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孔子著李丽薇编著孙建军主编的《论语(精)/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文化等学说的很重要的资料。“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不能忽视的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论语》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 书名 | 论语(精)/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春秋)孔子 |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孔子著李丽薇编著孙建军主编的《论语(精)/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文化等学说的很重要的资料。“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不能忽视的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论语》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内容推荐 孔子著李丽薇编著孙建军主编的《论语(精)/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是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试读章节 【原文】 有子①日:“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③者,鲜④矣;不好犹 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⑦生。孝弟世 者,其为仁之本⑧与!”【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论语》 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 “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 著述。 ②孝弟:孝,在奴隶社会时期被认定的子女对待父 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相同,即弟弟 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 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③犯上:犯,冒犯、违反。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少的意思。《论语》中的“鲜”字都是此用 法。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 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中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 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基础。 ⑦道:此处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 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的范畴,也是伦 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 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 即做人的根本。【译文】 有若说:“作为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尊敬兄 长,却又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愿意触犯 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要专心致 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 ‘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 尊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评析】 有子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 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 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①,鲜②矣仁。”【注释】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日:“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 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 花言巧语、伪善的样子。 ②鲜:少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样子,这样的人仁德 是不多的。”【评析】 本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 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 做,停留在口头上。【原文】 曾子①日:“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 不信④乎?传不习⑤乎②?”【注释】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人,是孔子的 得意门生,以孝出名。 ②三省:省检查、反省。省,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 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忠:此处指对人尽心竭力。 ④信:诚也。以诚实之谓信。 ⑤传不习: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 习之”的“刁”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此处指复 习。【译文】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 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 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吗?”【评析】 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 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P3-6 序言 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境内),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孑L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相传他有弟子3000,贤弟子72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可以说是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切”。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书评(媒体评论) 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东汉)王符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