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石油师师长张复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石油师师长张复振编写组编的《石油师师长张复振》介绍:张复振同志,山东观城(今山东省莘县阎庄)人,1907年生,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终年61岁。生前为石油工业部运输公司党委书记、经理。

张复振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深受广大石油职工的爱戴,为了追念他的业绩,学习他的崇高革命精神,特立此碑,以资纪念。

内容推荐

石油师师长张复振编写组编的《石油师师长张复振》记述了石油师师长张复振一生为党、为人民、为石油工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英雄业绩。本书对广大石油职工及干部是一本非常好的政治思想教育文本。

目录

青少年篇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

 四年的小学生活

 走出去闯荡世界

军旅篇

第二章 北伐勇士

第三章 追求真理

 初识共产党

 亲历“西安事变”

第四章 杀敌英雄

 奔赴抗日前线

 秘密入党

 重返前线

第五章 转战中条山

 “三·二九”战役

 “六·六”战役

 “四·一七”战役

第六章 坚守河防阵地

 与日寇对垒

 创建怒吼剧团

 四棵树突围

第七章 率部回归

 艰险而光荣的地下斗争工作

 黎明前的曙光

 正义之举

 回到解放区

第八章 参加自卫反击战

 上党战役

 平汉线战役

 参加指挥白晋战役荣兼邯郸警备司令员

第九章 继任师长

 辉县之战

 继任17师师长

 献给“新38军”的一份新礼物

 康家战斗

 豫北战役

 又见老军长

第十章 挺进豫西

 强渡黄河

 窑底寨战斗

 稠桑垣阻击战

第十一章 创建陕南根据地

 初识商洛

 艰难的陕南斗争

 智斗“老毛海”

 龙王庙河整风

 飞越瓦穴子

 黑烟障突围

 宛西战役

 新式整军

 房(县)竹(溪)战役

 擂鼓台战斗

第十二章 解放陕南

 任57师师长

 白(河)利(平利)战斗

 关垭子战斗

 女娲山战斗

 安康外围战

 蜀河口休整

 欢庆共和国诞生盛典

 解放全陕南

第十三章 巩固民主政权

 肃清残匪

 勇做生产突击队

 保家卫国

石油篇

第十四章 石油师长的新使命

 石油工业的召唤

 艰难的转折

 文化大进军

 开展技术业务大练兵

 奔赴石油工业第一线

第十五章 亲临原油东运第一线

 初识玉门油矿

 原油东运准备工作

 严峻的考验

 兼任运输处长

第十六章 首任玉门市长

 玉门人民的心愿

 玉门油矿的市建方针

 玉门油矿新面貌

第十七章 挺进柴达木

 开辟运输新路线

 建站修路保运输

 千方百计提高运量

 努力改进车辆技术状况

第十八章 千里运输线上的总指挥

 运输主力四上新疆

 知人善任不负使命

 大搞车辆回程利装

 支援地方运输

第十九章 奋勇破“三关”

