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师与传统(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梦溪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师与传统(精)》是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的学术随笔集,主要围绕中国文化的特性、传统、信仰、人物、经典、智慧、国学内涵等面相,以及二十世纪学术大师的流风余韵,多层次地展开探讨。虽为单篇所辑,但题旨集中。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司马迁、王阳明等往圣昔贤,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钱锺书、陈梦家、张荫麟等现代巨擘,书中或专论或引论,体悟存乎一心。二十一世纪人类会好么?作者亦有独特展望。此次增订,内容大为扩充,几近一本新书。文字雅饬,笔底含情。读此书者,当如莅思想的盛宴,随喜文化的沙龙。

内容推荐

《现代学术的理性自觉》、《学问天才陈梦家》、《悲剧天才张荫麟》、《思想是学术的灵魂》、《甲午战争的悲剧》、《既见君子,乐且有仪——范曾教授莅所迎辞》、《看余秋雨演讲》、《怀念吴小如先生》、《追念朱维铮先生》……《大师与传统(精)》是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的学术随笔集,主要围绕中国文化的特性、传统、信仰、人物、经典、智慧、国学内涵等面相,以及二十世纪学术大师的流风余韵,多层次地展开探讨。

目录

人生小语

卷一

 大师与传统

 “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大智慧

 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特性

 信仰与传统

 传统与记忆

 传统的误读

 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建

 衣冠服饰和家庭伦理

 礼貌的意义有多大

 教育机构不宜施行跪拜礼

 《红楼梦》与文化传统

 国学与国民教育

 书法与文化传承

 ——刘梦溪谈书法和国民教育

 我们大家都练练写字吧

 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

卷二

 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

 陈寅恪与现代性

 史学的艺术之境

 陈寅恪的为学境界和人格精神

 陈寅恪家族的“优美门风”

 陈寅恪为何不就历史第二所所长

 关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现代学者晚年的宁静

 王学的意义

 明清易代与士人之出处大节

 现代学术的理性自觉

 学问天才陈梦家

 悲剧天才张荫麟

 思想是学术的灵魂

 甲午战争的悲剧

 对话是人类的生活准则

 ——2010年10月16日伯克利大学中美文化论坛最后一次圆桌会议

 上的发言

 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亚洲价值的反省

 展望二十一世纪

卷三

 一架子书和一所荒凉的花园

 读《漫述庄禅》致李泽厚

 我看于丹《论语心得》

 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

 梁武帝的佞佛与大度

 古代的男宠

 文化意识的觉醒

 商品经济冲击下的科学与文化

 古籍今译之我见

 《楚学文库》与长江文化

 文化的大智慧需要“证得”

 ——“王道思想的当代意义”研讨会主旨讲话

 王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茅威涛和《藏书之家》

 2010新年试笔

 爱为何物

 一国之内也应尊重文化差异

卷四

 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贡献

 ——在新版《红楼梦新证》发布会上的讲话

 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范曾教授莅所迎辞

 看余秋雨演讲

 在美国讲《红楼梦》

 学术所寄之人

 ——在《汤一介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怀念吴小如先生

 追念朱维铮先生

 缅怀一位早逝的学界友人

 王小波的记忆

 《书生留得一分狂》卷前小引

 《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后记

 孔子为何寄望“狂狷”

 ——《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韩文版序

 清季变法的“不同之二源”

 ——《陈宝箴和湖南新政》自序

 《马一浮与国学》自序

 《中国文化》创刊词

 《世界汉学》发刊寄语

 新印《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小引

 “忆旧还寻陶令盟”

 ——序龚鹏程《北溟行记》

 呓语

附录一:大师与传统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演讲现场全记录

附录二:我们该怎样向大师致敬

 ——《解放周末》对话刘梦溪

增订版后记

增订新版跋

试读章节

他往昔的学生汪矮受命前来广州,试图说服老师不拒绝科学院的邀请,能够北上就任历史第二所所长之职。

陈寅恪未能让弟子如愿,反而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他提出两项假设的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作为挡箭牌”。

当然,毛公或刘公并没有给他写“允许证明书”。

当然,他也就没有:就职。

他说——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

精神。

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T能发扬真理,即-'T能研

究学术。

学说有无错误,这是可以商量的。

个人之间的争吵,不必芥蒂。

但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他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通观50年代以后的中国思想学术界,在中国现代学人之中,没有第二人能够像陈寅恪这样,把为学的这种精神义谛保持到如此的强度和纯度。

主张并坚持学术的独立地位和独立价值,是中国现代学术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许多学人的力量源泉即本于此。

中国现代学术还有重视现代学术分类的传统。

还有重视通学通儒的传统。

中国现代学者中,很多都是通儒。比如严复、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梁漱溟、熊十力、钱宾四、钱锺书,等等。

