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恩凤是原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团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她是陕西第一位在中南海举办独唱音乐会的歌唱家,曾多次受到周恩来、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鼓励赞誉。从艺60多年来,参加各类演出5000多场次,连续20多个春节主动下基层义演,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尊重。2015年,贠恩凤被中共陕西省委命名为首批“三秦楷模”之一,被中宣部命名为“时代楷模”。
王新民著的这本《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为我们讲述的就是她的艺术人生。
本书是一道大餐,一道精神大餐;是一抹阳光,一抹能驱散灵魂深处雾霾的阳光;更是一轮暖阳,一轮升腾在冬日天际的和美暖阳。
王新民著的这本《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用纪实的笔法,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感情和感人的事例,讲述著名歌唱家贠恩凤从艺60多年来,始终坚持把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人民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用歌声歌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本书配有100余幅图片,为读者全面展现贠恩凤为时代放歌和退休以后仍然坚持深入基层为干部群众义务演出的经历,值得阅读和珍藏。
1940年1月22日,贠恩凤出生在古都西安大差市西三道巷9号,兄弟姐妹8人,贠恩凤排行第七,除了大哥和弟弟外,6个姐妹中,贠恩凤是最小的。贠恩凤出生那一年,祖父在湖北恩施工作,便取恩施的“恩”字,为她取名“恩凤”。其中寓意,或许是盼望孙女成凤,或许是对无数仁人志士正在浴血奋斗的和平盛世的期望。因为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民生艰难。贠恩凤一家,仅靠在省教育厅任职的父亲一人支撑,生活比较清贫,贠恩凤的四姐、五姐因病相继去世。从贠恩凤记事起,她母亲和大姐、三姐就经常给一家被服厂做手工活,以贴补家用。她还记得母亲和姐姐的左手指内第一节处常常是烂的,那是倒线造成的。贠恩凤也先后学会钉纽扣、倒线,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为父母分忧解愁,这一经历使她从小对民生之多艰有所了解,或许这也正是她多年来发自肺腑歌唱《翻身道情》的缘故吧。
1945年9月,贠恩凤人西安市东羊市小学读书,6年小学生活是在愉快中度过的。贠恩凤小时候很瘦弱,学习很好,特别喜欢唱歌,她天赋好,说话声音也清脆,唱歌时能表达出一定的艺术效果。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她的特长,也都喜欢听她唱歌,放学后经常找她给大家唱歌,因此她常常会忘了回家。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了。随着解放,从学习到生活,以及所接触的人和事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切都很新鲜,可谓天翻地覆换了人间。真是歌中所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小恩凤从心底想歌唱新社会和新生活。
