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是因为爱撒谎吗?玩具不离手,真的只是因为喜欢?捣蛋虫,真的只是因为好动?
如果你家也有个烦人精,如果你想看透他的内心,或者你与TA在相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那么你就看看这本刘瑮著的《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升级版)》吧,随时改变,都有机会让孩子、让亲子关系,乃至让整个家庭变得不同。
| 书名 |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升级版)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刘瑮 |
| 出版社 | 南方出版社有限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狼来了”是因为爱撒谎吗?玩具不离手,真的只是因为喜欢?捣蛋虫,真的只是因为好动? 如果你家也有个烦人精,如果你想看透他的内心,或者你与TA在相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那么你就看看这本刘瑮著的《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升级版)》吧,随时改变,都有机会让孩子、让亲子关系,乃至让整个家庭变得不同。 内容推荐 是的,你就是觉得你的孩子那么捣蛋,那么惹你不放心。你就是觉得甲乙丙丁的孩子懂事和优秀。你苦苦烦恼着,就是找不到通往“心有灵犀”的道路。 可是,这场“教育战争”中,失败的主角正是你自己。因为—— 你从来没有安静的走进过孩子的心里。 你没有想成为孩子的“避雷针”,也没有送孩子一辆“凯迪拉克”。 你,更是从来没有想要成为天才孩子的妈妈。 …… 是时候懂点儿童心理学了! 刘瑮著的《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升级版)》利用心理学的权威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隐藏在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表象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据此,你不仅能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能迅速地找到心理学的依据,并作出恰当的解决方案。 本书视角独到,浅显易懂。培养好孩子,从做个懂心理学的好父母开始! 目录 第一章 做最称职的父母——儿童心理学入门 确定你孩子的性格类型:因材施教 熟悉孩子的常见心理:有的放矢 尊重孩子的安全边际:平等原则 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空间:适度关注 爱孩子,更要会爱孩子:细心原则 第二章 从哀叹为什么到知道怎么办——父母的苦恼一扫光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禁果效应 孩子为什么撒娇:安全效应 孩子为什么怕黑:睡眠障碍 孩子为什么不耐烦:超限效应 孩子为什么忘性大:遗忘曲线规律 孩子为什么人来疯:选择性缄默 孩子为什么爱说谎:心理畸变 孩子为什么坐不住:多动障碍 第三章 言为心声——孩子这么说,父母这么听 “我要!我就要!我还要!”:提防孩子的占有欲 “不要你们帮,让我自己来!”:培养孩子的自信 “好妈妈,快亲我一下啊!”:拒绝孩子的依赖性 “妈妈,我做了个奇怪的梦!”:引导孩子的沟通欲 “那个是我的!不给他玩!”: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识 “你再这样,我真的生气了!”:彰显孩子的独立意识 “我就不听!我就不听!”:提升孩子的情商 “看那个老奶奶,她真可怜!”:激发孩子的同理心 第四章 正确解读信号——孩子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撕书扔东西:孩子的攻击欲望强 吮吸大拇指:孩子有另类饥渴 怕生不敢说话:孩子患有社交恐惧症 奇怪的恋物癖:孩子找不到情感寄托 不敢尝试第一次:孩子极度缺乏自信 大声尖叫,情绪失控:孩子渴望被关注 可笑的异食癖:孩子不安全感在增强 孩子躲避检查:不可忽视的阉割忧虑 过多的异常行为:孩子缺乏关爱 第五章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心理学教父母因势利导 椰壳效应:帮孩子克服厌学心理 兴趣心理:让孩子喜欢上学习 成就动机:让孩子主动去学习 感官协同效应: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7±2法则:给孩子的学习任务要适量 高原现象:有效应对孩子学习成绩止步不前 倒U型假说:给孩子适当的压力 马太效应:自信带来成功,成功增强自信 第六章 让孩子与众不同——利用心理学法则培养孩子 避雷针效应:及时疏导孩子的坏情绪 凯迪拉克效应:让孩子发挥自己的特色 洛克定律:有专一目标,才有专注行动 甘地夫人法则:让孩子从容面对挫折 南风效应:宽容比惩罚更有效 罗森塔尔效应:有一种期望可以激励孩子 狐狸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亲和效应:让孩子拥有好人缘 第七章 “坏孩子”父母造——父母不可不知的心理教育误区 父母行使否决权,破坏了首因效应 父母爱唠叨,孩子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父母一味溺爱,导致孩子任性 父母的占有欲,刺激孩子的自私 父母开空头支票,让孩子习惯撒谎 父母设置“附加值”,导致孩子心理障碍严重 父母使用冷暴力,给孩子带来一生的阴影 父母互相拆台,导致孩子的自闭心理 试读章节 熟悉孩子的常见心理:有的放矢 在一次家长会后,李女士颇为头疼地向班主任老师谈起了儿子在家里的表现:就像小皇帝一样,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如果父母不顺从他,他就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怎么说也不听,非得要大家顺自己的心…… 李女士为此十分苦恼,问班主任老师:“孩子怎么会任性到这种地步?我们做父母的该怎么办?” 班主任老师说,其实在学校里,孩子这样的任性表现并不明显。也许是因为在学校这个环境里,孩子意识到任性也达不到效果。其实,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任性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这种手段对父母尤为有效。不过长此以往,在家里任性的孩子就会将任性带到其他环境中,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 李女士觉得老师分析得很有道理,自己和丈夫确实是孩子形成任性心理的直接“帮凶”,而家庭氛围是孩子形成任性心理的最直接的土壤。 高尔基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爱要讲科学,教育更要讲科学。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一些常见心理不了解,也不善于纠正和引导孩子,将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加重,妨碍孩子的健康发展。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期出现一些暂时性的消极心态,比如有些孩子因受家庭的影响表现出任性、自私等消极心理。如果这些消极心理不断积累,就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这时的消极心态就不再是短暂的心理反应,而是属于一种异常心理。孩子出现消极心理,父母和家庭是主要原因。 消极心理是失败、疾病与痛苦的源头,心理消极的人,也肯定会遭遇失败。对于父母来说,一定不能对孩子表现出的消极心理掉以轻心。要知道,这些消极心理会侵蚀孩子的一生。孩子常见的消极心理有:叛逆心理、依赖心理、自私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嫉妒心理、疑虑心理、自闭心理和任性心理。通过了解各种消极心理的产生原因和表现,父母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帮助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存在的性格缺陷,让自己成为孩子名副其实的心理医生。 叛逆心理 德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曾把青春期称为“消极反抗期”,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叛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父母应该多角度地深入解读,切勿一刀切,想当然地给叛逆打上一个标签。可以说,孩子的叛逆是人性的本质使然。它是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建立自己的个性,成就一个完整自我的过程。这个时候的孩子更需要理解和帮助。 同时,父母也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叛逆其实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品质与个性。