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从小长大起来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候。
《我也有过小时候--任溶溶寄小读者》这本书分成三部分——上海、广州、家乡,这是因为他小时候在这三个地方生活过。作者生在上海,五岁去广东,在广州读私塾和小学,放暑假时常回家乡——广东鹤山县旺宅村,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本飞机滥炸广州,他在家乡还避难过半年多。
作者希望小朋友通过这本书能看到,原来大朋友小时候也和自己一样的,从不懂事到懂事,自己大起来可以做很多事情,真是前途无量啊。同事,他也希望大朋友能看看这本书,想想自己的小时候,更理解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过得快活一些,更何况,想想自己的小时候,会得到安徒生老爷爷说的那种怀旧的快乐。
《我也有过小时候--任溶溶寄小读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的经典散文代表作和最新散文作品精选集。所选作品睿智幽默、富于童趣。一位九旬高龄的文坛泰斗,以朴拙文笔向小读者娓娓道来,让人深切感受其赤子之心。作者站在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老作家的立场,回顾自己具有时代特色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简单、快乐的个性魅力。作品插图是任溶溶先生儿子所画具有时代特色的插图,可称为典型的父子合作。
我是什么地方人
我忽然在想,我算是什么地方的人呢?
按照传统习惯,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可以回答。因为按照传统习惯,父亲姓什么,儿子也姓什么,父亲是什么地方人,儿子也就是什么地方人。我一生下来就是这么办的。我父亲姓任,我也姓任,我父亲是广东鹤山人,我自然也是广东鹤山人。我的户口簿、履历表上都这么写。
我生在上海,家里说的是广州话,烧的是广东风味的菜,来往的亲戚是广东同乡,真正是在上海的广东人家。我五岁回广州,只说广州话,只吃广东菜,一下子成了地道的小广东。暑假我回家乡,是父亲出生的家乡,学会说不同于广州话的广东鹤山旺宅村方言。有两次清明节,还跟着叔伯到远处给大太公扫墓,据说他们是最先从他处落籍到此地来。这样去扫墓的,还分给我们这些子孙猪肉。
可见我是地道的广东人。我也深为做一个广东人而自豪。我会几种方言,而说得最地道的是广州话,我的广州话是广州西关话,虽然我前些年到广州,他们说我的广州话虽然说得实在好,只是太老式了一点。广州话含有古音,它为我后来学语言学,学日语等带来方便。小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广东出了孙中山等革命人物,出了十九路军这样一支抗日英雄部队,实在了不起。再加上“食在广州”,我怎么能不为之自豪呢?
不过如今有种新说法,说生在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人。那么,1923年5月我生在上海虹口区闵行路,我就应该是上海人了。虽然我的家是广东人家,但四周都是上海人,我的邻居玩伴是上海人,说的是上海话。我五岁回广州,但抗战一开始我就回到上海,在上海读中学,读大学,参加工作,一直生活到今天。我的同学、同事、朋友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上海人,我的妻子是上海人,子女跟我只说上海话。有一次我回广州,跟女儿说上海话,但用广州话给女儿买甘蔗,卖甘蔗的老太太说:“真睇唔出,你呢位外江大佬广东话讲得咐正。”我在广东人眼里就是个“外江佬”!应该说,我是地道的上海人。不用说,我为我是个上海人感到自豪。上海为什么让我感到自豪,我想就用不着我说了。大家都知道,上海是一个何等赫赫有名的国际大城市啊!