60多年前,西三道巷的人们总能听到悦耳的歌声从树上传来,原来是小恩凤在树上唱歌。这给西三道巷的人们带来不少乐趣,那清澈而嘹亮的歌声回荡在街头巷尾,听着听着,有些人还会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有点像电影《天台》里的情形,生活在美妙歌声里的人们每一天都是那么快乐。这个时候,小恩凤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感想:唱歌能使人快乐,并且这种快乐能感染人。
对于小恩凤来说,爬树、拍洋片、打嘎、滚铁环、拍皮球,也能引起她的兴趣,她在这些方面一点不逊色于男孩子。“当时我们拍皮球,看谁能一直拍而球不落地,好家伙,我一直拍,从下午上学来一直拍到上课铃声响了才赶紧停下,跑回教室上课。”贠恩凤说到这里,像个调皮的孩子般笑了。
小恩凤拍皮球的名声没能传出去,但她嘹亮的歌声却越传越远,并且改变了她的人生命运。当时校园内歌声不断,如《解放区的天》《兄妹开荒》《陕北民歌联唱》等,都特别好听。贠恩凤的音乐老师叫原若兰,很喜爱贠恩凤唱歌。西安刚解放不久,原老师就教她唱郑律成的名作《延安颂》和陕北民歌。贪恩凤那时才9岁,但唱起“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还真是好听,有时开口一唱,引得好多老师和同学围观和倾听。贠恩凤记得每次在操场开大会或有什么集体活动,老师们总是亲切地叫她:“恩风,给大家唱一个歌。”贠恩凤是有求必应,每次只要让她唱,她就放声歌唱,慢慢地,竟成了学校的小歌星。
从七八岁起,贠恩凤就两次到南院门的广播电台唱过《红豆词》《可爱的家庭》“问”等歌曲,多次参加学校的各种歌咏比赛并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赞誉。后来,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合唱队,为了配合当时的宣传任务,他们常到一些单位和街头去演出,贠恩凤在演出中既合唱,又兼领唱、独唱,忙得不亦乐乎,被称为“小忙人”。种种迹象表明,老师们为贠恩凤做了不少宣传工作,以至于引起了当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一位名叫丁力的记者注意,并将这个令他印象深刻的小姑娘推荐给了台里的文工团团长余景儒。余景儒问贠恩凤的貌相情况,丁力回答说:长着大眼睛,高鼻梁,嗓子像百灵鸟一样。
转眼到了1951年6月下旬,西安市中小学生歌咏比赛在西一路易俗社剧场举行,贠恩凤所在的东羊市小学演唱了航海写的大联唱《团结起来把账算》。这个齐唱中有4段较长的独唱是贠恩凤唱的,打动了做评委的西北人民广播电台(前身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文工团团长余景儒。听到贠恩凤的歌声,余团长如获至宝,当即拍板让小恩凤到团里工作。他找到小恩凤的老师翁维恒说:“这个娃我们要了,不让她继续考中学了。”
P8-10
一切都是缘
写这本书在两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但两年多来,天时地利人和诸种因缘际合,也就是说各种缘分使我不得不写这本书。
2014年11月1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际,我看到所供职的中共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关于决定在全局系统广泛开展向贠恩凤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时,深感自豪和骄傲。
同日,访交往20多年同一办公楼办公的孙聪兄,谈其令堂大人歌唱家贠恩凤的动人事迹,均感到贠恩凤及其演唱的歌曲曲高和寡,还有待弘扬之,以引导文艺界乃至社会风气的好转。
11月20日,在2014陕西省慈善文艺作品颁奖暨慈善诗词朗诵大会上,贠恩凤老师不仅给我们获奖者颁奖,而且如约给我提供了一袋她的相关资料。时值休假,在校对完拙著《贾平凹纪事(1990-2000)》后,便开始拜读贠恩凤老师给我的资料。说实话,贠老师的歌听过不少,前几个月还有幸在明园小区欣赏了负老师的惠民演出,但对其歌声背后的故事却知之甚少。可谓看到的多是她在台上的光彩,而鲜知其台下的艰辛。看到贠老师和孙老师连续十几年春节期间到诸多不放假的单位及工读学校、女子监狱等处义演的材料时,有泪不轻弹的我几度热泪盈眶,联想到近几年来文艺界的现状,我有感而发,撰写了《歌唱观音贠恩凤》。
