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舞动的青春(6年西凤丝绸之路杯青年散文大赛作品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夏泽民,王延安主编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夏泽民、王延安主编的《舞动的青春(6年西凤丝绸之路杯青年散文大赛作品集)》收录的作品中,有西安本地作者深情描写西安的《羊肉泡馍恒久远》《漫步文艺路》,有在外地读书的大学生从游子角度书写西安城墙的《城墙纪行》;有写济南芙蓉街的《芙蓉街里的春天》,有记录自己远赴湘鄂交界羊楼洞足迹的《一座庄园的优雅倾诉》,有回忆书写自己在江南民居的天井中成长历程的《天井,记忆中的一抹蓝天》;而《西雅图的西安小吃店》则是一名远赴美国西雅图读书的留学生,描述自己在大洋彼岸吃到的带着乡愁的凉皮和肉夹馍……参赛作品里,有城市角落的细节,有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生活,有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深远思考;字里行间,有身边,也有远方,有对过往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作品中浓郁的青春气息,恰如一篇参赛作品的题目《我们离苍老那么远》。

内容推荐

夏泽民、王延安主编的《舞动的青春(6年西凤丝绸之路杯青年散文大赛作品集)》由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和西安智德通集团在2016年共同主办的第二届“6年西凤·丝绸之路杯”青年散文大赛作品合集。共收入一百多篇题材各异、风格多样的散文作品。参赛作者来自全国各地,以及远赴重洋的留学人员、有在校学生,也有年轻的公务员、军人、职员。作品中有对乡村的怀想,有城市角落的细节,有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生活,有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深远思考,字里行间,有身边,也有远方,有对过往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带有浓郁的青春气息。

目录

天井,记忆中的一抹蓝天

八楼的麦子

一座庄园的优雅倾诉

我们离苍老那么远

幸福在哪里

吃青岁月

一棵青杨树

漫步文艺路

羊肉泡馍恒久远

西雅图的西安小吃店

边防的美食

城墙纪行

芙蓉街里的春天

海那边的牛肉面

酸枣树

黎坪,黎坪

穿衣

躲进光阴罅隙的柳编

仙人刺

畅游泸灞生态区

两棵柿树

小巷里燃起一盏灯

一个文学青年

杯宽日月长

远逝的老村

一篮夏天

钩沉老报纸

也走灵官峡

多年离家已成客

笑着流泪

寒窑随想

父亲不容易

薛家寨的车前子

一座城市的时光穿越

仔姜鸭

河西走廊的风

去意大利卖凉皮

石鼓山游记

漫步在梁家河的村道上

观荷

一池痴水

哈密,永难割舍的记忆

初心之路

我爸

蟋蟀的歌声

老房子

俺娘

暮歌人

不再重来

一川野草燃金蛇

访吴宓

母亲的布鞋

家的滋味

与美好的意外邂逅

最后一座麦草垛

佛坪老城

万般风情一碗面

夏日清凉风

婉约团扇

登山人

老柿树

做人如酒

吹笛人

西安味道

抓不住的时间

老岁月已售罄

拐窑和窑窑

我把人生比四季

长假七音符

求缺的毛笔

麦田上的星空

读信的感觉像春天

云中歌

一碗素面

舅舅的那一碗白米饭

乡味是一瓮醋

冷面搓搓

菜园纪事

定边的秋天

风雨老墙

大伯天赐

开学报名

写给外婆

古镇棣花

城墙记忆

万物生长

富平柿事

遥忆向阳花

试读章节

2016年5月9日

天井,记忆中的一抹蓝天

◎江兴旺

天井是江南农村一种特有的房屋格局。记忆中,家乡曾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一股建房热,大部分古老建筑被拆除。近些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仅存的几座也被拆除殆尽了。

与北方四合院的布局相比,南方住房的天井则显得玲珑别致,面积约两张长桌大小,四面屋顶向中央倾斜,阳光和雨水散人其中。周围铺以青石条,其中留有阴沟与室外的排水道连接。从室内向上看去,可见一抹蓝天。

