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离鸽子最近的时刻。
马上,我就要离开这个独属于我的时空,重新下到院子的砖地上,溜回堂屋,回到我难产的作业前。
也是一个秋冬夜,我又一溜烟上了楼梯,这次我没有停留在狭小的平台上,而是试着往东面的瓦片上爬。我怕踩破瓦片,动静会被人听见,踩坏了还要找人来“拾屋”,就手脚并用,半跪半爬地挪上去,并小心避开瓦片上星星点点的鸽屎。
等爬到屋脊,我松了一口气。下面是屋顶的另一面,前面是一个湖。
一个蓝色的湖,椭圆形的,在我的右前方。离得不太近,正好尽收眼底,可以清晰地看到全貌。夜幕之下,湖水是清澈同时深不可测的深蓝,湖面纹丝不动。
说不清哪里的光源,让整个湖呈现出透明的质地。四周有一些树,稀疏地沿着湖岸围成一圈,树长得很高,认真数可以一棵棵数出来。再周围就什么都没有了,隐没在夜幕里。
澄净如镜面的湖上,有鸽子在飞,都是白色的,依稀有呜叫声……大概有十多只,用我见过的最好看的姿态起起落落。它们看上去和其他鸽子不同——我是说,它们确实是鸽子,但显得更轻盈和笃定,也许是寂寞的,却悠然自得,似乎它们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没有什么能打扰它们。
我看了好一会儿。一边看,小小的心里涌起一股感叹:真美……
像画儿一样。
后来,在我一生中,有很多次遇到独一无二的美景,但和这一次都不同。
很奇怪,我没有对眼前的场景感到惊讶,也不觉得自己渺小,这肯定不是稀松平常的景象,在八九岁的我看来却很自然。触动我的,是那种无人的空灵,彻底的幽静。
没有风,也没有月亮。夜的声气,冷淡、寂寥,空气里的杂质被夜色稀释了,我可以闻到清凉的味道。
这些大概不是邻居家的鸽子。我倒不知道附近有个湖。家里人不让我独自出门去玩。又待了片刻,我知道要离开了,从屋脊下去之前,我留恋地回头,看了最后一眼。
又过了几天,晚上写作业时,我忽然想起这个湖,于是决定再去看看它。几分钟后,等我攀上屋脊,我呆住了。
湖不见了。
向下的屋顶之外,是东面邻居一个很小的院子,再往东往南,往所有方向,往更远处、最远处,全是连绵的屋脊,我陷在重叠交织的屋脊之中,蓝湖幻影一般消失在这个迷宫里。
呆呆地看了两分钟,我下了楼梯,回到炫目的灯泡下。 我的湖呢?
直到那一刻,我也不曾怀疑过我看到的一切。
后来很多年,我越来越大,开始试图用理智说服自己:这是我做的一个梦——可是太真实了;这是海市蜃楼——但比较起来,我真的看过蓝湖,以及围绕它的稀疏的树,湖面上纷飞的鸽子的可能性,反而超过我见到海市蜃楼的概率。
换言之,蓝湖真的存在么?
理智还是强大,即便无法说服,也无法无视。家在老城区,附近绝对没有一个这样的湖。
现在,当我写到这里,我开始相信,这是我的梦境。梦境中的素材来自现实生活——比如鸽子;梦境中的内容如何荒诞,造梦者都会全盘接受,不加质疑——比如湖周围空无一物;梦境中体验到的情绪往往是现实生活受到管理和压抑的——是渴望冒险,还是想要摆脱束缚,或者,用独处来获得自由。
然而我始终想不通,如果这是梦,为什么我完全不自知,以致相隔几天会再一次爬上屋顶寻找它。难道这“再次”也是梦,是梦境中的梦境?
不过,蓝湖的确存在。
只要我没有长时记忆障碍,不需要任何前提,随时随地,都可以重返十岁,趁着夜色爬上屋脊,半跪着向前看,看到那一弯蓝湖……
我爱看的书,有一个类别是童话。虽然我没什么想象力,看问题总是很客观,但这不妨碍我享受那些奇异与瑰丽。
无论多平庸的大脑,非现实与现实世界都会永远交织在一起,不被幻想挟持,也不被理智胁迫。
不止一次,我在心里默念过浮士德忍不住高喊出的“停留一下吧!”没有魔鬼来取走我的灵魂,那些美景却一一从我的脑海中淡出。唯一没有这样默念的,就是蓝湖。
小小的我,完整地接受了它,直到今天。
对于我,它是真的。
2015年2月28日凌晨
P10-12
读后颇为感动,心理描写出彩,并且现代,我特别喜欢。很透明又很深,深得到了最底层,便有了心底的震撼。不愧是学心理学的,而且应该改行,去搞文学!
