未来是文化战略制胜的时代 二、公司即文化,文化即公司 文化即绩效 公司即文化 文化:管理的基因 三、超文化与管理救赎 互联网文化的本质 不同文化的共同基因 超文化、人性与本能 超文化与管理救赎 超文化与灵性管理 四、大公司文化的趋同性 公司文化凌驾于国家文化之上 全球化公司文化重构的全新视角 超文化与大公司文化的趋同性 五、后现代公司:构筑全新的文化模型 超文化与后现代世界观 工业40与文化0 后现代公司超文化模型 六、再造公司价值,重拾人类梦想 超文化价值观考核 “去政治化”的公司文化并非童话 超文化基因构筑公司理想国 第十一章 哲学终结与后现代管理哲学重构 一、一种管理就是一种世界观 有管理范式就有世界观 现代管理背后的机械论世界观 后现代管理背后的有机论世界观 二、历史并未终结:互联网与复兴的宇宙 世界并未绝望 从互联网到生命互联 互联网与人类的未来 三、人工智能与管理哲学救赎 大数据与管理哲学变革 人工智能与技术哲学 遏制科技与创新的宗教化倾向 AI世界观:后现代创新哲学 四、元哲学:管理哲学重构方法论 回到中西哲学的源头 哲学的终结与重生 超文化视角重构管理哲学 五、后现代管理生命哲学观 开创生态商业时代 缔造生命型企业 构筑生命型管理 六、后现代企业价值图景 重建公司价值 重构公司经营哲学 成就人性与人生完善 第十二章 拯救与重生:后现代管理鸟瞰 一、超文化与后现代管理革命 现代与后现代的定义 现代管理与后现代管理的定义 公司重生:后现代管理6大模式 二、后现代管理简史 企业实践简史 理论总结与创新简史 三、后现代超文化管理模型 超文化管理基础模型 超文化管理系统模型 四、超文化管理与人类幸福指数 像哺育生命一样从事管理 管理的终极使命 超文化管理与全球化企业缔造 五、在极速创新时代拥抱生命的意义 信步经济与科技的海洋 在管理中确立人生的价值 构建人类精神家园 六、后现代管理:创新与回归 后现代管理的两大特质 管理的极限 一个苏格拉底式的循环 后记 未来20年将是全球后现代管理变革黄金期 致谢 试读章节 加里·哈默尔指出:“通用电气、杜邦、宝洁等公司的成功不是得益于卓越的产品、杰出的员工和优秀的领导者,而是基于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即管理创新。”加里·哈默尔认为,在过去100年间,管理创新比任何其他类型的创新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丰田汽车、美国全食超市和通用电气等都是管理创新的杰出代表。彼得·德鲁克也曾经指出:“在所有的企业创新中,管理创新是最重要的。” 但更多的企业仍然没有从睡梦中醒来。他们沉浸在20世纪管理范式的美梦中,对既有的经典管理体系缺少全面的洞察与超越,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温水煮青蛙”的困境。很多企业虽然十分热衷于变革,但他们的焦点集中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或组织和营销模式等局部性的改进上。这种外科手术式变革早已无法适应今天的商业环境。在一个巨变时代,企业如果没有系统的管理变革,技术创新终将落空。同样,组织变革或营销变革,也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企业整体的落伍局面。今天企业所需要的,不是迈克尔·哈默式的流程再造,而是一场全面、彻底的系统管理缔造。 比颠覆式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颠覆式管理创新。与炙手可热的技术创新浪潮相比,管理创新仍然步履蹒跚。不过,管理危机的强震已经发生,一场席卷全球的管理变革海啸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扑来。随后的世界,将是管理的新生。 隐性傲慢与巨头的陨落 傲慢是伟大企业走向自毁的祸首,大企业的傲慢包括显性傲慢和隐性傲慢。通常人们所谓的企业傲慢多为显性傲慢,却忽视了隐性傲慢的存在。无疑,后者更具毁灭性。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科技和创业公司的焦点,苹果、谷歌、Facebook等西方顶尖科技公司,无不向中国展开温柔攻势。但另外一些思维落伍的西方公司,在面对中国市场时则仍然表现得盲目自大。最早一批登陆中国的西方科技巨头,之所以在中国市场上落败,是因为他们的双重傲慢,即显性傲慢和隐性傲慢。显性傲慢之表现是因身居高位而自负,低估了中国公司的竞争力;隐性傲慢之本质则是被陈旧的管理范式所束缚,没有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实际上,管理范式所导致的隐性傲慢,是西方科技巨头在中国折戟的深层原因,也是柯达、诺基亚等巨头陨落的主因之一。 管理大师德赫斯认为:“大部分公司的失败是因为管理者过分致力于制造商品和提供服务,而没有意识到企业是活的有机体,需要在环境中觅食。”此种盲目正是隐性傲慢的体现。正如德赫斯指出的:“为应对长期经营中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通过改变自身的小环境来适应大环境。”这种改变,必须通过系统的管理变革来实现。系统管理变革并非适用于任何时代,而只适用于旧的管理范式整体落伍的时代。今天,正是这样一个时代。 任何科学领域都存在范式,管理也不例外。诺基亚、柯达、索尼等巨头的集体沦陷,不是由于它们缺乏创新精神,而是由于它们的管理范式太过完善。