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在美国国会大厦,一楼的地板花纹有点像个棋盘,通向副总统办公室的那扇木门旁边有两个拱形的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华盛顿纪念碑。在窗户下面,有一个很深的凹槽,里面安装有一个电话转换器,这个转换器为大厅里一大排的电话亭服务。这些电话亭都是由桃木做成的,非常精美,只有国会的参议员才有资格使用。参议员只要给转换器的操作员任何一个电话号码,在几分钟之内操作员就能帮参议员连上。
7月2日下午,正好是周五,参议院没有开会,电话转换器上盖着一层布。这个时候,国会大厦对游客开放,人们可以走进国会大厦的第一层。霍尔特以游客的身份进了大厦,手上拿着一个手提箱。他走过一扇门,门上面的金字写着:“副总统办公室。”霍尔特心想就是这间了。他仔细查看了大堂,也看到了窗户下面的电话转换器。他知道自己现在必须采取行动,否则很难再抓住这么好的时机。他朝四周看了看,看自己有没有被人盯上。当确定没被人盯上之后,他迅速把手提箱塞进了窗户下的电话转换器旁,然后用布盖好。除非有人掀开布,否则就不会发现。大约在下午4点,他赶紧撤离国会大厦,从漫长的台阶上往下走,腿脚还是有点不太灵便,他的心跳开始加速。手提箱里装的就是炸弹。
其实在前一天抵达华盛顿的联盟火车站之后,霍尔特就四处闲逛,直到找到一家宾馆入住。入住后立即锁上房门,为了安全起见他还用一把椅子堵在门上,以免服务员进来。在房间里,霍尔特开始组装炸弹,炸弹的内核是三管炸药。炸弹装完之后。他重新阅读了一遍之前起草的信,一共抄了五封,是分别寄给威尔逊总统和几家华盛顿主流报纸的。对于内容感到满意之后,他将信件装入信封,然后放在自己衣服的内口袋里。一切准备妥当,他把房间仔细清扫了一遍,由于使命还没有完成,必须确保自己离开宾馆之后宾馆的服务员不会发现任何可疑的东西。
之后的一切都按原计划顺利进行,实际情况甚至还可能要更顺利一些。根本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手提箱,要发现电话转换器所在位置有异常,还真要点运气。从国会大厦出来后,他路过一个邮筒,然后一封一封往邮筒里塞信。担心万一被人看到,他投得很从容,就像是往邮筒里塞进去一些普通的付费账单一样。但在他的心里,他想的的确是让美国人来付账单,为他们在欧洲战场上的不公平行为埋单。塞完之后,霍尔特回到宾馆,拿走行李,退房。然后他就在马路上闲逛,等待国会大厦被炸的消息。他预计,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等待的过程着实有些煎熬,而且城市里的噪音也让人心烦。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如果有什么地方出错了呢?他想着想着,有点恐慌。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回到国会大厦,但有时候他也控制不住自己。大约晚上10点30分的时候,有点热,但夜幕下已经比较安静,他来到国会大厦附近,眼睛盯着那一对拱形的窗户。
他慢慢感觉累了,就在附近找到一条长椅,背靠马路坐下来,注意力还是集中在国会大厦那边。他看着,听着,但这个巨大的穹顶型建筑仍然是一片寂静。大约到了晚上11点23分,炸弹终于炸了,整个国会大厦似乎连根基都动摇了,爆炸声响遍全城。在美国国会警察局工作超过35年的弗兰克·琼斯当时正坐在参议院地下室自己的办公桌旁,爆炸的巨大震动把他从椅子上弹了出来。“声音听起来像是发射了好多发加农炮,我当时觉得大厦的穹顶是不是已经震塌了。”弗兰克说。大厦里面,各种石膏板从墙壁、天花板上像下雨一样掉落下来,墙壁上出现了很大的裂缝,门也震开了,至于水晶吊灯,完全砸在了地板上。不过好在这个爆炸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但它发出的信息很明显:美国没有置身战争事外。
