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集(全译本)(精)》由威廉·莎士比亚著,莎士比亚能够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将人的内心世界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其高超的写作手法令人叹服。尤其是在《麦克白》这幕悲剧中,极好地体现了莎士比亚这种高超的写作手法。莎士比亚主要是对人物内心的情感、心理活动以及思想意识等展开描写,而这一切用堆砌概念的陈述性语言是难以表达清楚的。莎士比亚却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借用了诗的意象将人物的情感意识转化为心中惊心动魄的画面。这样高超的表现手法让观众和读者从音调的起伏、节奏的急缓中来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莎士比亚能够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现给读者五彩斑斓的现实世界。
《莎士比亚戏剧集(全译本)(精)》由威廉·莎士比亚著,方块字编委会主编。莎士比亚是“英国戏剧之父”,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
莎士比亚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莎士比亚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在统一与矛盾的变化之中,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第一场雅典。忒修斯宫中
【忒修斯、希波吕忒、菲劳斯特莱特及其他人等上。
忒修斯 美丽的希波吕忒,现在我们的婚期已快要临近了,再过四天幸福的日子,新月便将出来。但是,唉!这个旧的月亮消逝得多么慢,她耽延了我的希望,像一个老而不死的后母或寡妇,尽是消耗着年轻人的财产。
希波吕忒 四个白昼很快地便将成为黑夜,四个黑夜很快地可以在梦中消度过去,那时月亮便将像新弯的银弓一样,在天上临视我们的良宵。
忒修斯 去,菲劳斯特莱特,激起雅典青年们的欢笑的心情,唤醒活泼泼的快乐精神,把忧愁驱到坟墓里去:那个脸色惨白的家伙,是不应该让他参加在我们的结婚行列中的。(菲劳斯特莱特下)希波吕忒,我用我的剑向你求婚,用威力的侵凌赢得了你的芳心;但这次我要换一个调子,我将用豪华、夸耀和狂欢来举行我们的婚礼。
【伊吉斯、其女赫米娅、拉山德、狄米特律斯上。
伊吉斯 威名远播的忒修斯公爵,祝您幸福!
忒修斯 谢谢你,善良的伊吉斯。你有什么事情?
伊吉斯 我怀着满心的气恼,来控诉我的孩子,我的女儿赫米娅。走上前来,狄米特律斯。殿下,这个人是我答应叫他娶她的。走上前来,拉山德。殿下,这个人引诱坏了我的孩子。你,你,拉山德,你写诗句给我的孩子,和她交换着爱情的纪念物;在月夜她的窗前你用做作的声调歌唱着假作多情的诗篇;你用头发编成的手镯、戒指,虚华的饰物,琐碎的玩具、花束、糖果,这些可以强烈地骗诱一个稚嫩的少女之心的信使来偷得她的痴情;你用诡计盗取了她的心,煽惑她使她对我的顺从变成倔强的顽抗。殿下,假如她现在当着您的面仍旧不肯嫁给狄米特律斯,我就要要求雅典自古相传的权利,因为她是我的女儿,我可以随意处置她;按照我们的法律,她要是不嫁给这位绅士,便应当立即处死。
忒修斯 你有什么话说,赫米娅?当心一点吧,美貌的女郎!你的父亲对于你应当是一尊神明:你的美貌是他给予你的,你就像他在软蜡上按下的钤记,他可以保全你,也可以毁灭你。狄米特律斯是一个很好的绅士呢。
赫米娅 拉山德也很好啊。
忒修斯 以他的本身而论当然不用说;但要是做你的丈夫,他不能得到你父亲的同意,就比起来差一筹了。
赫米娅 我真希望我的父亲和我同样看法。
忒修斯 实在还是应该你依从你父亲的眼光才对。
赫米娅 请殿下宽恕我!我不知道什么一种力量使我如此大胆,也不知道在这里披诉我的心思将会怎样影响到我的美名;但是我要敬问殿下,要是我拒绝嫁给狄米特律斯,就会有什么最恶的命运临到我的头上?