克里斯坦森指出,“良好的管理”是导致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在1997年出版的《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克里斯坦森总结了当时令人震惊的行业共性现象:“电脑硬盘、钢铁、重工业机械制造等行业巨头都死于自己最大的优势,它们的错误在于做对了所有的事情。”然而克里斯坦森所说的“良好的管理”是相对于过去而言,也就是说这些公司的管理只是符合既有的规范,这从本质上并非“良好的管理”,而是陷入了某种管理歧途。 早在1982年,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就在《追求卓越》一书中,提出了管理过程中的“理性歧途”一说。他们指出,正是从麦克纳马拉在福特汽车中引入定量分析方法,美国管理界多年以来一直被所谓的理性模式和数量分析所左右,将复杂的管理过程简化为一个固定的流程和一些所谓的“真理”,从而使公司迷恋于内部的复杂决策步骤,并远离市场和顾客的需求,最终走上了自我封闭的歧途。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还指出,与苹果相比,诺基亚更像是一家大公司,有庞大的品牌推广费用、纷繁复杂的销售渠道、缜密的组织机构,也有着自己“一箩筐”的未来战略。但它似乎一直在违背自己曾经的组织信仰——“科技以人为本”,忽略终端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将市场地位拱手让出。事实上,诺基亚的“理性歧途”,正是其隐性傲慢的反映。这种隐形傲慢的存在,才是诺基亚错失智能手机时代的根本原因。 几乎每家大公司都重视创新,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甚至曾经的创新“领头羊”微软、思科、IBM、联想等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创新困境,这与它们在管理范式创新方面的落伍有着根本的关联。大前研一指出:“一般来说,公司做大以后就会目空一切。 P12-13 序言 2004年4月,我的第一部管理学著作《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问世。虽然该书只是后现代管理的宣言式著作,尚未完全、深入地构建起后现代管理大厦,但因其突出的跨学科视角和思想深度,得到了管理界权威的认可。中央党校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原主任、时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孙钱章教授看到书稿后,力荐我出席IFSAM(国际管理学者协会联盟)第七届世界管理大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起人董新保教授等知名学者则热情地为我的新书写评语。董新保教授是剑桥大学克拉霍学院终身成员,当年正是在他的提议邀请下,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才出面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首任院长的。 《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初稿完成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教授对个别章节提出了修改建议。该书出版之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仅诸多媒体追踪报道,主流财经媒体纷纷约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官网也转载了该书节选。其后,很多大学把该书列为博士研究生的参考文献,一些学者的论文也频频引用该书观点。2004年7月,在由瑞典哥德堡大学主办的IFSAM第七届世界管理大会上,我的主题演讲《现代企业的终结与后现代企业的兴起》引起了来自全球各大商学院知名管理学家的关注。 回国后,接到更多财经媒体的约稿,但我还是谢绝了大多数媒体,一来工作紧张,闲暇时间不多;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还存在很多欠缺,不仅对后现代管理体系的构筑尚欠火候,也缺少足够的全球企业实践佐证,后现代管理还未到真正抛头露面的时间。其后,我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先生展开过有关后现代管理的公开辩论,除了在业界引起过一定的反响之外,我大部分时间都埋头于企业实践和对后现代管理的进一步研究了。 2005年夏天,时任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的齐善鸿教授,在来上海开会期间约我交流。齐善鸿教授认为:“后现代管理是未来全球企业管理变革的必然方向,这是一项真正开创性的研究,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管理学的突破性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齐善鸿教授还与我探讨了将来合作研究的可能性。 我对管理学从来不是书斋式的研究,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管理实践者。自1997年从国家建设部主管的《中华锦绣》画报社辞职进入企业工作后,二十年来,我经历了从经理人到创业者等多重角色的转换,跨越了高科技、管理咨询、商业地产和互联网等多个行业,始终处于管理实践的第一线,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者。