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彭微萍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彭逢澍//彭逢新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节娄底:茂庐冲与万家塘

湘江北去浩浩荡荡,润养着三湘四水间的土地和万物。它的中游有一条重要的支流涟水。涟水河畔有一座古镇——神童镇。据说这儿在历史上出了个神童叫贺德英,于是现代城市的公园里为贺神童立了大理石雕像。古镇所在区域,正当湖湘版图的几何中心位置。这地方现在叫“娄底”。对于“娄底”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有点怪。为什么是这么个怪怪的名字呢?多年来不少人都试图做解释,有多种说法。下面是其中的两种说法。

解释一,这片区域处于二十八宿中的娄星与氐星的分野,所以这地方最先叫“娄氐”,后来把字改了。

此说如何?书面上用字,很多年以前确实写作“娄氐”,但如果认为这就是地名的理据,肯定经不起推敲。湖湘之地属于历史上的“荆楚”,娄底包含其中。据《史记·天官书》和《淮南子·天文训》等古籍记载,“荆楚”是星宿“翼轸”的分野。(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翼轸”属于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中间的两宿。而“娄”,属于二十八宿里面的西方白虎七宿之一,其分野为“鲁”(论州为“徐州”);“氐”,属于东方青龙七宿之一,其分野为“宋”(论州为“兖州”)。“娄”“氐”二星宿的分野,与荆楚扯不到一起,它们不是荆楚的分星。“分野”的观念起源于春秋战国。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他们互相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州某国的分野,或者反过来说某地是某星宿的分野。这便是所谓分野的观念。这种指配是人为的,而天与地的搭配关系由于权威史书的记载而固定下来。人们如果要让这种分野的观念为自己所用(例如文学创作,例如指天象以说人事的占卜活动),那么,天与地的搭配关系只能沿袭陈说,不能由自己任意指配。

解释二,说其实“娄底”最原始的意义就是“楼之底”。说那时的娄底老街,小地名叫“竹山排”(而不是现在的名字),只有很少的几家沿河而建的茅草房店铺。店铺房子的建造比较特别,有楼有底的房子,紧挨着河岸石坳而建。石坳远离河面而基地地势较高,石坳便被兼用作房子第一层的墙壁,房子的二楼楼面与街道齐平。这样,从街道上观看,只看见房子的第二层,房子的第一层隐藏在石坳的下面看不见——看上去好像这房子是一座只有一层的平房。这“竹山排”位于邵阳通往湘乡、湘潭、宁乡的大道上,街民就势经营伙铺和各种小买卖;临街的二楼摆摊子做生意,楼底下开设伙铺。伙铺隐藏在石坳下面,它的真实面貌,无论从街道上还是从二楼的铺面都看不到,这对于招揽顾客不利,老板就把伙铺的招牌望子挂在临街的门前,上面写“楼底伙铺”几个大字,明白告诉行旅之人:我这里的楼底下是开伙铺的。久而久之,“楼底伙铺”一名便借助于四方行旅传布开来,渐渐的,“楼底”二字就由伙铺的招牌用字演变为一个街道的名字,进而演变为地名。口头上有了“楼底”的名字以后又过了很多年,店铺的运作和街道的面貌渐渐地变化,“楼之底”的含义渐渐隐匿,“楼底”作为地名的标记性符号性意义凸显出来。有人便顺着“楼底”二字的字音,把名字附会为“娄氐”。于是,大家都跟风而普遍使用“雅致”的“娄氐”二字。“氐”字较生僻,在规范地名用字时又把它改为“底”。依照这一说,这个地名的用字,其演变的线索就是“楼底一娄氐一娄底”。

两说相比较,似乎后一说更合情理。民间地名,一般都起始于自然状态。即使是起始于人为命名,也一定不会选用一个像“娄氐”这样的有悖于学理的名字。

我们的记忆里还留存着几十年以前的印象,在印刷物及各种正式非正式书写中,字形都是“娄氐”。今称“娄底老街”的那条街道,旧时大大小小的铺面招牌上,无一例外都写“娄氐”。“氐”不知什么时候加了个“广”字头,变成了“娄底”。今法定规范的书面表达,字形通用“娄底”。