南方天井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农民建筑师的最高智慧,也寄寓着乡民对富裕生活的朴素向往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原始尊重。首先,“天井”的巧妙设计可使屋脊的雨水不流向室外,取吉名日“四水到堂”或“四水归明堂”,以示财不外流;其次,晴天时,天井的露天部分可使和煦的阳光直射厅堂,既可使厅堂光亮充足,室内潮湿的空气得以干燥,又能延长室内木结构梁柱的自然寿命。雨天时,雨帘披挂,银珠纷洒,别有一番洞天;再次,天井是孩提时代的游戏场。在夏日晴朗的夜晚,孩子们围坐在天井旁,一边乘凉,听着父母讲故事,一边卧观星空。这大概就是西晋文学家陆机所描述的“侧间阴沟涌,卧观天井悬”的意境了。

儿时,我家的厅堂中间就有这样一个天井。天井约五米长、三米宽,井边和井底铺以一人长的青石板。无论晴天或者下雨,天井都闪烁着古色古香的神秘。每到烧饭时间,饭菜的香味从天井弥散,向邻居致以温馨的问候,也惹得孩童们四处串门,因而它成了联系邻里感情的纽带。

在天井周围的石缝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这些植物利用短暂的日光,顽强地从石缝中钻出,并抓住一切依附物,在斑驳的砖块上显现其勃勃生机。

天井常年有水。因南方多雨,水无腐臭之忧。水沿槽积聚,清澈见底。槽内可养鱼鳖鳝鳅,也可养田螺。天井中央可摆花木,也可置水缸。鱼鳖鳝鳅等小动物既可清洁水质,也可使人养情怡性;花草树木既可使室内充满生机,也可怡人眼目;缸内雨水既可浇灌花草或洗刷卫生,又可养鱼养虾,紧急情况下还可用来扑灭燃火,可谓一专多用。

最喜欢的莫过于夏日雨天了。急骤或舒缓的雨水从高高的屋檐落下,一如幅幅透明的绸缎或串串晶莹的珍珠,在光亮油滑的青石板上铺开或飞溅。叮咚的水声清脆悦耳,似大珠小珠落在古筝的丝弦上,述说着那绵长而悠久的古屋和祖辈的历史。置身之中,如野外一片荷塘,醉入梦境。

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每每回家探亲,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心里总是很高兴,但高兴之余,心里还是有些许惆怅。在我的眼前,到处是水泥梁柱、瓷砖铁栏,我再也寻不见古朴的青砖黛瓦、流檐翘角了,我再也听不见那雨打青石条的叮咚声,我再也看不见穿过天井的那一抹蓝天了,我再也闻不见天井草木的芬芳了……在家乡,我行走在浑身透着现代化气息的居民楼中,却迷失了通往老宅的那条小径,我再也寻不见那古朴怡人的天井了。

2016年5月10日

八楼的麦子

◎梁培静

一直羡慕一楼的住户,有个小院子,有小块土地,想种点啥就种点啥。我家在八楼,只能望地而兴叹。

只能在花盆里养花了。在阳台上,我养了七八盆花。每天下班后,我都给花浇浇水、松松土,侍弄一番。有一盆居然长出了一株麦子。起初,我还以为是棵草,没在意,因为那个花盆是闲置的,打算以后移栽花木用。

没想到,这棵草越长越高,竟然结出了麦穗,赫然向我证明了它的身份。全家围着它啧啧称奇。儿子说,我一直以为是韭菜,经常给它浇水呢。

蓦然想起,这土是回乡下老家时,从自家地里挖来的。因为家乡的土质好,适合养花。

每天下班回家,我都围着这株麦子审视一番,看着它一天天拔节,麦穗一天天变大,心里生出小小的欢喜。

我相信,这株麦子和我一定是有缘分的。当它还是一粒种子时,隐身于家乡的泥土里,就在静静地等我到来。于是,我去了。它卧在一撮土里,随我坐汽车,转火车,几经辗转,千里迢迢来到了这个城市,安下家来,然后努力发芽,生根,破土而出,终于与我面对面。