 艰难的运输任务

 整顿车况齐上阵

 吃干榨尽搞修旧

 大搞农业渡饥荒

第二十章 支援东部新油田

 建设过硬的职工队伍

 东迁南调保证运输

 探索运输管理的新方法

 表彰先进树正气

第二十一章 精心培育汽车修配厂

 探索柴油车修理新技术

 自制设备攻关补缺

 修制并举闯难关

 以制为主求发展

第二十二章 运输大本营的奠基人

 运输基地的选择

 白手起家搞建设

 朴素高效的办公室

 水电供应靠自己

 简陋实用的家属住宅

 蓬勃发展的文教卫生工作

 一业为主多业并举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建立稳定的农副业生产基地

第二十三章 风范长存

 “文革”蒙难

 深切的怀念

 公正的评价

怀念篇

 高原、戈壁千里运输线

 虽死犹生风范永存

 历史不会忘记

 冰山消

 怀念老师长张复振

 缅怀复振

 师长与我们同甘共苦

 师长如慈父

 严于律己平易近人

 师长教我打日寇

 我的领路人——张复振

 怀念老师长

 石油运输线上的一座丰碑

 回忆敬爱的老领导张复振同志

 “爱兵如子”的张复振

 永记师长关爱

 目睹老首长两件事

 张复振同志关心财务工作二、三事

 师长教我学文化

 师长和战士心连心

 不忘老师长的深情厚意

 支持技术干部工作关心技术干部生活

 在张经理身边工作的日子

 我给师长当警卫

 怀念父亲

 爷爷的价值观

 大哥!我们永远怀念您

 爷爷要我干出个样子来

 张复振生平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走出去闯荡世界

1924年5月,张复振在家人的包办下,与本村一位姑娘结了婚。这完全是一桩包办婚姻。张复振的爷爷为了笼住他,不让他跑出去“瞎闯”,托人在村子里为张复振物色了一个对象。姑娘家听说是张复振就满口答应。但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当爷爷把此事告诉张复振本人时,他却表示坚决反对,这绝不是嫌弃姑娘,他是心系着出去闯荡世界,祸福难测,怕连累了人家。然而,张复振是“扳”不过长辈们的。哥哥姐姐成婚、出嫁,也不同样是爷爷、父母做主的么?张复振无奈地走进了阎庄传统的洞房。

张复振要出去放飞的理想,没因这桩婚事拴住他的双腿。这一年腊月,他亲眼看到同村外出当兵的人回来后的那种神气,给他以很大的刺激。以前,同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同样在村里受压迫受剥削、遭到有钱有势人的侮辱和白眼。可是如今,人家变了,一切都变了,不但给他家里带回了许多东西,而且,本村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再不敢欺负他的家人了,这种扬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的事,对张复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他下决心跑出去闯荡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真正促使张复振下定决心出去闯荡世界的是他第一个孩子的出世。

1925年初,张复振婚后的第一个孩子呱呱落地,孩子的第一声啼哭给了张复振爷爷、父母带来了喜悦,却在张复振心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初为人父的张复振看到刚刚出世的孩子,心中既高兴又担忧,他自问这孩子将来的命运如何?也像我这样整天守在这穷地方忍饥挨饿,受人欺负、重蹈我之覆辙么?不要说孝敬老人,恐怕就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过得好一些,这就是张复振当时抛家舍业,欲跑出去闯世界、求生存、求发展的动机和出发点。

这年夏天,张复振的情绪已低落到了最低点。特别是孩子及家庭琐事不停地缠绕着他本已烦躁不安的心绪,有点小事就大动肝火,常与家人争执甚至大吵起来。一天,爷爷和张复振正在地里锄草,看到遍野绿油油的玉米棒子壮而浓密,在微风的摇曳下,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爷爷情不自禁,喜从中来。一会儿跟他说起棒子扬花除草的事,一会儿又说起今年红薯可能因为玉米的好收成而受影响。张复振早已不愿听这些唠叨了,在他的脑子里,想的全是什么出去当兵闯世界的事,但由于爷爷、父母的一贯反对,他心中酝酿了许久的话语,再不敢表白,因为每一次的请求,哪怕是提出来一起商量,都遭到爷爷最严厉的反对和咒骂。张复振是个孝子,他哪敢再惹爷爷生气。然而,今天庄稼地里的爷爷却和往常不一样,平日里冷峻威严的他,看到丰收的景象,兴致极高。张复振感觉说话的时机已成熟,他怯生生地开口又跟爷爷说起了出去的事。没想到,爷爷在刹那间,又变成了另一个人,结果,爷爷在棒子地里大动肝火,竞大喊了起来:“你走吧,我从此没有了你这个不忠不孝的孙子!”。“走就走!”

