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秀文存》收录了陈独秀1915年到1921年所写的文章,被认为是足以代表他政治思想、革命智谋和政治见解,以及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创见的著作。全书分为论文、随感、通信三卷四册。
《独秀文存》中所收录的文章跨越了新文化运动勃兴和五四运动的整个时期,他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而日臻成熟。这些反映的正是陈独秀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演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其所记录下的,不仅仅是陈独秀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和心路历程,更主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思想准备过程,具有非常重大的思想和理论研究价值。
《独秀文存(通信)(精)》为随感录卷。
《独秀文存》分为论文、随感录,通信三卷。《独秀文存(随感录)(精)》为随感录卷,为针对性很强的杂感,短小精悍,多则百余字,少则数十字。这些“寸铁”(即子弹,钱玄同语)般尖锐有力的杂感直指当时的现实问题,射向军阀、政客、官僚、遗老遗少等。
该书充分体现了陈独秀尖锐犀利的文风,也是了解当时社会时事与思想文化思潮变化的重要资料。
学术与国粹
学术何以可贵?曰:以牖吾德慧,厚吾生;文明之别于野蛮,人类之别于其他动物也,以此。学术为吾人类公有之利器,无古今中外之别,此学术之要旨也。必明乎此,始可与言学术。盲目之国粹论者,不明此义也。吾人之于学术,只当论其是不是,不当论其古不古;只当论其粹不粹,不当论其国不国;以其无中外古今之别也。中国学术隆于晚周,差比欧罗巴古之希腊。所不同者,欧罗巴之学术,自希腊讫今,日进不已,近数百年,百科朋兴,益非古人所能梦见;中国之学术,则自晚周而后,日就衰落耳。以保存国粹论,晚周以来之学术,披沙岂不可以得金?然今之欧罗巴,学术之隆,远迈往古;吾人直径取用,较之取法二千年前学术初兴之晚周、希腊,诚劳少而获多。犹之欲得金玉者,不必舍五都之市而远适迂道,披沙以求之也。况夫沙中之金,量少而不易识别;彼盲目之国粹论者,守缺抱残,往往国而不粹,以沙为金,岂不更可悯乎?
吾人尚论学术,必守三戒:一日勿尊圣。尊圣者以为群言必折中于圣人。而圣人岂耶教所谓全知全能之上帝乎?二日勿尊古。尊古者以为不师古则卑无足取。岂知古人亦无所师乎?犯此二戒,则学术将无进步之可言。三日勿尊国。尊国者以为“鄙弃国闻,外励进民德之道”(用《重组中国学报缘起》之语)。夫尊习国闻,曾足以励进民德乎?国闻以外,皆不足以励进民德乎?吾以为此种国粹论,以之励进民德而不足,杜塞民智而有余。(古人以尊国尊圣故,排斥佛教,致印度要典多未输入中国,岂非憾事?奈何复以此狭隘之眼光蔑视欧学哉!)
国粹论者有三派:第一派以为欧洲夷学不及中国圣人之道;此派人最昏聩,不可以理喻。第二派以为欧学诚美矣,吾中国固有之学术首当尊习.不必舍己而从人也。不知中国学术差足观者,惟文史、美术而已;此为各国私有之学术,非人类公有之文明。即此亦必取长于欧化,以史不明进化之因果,文不合语言之自然,音乐、绘画、雕刻皆极简单也,其他益智厚生之各种学术,欧洲人之进步一日千里,吾人捷足追之犹恐不及,奈何自画?第三派以为欧人之学,吾中国皆有之。《格致古微》时代之老维新党无论矣;即今之闻人、大学教授,亦每喜以经传比附科学,图博其学贯中西之虚誉。此种人即著书满家,亦与世界学术无所增益,反不若抱残守缺之国粹家,使中国私有之文史及伦理学说,在世界学术史上得存其相当之价值也。例如今之妄人,往往举《大学》“生众、食寡、为疾、用舒”之说,以为孔门经济学;不知近世经济学说,“分配论”居重大之部分,《大学》未尝及之;即“生产论”及“消费论”中,赀其劳力与时间问题,原则纷繁,又岂“生众、食寡、为疾、用舒”之简单理论所能包括?不但不能包括,且为“生产过剩”之原则所不容。倘执此以为经济学,何异据《难经》以言解剖,据《内经》以言病理,据《墨经》以言理化,据《毛诗》《楚词》以言动植物学哉?