例如,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命令式的说教,武断式的压制、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家长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等,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日积月累,孩子就会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一旦发现孩子有叛逆心理,父母不要太焦急,只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就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消极反抗期”,让孩子的心理恢复健康。 沟通是改善亲子关系的好方法。很多时候,父母如果从第三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叛逆,就会发现孩子之所以出现叛逆心理,和自己有很大关系。有时候,父母会把孩子对自己的不顺从当成叛逆,不正确地对待孩子的自我主见,很可能会激化孩子的叛逆心理。孩子越有叛逆心理,父母越应该保持冷静,要提醒自己控制情绪,这也是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的机会。 一般而言,内向型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对这一类型的孩子,父母应该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要做什么,同时向其他父母取经,适当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P12-14 序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心理学家皮亚杰毕生致力于儿童心理的研究,为20世纪亲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资料和理论指导。他提出了建构主义发展观,强调要根据儿童的自身情况,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亲子教育。这个理论为亲子教育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如果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那么在对孩子进行的智商、情商教育上,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轻则事倍功半,重则出现反面影响。因此,有专家呼吁,父母必须要懂一点儿童心理学,才能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 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孩子们越来越成人化。这让很多父母措手不及,孩子们不再是他们眼中的“小小人”,孩子们的童年经历跟他们自己的童年经历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孩子提问题有时很直接,很多父母因为准备不足,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很多父母因为亲子关系处理得不好而焦头烂额。 当下的家庭教育有一种普遍的现象,父母本着爱的名义,希望孩子全盘接受自己为他做出的安排,却忽视甚至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 父母的动机当然是为了孩子好,但是父母的行为未必是对的。当孩子的认知水平远超过父母当年,甚至对父母当下的认知水平也产生了巨大挑战的时候,孩子就成了父母眼里“不懂事…‘不能体察父母良苦用心”的人。父母的用心良苦和孩子的不领情相碰撞就会导致亲子关系出现裂痕。父母应该意识到,仅仅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对孩子好,是不行的。其实,孩子拥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诉求,这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好事,很多父母却感觉备受打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好管,胆大妄为,目无尊长;过于自我,不会体谅人;不求上进,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父母为此苦恼不已,却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事实上,父母常常纠结于这些表面问题,而忘了去寻找最根本的解决方法。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改变,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也没有改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从古至今,这些都是言之凿凿的。不过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情况发生了改变,或者说是亲子关系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在亲子教育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关乎孩子的幸福指数,因而也是父母避不开的话题。 父母应该知晓一些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的起因、伤害程度等。例如,不健康的环境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并导致可怕的心理疾病。这种疾病会让孩子做出过激的举动,伤害自己和他人。即使一般的心理疾病,对个体的伤害也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测,例如自闭症、极度缺失安全感以及恋物癖等。至于其他一些更常见的心理问题,诸如过分的自负、依赖、自私等,也会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妨碍他以后的成就。 童年的经历对人的一生具有蝴蝶效应。孩子的优秀品质可能因为父母的某些行为得到确立和强化;孩子的劣势心理和负面情绪也可能因为父母的视而不见而根深蒂固。就此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是父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做父母的一定要意识到,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心理健康,才有美好的未来;心理不健康的人要么生活得很压抑、苦闷,要么会做出疯狂之举,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因而,对于父母来说,亲子教育应该侧重于心理教育,每一对父母都应该懂得生活中常见的儿童心理学法则,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孩子的言行举止,都可以在儿童心理学中找到对应的揭秘法则。父母熟悉并掌握了心理学,就好像有了火眼金睛,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不健康心理都将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父母只要结合对应的方法给予孩子必要的矫正,成功的亲子教育将不再是难事。 本书通过对孩子常见言行的深入剖析,找出其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并总结出父母需要掌握的心理学法则。 如果父母会解读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就能因势利导,帮助孩子养成一生受益的习惯和技能。即使孩子出现了心理异常,父母也不再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而是有了明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迅速地将问题消灭。比如,通过孩子说什么和做什么的外在行为表现,我们就能知道孩子内在的真实目的。如此,父母再不会因为不懂心理学,而误将孩子正常的举动视为乖张的行为,也不会对孩子因为一些心理疾病而流露出来的古怪举动熟视无睹。 同时,对孩子心理的了解和把握,反过来对父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让父母对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密码有所了解。教学相长,孩子和父母的心理都得到了有效的清理和健全,这是学习儿童心理学最大的收获。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不再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而烦恼,也不再为自己的教育无效而忧愁,更不会因为踏入某些显而易见的教育误区,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好的影响。当父母成为孩子的心理医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