霍尔特看到了,一声巨响对他来说就像是胜利的礼炮,当很多人聚集起来围观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霍尔特走开了,心中的兴奋难以掩饰。离联盟火车站有三个街区,他尽力走得快一点,免得错过了零点十分开往纽约的火车。等到终于赶到了车站,列车员带他来到了27号车厢。躺着睡觉是不可能的了,在黑夜当中,他听着火车开动的巨大声响,带着他走向下一个目标,走向他的命运。错了呢?他想着想着,有点恐慌。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回到国会大厦,但有时候他也控制不住自己。大约晚上10点30分的时候,有点热,但夜幕下已经比较安静,他来到国会大厦附近,眼睛盯着那一对拱形的窗户。
他慢慢感觉累了,就在附近找到一条长椅,背靠马路坐下来,注意力还是集中在国会大厦那边。他看着,听着,但这个巨大的穹顶型建筑仍然是一片寂静。大约到了晚上11点23分,炸弹终于炸了,整个国会大厦似乎连根基都动摇了,爆炸声响遍全城。在美国国会警察局工作超过35年的弗兰克·琼斯当时正坐在参议院地下室自己的办公桌旁,爆炸的巨大震动把他从椅子上弹了出来。“声音听起来像是发射了好多发加农炮,我当时觉得大厦的穹顶是不是已经震塌了。”弗兰克说。大厦里面,各种石膏板从墙壁、天花板上像下雨一样掉落下来,墙壁上出现了很大的裂缝,门也震开了,至于水晶吊灯,完全砸在了地板上。不过好在这个爆炸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但它发出的信息很明显:美国没有置身战争事外。
霍尔特看到了,一声巨响对他来说就像是胜利的礼炮,当很多人聚集起来围观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霍尔特走开了,心中的兴奋难以掩饰。离联盟火车站有三个街区,他尽力走得快一点,免得错过了零点十分开往纽约的火车。等到终于赶到了车站,列车员带他来到了27号车厢。躺着睡觉是不可能的了,在黑夜当中,他听着火车开动的巨大声响,带着他走向下一个目标,走向他的命运。(p255-257)
非常抓人,情节扣人心弦,起伏铺垫非常聪明。
——《华盛顿邮报》
“黑暗入侵”听起来像是一本间谍惊悚小说,但它是真真切切发生的事情,它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这本书提醒我们过去的事情从来没有真正过去。
——生活网站life.com
在国家安全局NSA成立之前的反恐战争。
——《华尔街日报》
我花了好些天待在书桌旁,盯着电脑屏幕时才意识到写一本书就像谈一场恋爱一样,会有一些起伏的时候。但感谢上帝,这也会带来一些快乐时光。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特别幸运的是,无论晴雨,我都能够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他们给了我建议和安慰。林恩·内斯比特是我永远的经纪人,她的友谊和智慧是我可以依赖的支柱。在她的办公室里,我还一直可以依赖史蒂法尼·科文、雷诺尔·霍夫曼、蒂娜·西姆斯和汉娜·戴威提供的帮助。
在哈珀科林斯出版社,乔纳森·伯恩汉姆的热情让我受益匪浅,克莱尔·瓦奇特尔非常准确而权威性的编辑以及汉娜·伍德的友好帮助都让我受益。
我写这本书也得到里克·霍尔根和内森·罗伯森的鼓励和指导,他们对我的手稿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在这方面我真的欠他们不少。
鲍勃·伯克曼将我的手稿拿到好莱坞,成功避开了各种风险,这个故事将来会被拍成电影,而鲍勃以前还代理了我的多部作品。是鲍勃让这个故事获得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关注,布拉德利·库珀和约翰·莱瑟将会以这本书的故事为基础,共同拍摄一部电影。现在我非常期待布拉德利扮演的塔尼。而艾伦·赫戈特,他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和辛迪·格兰塔一起,也会参与到电影的拍摄当中。
《名利场》杂志的格雷顿·卡特和达纳·布朗阅读了我的初稿,并提出了不少建议。在写作的漫长过程中,我的妹妹马茜和其他很多朋友在我遇到麻烦时总会慷慨地提供各种帮助,他们是肯·利博、贝斯·德伍迪、苏珊·里奇、戴维·里奇、艾琳·威尔伯、菲利普·威尔伯、莎拉和比尔·劳齐、爱德华·克齐、约翰·李文塔尔、布鲁斯·托布、斯科特·西尔弗、帕特里克和鲍勃·拉斯特豪斯、鲍勃·米切尔、贝赛和伦·拉波波特、克劳迪和安德鲁·斯孔卡。