张复振撂下锄头,真的走了,爷爷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气头话,竟让孙子真的离开了家乡。当他悔悟到这句话的分量,再回头寻望张复振时,他已离开了玉米地,早不见了人影儿。

张复振离开阎庄时,太阳西沉,已是黄昏。从阎庄向东南不到15公里,就到了金堤河。金堤河是中国母亲河——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河南省滑县、濮阳及山东莘县、阳谷县、台前县张庄,又并人黄河,全长158公里。很早以前,张复振就听说过,冯玉祥的部队就驻扎在鲁豫交界的金堤河岸边。只要沿着金堤河岸向西,就可找到冯玉祥的部队。张复振顿住脚步,一种酸楚和热血一起涌上心头。长这么大,还从没有远离过故土,今天真的踏出了这一步,却感觉心里沉甸甸的。张复振猛然一回头,原来是满山遍野的青绿,现在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他下意识地走到河边,洗去刚才锄地时粘在手上脸上的泥土,感到自己清晰了许多。他沿着金堤河向西大踏步的走去。

张复振沿着金堤河向西行进并没有找到冯玉祥的部队,然而他却在金堤河的下游、河南与山东接壤处,终于找到了冯玉祥的部队。那时,冯玉祥的部队正在这里休整、训练。一身憨厚的张复振向部队长官说明了来意,人家一瞧,只见他粗布烂衫裹不住的肌肤之下,透着一股“倔”劲以及从衣服缝里渗透出的青春活力,分明是块当兵的料。长官问他会点什么,张复振不吭不响地耍了两把原来在村子里学的几招大刀,就这样,他真的成了冯玉祥部队的一名士兵。这年秋天,张复振随部队来到北京南苑接受军训。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7年的军旅生活。P5-7

序言

张复振同志,山东观城(今山东省莘县阎庄)人,1907年生,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终年61岁。生前为石油工业部运输公司党委书记、经理。

张复振同志1932年从戎救国,服役于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西北军之第38军,历任连、营、团长,曾随部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双十二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复振同志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官兵,在保定、娘子关、雪花山、中条山一带坚持抗战,在晋东南参加反扫荡及配合八路军百团大战等战役,身先士卒,机智指挥,屡建战功。

1945年7月17日,遵照我党中央指示,复振同志率所部回到人民军队大家庭,毛泽东、朱德同志曾致电慰勉,并任命复振同志为西北民主联军17师师长。

解放战争开始,在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领导下,复振同志率部转战上党、平汉、白晋、豫北等地,,为保卫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英勇战斗。1947年我军转入战略反攻,复振同志在陈赓同志的指挥下,随民主联军38军从茅津渡强渡黄河,挥师豫西,继而进军鄂豫陕边区,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豫西、鄂西、陕西广大地区,威胁巴蜀、关中,迫使敌军分兵把守,对策应刘邓大军进占大别山回师中原,配合我军保卫延安,夺取淮海决战的胜利,克尽偏师之功。

1949年,复振同志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57师,进驻汉中,剿匪反霸、帮助地方建设政权,安定社会秩序。

1952年奉中央军委命令,5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复振同志仍任师长,并兼任玉门矿务局副局长、玉门市市长,组建石油工业部运输公司负责原油东运。培养了一支石油运输野战军队伍,为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复振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深受广大石油职工的爱戴,为了追念他的业绩,学习他的崇高革命精神,特立此碑,以资纪念。

张复振同志永垂不朽。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

(摘自张复振纪念碑碑文)

后记

《石油师师长张复振》一书,是在原石油部常务副部长张文彬、原石油部副部长李敬同志的关心和安排下,由华北石油管理局原常务副局长咸雪峰同志的具体组织,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而完成的。

2001年5月23日,咸雪峰同志前往北京听取张文彬、李敬二同志的指示,并带回他们关于编写《石油师师长张复振》一书的书面意见,经向有关同志传达后,即筹备成立了编写小组。人员基本到位后,明确地提出了本书的编写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广泛收集资料、认真分析整理的基础上,以简明的文字,通畅的语言,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张复振同志各个历史时期的活动和精神风貌,对后人有所启发和激励。为此,要编写组的同志,本着对党、对组织、对张复振同志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工作。所用材料要有根据、有出处,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验证。同时,编写工作要紧紧扣住张复振同志各个时期的工作、思想活动这个主题,做到重点突出,文字清新有可读性。