从娄底老街往南三四公里,有一条小山冲——茂庐冲。这小山冲紧挨着一个稍大一点的叫罗家坨(tuo,周围有山、中间低平的小平地、小田垅称“坨”)的地方。茂庐冲与罗家坨两地仅仅隔着一个叫“石山子”的小山梁。旧时,茂庐冲人写自家通信地址,通常写“湘乡娄氐(底)罗家坨”。茂庐彭家就是这样。

茂庐冲原是一个十分恬静幽雅的地方,两边山峦遥相望,中间山涧田陇狭而长。那山,除了一小段布满石头叫作石山子而外,其余大小高低的山峰全都青黛层叠,而山问参天古木翠盖高擎。春天的时候漫山的野花开放,花香花雾充溢整个山冲,醉人心脾。山鸡野兔有的是。陇中并排两口大水塘,将小山冲拦腰截住。两塘之间有土埂为界,故称水塘为界子塘,南边的叫“清界子塘”,北边的叫“黄界子塘”。池塘的水,明镜般清清悠悠,白云蓝天苍山翠树,尽收水底。

山脚下一汪水井,清冽的山泉四季不断,渴饮一抔不透心爽。这儿的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纯真,天然去雕饰。

这山冲东南方向约四公里是涟水与孙水的汇合处——犁头嘴。犁头嘴河岸旧时代有一排小商铺,商铺的对岸有一条同样幽雅的小山冲,山冲里有一处叫万家塘的山野民居。所以犁头嘴有一家商铺的门边挂着一副写景祝福的对联:

双江活水源头远,万家生福对面来。

离商铺几百米远的地方坐落着彭家的祖祠石花彭氏支祠。

彭微萍的祖父明陔公,始居万家塘,后迁居茂庐冲。P14-15

后记

本后记包含“壹、贰”两部分,“壹”是抄录2015年11月印刷的家庭内试印本《茂庐教医》的后记,“贰”是说明现在这本《彭微萍传》的有关情况。

《彭微萍传》是在《茂庐教医》的基础上修订出版的。《茂庐教医》的后记概括评述了彭微萍及其夫人一生的高风亮节,也介绍了资料收集和撰写的相关情况,作者是彭微萍、张永南的六个儿子,即:彭逢皖、彭逢湘、彭逢洛、彭逢澍、彭逢新、彭逢友,该书及其后记中,作者称呼彭微萍、张永南为“父亲、母亲”。

1.1本课题研究对我们的父亲母亲的生平作了粗略的记录和评述。两位老人一生的事迹风节为世人所景仰,大致可以归纳为四句话:

忠诚爱国;奉献忘我;读书立业;儒道传家。

试言之。

忠诚爱国。这是父亲自己说的话。那是父亲在谪居乡里的年月,受着极不公平对待的时候,应逢澍的请求构思的一副四字对联中的上联(下联是“勤俭持家”)。联语文字极平常,可以理解为全家人的“表忠心”,即:我们全家人一定要“忠诚爱国,勤俭持家”。但其实,老人家当时的心态还要复杂得多,深沉得多。他是要剖白这样的心境:

我是忠诚不二的;从建党初期轰轰烈烈的cp、cy中的活动,到共和国的建立,到蒙冤屈遭黜逐的当下,我的人生取向、所思所为终始如一,中间没有任何改变。

只是,在四十多年以前那样异常险恶的时空背景下,这种内心表白没有也不可能很充分很透彻。“忠诚不二”“人生取向、所思所为终始如一”,是我们代替父亲说出的自我评价语;这几句话,已为本课题研究所记述的父亲一生的言语行为所证实,不是我们的凭空揣测,拔高。