《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出版至今已经13年,期间,除了2007年因痛感中国台湾曾仕强先生的“中国式管理”对中国企业实践具有太多误导,而出版《中国式管理批判》外,我没有再写其他管理著作,并暂停了与管理界和媒体界的接触。我想沉下心来,在实践中对后现代管理进行更全面而深入的体验、观察与研究,以期在适当的时候再度推出一本成熟的、能够对全球企业实践具有切实指导价值的开创性著作——就是今天的《管理救赎》。 这是一个全球企业都需要管理救赎的时代。当代思想界创新乏力,管理学的建设更落入急功近利的工具主义泥潭之中。在这样的巨变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像彼得·德鲁克那样高度跨学科又极具实践性的管理学创新。在哲学终结的背景下,管理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建设性和引领性的人文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东西方学者众说纷纭而鲜有突破,导致大部分思想者都陷入怨妇式争辩的陷阱。这使我对当代思想界敬而远之。虽然在这十几年间,我也曾与中国思想界有所接触,其中还出席了第一届海安523中国当代艺术思想论坛,发表了《后历史:艺术与哲学的双重终结》主题演讲,引起艺术圈的热议。但最终,我还是怀着对思想界清谈之风的厌倦而回到管理学的大地上。当然,我从未离开过管理。 管理学让我感到踏实,它是巨变时代的真正灯塔。“若没有真正的实践,就不会有真正的知识,知行合一才能构筑坚实的知识大厦。”而管理学尤其如此。怀着对国家、民族、时代和人类的深沉使命,管理学让我找回了真正的大陆。管理学是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历史学、领导学、传播学等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集合体,它所需要的功力比任何一门人文学科都要深厚,同时更须艰苦卓绝地实践和磨砺。从某种意义上,管理学才是真正的“人学”,而不是文学和艺术。文学艺术在追求人性完善的过程中,很容易走上扭曲人性的歧途。而管理学更能使人性回归到真实的大地上。 在坚实的大地上,我们首先是一个劳动者和管理者,管理无处不在。若任何学科不能有助于我们成为一个更合格的劳动者和管理者,而是导致我们与现实格格不入,那么这门学科就注定是失败的。管理学并不是一门功利主义学科,它是真正伟大并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人学”,每个人最基本的角色都是管理者。我并不否定其他人文学科的作用和重要性,恰恰相反,正是其他人文学科滋养了我,使我能够以不同的材料构筑管理学大厦。我想强调的是,在一个相对主义思潮蔓延的时代,我们不如先通过管理实践而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这样才够分量去从事任何学科的建设。否则,我们会给这个原本沉重的世界增添太多的包袱。我不是批评别人,而是与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共勉。 也许谈太多理想会让处于残酷竞争现实中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感到虚夸,那就让我们回到管理实践!事实上,本书绝对是实践性最强的管理思想体系。因为本人是一个企业管理实践者,而且一直痛恨各个领域内的清谈现象。 虽然本书是我对后现代管理历时二十年的研究总结,但它一定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作为对现代管理体系的全面颠覆和对后现代管理体系的全新缔造,本书今后仍须不断提升。这有赖于企业界、管理学界各位同人的指点,社会各界朋友和读者的批评指正。期待各方人士共同推动本书及后现代管理体系的完善,这对于整个世界都意义非凡。 是为序。 张羿 2017年1月1日于上海 后记 靠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取得持续成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后的成功一定是管理创新的成功。世界上从来就不缺乏技术和商业模式,而真正缺乏的是伟大的管理思想。 管理是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力量,是企业持续成功的保障。管理从来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以世界观为根基的思想体系。管理推动创新,而不是创新推动管理。一个仅仅热衷于未来趋势,而漠视管理的社会是不成熟的社会;一个仅仅为创新狂热,而对管理冷漠的企业是短视的企业。管理创新才是持续创新的源泉与不竭的动力,管理创新的效应是任何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无法企及的。 过去的20年是互联网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管理范式被全面颠覆的时代。虽然在这20年中,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但真正主导世界的却是管理的力量。那些成功的互联网和高科技巨头,无不是在管理创新方面的领头羊。过去20年,全球领先企业的管理创新是有目共睹的,但与建立在世界观革命前提下的后现代管理范式创新还有相当的距离。