几天后上班时,在办公楼遇见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时任局长刘斌,他问我近来写什么,我回答说写了点贠恩凤老师,他予以首肯。之后一天,邂逅《陕西电视报》社长王海平先生,得知我最近在写负恩凤老师,他说及时雨嘛,我们正需要这样的文章,我马上让编辑和你联系。很快,编辑雒永军就与我联系且于2014年11月29日将拙文的上半部分见报,下半部分于下一期见报,标题改为《与人民心连心的歌唱家贠恩凤),文字也略有改动,效率如此之高令人敬佩。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李亚琳说那是她看到的第一篇报道贠恩凤的长文。
2014年12月15日,《文化艺术报》在头版头条原汁原味刊发了《歌唱观音贠恩凤》。拿到样报的当天,孙聪兄邀我一块儿参加贠恩凤一家三代在西安培华女子学院举办的公益演唱会,看到我带去的《文化艺术报》样报,贠恩凤、孙韶老师和孙聪兄都比较满意,并当场将报纸送给西安培华女子学院院长姜波博士。在这前后我还参加了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纪念会,聆听了贠恩凤老师的真情演唱和周恩来总理、习仲勋关心她成长的故事,感到她的一生颇有传奇性。有幸的是孙韶老师收藏有贠恩凤老师从艺以来几乎所有的演出活动资料,而且愿意提供给我,这使我萌生了写作此书稿的想法。能否梦想成真,对有30余年写龄、出书10多种的我而言主要是时问问题了。
尽管到了年底事情较多,但在大家帮助下完成手头工作后,领导批准我休年假。20天的年假,除了处理必不可少的事务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浏览材料和写作上。当然不能忽略家人,陪86岁的岳母一周后,回故乡大荔探望耄耋之年的父母及弟妹,他们也很支持我的写作,借了笔记本电脑,使我的写作得以继续。在假日即将结束之际,完成了10余万字的初稿,之后利用业余时间,在辗转故乡大荔、北京和商州之际做了两次修改补充。入秋以来,又将新占有的资料去粗取精加工补充到书稿中,使全书达到18万字。虽然不尽满意,尚待贠恩凤老师、孙韶老师、各位同人以及广大读者的检验,但于我来说是尽力而为了。
写作过程是一次学习自修的过程。在写作前,我一边阅读贠恩凤老师的有关材料,一边重读经典——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等书,以及有关凤凰的资料文献,从音乐伟人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从伟大作家作品中借鉴写作方法,从资料文献中选用合适的名言警句。时常惊叹贠恩凤的言行与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经典名言何其相似,进而明白了她之所以赢得如此声望、取得如此艺术成就的渊源所在。
写作过程也是一次接受熏陶的过程。在写作时,我常常播放孙聪兄送我的贠恩凤老师的演唱光碟,感受她的优美歌声,感受她所歌唱的祖国和人民,感受她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不时热泪盈眶深受感动。
写作过程也是一次重温友谊的过程。我和孙聪兄认识20多年了,尽管交往并不多,但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次写作可以说是他的热情真诚和我们的友谊促成的。写作过程中,他提供了不少照片和资料,邀请我参加有关贠恩凤老师的活动,送我有关贠恩凤老师的演唱、节目、访谈光碟,使我深感我们的友谊深厚。
写作过程也是一次感受亲情的过程。父母、岳母不仅是我的衣食父母,而且是我写作的一贯支持者,在这次写作过程中,正是依赖他们和妻子、弟妹一如既往的支持,写作才得以顺利完成。
写到这里也就像周恩来总理所说的,我们都要有感恩之心,感恩组织、领导和同人,感恩贠恩凤、孙韶老师和孙聪兄,感恩父母、弟妹、岳母、妻子,感恩新闻出版广电系统的一条龙协作配合,感恩一切提供帮助的人们!