对国家对民族忠诚无限,观二老毕生,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无不如此。可是由于曾几何时,他们被运动被折腾,更被别有用心者趁机“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因此对于父亲母亲的个人历史,尽管“文革”以后组织上早已发布甄别平反的文件(文件由于时代局限亦尚有未尽善者),长期以来仍有不知情者尚存某些疑惑。在本课题研究与撰写的这些年,我们多方寻觅证据,欲拨开迷云,让历史的真实面目更完整更清晰地显露于世。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们基本找齐了各相关时间节点上可以作为根本性、关键性证据的材料(但不是全部材料)。在研究撰写中我们展示了这些材料——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告白于世人和后人:“忠诚爱国”四字,我们的父亲母亲终生都当之无愧!他们是清白的。

奉献忘我。父亲母亲一生中有四十多年时间从事教学和医务两项职业,他们的服务和奉献是高水平的,诚实务实的,忘我的。本书中这类材料引述了不少。旧时代,教师的聘用实行严格的双向选择,做不成事情的读书人没人理会,行医则靠医德医术立足;二老在那样的环境里打拼,教与医都远近有盛名,说明他们的贡献是社会公认的。新中国建立之初,曾少孺(曾冲)先生执掌湘乡教育,立即函邀父亲前往执教;新办的邵阳市一中在大范围内遴选教师,父亲随即进入主事者的视野而被选中:这样被人特别看重,而又并未经由现代人常用的选拔考试考核,如果没有名师的声誉在前是不可能的。到邵阳以后的几年,父亲的教学得到广泛好评,而被人赞誉为一中“语文三杰”之一。这是对父亲教学水平和贡献的高度肯定,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以后,在完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民间评价。这种口碑没有水分。父亲的学生要排演文艺节目,祁剧团即应父亲之请派人精心指导,而让学生们在演出比赛中大获全胜。父亲如此受到剧团领导和艺人的尊重,不由富不由贵,乃前于此对剧团的长期奉献使然。母亲当校医,一天二十四小时内随请随到,哪是工作时间哪是休息时间,没有那个界限,而且长年累月没有哪一天不如此。有这种工作精神的人,即使在当时提倡做“驯服工具”那样的时代氛围中,也是十分少见的。父亲近八十万字的遗作,是在政治高压,缺吃少穿,年老体弱的状况之下完成的:为着最后了却“功惠苍生”的夙愿,老人家真是不顾一切了。父母亲过世,不少的人并不知情。此后很多年,我们遇上不计其数的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父母亲的学生,其次是父母亲行医时的受医者。这些人一见面总会主动问及两位老人,当听说老人家已不在时,先是惋惜,然后无限深情地回忆,而怅怅然若有所失地说:“再多活一些年就好。”逢澍有一首怀先人七律诗,尾联是:“客问老人今可在,珍馐纵有席难圆。”完全是真实情况真实心情的记述。做教师做医生,能被自己的学生和受医者记住是最大的幸福,学生和受医者的肯定是至高无上的奖赏。