国会
世人攻击国会议员最大之罪状有二:一曰捣乱,一曰无用。所谓捣乱者,大约以其时与政府冲突,或自相冲突;所谓无用者,大约以其未尝建立利国福民之事业。为此言者,盖不知国会之为何物也。国会唯一之责任与作用无他,即代表国民监督行政部之非法行动耳;此外固无事业可为,安得以有用无用评判之耶?吾国会时与政府捣乱者,正以实行监督政府之非法行动,若大借款,若外蒙、俄约,若宋案,若伪公民团围攻议院事件,此之谓尽职,此之谓有用。其或自相冲突,亦因发挥民主政治之精神,与政府与党相扰战耳,此得谓之无用耶?国人须知国会之用处正在捣乱。若夫不捣乱之参政院及今之参议院,斯真无用矣。
元曲
上海某日报曾著论攻击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科目,以为大学应研求精深有用之学,而北京大学乃竟设科延师,教授戏曲;且谓“元曲”为亡国之音。不知欧、美、日本各大学,莫不有戏曲科目。若谓“元曲”为亡国之音,则周秦诸子、汉唐诗文无一有研究之价值矣。至若印度、希腊、拉丁文学,更为亡国之音无疑矣。此次北方发生之pest,西医曾以科学实验之法收养此种细菌,证明其喜寒而畏热,乃无识汉医,玄想以为北方热症,且推原于火坑、煤炉之故,不信有细菌传染之说,妄立方剂;而北京各日报往往传载此种妖言,殊可骇怪!国人最大缺点在无常识,新闻记者乃国民之导师,亦竟无常识至此,悲夫!
一九一八,四,十五
P103-106
亚东主人将我近几年来所做的文章印行了。我这几十篇文章,原没有什么文学的价值,也没有古人所谓著书传世的价值。但是如今出版界的意思,只要于读者有点益处,有印行的价值便印行,不一定要是传世的作品;著书人的意思,只要有点心得或有点意见贡献于现社会,便可以印行;至于著书传世藏之名山以待后人这种昏乱思想,渐渐变成过去的笑话了。我这几十篇文章,不但不是文学的作品,而且没有什么有系统的论证,不过直述我的种种直觉罢了;但都是我的直觉,把我自己心里要说的话痛痛快快的①说将出来,不曾剿袭②人家的说话,也没有无病而呻的说话,在这一点,或者有出版的价值。在这几十篇文章中,有许多不同的论旨,就此可以看出文学是社会思想变迁底③产物,在这一点,也或者有出版的价值。既有出版的价值,便应该出版,便不必说什么“徒灾梨枣”等客套话。
一九二二年八月,独秀自序于上海
(一)
《独秀文存》收录了陈独秀1915年9月到1921年8月所写的部分论文、随感和公开发表的通信,约60万字,1922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分为论文、随感录、通信三卷四册。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熏要的创始人和早期重要领导人。陈独秀的一生,与激荡的时代风云相始终,波澜壮阔,起伏跌宕。他的身上,既有职业革命家的豪迈与激情,又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狷狂和不羁,这样的性格特点,塑造了他一生的悲剧气质,也注定了他一生的浮浮沉沉、不同寻常。王观泉先生说:“陈独秀一生有三大阶段:一、‘五四’运动;二、创导中国共产党并领导工作了七年;三、成为中国托派领袖。《独秀文存》是陈独秀第一阶段的论著粹编。”①“在陈独秀生前足以代表他政治思想、革命智谋和政治见解,以及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创见的,仅仅只有这部《独秀文存》。”。
《独秀文存》分为论文、随感录、通信三卷。“论文”部分文字最多,约占全书二分之一强,所收主要是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如《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改称《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在《独秀文存》中被列为第一篇,这不仅仅因为该文发表时间最早,也因它是最能充分体现陈独秀倡导新文化思想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陈独秀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热烈地宣告“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他号召青年要认识到自身价值,承担起自身责任,“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那么,什么是“新鲜活泼”而不是“陈腐朽败”呢?陈独秀提出了六项标准(六义),即“自主的不是奴隶的,进步的不是保守的,进取的不是退隐的,世界的不是锁国的,实利的不是虚文的,科学的不是想象的”。可以说,贯穿于这六项标准之中的,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因此该文也可被视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宣言。除《敬告青年》外,“论文”部分还收录了《文学革命论》《驳康有为<共和评议>》《偶像破环论》《宪法与孔教》《<每周评论>发刊词》等一系列重要文章,这些文章充分体现出陈独秀时政论文的风格。他一支健笔,拨动时代风云,论人论事鞭辟入里,文字纵横捭阖,汪洋恣肆。与他直率、激烈的性格一样,他的文章不绕弯子,直来直去,没有丝毫的含混模糊。