原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同志在其回忆录中,以“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为石油事业呕心沥血”18个字对张复振同志的一生作了精辟的概括和高度的评价,这成为我们编写本书的主线。张复振同志经历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历史时期。他由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逐渐成长为人良军队里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员和石油企业的领导。他经历过许多艰辛和坎坷,能在困境中奋进,百折不挠,勇于献身,因而,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人们所称颂、所敬仰、所怀念。张复振同志是在“文革”中惟一被迫害致死的石油师的领导人,也是全国石油系统得到“最早平反”的一位受害者,还是原石油部迄今为止三位得到树碑纪念的领导之一。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张复振同志的一生,真实地反映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建设、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是我们在本书编写中所追求的目标。

本书整个编写工作大体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主要是枳极广泛收集资料。为此,咸雪峰同志在全面安排部署编写工作的同时,先后到北京、兰州、东营、大港和海洋公司等地组织座谈,征集资料,得到了许多老同志的热情支持。到2002年4月止,共收到怀念文章和资料50余篇。秦文彩、李敬同志写了怀念文章,焦力人、薛仁宗同志题了词;张复振的夫人田淑真同志自始至终,关心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并对文稿进行认真审阅,提出了宝贵意见;甘肃平凉军分区原副司令员年过八旬的赵守杰同志带病写出了近七万字的材料;四川石油管理局原副局长董金璧、新疆石油管理局原副局长李保孚、原胜利油田副局长王瑞龙,胜利油田的李应时等同志,都是年逾七十的老人,他们怀着对张复振同志的深厚感情,先后写来了几万字的材料;中原石油管理局原副局长胡振民同志专程送来了张复振同志原籍县志;玉门石油管理局史志办公室,寄来了张复振任玉门市长时期的宝贵历史资料。编写组的其他成员还先后到河北、河南、湖北、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进行实地采访,翻阅档案二百多卷,摘录资料十多万字,给编写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素材。

第二阶段是在对各阶段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按青少年篇、军旅篇、石油篇和怀念篇四大部分章节的要求,由编写组的成员按各自分工进行编写,同志们放弃节假日,全身心投入工作,分别于2002年元月底和3月下旬,拿出了第一稿共27万多字,经集体讨论,对初稿进行修改。

第三阶段是进行总纂,对书稿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再次进行订正。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修改。6月17日总纂完成,送张文彬、李敬同志审定。同时送张复振夫人田淑真同志和赵守杰司令员征求了意见。李敬同志详细审阅、修改了送审稿后,对本书作了肯定,并给编写组写了信;赵守杰同志对本书军旅篇审阅后,进行了认真修改、补充。

第四阶段在送审稿返回后,根据审定意见,进行再次修改和补充,并对所收集到有关历史照片进行整理和筛选。于2002年7月10日,正式交付出版社。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华北石油管理局、新疆石油运输公司以及江汉、玉门、大港、胜利、河南、中原、长庆等油田有关单位和江汉石油四机厂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华北油田不仅在用人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而且为本书召开座谈会及其审稿、统稿等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此,谨向以上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还要对提供材料的任炳先、刘学智、董建国、禹富连、郭学端、童继武、王颖民、刘宝贤、乔富强、黄多斋、王廷长、陈明廉、许克宁、杨成年、彭德湘、张国春、马志军、罗如暹等同志表示感谢。

编写《石油师师长张复振》一书,我们面临许多困难,主要是时间跨度长,历史资料比较少,张复振同志离开我们已经34年了,熟悉和了解他的同志,有的年事已高,对当时的情况记忆不全;有的同志对一些事情虽有印象,但所写材料过于简略,或与事实稍有出入,这给我们的编写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很难做到完全详尽和准确,加之我们水平有限,粗疏、遗漏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多加批评指正。

《石油师师长张复振》编写组

2002年6月28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