读书立业。奉献和才学有密切的关系:奉献是外在表现,才学是内功;奉献是开花结果,才学是树的枝叶根柢。“养其根而俟其实”这一为学之道,父母亲终身奉为圭臬:终身读书终身操练终身积累才学。所谓“终身”,是说时时关注自身专业领域里的客观形势,随时跟进。于是,买书就成了一种经常性的需求。买书是父亲长年形成的雷打不动的习惯。即使是被黜逐到乡间的苦难岁月,父亲仍然经常到娄底老街的书店买书,尽管有时连饭都吃不上,遇上非买不可的书绝不放弃。这种自强精神的形成,与他们的人生遭遇有一定关系。父亲母亲出生后的最初几十年,除了父亲童幼时代有不多的几年优越的日子,他们遇到的多是艰难苛刻有时甚至是恶劣的生活环境。从个人与家庭的求生存求温饱求发展,到面向时代面向社会的施展抱负,都需要他们直起腰杆咬紧牙关向前迈步,而首先要做的就是积蓄自身能量。父母亲皆非所谓科班出身(那年月,完全不具备上大学的客观条件;20世纪二十年代,父亲曾有去莫斯科学习深造的机会,也因家庭经济拮据被迫放弃),学历都不高。长期的苦读苦练成就了他们在复杂的竞争环境里立足和发展,成就了他们在专业的某些方面出类拔萃。教学方面,能在高手如云的重点中学里成为大家的榜样;医学方面,临床与理论成果都得到社会和业界的认可推重;整理祁剧剧目,编写戏曲韵书,而成为湖南祁剧发展历程中一个不能忽略的人物:一生中能同时在几个领域里取得超越常人的成绩,而且有的创造性成果具有传世的永恒价值,这样的人在一般的中学教师中不多见。父母亲是凭读书凭才学立业的成功范例,足可为后世楷模。

儒道传家。扬儒风习儒道是我们这个家庭世传的家风家德的主流形态,而父亲母亲是承前人启后嗣的代表人物,是里程碑,是灯塔。他们是忠实践行孝、爱、温、良、恭、俭、让最典型的人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两位老人的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父母亲持家以儒,后代人承而继之亦多。只是有时,“愚忠”亦有之,过了头的“克己”和“谦让”亦有之,少长皆然;孔子日:过犹不及!

彭逢皖,1935年生,中共党员,武汉制氨厂副厂长,副处级。1951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空军五航校,二团立三等功两次,任股长职务。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大连学习四年,1962年到武汉制氨厂工作,担任科长、副厂长等职,至退休。

彭逢湘,1938年生,中共党员,森保工程师,正科级干部。1956年参加工作,曾在湖南省林业干部学校进修学习,结业后长期在涟源林业局从事林业技术工作;1987年调森林公安局任消防干警,由公安部授二级警督衔,任涟源市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至1998年退休。年轻时爱好中医伤科医术,继承祖父遗留下来并由父亲整理的伤科孤本秘笈,自修中医学理方术,多年来用业余时间为城乡的众多求医者治疗各类骨伤疾患,其中不乏在大小各级医院诊治不愈的患者和年老危重患者,所治无一不愈。其成功实践和临床经验可供医者同行借鉴学习。承父祖遗泽,为人施术处方从来分文不取,得到广大求医者及其家人以及社会的普遍尊崇赞誉。

彭逢洛,笔名洛音。1942年生,中共党员,正科级干部。1963年毕业于吉首大学。自幼爱好文艺,中学时代为邵阳祁剧团传统剧目祁剧高腔《红梅阁》记录整理全剧唱腔,收藏于湖南省文化厅戏曲工作室。1980年加入湖南省曲艺家协会。曾先后担任涟源县广播站编辑、站长,涟源市文化局局长,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等职。退休后在省老干部大学学习书画多年,学习期间加入省老干部书画家协会。书艺作品多次在省市老干活动中心展出,在《书画精粹》杂志上发表。  彭逢友,1954年生,1970年上山下乡务农,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和农村业余文艺宣传演唱活动,评过优秀民兵,又做过两年民办教师。1977年招收为涟源供销系统大集体工人,在杨家滩从事饮食行业工作。工作积极认真,红案、白案技术熟练。1980年调娄底地区供销社,其后在长沙技工学校厨师班接受培训,经考核评定为三级厨师。评过先进工作者。由于娄底供销社企业运作受挫,2003年下岗。2014年退休。

六位作者在《茂庐教医》书中的具体分工情况,在《茂庐教医》后记中已有说明。修订本《彭微萍传》的修订工作由彭逢澍主持,彭逢澍、彭逢新共同负责,《茂庐教医》的其余几位作者参与意见。逢洛书写书名“彭微萍传”。

著名教授傅治同先生,作为省市政协领导人,殷切关怀本课题研究,对我们惠予鼓励指导,又应许为本书作序,体现了领导风范和尊师情怀,让我们非常感动,谨此衷心感谢!