如果没有刚刚合署办公的局党组的发文号召和陕西省委宣传部的首批“三秦楷模”命名,也许就不会引发写此作品的导火索;如果不认识孙聪兄并由他介绍认识其令尊令堂大人,也许就不会催生此作品;如果不是亲人们的关心支持,也许就不会坚持到底取得成果;如果没有凑巧出差北京并有幸参加中宣部组织的“时代楷模”贠恩凤和段江华先进事迹录制活动,也许就不会进一步增补提升拙作。所以一切都是缘。写出此著,只不过是珍惜缘分的结果而已,也是对缘分的纪念。
全文分为凤首篇、凤体篇、凤翅篇和凤尾篇,也是缘于贠恩凤老师芳名中的“凤”字。在此不妨说说凤凰的相关传说。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同为汉族民族图腾,常用来象征祥瑞。类似的传说亦见于东亚其他国家的历史中。凤凰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凤凰历来也被看作一种音乐鸟,其原因也正在于,凤是风鸟,而风是天然音乐的创造者。《吕览·古乐篇》:“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日《承云》,以祭上帝。”《吕氏春秋·古乐篇》又说:“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
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的特征是:“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其高六尺许。”《山海经·南山经》说凤凰有5种像字纹:“首文日德,翼文日顺,背文日义,膺文日仁,腹文日信……见则天下安宁。”拙稿构思布篇的凤首篇、凤体篇、凤翅篇和风尾篇与此不谋而合:凤首篇写贠恩凤坚定方向,德艺双馨;凤体篇写贠恩凤坚持义演,崇尚信义;凤翅篇写贠恩凤国外演出,顺风顺水;凤尾篇写贠恩凤树为楷模,博爱广仁。
尽管因缘际合,成此书稿,但由于时间有限,水平局限,虽有百鸟朝凤之心,不知能否达到,尚请专家和读者诸君明鉴和评判。此书写作中参考或引用了央视、陕西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陕西日报》、《华商报》、《西安晚报》、《文化艺术报》等媒体的报道、节目,以及习仲勋、郭兰英、贾平凹、赵季平、肖云儒、雷达、孟西安、党永庵、武复兴、张书省、郭匡燮、白渔、张海迪、陈若星等领导、歌唱家、作家、记者的有关题词、文章、书信等,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尤其要感谢的是已故革命元老习仲勋,书中不仅引用他给贠恩凤老师的题词、书信,而且将其中的题词“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作为书名,在此向他老人家致以革命的敬礼!还得说明的是,书中插图除署名外,其余均为孙聪所摄或提供,也有部分照片因年代久远弄不清拍摄者,在此一并表示歉意、谢意和敬意。这些尚未联系上的拍摄者如果看到拙著,请与出版社联系,当有样书和稿酬奉上。最后衷心感谢贾平凹、肖云儒、李星、刘斌、钱远刚、刘建生、陈彦、陆柯仑、高京安、沙庆超、马守祥、张雄、刘有峰、赵晓峰、刘东风、邓微、杜莎莎、杜伟宣、负恩凤、孙韶、孙聪等君师亲友为拙著写作、审稿、编校和出版做出的努力和提供的帮助,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2016年7月末于西安上林苑
王新民所著的《黄土高原上的银铃》值得一读。几十年前我就听贠恩凤的歌,现在还在听她的歌。她为人低调、质朴,一辈子坚持到基层去,为人民群众歌唱,精神令我敬佩又感叹。她是真真正正的人民歌唱家。
——贾平凹
贠恩凤同志是新闻出版广电系统飞出的金凤凰,也是我们身边涌现的时代楷模。我们要学习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根植基层、一心为民、朴实无华、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形成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造就更多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
——钱远刚
恩凤长我一岁,是相交了半个世纪的好朋友。她以德涵艺,艺乃益精,艺乃长青。她以艺扬德,心中之德便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向每一位听众的心间。她的歌声如她的人,像《尚书·舜典》所言,是“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有父老乡亲的温厚正直,有大地的宏阔谦恭,有西部的简朴平易,故而她的歌声人人也深,化人也速,遂成一代大家。
——肖云儒
为人低调,谦和恭谨,笑颜永远如花般灿烂,甚至对我这样的老弟,也不忍直呼其名,而唯嗜歌如命,视众如亲。不论大舞台、小广场,会问、宴席,凡有人鼓掌邀请,即引吭高歌,投情之深,几至忘我……这就是相识四十多年来,负恩凤大姐留给我的深刻印象,被视为大众歌神。感谢王新民先生,以丰富的文字资料和珍贵图片,亲切生动的叙述,深度再现了人民歌唱家负恩凤的歌唱人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永远的学习榜样。
——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