忒修斯 不是受死刑,便是永远和男人隔绝。因此,美丽的赫米娅,仔细问一问你自己的心愿吧!考虑一下你的青春,好好地估量一下你血脉中的搏动;倘然不肯服从你父亲的选择,想想看能不能披上尼姑的道服,终生幽闭在阴沉的庵院中,向着凄凉寂寞的明月唱着黯淡的圣歌,做一个孤寂的修道女了此一生?她们能这样抑制了热情,到老保持处女的贞洁,自然应当格外受到上天的眷宠;但是结婚的女子如同被采下炼制过的玫瑰,香气留存不散,比之孤独地自开自谢,奄然朽腐的花儿,以尘俗的眼光看来,总是要幸福得多了。
赫米娅 就让我这样自开自谢吧,殿下,我也不愿意把我的贞操奉献给我的心所不服的人。
忒修斯 回去仔细考虑一下。等到新月初生的时候——我和我的爱人缔结永久婚约的那天——你便当决定,倘不是因为违抗你父亲的意志而准备一死,便是听从他而嫁给狄米特律斯;否则就得在狄安娜的神坛前立誓严守戒律,终生不嫁。
狄米特律斯 悔悟吧,可爱的赫米娅!拉山德,放弃你那无益的要求,不要再跟我的确定的权利抗争了吧!
拉山德 你已经得到她父亲的爱,狄米特律斯,让我保有着赫米娅的爱吧;你去跟她的父亲结婚好了。
伊吉斯 无礼的拉山德!一点不错,我欢喜他,我愿意把属于我所有的给他;她是我的,我要把我在她身上的一切权利都授给狄米特律斯。P5-7
于世界文学史中,足以笼罩一世,凌越千古,卓然为词坛之宗匠,诗人之冠冕者,其唯希腊之荷马,意大利之但丁,英之莎士比亚,德之歌德乎。此四子者,各于其不同之时代及环境中,发为不朽之歌声。然荷马史诗中之英雄,既与吾人之现实生活相去过远:但丁之天堂地狱,复与近代思想诸多抵牾;歌德去吾人较近,彼实为近代精神之卓越的代表。然以超脱时空限制一点而论,则莎士比亚之成就,实远在三子之上。盖莎翁笔下之人物,虽多为古代之贵族阶级,然彼所发掘者,实为古今中外贵贱贫富人人所同具之人性。故虽经三百余年以后,不仅其书为全世界文学之士所耽读,其剧本且在各国舞台与银幕上历久搬演而弗衰,盖由其作品中具有永久性与普遍性,故能深入人心如此耳。
中国读者闻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尝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然无存,甚且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篇,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廿四年春,得前辈詹文浒先生之鼓励,始着手为翻译全集之尝试。越年战事发生,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及诸家注释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悉数毁于炮火,仓促中唯携出牛津版全集一册,及译稿数本而已,厥后转辗流徙,为生活而奔波,更无暇晷,以续未竟之志。及三十一年春,目睹世变日亟,闭户家居,摈绝外务,始得专心一志,致力译事。虽贫穷疾病,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管不辍。凡前后历十年而全稿完成(案译者撰此文时,原拟在半年后可以译竟。讵意体力不支,厥功未竟,而因病重辍笔),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精力,殆已尽注于兹矣。
余译此书之总之,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遏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三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然才力所限,未能尽符思想,乡居僻陋,既无参考之书籍,又鲜质疑之师友。谬误之处,自知不免。所望海内学人,惠予纠正,幸甚幸甚!
原文全集在编次方面,不甚恰当,兹特依据各剧性质,分为“喜剧”“悲剧”“杂剧”“史剧”四辑,每辑各自成一系统。读者循是以求,不难获见莎翁作品之全貌。昔卡莱尔尝云,“吾人宁失百印度,不愿失一莎士比亚。”夫莎士比亚为世界的诗人,固非一国所独占;倘因此集之出版,使此大诗人之作品,得以普及中国读者之间,则译者之劳力,庶几不为虚掷矣。知我罪我,唯在读者。
(1944年4月,朱生豪为《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三卷所作的序言)
朱生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