作家徐锋先生的纪实文学著作《孙梅轩与崇实中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12月),记述史事介绍人物求真务实,不伪不虚,对史事与人物的评价既稳重有度,又人情人理。书中所记,有的内容我们以前不了解,还有的了解不全面不深透。我们在修改书稿时,较多的参考和引用了徐先生的书。我们向徐先生表示敬意!又,安徽省池州地区党报《池州日报》刊发了多篇记述崇实中学和孙梅轩校长的文章,文章中介绍了彭微萍的事迹,这些文章的作者是孙同坤、庄家新,以及原安徽省石台县县志办主任储满贵先生等,感谢《池州日报》和诸位作者先生。

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基地,及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国文学学科立项资助本课题研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校长兼省区域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石潇纯教授,基地办公室毛攀云老师,学校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学科总负责人李夫泽教授,以及文学学科负责人钟巧灵教授、倪正芳教授,科研处彭秧锡处长,周莉老师,积极支持本课题研究和成果出版,出版部门陈灿华先生,陈应征先生、郑伟先生垂青支持、操办出版事宜,非常感谢!

课题主持人

彭逢澍记

2016年8月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幽雅的小山冲

 第一节 娄底:茂庐冲与万家塘

 第二节 茂庐彭家祖屋

 第三节 彭微萍的童幼教养

 第四节 茂庐彭家忧喜相叠十年

第二章 从巢湖张家山到南京白下路

 第一节 “开国纪念贫儿第一教养院”

 第二节 逃亡到安徽石埭(今“石台”)以后

第三章 求学师范,追求光明

 第一节 求学日月

 第二节 珍贵文献——彭微萍的两封信;对两封信的解读

 第三节 《入团须知》

 第四节 在黄埔军校

第四章 虎口余生

 第一节 在启明时遭追捕

 第二节 逃亡到达南京

第五章 播撒革命的火种

 第一节 执教皖南

 第二节 帮助陈理书先生学习

 第三节 湘乡县府登记事件

 第四节 离皖返乡;在皖南写的几首旧体诗

第六章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第一节 返乡后教医为业

 第二节 读书为乐

第七章 投身抗日救亡

 第一节 参与娄底一带的抗日救亡活动

 第二节 投笔从戎

第八章 九月三日办起了九三中学

 第一节 九三中学开办概况

 第二节 文章 摘录

第九章 执教家乡,做党外布尔什维克

 第一节 彭微萍、张永南1940年代简历

 第二节 含辛茹苦前行

 第三节 被国民党盯梢

 第四节 “我就做党外布尔什维克吧”

第十章 以全新的姿态履行全新的使命

 第一节 进入新单位

 第二节 文章 摘录

 第三节 面晤陈一诚

 第四节 送逢皖参军

 第五节 益阳学习会

第十一章 黄金期显身手

 第一节 调邵阳市一中

 第二节 在春元中学

 第三节 在邵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干部红专大学)

 第四节 为祁剧振兴做贡献

 第五节 文章 摘录

第十二章 蒙冤屈遭黜逐忠诚依旧

 第一节 “文革”初起即遭劫祸

 第二节 毕竟被黜逐

 第三节 在故居

 第四节 “一打三反”中再蒙羞辱

 第五节 回乡日记摘抄

第十三章 劫后释余热而终

 第一节 彭微萍及其夫人退休

 第二节 彭微萍逝世;悼念与安葬

第十四章 桑榆暮景

 第一节 夫人张永南的晚年生活

 第二节 夫人张永南逝世;悼念与安葬

第十五章 遗世著作、论文、字画

 第一节 《彭微萍临床经验集》

 第二节 《彭微萍临床经验集外篇》

 第三节 《简明实用新诗韵》

 第四节 《十三辙字汇词汇》

 第五节 《实用戏曲韵辙·接尾语》

 第六节 《中国青年与择业》(存目)