——舒乙原,中国现代文学院馆长、散文名家
我偏爱真挚的文字,这本书写得很真挚。
——李银河,社会学家、性学家
沉得住气的叙述,就像黑白照片的色调,能给我们以力量。事情的块垒,过去的形象,因之而生棱角,不知不觉,时间就被呼吸进去了。
——张佳玮,自由撰稿人
Dear佳佳,以你为荣。
——周华健,著名音乐人
六年前我为朱佳的处女作《一年》写过一篇序,在《序》中我曾说过这样的话:
一、她的小说很好看;
二、她的小说很现代;
三、她是一位有前途的作家。
我很高兴,我的话没说错。
六年之中,我和朱佳只见过两三次面,但通信多次,知道她还在写。有时也得到她寄来一两篇稿件,很欣赏她的文字,认为大有进步。
没想到,最近忽得她寄来一大本书稿,嘱我为这本书稿写序。我读后大为惊讶,进步真大!
一边读一边有些思绪涌入脑内,杂七杂八。于是突生妙想,干脆将这些想法记下来,供读者参考,也叫一篇“读感”吧。
不愧是心理学家——深入个人的内心深处
朱佳是心理咨询师,是公开收费的那种职业心理咨询师,是绝对新兴的行业操作人,而且是科班出身,有专业知识,又是女性。这种身份让她占有特别有利的地位,可以知道许多人的私密。那些平常都难以启齿,不肯向外人吐露的,她都知道,不光知道,还得和人家互动,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解难。
女心理咨询师的日记序这种心理咨询师不好当,必须有高智商,必须有非常敏捷的思维,能迅速开动脑筋,必须具备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人人具备。在大学能门门考一百分的,不见得能胜任此种职业。这种关于能力培养的教育恰恰是教育的最大和最高标准。可惜,眼下的应试教育并非以此为目标,白白浪费了许多教育资源,不知道让多少青春年华付之东流了,最后绝大部分学子成了不能创新的“知识”分子。
朱佳是个例外。
所以她能开心理咨询所,而且有了威望,开得下去,越开越火,不简单。
也正因为这样,她获得了许多秘密,那些别人内心深处的秘密。
这要把它们写下来,岂不是好看得不得了吗?
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就是写人的,写人的行为和支配行为的思想。
偏偏朱佳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许多人主动来找她,敞开心扉向她吐露心声,不是一个两个,是一大堆人,这还了得,哪个作家有这么好的条件?只有她有。
她非成作家不可!坦露真言——处处把自己摆进去,绝对平等
这本书不是小说,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是:一纪实;二抒情;三升华为哲理。这三条朱佳都遵循了,而且很到位。她是散文高手。
朱佳赶上了好日子,可以无障碍地写自己,甚至写自己感情深处的秘密,于是,她的散文就是实的,一点也不虚,一点也不假,一点也不做作,一点也不矫情。
因此,朱佳散文的长处是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因为她触到了对方的内心。其实,人都有共性,许多内心的感受是相同的、相通的。她写自己的内心,实际也写到了许多人,包括你我的内心。看着,看着,自己不禁大吃一惊,呀,这不是我自己的想法吗,怎么如此一样啊,如此相像啊,只是自己从不敢说,从不敢写,不能启齿,不能公之于众。而她,朱佳,却写了出来,感觉真是太妙了,太绝了。
这是一种亲切。真是应了那句话,亲切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如此平等,写者和读者之间的平等,是朱佳文章了不起的地方。唯有将心比心才是赢得读者叫好的真谛。
朱佳提供的是思考方法,是路数,是思维模式,而不是具体的指导。她用的是科学的知识,用人类智慧的结晶去启迪那些迷途者。她是智者,一个高尚的智者。
而且,朱佳永远是平等的朋友,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丰富的科学知识去和你交流,没有说教,没有居高临下,让你去和她一起分担,一起共思,一起前行,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光光明明。
那么,就让我的“读感”权当作“序”吧!
2014年9月21日
《女心理咨询师的日记(自我治愈心理学)》是一本女心理咨询师的手记,记载了作者朱佳在从业十年间所接手的部分案例以及自身在心理咨询中的意识初萌、逐渐成长以及体悟,将百味人生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一线的咨询工作中,她积累了大量资料、经验、知识、思考和成功的案例,涉及爱情,涉及美和丑,涉及婚姻,涉及性萌醒,等等。内容极为丰富,由质到量都有很可观的积淀。在这些故事里,读者能看到的,不仅有她、他、她们和他们的影子,还有自己的影子。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我无意开脱,人性总是软弱的,道德总是孱弱的,但人们理当,也必将,承担自己的作为。”基于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本书所涉案例,均对咨询者和相关人的姓名、个人信息、身份背景做了不影响内容的适度修改。
你想零距离“窥视”心理咨询师的内心吗?你想听听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故事吗?你想了解心理咨询师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吗?朱佳,拥有十二年心理咨询经验,情感更细腻的女心理咨询师,专注于隐秘、难以启口的咨询话题,横渡时光,自我开放,记录自身心底最深处的情感。打开这本《女心理咨询师的日记(自我治愈心理学)》,这里有你想知道的秘密,这里有自我治愈的对策,你想知道的问题,都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