我还相信,这株麦子是肩负着使命来的,是专门来提醒我不要忘记那片土地的。这株麦子,总是让我一眼就能望见故乡。

还在乡下时,这个季节,我喜欢在麦地里的田埂上走。麦田如一匹绿缎子,在眼前铺展开来,伸向远方。徜徉在麦子的海里,心也会被染绿的。

P1-3

序言

青春的力量

屈胜文

继2015年成功举办第一届青年散文大赛之后,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和西安智德通集团2016年再次联合举办第二届青年散文大赛,用文字为古城增添一点青春的气息。

青年散文大赛的关键词是“青年”,是用年轻人一般初出茅庐的新鲜目光去观察描述和解读这个世界,书写主题鲜明、感染力强、生动鲜活、文字优美能反映我们这个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的散文。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所写的:少年人如朝阳、如乳虎、如侠、如酒、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

本次大赛收到近五千篇题材各异、风格多样的散文作品,参赛作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中有在校大学生,也有年轻的公务员、军人、职员。参赛作品中,有本地作者深情描写西安的《羊肉泡馍恒久远》《漫步文艺路》,有在外地读书的大学生从游子角度书写西安城墙的《城墙纪行》;有写济南芙蓉街的《芙蓉街里的春天》,有记录自己远赴湘鄂交界羊楼洞足迹的《一座庄园的优雅倾诉》,有回忆书写自己在江南民居的天井中成长历程的《天井,记忆中的一抹蓝天》;而《西雅图的西安小吃店》则是一名远赴美国西雅图读书的留学生,描述自己在大洋彼岸吃到的带着乡愁的凉皮和肉夹馍……参赛作品里,有城市角落的细节,有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生活,有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深远思考;字里行间,有身边,也有远方,有对过往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作品中浓郁的青春气息,恰如一篇参赛作品的题目《我们离苍老那么远》。

为进一步引导青年散文作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生活创作精品,在征文过程中,主办方还组织青年散文作家前往延安梁家河、铜川照金革命根据地、宝鸡西凤酒发源地和商洛棣花古镇采风。对此,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王宗仁先生赞誉说:“此举走到了全国的前头,这种引导散文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做法,非常值得在全国各类散文赛事中推广!”

西安晚报向来以注重文化品位为读者和业界所称道,晚报人更是有一种文化情怀和文学情怀,西安晚报的副刊始终和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在《西安晚报》上发表第一篇作品,是陈忠实、贾平凹等许多陕西著名作家走上文学之路的第一步,西安晚报副刊更因此得到“文化的名片,作家的摇篮”的美称。2016年,《西安晚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推出了文学副刊类专刊《悦读周刊》,为读者提供了许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在读者和文学界收到了热烈的反响,表现出《西安晚报》的魄力以及对当下文化发展的洞察力。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八十周年,对于长征,我们似乎已经十分熟悉,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小学课本到无数文艺作品,都一遍遍向一代代人讲述着长征的故事: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八十年后,也许我们更应该重温这样一次艰苦惨烈长途跋涉的精神内核——那是一次为了信仰的远行。八十年过去了,我们欣慰地看到,长征精神仍在我们身边。在这次征文的来稿中,在青年作者的笔下,他们有的远离父母身边负笈游学,有的到偏远农村扶贫,有的到山区小学支教……支撑这些远行的信仰和支撑八十年前长征战士的并无区别——更好的国家,更幸福的生活。在新世纪的长征路上,《西安晚报》仍将坚守对文化品位的追求和自己的风格,引导青年作者深入生活、创作精品,用文学全面展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

(作者系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