 第七节 《农村教育问题》(存目)

 第八节 字画

第十六章 盖棺论定

 第一节 彭微萍(附:夫人张永南)生平大事年表

 第二节 寸草春晖

 第三节 盖棺论定

第十七章 家族根绪

 第一节 彭姓源流、张氏宗祠及张族班序诗

 第二节 茂庐世系,张山亲人

 第三节 茂庐祖辈选记

附录

 第一节 寻亲之旅

 第二节 张伟给彭逢澍的书信摘录

 第三节 彭家坟山

后记

序言

彭微萍先生是我在春元中学读书时的语文老师。当时学校所有老师之中,先生是我最喜欢、最敬佩、学问最渊博的一位。他的语文课教得很好,无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都能有中肯的讲解和透彻的分析。毫不夸张地说,先生的教学,是引导我终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动因。先生还是名医,他和夫人张永南老师都是校医,除了为学生保健外,还义务为附近农民看病。语文老师又是医师,这使学生们感到很佩服,很自豪,觉得自己的老师很了不起。其后,在学生中还流传,先生还是大革命时期的地下党员,更增加了对先生的神秘感。1952年我离开春元中学,先生不久远赴邵阳,从此师生天各一方,藏在心中的秘密一直没有解开。后来与先生的公子逢新有所接触,又拜读了先生的几部著作,才对革命者、教师、医生三位一体的先生有所了解,但仍不知其详。现在好了,一部30余万字的《彭微萍传》摆在我的面前,我恭恭敬敬、认认真真读了。随着书中时间的推移、传主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的心情也波澜起伏,时而敬佩,时而羡慕,时而扼腕,时而唏嘘。读完后,不但解开了几十年来未解之谜,也使我由少年时期对先生的佩服,变成了现在的由衷的崇敬。

《彭微萍传》是一部20世纪革命青年的成长史和奋斗史。先生青年时期正处在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一方面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另一方面以孙中山和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正在同黑暗势力作殊死的斗争。当孙中山逝世,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时,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严肃的大问题摆在了每个青年的面前。其后的斗争则更为复杂尖锐。先生虽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但祖父任过五品同知,父亲人过武备学堂,算得上是书香门第。先生自幼好学,聪敏过人,虽未进入正规学校,但年纪轻轻已是诗书满腹。15岁考入湘乡陶龛小学,开始接受现代教育。17岁考入湘乡东皋乙种师范讲习所,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随即加入共青团,半年后转为共产党员,不久即担任中共湘区第三特别支部书记,领导湘中地区的革命活动。年少有为,英气逼人,一个18岁的青年,居然把湘中地区的革命活动搞得风生水起。1926年秋因为工运问题,与湖南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负责人郭亮意见分歧,年轻气盛的彭微萍竟不告而别,直奔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不久即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在该校政治部任职。1927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进行“4·12”大屠杀。先生在代校长方鼎英的帮助下,逃离魔掌,奔赴武汉,任《革命生活报》编辑。7月15日汪精卫叛变,不久宁汉合流,革命队伍内部也发生分裂,这对刚刚20岁的先生是个严峻的考验。为了继续革命,他离开武汉,回到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湖南,潜伏下来,等待时机。

反动派的鼻子很灵,湘乡县团防局获知先生在娄底启明小学任教,于1928年中秋前夕,派兵前来捉拿“共党要犯”。先生在群众掩护下,逃离虎口。这时党的组织已遭到严重破坏,先生匆匆跑到上海寻找组织,无果。再到南京,偶遇湘区第三特别支部的陈恕,就同他一起赴皖南石埭县崇实中学任教,同时独立开展革命活动,散播革命种子,在一个封锁闭塞、死气沉沉的皖南小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革命浪潮。使风云为之变色,草木因之生辉,久蛰之心,大为振奋。几十年过去,石埭人民至今不忘彭微萍的革命功绩。1937年,由于老母年迈,思儿心切,先生才挈妇将雏回到家乡。