可是也真巧,我在上海图书馆看到了一本广东鹤山县志,那上面说,广东鹤山的任姓,其始祖都来自浙江金华,是南宋时逃难到广东落户的。也就是说,我童年在家乡拜祭的老祖宗,正是这些南宋从金华逃难到那里的人。那么我的祖宗是浙江金华人,我的祖籍也就是浙江金华了。从此,我碰到金华人就说自己的祖籍是金华。我为此感到十分自豪,因为金华太有名了,金华火腿无人不晓。我小时候生病,要吃广东人怕吃的白粥,家里就让我吃万有全的熟火腿过粥。可惜这种熟火腿现在吃不到了。当时南京路河南路的万有全火腿店供应熟火腿,切得极薄极薄,非常好吃,只有吃过这种熟火腿才知道火腿的真正味道有多好。我到过金华,在大饭店里也再没吃到这样好吃的火腿。浙江师范大学老校长蒋风兄知道我爱吃这样的熟火腿,特请食堂师傅给我做,但火候还是不够,我只希望这……
P2-4
写在前面的话
人都是从小长大起来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候。
小朋友们正在自己的小时候。我不是小朋友,我是个大人,甚至是个老人了,但我也是从小长大起来,当然也有我的小时候。不过我已经九十多岁,我那个小时候可就离得远了,离开现在已经有八九十年。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老爷爷说得好,他说老人怀旧是一种快乐,我经常怀旧,回想童年,那的确是一种快乐。特别是,这和我的工作有关。
大家也许知道,我的工作是给小朋友写书。我做过的工作很多,但主要是做儿童文学工作。这个工作太有意思了,万一我返老还童,再活一次,我还是想做这个工作。我翻译过许多外国儿童文学名著,像丹麦的《安徒生童话》,意大利的《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英国的《彼得·潘》《小熊维尼》《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瑞典的《长袜子皮皮》,挪威的《小茶匙老太太》,美国的《雷木斯大叔讲故事》《杜利德医生》《夏洛的网》,俄罗斯的普希金、马尔夏克、米哈尔科夫、巴尔托等诗人的诗选……数也数不清。我还创作了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天才杂技演员》和许多儿童诗,像《爸爸的老师》《一个可大可小的人》《没有不好玩的时候》,等等等等。我能够做儿童文学工作,跟我有过小时候绝对有关系。正因为我做过小孩子,我知道小朋友喜欢什么,对什么有兴趣,我也就知道该怎么写,该给他们看什么书了。
你们看,我的小时候对我有多么重要。
我的小时候离开现在八九十年,大家也许想知道我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我跟大家现在的小时候有什么不同。我回想起来,作为一个小孩子,我跟大家实在没有多大不同,同样是那么乖乖的、乐滋滋的。但是我小时候的那个时候跟大家现在过的日子完全不同。我生在1923年,到1937年小学毕业,我一直生活在祖国多灾多难的日子里,毕业那一年刚开始全国抗战。我的那些日子已经成为历史。于是我想,我要是把我记得起的一些小时候的事情写下来,大家不但可以看到我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同时也可以知道一些旧时代的事情。于是我就写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分成三部分——上海、广州、家乡,这是因为我小时候在这三个地方生活过。我生在上海,五岁去广东,在广州读私塾和小学,放暑假时常回家乡——广东鹤山县旺宅村,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本飞机滥炸广州,我在家乡还避难过半年多。
我希望小朋友通过这本书能看到,原来大朋友小时候也和自己一样的,从不懂事到懂事,自己大起来可以做很多事情,真是前途无量啊。我也希望大朋友能看看这本书,想想自己的小时候,更理解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过得快活一些,更何况,想想自己的小时候,会得到安徒生老爷爷说的那种怀旧的快乐。
任溶溶先生告诉我们,一个活得很年久的生命可以继续把故事、诗写到很年久。文学可以诞生在热情的年轻中,照样可以持续在垂垂的年老中,谁说生命年久便一定睡意昏沉呢?任溶溶的灯火依旧熠熠。任溶溶向着百岁前进,就像小时候那样走:一二一,一二一!奇怪的是,他比很多年轻的生命走得还快,这样的生命叫什么呢?叫杰出。致敬,杰出!
——儿童文学作家 梅子涵
任老能把几十年前亲历的大小故事,写成这样一本书,对于读者和后人,真是一件幸事。本书除可读好读、趣味横生外,对现代史、民俗史、地方史研究,以及对儿童心理研究,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评论家 刘绪源
任溶溶先生是上海儿童文学一个惊叹号。年过九旬依然激情洋溢,笔耕不止,常有新作问世。白发童心,用在任溶溶先生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既有大师的风范,也有大师的实力。这本《我也有过小时候——任溶溶寄小读者》,清新、平和、睿智、隽永,是儿童散文难得的传世佳作。
——儿童文学作家 沈石溪
任溶溶老先生走过将近一个世纪,不仅是最优秀的儿童文学翻译家和作家,更是一位阅历丰富的历史见证者,加之生性乐观,无论成就多高,却从不拿捏架子,从不自以为是,故每每信笔拈来,便妙趣横生、自成典故。
——儿童文学作家 殷健灵
隔着遥远年代,那小男孩活灵活现走向我,让我想起丰子恺笔下的阿宝们。任溶溶老先生的这些童年散文,拥有和丰子恺异曲同工般的文字神韵,天真精妙,璞玉般丰润!
——儿童文学作家 郁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