“随感录”为针对性很强的杂感,短小精悍,多则百余字,少则数十字。陈独秀可算是“随感”的开创者,1918年4月15日,陈独秀的三篇随感发表在《新青年》上。此后,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陈独秀发表了大量的随感,《独秀文存》中收录的160篇随感即来源于上述两本杂志。陈平原先生认为,“随感录”是一种“兼及政治与文学、痛快淋漓、寸铁杀人的文体”,“不仅仅为作家赢得了一个自由发挥的专栏/文体,更凸显了‘五四’新文化人的一贯追求——政治表述的文学化。”这些“寸铁”(即子弹)般尖锐有力的杂感直指当时的现实问题,射向军阀、政客、官僚、遗老遗少等,一针见血,痛快淋漓。鲁迅在1921年致信周作人时,对陈独秀“随感”的风格做了一个评价:“惟独秀随感究竟爽快耳。”“爽快”,这可算是对陈独秀“随感”风格最精要传神的概括。
“通信”是《独秀文存》中的重要部分,最能直接反映陈独秀的思想,所收录的信件主要是他主创《新青年》时期读者的来信以及他对这些来信的公开作答。既为公开作答,除了回复读者疑问甚至是问难外,陈独秀更是要借助给读者回信这一机会,表明自己对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各种趋势和问题的看法,用意在于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通信”部分的来信者,有教授、学者,也有青年学生;有陈独秀的思想同道,也有文化保守主义者和他的论敌。针对来信的内容,陈独秀或赞同,或驳斥,或辨析,或反诘,不少回信文字不多,只寥寥数百字,却有泰山压顶之势,迅疾就将对手“打翻在地”。他善于抓住对手的漏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回击犀利,直指要害,丝毫不留情面,绝不拖泥带水,笔锋所指,万人披靡。这些当年支撑起《新青年》的“通信”,被陈平原先生称为“神品”。自然,《独秀文存》中的这些“通信”,是最能体现陈独秀论战文字风格,也最能体现他作为一个文化斗士个性的文字。
……
第三种情况,对于原书中“他”字既指代男性,也指代女性和其他事物的情况,《现汉》中有明确说明,为此,我们对原书中“他”字的用法不做修改,仅在页下注中加以说明。
5.对于译名,除对极个别人名、地名当时与现今译法不同的情况做了改动并说明外,均保留原书中的译名,不做修改和说明。
6.对于原书中所引古代典籍的文字,与今通行本不同的,不在正文中加以改动的,以页下注的形式加以说明;凡在正文中依今通行本做了调整的,均以页下注说明改动的情况。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版文字的原汁原味和版本价值,也尽最大努力避免歧义,给当今读者的阅读提供方便。
《独秀文字》洋洋六十余万言,从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写于1915年9月)算起,到所收录的最后一篇文章《答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写于1921年8月),前后共七年,跨越了新文化运动勃兴和五四运动的整个时期。七年中,陈独秀面对不同的社会问题,发表不同的议论,同时,他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日臻成熟。《独秀文存》的出版者、亚东图书馆的汪原放在后来的回忆中说:“《文存》里的文章,多数是关于民主与科学的,但后来已经有一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了。”此话颇有见地。《独秀文存》反映的,正是陈独秀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演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独秀文存》所记录下的,不仅仅是陈独秀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和心路历程,更主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思想准备过程,因而具有非常重大的思想和理论研究价值。希望通过我们这次对《独秀文存》的整理出版,为国内外陈独秀研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对推动陈独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有所帮助,有所裨益。
出版者
2017年11月
我这几十篇文章,不但不是文学的作品,而且没有什么系统的论证,不过直述我的种种直觉罢了;但都是我的直觉,把我自己心里要说的话痛痛快快的说将出来,不曾剿袭人家的说话,也没有无病而呻的说话。
——陈独秀
这部《文存》所存的,都是陈君在《新青年》上发表过的文,大抵取推翻旧习惯、创造新生命的态度,而文章廉悍,足药拖沓、含糊等病;即到今日,仍没有失掉青年模范的资格。
——蔡元培
在陈独秀生前足以代表他政治思想、革命智谋和政治见解,以及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创见的,仅仅只有这部《独秀文存》。
——王观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