先生的一生始终追求光明,向往革命;为了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不改初心;甚至在“文革”中被开除回到家徒四壁的老屋,还亲书“忠诚爱国,勤俭持家”的对联挂在门上。从细节看历史,才能看得真切。这部《彭微萍传》,为20世纪前期中国青年的革命史和奋斗史,提供了真实的细节,使我们更能具体而微地感受这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程。

《彭微萍传》是一部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奋斗史。知识分子是现代名词,大约与古代所谓士属于同一范畴,古人称之为士君子。孔子要求士君子必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说,知识分子要志向高远,为理想而奋斗;要以道德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要修养自己的内心,以仁爱为依归;要精通各种技艺,熟悉自己的业务。这是对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过去我们对孔子的话,总感到很抽象,读完这本传记,我深深感觉到先生就是孔子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先生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始终追求理想,向往光明,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民族的振兴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先生的师德、医德高尚,充满爱心,这些在传记中都有翔实的记录,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据于德”和“依于仁”。而于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先生的“游于艺”。孔子所说的“艺”是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现代的“艺”应该就是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技能。所谓“游”是指“六艺”都须涉及,不能只是熟练其中的一种。

先生以教书为主业,兼及医药、戏曲、音韵诸学,沉浸其中,游刃有余,都有卓著的成就。他是语文教师中的佼佼者,被誉为邵阳市一中的“三杰”之一。事实上,先生从1925年开始从教,直到“文革”被迫终止,几十年来,以其崇高的精神、渊博的学识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把语文教得文道交融,情趣相依,深受历届学生的喜爱。本人教研,成果丰硕;所教学生,英才辈出,应是教师中的楷模。

先生深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医学情有独钟。医学本不是先生的主业,他没有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完全是自学成才,并且乐此不疲,精益求精,尤其是对传统医学经典的研究,见解独到。著有《伤寒论语译讲解》《金匮要略语译讲解》《常用中草药类编》等著述,最后由他的公子们整理为《彭微萍临床经验集》及《彭微萍临床经验集外编》,均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先生一生用大量的业余时间,救死扶伤,是真正的悬壶济世的仁医。

先生雅爱戏曲,对音韵学颇有研究。邵阳祁剧是一种古老的地方剧,由弋阳腔传入湘西南与当地戏曲结合而成,比京剧的诞生早了近400年。该剧虽名祁阳戏,但邵阳却是它主要流传之地。但由于剧本大都是艺人之间口耳相传,其中有人物性格不突出,情节不连贯,唱词不雅顺,押韵不合辙诸多毛病。先生于课余时间,为之改编剧本,修订音韵,修改唱词,其中如《昭君出塞》《三打祝家庄》《闹严府》等,都经过先生亲自润色,使之人物生动,情节合理,合辙押韵,字正腔圆。其中《昭君出塞》赴京汇演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的赞扬,和专家们如郭沫若、梅兰芳、田汉等的好评,这中间就有先生功劳。为了让艺人们自己能掌握押韵的方法,先生编写了数十万字的《实用戏曲韵辙》一书,直到”文革”中谪居乡间时,还在补充完善。后来由他的公子们整理成《十三辙字汇词汇》一书,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如文人怡情养性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先生都有根底。诗虽即兴,却有韵味;字虽信手,亦觉俊秀;传记所引不多,已能令人叹服。举目四望,当今教师有如先生者,已是寥若晨星。先生于1979年仙逝于娄底,我一直把他当作照亮前进路上的一盏灯,灯灭了,我感到很悲伤。但我想起巴金先生的一句名言“只要思想活着,开花结果,生命就不会结束。”我想先生的精神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彭微萍传》还穿插了先生夫人张永南女士的传略。永南女士是一位以医为主,以教为辅的综合性人才,一生除了治病救人、教书育人外,就是跟随先生一起追求光明,一起颠沛流离,一起担惊受怕。她吃尽苦头,受尽困窘,特别是在先生被开除回乡后,政治、思想、生活的压力,都集中在她一人身上,但她始终不离不弃,坚信自己的丈夫,坚信国家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她养育了七个儿子,个个都已成才,相夫教子与个人事业都有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业绩。她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更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彭微萍传》是先生公子们辛勤劳动的结晶。为了写好父亲的传记,他们多方搜集材料,从东南的苏、沪、皖,到西南的云南,走遍大半个中国,访问了无数父亲生前的同志、好友和学生,寻找了大量旧存的报刊和历史档案资料,不放过只言片语,不忽略片羽半纸,孜孜焉,积数年之功,终于有成。语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他们对自己的双亲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感情,真正做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之所以用如此大的力气来作这件事,为的是弘扬父母的革命精神,继承父母的优良传统,以激励和启迪后人,其用力之勤勉,用心之良苦,令人敬佩。正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所以此书又是弘扬孝道的典范。