无论是谷歌、苹果、阿里巴巴、海尔等领先企业的实践,还是汤姆·彼得斯、彼得·圣吉、迈克尔·哈默的管理理论创新,都只是后现代管理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初步成果。而后现代管理的成熟与世界性普及,是今后20年全球企业家与管理学家的主要任务。 过去20年是以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进步来倒逼管理变革,今后20年则是管理创新推动技术与商业模式变革。超文化管理创新将成为主导全球未来格局的核心力量,世界将重新定义管理,重新定义成功模式。在“z世代”和“阿尔法一代”逐步登上历史舞台的背景下,作为潜藏隐性傲慢的现代管理范式必将彻底终结。如果在今后20年中错过管理范式变革大潮,未来将是残酷的。 在过去的历史中,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被极大地低估了。哲学终结的现代世界是一个失控的世界,也就是失去管理的世界。因为一切管理的前提是自我管理,亦即人性的自由与自足状态。但现代自由主义并未解放人性,而是极大地奴役了人性。就此而言,现代管理史无疑是一段失败的历史。 超文化管理始于人性的重塑,按照这一标准,任何伟大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都需要从头开始学习管理。张瑞敏始终借用康德的话强调“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是宇宙最大的谜,要做到以人为目的,绝不是单一的放权和创新文化这样简单,其中最根本的是对人的重新认识。关于人本身,与其说我们很了解,不如像苏格拉底一样承认对此一无所知。如果对人的本质和驾驭真的很简单,则管理学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甚至哲学与文化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因此,以超文化方法论为基础的后现代管理,本质上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管理革命。它颠覆我们对管理的全部定义,我们之所以对它既熟悉又陌生,是因为在其每一个二级管理系统和三级管理系统中,都渗透着一级管理范式所具备的世界观与人性论重塑。管理变革绝不是某一个层面的浅表性改良,而是渗透骨髓的生命系统更换。就此而言,即便伟大的企业家也不能说自己已经参透了管理的奥秘。 成功企业之道决不能取代企业成功之道,对明星企业家的崇拜绝不会成就另外一个伟大的企业家。所有伟大的企业家,都是独辟蹊径的创新者。这不仅是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系统的管理创新。未来20年全球企业管理变革的科学路径,必然是超越一切成功企业之道,而构筑全新的企业成功之道。以超文化为根基的后现代管理范式,正是通往21世纪企业成功之道的必由之路。 历史总是属于那些高瞻远瞩、敢为天下先的英雄。过去20年世界产生了马云、扎克伯格、张瑞敏、马化腾等“数字英雄”,他们不仅是科技的英雄,更是管理的英雄。他们的管理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但在今后20年,如果仍然在摸索中进行管理,则根本没有崛起的机会。如果说前20年中的伟大企业家,是逐步穿上战衣的钢铁侠,那么未来20年问的伟大企业家,则必须是一开始就迅速穿上战衣的钢铁侠。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没有慢慢探索管理的时间,只有极速的管理创新,才能成就伟大的企业。 张羿 2017年2月22日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张羿的《管理救赎》是一部开创性著作。作者用后现代范式,更替现代性范式,推动机械型管理向生命型管理进行系统的理论转型升级。管理学的再现代化,是发生在管理领域的“出埃及记”,旨在将人类管理从利用工具理性为主,救赎为以人性复归为主;从服务干异化,救赎为服务于使命;从现代性这一低层次,救赎到后现代这一高层次。最终与经济实践的转型升级同步,实现管理理论从工业时代的现代化,向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的惊险一跃。 ——姜奇平 这是一部与旧时代划清界限的著作!我很久都不看管理学的书了,因为现代管理学的基础正在崩塌。互联网来了,全新构建了我们这个世界,颠覆了原来的组织和管理思维。在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巨变时代,一切坚固的管理思维都在烟消云散,全球的组织将如何重新恩考管理?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管理思想和哲学?什么时候新的管理才成型呢?张羿先生宏大、深邃、直抵本质的论述,是管理界根本反恩的开始! ——罗振宇 《管理救赎》中所提出的后现代管理范式,对身处物联网时代的企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张羿对海尔转型的理解非常到位和深刻,海尔在转型过程中坚持以人的价值为中心,通过人单合一模式实现企业在战略、组织、薪酬三个层面的颠覆,使企业从制造产品型向孵化创业型平台式企业发展。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用物联网的范式,换道超车、引领时代。 ——周云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