中国学术史自古就有专家与通人的区别。专家精一艺,通人则能开廓风气,影响当时后世。

比如汉代,列入《儒林传》的,是博士之学,即当日的经学专家。而太史公、刘向、扬雄等,《汉书》里各自有专传,享受的是通儒的规格。

后汉的大儒许慎、郑玄,治经不专主一家,也是通人之学。

通学、通人、通儒,在学术史上一向有更高的地位。

古代的通儒,是通古今。  现代的通儒,还要通中西。

现代学者的所谓通,具体说包括三目。

一是中西会通——这是20世纪大师的共同特征。

二是四部兼通——可以钱穆、张舜徽为代表。

三是打通文史——陈寅恪、钱锺书向所秉持的学术理念。

打通、会通、兼通,才能产生思想。

通儒不仅是学者,而且是思想家。

还有通儒尚同。

我附带谈几句现在学术研究的课题制方式。课题制的好处,主要是规模大的课题,非此不足以完成。局限是不容易创生思想。它更多的时候只能产生思想的妥协,而不是思想的创生。课题制固然带动人才,也局限人才。

中国现代学术还有学者能诗的传统。中国现代学者中,许多都能诗。有的不是一般的能写诗、会写诗、喜欢写诗,而是擅长写诗。诗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是学之别体。

他们是货真价实的学者兼诗人。

他们之中如王国维、马一浮、陈寅恪、萧公权、钱锺书等,既是第一流的学人,又是第一流的诗人。P12-14

序言

丁聪大师为文化人造像,贱名亦忝列其间。像后例有自述及友朋附语。我的自述是:“吃麦当劳,喜欢柳如是,研究中国文化。”季羡林先生赐语日:“相互切磋琢磨,莫忘那更好的一半。”王蒙撰一联:“古今商之,阅经史子集,颇悟微言妙谛;天下念也,观暑寒晴雨,但求大概明白。”内子陈祖芬附语:“小孩总想装大人。”丁聪夫人沈竣赐函或打电话,呼我为“民国前”。本所一副所长荣升,临别语所内同人:“刘先生即之也温,久而知其严,再久,又转温矣。”二十余年前,一职掌文化界之高官评云:“自傲之甚,天下谁都不如他。”邻居一退休女杂技演员的印象:“刘老师就是胆儿小。”

(载香港《明报月刊》2002年5月号)

后记

2007年12月15日,我应邀担任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主讲嘉宾,题目讲的是“大师与传统”。为此,事先写好了一篇完整的文字稿,曾刊载于《文汇报》的“学林”。后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的学术随笔集,即以此一篇名作为书名,现已过去五个年头。初版《大师与传统》舛误较多,文章采择亦有未尽意处,故一直期待有再版重订的机会。刚好不久前广西师大出版社上海贝贝特的阎海文先生以书稿盛意相约,遂促成此次重编和增订得以实现。真是“重编”,因为篇目次序都重新编过。确为“增订”,书的内容竞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初版收文40篇,此次重编,撤去6篇,新增30篇,卷前小语外,共得64篇,恰合大易之数。

新增加的文字多为近两年所写,大都和文化传统的传承与重构有关,如《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对话是人类的生活准则》、《一国之内也应尊重文化差异》等。只不过关注点更侧重价值观念的梳理和学术思想的探讨。两篇附录,一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演讲“大师与传统”的现场全记录,由于有主持人的对话和现场答问互动,当为读者所乐读。二是2009年季羡林和任继愈两先生同日远行,《解放周末》编者就“我们该怎样向大师致敬”的话题,远道枉顾,对我作了一次访谈对话,所谈内容颇与本书题旨有冥合贯通之处,特附载于此作为我的增订版《大师与传统》的收括。

更主要是此次增订重编,使我得以将书中全部文字都重新校读一过,改正了多处文字舛误,引文也复核原书逐一重新厘定。个别篇章的内容亦不无增删润色。引文出处也一律改为随文注。虽不敢说已订正无讹,但漏网的吞舟大鱼也许不容易被轻易捕获了。2008年年初,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的宋立林先生,尝以初版《大师与传统》之勘误见呈,我看后非常感动,今比照原函,多所采纳焉。在此谨向立林先生表示谢意。

曩昔钱锺书先生删润订益《谈艺录》,引梵志归乡告白邻人“吾犹昔人,非昔人也”之语,称所著“犹昔书,非昔书也”,而又“非昔书,犹昔书”。今次拙著《大师与传统》的重订再版,也可以说,是昔日之书,但也是今日的一本新书。时在壬辰中秋后五日,作者附记于京城之东塾。

2012年10月5日

又,此书发排前之打印稿,经出版社专业校对复校、责编阎海文先生再校,又发现不少错讹误植之处,因此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吞舟之大鱼”虽未之见,漏网之鱼被他们的敬业法眼捉了个不亦乐乎。一本书的出版,编辑之功,岂可忽哉,岂可忽哉!附此不备,谨致谢忱。

2012年10月30日二校看后补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6: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