全书资料丰富,史实确凿,将先生毕生的思想言行,分阶段、按类别加以勾勒,再在大轮廓下运笔。当重彩处,则浓墨挥洒;该淡雅时,则素笔轻描;务使先生一生思想行为轨迹,清晰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将彭氏家族的发展史,张永南女士的奋斗史,融合在其中,使读者认识到彭微萍之所以成为彭微萍,绝非偶然,也绝非个人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深厚的家族渊源及和谐的家庭环境。同时这种体例,也是传记文学的一种创新。

几十年来,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现在我的脑际,读完这本传记之后,则更加清晰亲切。写下上面这些话,一是怀念恩师,二是感谢作者,如此而已,岂敢言序!

彭微萍学生八十叟傅治同于邵阳学院李子园无求斋

2016年8月

内容推荐

彭逢澍、彭逢新著的《彭微萍传》是一部20世纪革命青年的成长史和奋斗史。彭微萍先生青年时期正处在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一方面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另一方面以孙中山和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正在同黑暗势力作殊死的斗争。当孙中山逝世,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时,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严肃的大问题摆在了每个青年的面前。其后的斗争则更为复杂尖锐。先生虽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但祖父任过五品同知,父亲人过武备学堂,算得上是书香门第。先生自幼好学,聪敏过人,虽未进入正规学校,但年纪轻轻已是诗书满腹。15岁考入湘乡陶龛小学,开始接受现代教育。17岁考入湘乡东皋乙种师范讲习所,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随即加入共青团,半年后转为共产党员,不久即担任中共湘区第三特别支部书记,领导湘中地区的革命活动。年少有为,英气逼人,一个18岁的青年,居然把湘中地区的革命活动搞得风生水起。1926年秋因为工运问题,与湖南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负责人郭亮意见分歧,年轻气盛的彭微萍竟不告而别,直奔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不久即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在该校政治部任职。1927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进行“4·12”大屠杀。先生在代校长方鼎英的帮助下,逃离魔掌,奔赴武汉,任《革命生活报》编辑。7月15日汪精卫叛变,不久宁汉合流,革命队伍内部也发生分裂,这对刚刚20岁的先生是个严峻的考验。为了继续革命,他离开武汉,回到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湖南,潜伏下来,等待时机。

编辑推荐

彭逢澍、彭逢新著的《彭微萍传》记述革命者、教师、医生三位一体的知名教育家彭微萍的一生;收录若干种党史、教育史、档案汇编、电视专题片脚本等书中介绍彭微萍生平事迹的文稿,以证实彭微萍的生平事迹和社会历史影响。简要兼及彭氏家族发展史,以及彭微萍夫人张永南女士的奋斗史,以勾勒彭微萍人生经历的时代背景、家族渊源及和谐的家庭环境。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0: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