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日东胜神洲,日西牛贺洲,日南赡部洲,日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日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赋日: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进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赐恩慈日:“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你看他一个个: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帓;捉虱子,咬圪蚤;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chán滠名瀑布,真似挂帘帷。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也是他: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有缘居此地,天遣入仙宫。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但见那: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像个人家。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里边: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曰新。”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以年龄排次序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有诗为证,诗日: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是以: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P2-4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着神魔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已经成熟。前言重点介绍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西游记》概说;《西游记》所确立的审美规范。
《西游记》概说
《西游记》作者,一般认为是吴承恩。①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山阳(今江苏淮安)人。自幼喜爱神奇故事传说,性敏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科场不力,43岁才补岁贡生。54岁就任浙江长兴县丞,不久,耻于折腰,拂袖回到故乡,长期过着闭门著述的生活。《西游记》是其主要著作。诗文集有后人所辑的《射阳先生存稿》。另撰有志怪小说集《禹鼎志》,已佚。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具有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相近的特点:(1)它所表现的唐僧取经的题材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作为依据。与唐僧有关的主要历史资料,一为玄奘述、弟子辩机所撰《大唐西域记》,记叙了取经途中的艰难困苦和异域风情;一为玄奘的另外两个弟子慧立、彦惊所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夸张地描述取经事迹,一部分故事已近于神话。(2)西游故事曾在民间长期流传。南宋时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已佚)及杨讷《西游记》杂剧等,改变了取经故事的面貌,不仅孙悟空取代唐僧成了西游故事的主角,沙和尚、猪八戒也先后加入取经队伍,取经故事已经形成相当规模。(3)《西游记》最后由文人改编而成。吴承恩是西游故事的集大成者,他人生阅历丰富,“善谐剧”,赋予了《西游记》以鲜明的个性色彩。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可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前七回是第一部分,写美猴王出世、求道、闯龙宫、搅冥府、闹天宫,集中描绘孙悟空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经历。他破石而生,“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在社会关系上本来就是自由的。但他仍不满足,希望“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彻底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获得“绝对自由”。他因此而与冥王发生冲突,并发展到大闹天宫。孙悟空这种不甘拘束的个性和豪放气概,表达了人类对于一种理想的生命形态的向往;而他最终被制服并皈依佛教,则证明了人类现实处境的尴尬。人类对于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受到现实力量的强有力的制约。
《西游记》第八回至第十三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太宗入冥、刘全进瓜和玄奘奉诏取经,交代取经缘起,主要起组织情节的作用。这是第二部分。第十四回至第一百回是第三部分,作为取经正文,集中表现了孙悟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乐观性格。他一路降妖伏魔,克服了种种困难,堪称为历险故事中的英雄;但他仍然以“我是天下驰名第一妖”自负,大体上还保持着大闹天宫时期的性格特征。
《西游记》充分体现了幻想小说的特点:无一事不幻,无一事不真,亦幻亦真,具有假想的事实。作者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带有极大的神奇性。写环境,这里有流沙河,“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还有火焰山,“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写武器,这里有芭蕉扇,扇着人要飘八万四千里远,而且可以缩小到像一个杏叶儿,含在嘴里。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是最有名的,大起来可以顶天立地,小起来又可以像一根绣花针,有时还能变成数千条。这样形形色色的描写是够奇幻的了,但又极富真实感。一方面,无论这个幻想世界怎样神奇,它毕竟有着一定的现实生活的依据;另一方面,神话人物、神话环境和各种神奇的法宝和谐统一,幻想世界的这种逻辑统一性也给人真实感。