我的孩子们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祝福,我特别对托尼、安娜、达尼和他们做的事情感到自豪。尤其要说的是,我非常感谢黛西和伊娃娜。
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本书的写作受到美国中情局的一份内部刊物《情报研究》上一篇文章的启发,该文作者是中情局一位研究历史的雇员,文章写于“9·11”事件发生的一年之后,其标题是“首次保卫美国国土安全”。读完这篇文章,我意识到纽约市警察局的副巡长汤姆·塔尼——他本人在1913年至1917年还担任纽约市警察局拆弹分队的负责人——无论如何都堪称是美国的首任国土安全部部长(这个职位当时并不存在,国土安全部是在“9·11”事件之后才设立的——译者)。受到这篇文章的吸引,我开始研究更多有关塔尼的生平资料。
在书中,我主要讲述了一个训练有素的外国情报组织是如何在美国发动一场秘密恐怖袭击战的,针对世纪之交对外界毫无戒心的美国,他们动用了炸弹、细菌武器,甚至开展谋杀行刺活动。而塔尼和他的团队,一开始在人数和装备上都明显处于下风,他们又是如何应对挑战、保卫自己国家的呢?写作本书其实是为了讲述塔尼团队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这些其实也就是驱使美国介入战争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因素,它们藏在暗处,很黑暗,也很惊悚。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参考了很多资料,包括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录、日记和信件。另外,我也阅读了很多政府文件、法律文书以及当时的新闻报道。所有这些材料,包括对话和直接引用,都在书中呈现了出来。
霍华德·布鲁姆著的《黑暗入侵(1915美国首次反恐与卷入一战秘因)》重现了一幕历史的过往:一战伊始,美国一面高喊保持中立,一面跟协约国保持贸易往来,战争贷款、精尖武器和食品补给源源不断地输入协约国,这使德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为打击美国、阻拦物资运往协约国,德国派出强大的特工阵容到美国发动一系列恐怖袭击。这些特工中有心理学专家、金融精英、微生物学家、炸弹专家、女演员等,他们在德国驻美国大使的麾下展开行动,用爆炸物和生化武器袭击美国的轮船、工厂以及金融机构,甚至直接刺杀重要人物。然而,美国政府并未意识到这些恐怖袭击与德国和当时的战争有关系,所以最初被指派负责案件调查的只是一名纽约警察局拆弹分队的队长。但是,随着美国警察对案件的抽丝剥茧,这个德国对美国的“国家级阴谋”逐渐浮出水面……
一场灾难究竟要多久才能被历史的尘埃掩埋?答案是100年!恐怖袭击的缘起是什么?经济、文化、政治、历史、民族仇恨……或者仅仅为了科学实验?
当信仰、生活、身份和国家利益都在争取忠诚时,人的最终选择会是什么?践踏原则、背叛信仰、效忠祖国——走上不归路。
1916年7月30日,是那个年代的“9.11”,黑汤姆——当时美国最大的军火库和转运站发生爆炸。不提伤亡、经济损失给一代美国人带来心理重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爆炸在自由女神像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想来今天这伤痊愈了,或者已被掩盖。在大肆宣扬“后9.11”,叫嚣“全球反恐”,将握着火与剑的手伸到全世界时,是否该翻翻自家的老账本,汲取点历史的经验教训?
霍华德·布鲁姆,这位两度获得普利策奖提名的畅销书作家,钩沉史海,在美国国防部的密档中抽丝剥茧,围绕历史上一位位当事人,用《黑暗入侵(1915美国首次反恐与卷入一战秘因)》再现了美国首次遭遇恐怖袭击和反恐战争的始末。欧洲战场血雨腥风,美国战场暗流涌动。是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唯有审视过去才能正确面对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