《西游记》这个亦幻亦真的特点在塑造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时体现得尤为鲜明。作品善于将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和某些动物特性融为一体,合情合理地展现出神话人物的独特风采。比如孙悟空,他的原型是猴,因而会攀援,喜欢吃果子,生就一副“雷公嘴,孤拐脸,火眼金睛”。作为神魔,他具有超凡的本领,擅长七十二般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这种超自然的神性是与其动物性融合在一起的。猴子生性灵巧,所以孙悟空什么都会变,变什么像什么,变大、变小、变男、变女都可以。比较起来,原型是猪的八戒,变化起来就笨拙得多。他能变石块、变土墩、变大象、变骆驼,所有笨东西他差不多都能变,但却变不成轻巧漂亮会飞的东西。一次他想变个女孩,头是勉强变了,无奈肚子肥大,还是个大汉身架。这说明,即使在写神性时,作者也考虑到了其动物特性。而孙悟空的心高气傲、猪八戒的好色,这种社会性品格,也令人想见猴的神态和猪的某种习性。
《西游记》的情节是游记性的,行动和奇遇构成其主体部分。由于各个故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许多短篇或中篇的串联组合。但这一百回同时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一,唐僧师徒四人的活动贯穿全书始终,他们一直处于故事的中心。其二,各个不同故事的主角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比如“智擒红孩儿”中的红孩儿与“路阻火焰山”中的铁扇公主、牛魔王,就是亲属关系。红孩儿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孙悟空来到火焰山前,铁扇公主之所以不肯借扇,就因为要报孙悟空的“害子深仇”。其三,小说很注意情节的前后照应。孙悟空每次和新的对手作战,差不多都要介绍自己大闹天宫的辉煌经历。至于小说第九十九回完整地罗列九九八十一难,则是用数字维护这种整体感。
《西游记》的语言运用也有特色。它往往交锋前用韵语表明双方身份,交手后用韵语渲染紧张气氛,而在一般情况下则用散文,这便有张有弛。其叙述描写语言,明快诙谐,带有浓郁的作家个人的色彩。其人物语言,虽然因大多数神魔被漫画化而难以做到个性分明,但主要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的口吻却颇见性情。孙悟空的心高气傲、猪八戒的“老实”、唐僧的书生腔、沙和尚的老成持重,这些都可以从他们的语言中感受到。
《西游记》的文本有杨(阳)本(杨致和《西游记传》四十一回)、朱本……夏志清认为:《西游记》第六十四回中,一群树精(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拂云叟)邀请唐僧谈禅论道,赋诗唱和,其乐融融;杏仙晚来,这位才气勃发的女诗人,把诗歌与爱情联系在一起,邀请唐僧和她做爱。“八戒后来不论好歹连拱带筑把小林中所有能变人形说话的树挥倒在地,那根下‘俱鲜血淋漓’。除了枫树外,这些都是毫无伤害之心的温和的精灵,他们没有任何反抗就死去了。因而,这一回中揭示了爱情、诗歌和哲学讨论这种田园世界的虚幻性,最后这哲学讨论,就连唐僧也必须抛弃。”①夏志清在描述妖怪时这种温情脉脉的笔调,显然是对中国传统志怪原则缺乏切身体会的结果。
《西游记》的想像世界,一端通向中国的志怪传统,一端通向现实人生,也就是说,《西游记》对想像世界的描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是,这里必须注意,吴承恩不是一位总想着讥弹时政的作家,如果《西游记》中确有讥弹时政的意味,那也是妙手偶得,并非刻意为之。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确信,把《西游记》当作严峻、辛辣的政治批评来读是一个重大失误。
其三,我们必须对《西游记》的戏谑性风格予以充分重视。《西游记》不乏哲理蕴含,也不乏对现实政治的调侃与讽刺,但在一种戏谑性的氛围中,我们领略到的是一部轻喜剧,以过于沉重的心态来读会造成理解的隔阂和失误。
吴承恩对戏谑性风格的偏爱,在塑造孙悟空和八戒时表现得格外明显。孙悟空是作者喜欢的人物,但这并不妨碍作者为他设计一副可笑的面容。八戒的外貌和贪吃也是《西游记》多次使用的笑料。进一步,《西游记》还在性格上赋予他们以喜剧性的顽皮意味。且不说八戒经常自称“痴汉”,悟空自称是“历代驰名第一妖”,即以两人热衷于恶作剧而论,也足以令读者忍俊不禁。如第七十六回,八戒出战,借了悟空一根绳子扣在腰里当救命索,以便战败时可让行者扯回来,莫教妖精拉了去。这本是儿童天真幼稚的想法。而悟空呢?居然趁机使促狭,闹恶作剧。当八戒战败,急叫师兄扯救命索时,悟空放松绳子,把呆子绊倒,让妖魔捉将去也。在疾风暴雨的恶战中,悟空、八戒对危险视而不见,谈笑自若,两个人都是儿童心性,打闹淘气、互相捉弄是他们本性使然。在此,作者为了凸现悟空、八戒的儿童心性,并由此凸现小说的戏谑性风格,宁肯牺牲故事情节固有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可见,戏谑性是作者偏爱的一种风格,倘若我们执意以古板的心态来读,那不能算是合格的读者。
综上所述,将《西游记》的象征性主旨、想像世界和戏谑性风格融为一体来加以理解是较为合理的一种阅读方式。如此看来,撇开了象征性主旨和戏谑性风格来谈《西游记》的想像世界,或者撇开了想像世界和戏谑性风格来谈象征性主旨,或者撇开了象征性主旨和想像世界来谈戏谑性风格,都不能完整把握《西游记》的魅力所在。将三者结合起来,既司以避免一味从“现实意义”的角度阐释《西游记》,也不会因为注重象征性意蕴而过于拘泥、严肃,或者因为强调戏谑性而忽视了小说的内涵和想像世界自身的逻辑,对具体人物和具体情节的解读也将更为中肯、恰切。
小说家言,向为学术末流。然古今文学之变,常由俗而雅。古典小说是古代的流行文学,最真切地描述了我们先祖的行止、哀乐、思考和梦想。这些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因“古”而“典”,成为现代人了解古代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必读之书。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典藏”遴选古典小说传世佳作,分辑出版。整理中慎选版本,精编精校,约请名家撰写前言,通论作品,引导阅读,确为一套可靠、可读、可赏的善本。
吴承恩著的这本《西游记(评注本)(精)》就是该套丛书之一。随文注音释义,无障碍阅读名著。由刘宏彬、吕亚湘注。
《西游记》,明代吴承恩著。全书一百回,主要描写了唐僧一行四众西行、一路历经种种磨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古代长篇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的问世标志着神魔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已经成熟。本书以世德堂本为底本,参校了人民文学版的排印本。除繁体字、异体字改简体字外,通假字、古今字等仍遵从原貌。本书是评点注释本,评点文字置于每回之前,一是概述各回内容,勾联前后情节;二是评析作家写作技法,揭明其微言大义,帮助读者打开理解作品之门。
本书是其注释本,由刘宏彬、吕亚湘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