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汉柔情》是曹茂恩的随笔集,武人为何写文章?曹茂恩从小就喜欢看书写字。他看过很多名人的传记,心里曾冒出过一个念头,“将来有一天,我是否也能将毕生的经历用文字呈现出来呢?只是记录一段回忆,表达一种情怀”。青年时代曹茂恩有过写作的冲动,终因感觉与“作家”无缘而弃笔。50多岁的时候,他偶然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报纸上,署名“老茂子”,从此开启写作之路,至今已经攒了四五十篇。很多好友建议他结集出版,这勾起了他曾经的梦想,决心把内心世界用书包装起来。
除了曹茂恩自己的文章,书中还收录了媒体对他的报道、朋友及儿子的文章,以及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和他的硬笔书法作品。
《铁汉柔情》是武术大师曹茂恩的随笔集,并有媒体和朋友对他和曹安铭的认知和访问,还有一些珍贵的照片和资料。曹茂恩看人的眼神很特别,有点斜睨,由上到下一大量,然后才开始微笑的招呼你。据说,以刽子手为业的人,第一眼看的是你的脖子,而对以散打为业的曹茂恩来讲,他的第一眼是否在考虑如何将你击倒,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的这50余篇随笔有将人击倒的力量,因为都出自铮铮铁拳之下。不事雕琢,所以真实,点到为止,所以意味深长。
曹茂恩:搏击人生终不悔
毛莉虹
10年前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山东省武术院,许多武术业内人士常常向我提起一个人:“曹茂恩的故事很多,如果可能,给他写本书,一定很好看!”直到1991年济南国际传统武术演武大会,我见到了这个传说中的神秘人物:中等个,一头倔强卷曲的头发,目光深邃,络腮胡,虎背熊腰,走路架势略显沉稳,很特别的微笑。他一见我就朗朗地喊“毛大姐”,喊得大家呵呵笑,我涨红了脸。反戈一击,从此便送“曹大叔”雅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雅号越来越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敬重,就像山姆大叔在美国,曹大叔在山东武术散打界,很多人都有感觉。
10年后我有幸走进了曹大叔在青岛武胜关路的办公室,正遇上慕名拜访的韩国崇民公司著名拳击经纪人金荣德先生。最早为中韩跆拳道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曹大叔原来在韩国国内已有不小的影响力。
眼前的曹大叔一如当年的英俊洒脱,只是眉宇间又平添了几分豁达、恬淡,进一步走近,更让人体会到一种真正的感动,不是因为他足以笑傲江湖的业绩,而是因为他的搏击追求已然超越了搏击的本身,从而显示出一种生命的意义。
苦海拾贝
与共和国同龄的曹大叔在青岛、山东乃至全国的武术散打界都可算是元老级人物。中国国家队副领队、山东省武术队院长助理、山东省散打队教练、青岛东方武术学校校监、中国武术散打七段、世界跆拳道联合会四段,种种头衔是他事业的最好证明。然而谈起往事,他淡淡的,那种历经沧桑后的刚毅凝结成超然的平静,让我这般年龄的年轻人,从心底涌动出一种震撼:只有对事业的挚爱才可能是他坚持下来的唯一理由。
曹大叔的青少年别无选择地伴随了那个动荡的“文革”时代,当年汗颜的出身与家境的艰辛使他早早地背负起生活的重担。从15岁开始,他干了整整15年的临时工。在最底层的职业中挣扎,带给他最深刻的生活磨难,打不通时更塑造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
初中一年级好动的“曹大叔”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拳击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注定了他无悔的搏击生涯。他至今清晰地回忆起,把黄胶鞋与拳套藏在小院的煤池中,每天早上5点偷偷起床,跑到信号山练拳,春夏秋冬,风雪雨霜,从未间断。他说:母亲在我心中重于我的生命,而自从迷上拳击,拳击成了我唯一可以违背母亲意愿的理由。1979年,而立之年的曹大叔组建了第一支民间业余散打队——“青岛市精英散打队”。没有经费,他用自己做的皮鞋卖钱维持训练没有场地,无际的海滨沙滩接纳了他们。母亲火化的当晚,他出现在自己的队员中间,红肿的双眼透着坚毅:“要干就干出个样来!”也许他相信这才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 珍珠闪亮
作为选手,动荡的时代没有给曹大叔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但作为教练,他却攀上了事业的高峰。由曹大叔亲自主办、组建并任主教练的青岛市第一个“拳击俱乐部”以及所率领的青岛拳击队在山东省十三、十四届运动会上共获得了11枚金牌;作为山东省武术散打队教练,他率领的队员们在全国八运会上历史性地获得了男子大级别团体冠军,并被聘为中国国家散打队副领队,曹大叔还获得跆拳道四段荣誉称号。在中国武术协会主编的权威性《中华武术图曲》中,曹大叔是山东唯一入编名家,同时他得到了山东唯一的武术散打最高段位七段的称号。(p139-141)
父亲好读书,书法也好。受他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写字。多年的临时工生涯,虽然辛苦,也未改变这一“习惯”。后来喜欢上了打拳,这一“习惯”依然在延续。有时在沙滩折腾半夜,踏月而归,洗漱后仍想读几页书,虽然有时累得握卷而睡。
开卷有益。看书丰富了思维,开阔了视野,也温润了品格,获益匪浅。青少年时遇上动乱年代,受了些不公正对待,遭了些命运折冲。那时年轻气盛,又有些拳脚功夫,我之所以没涉足歪途,除了武学的魅力,父母的教诲,也许就是拜书所赐吧。
文京兄给我写过两幅字:“崇文修武”“修武崇文”,我觉得非常好,反说正说,都是文武的融合。武术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修行。武术的境界,搏击的畅酣,都需要文化的深修,内涵的沉淀……
也看过很多名人的传记,心里曾冒出过一个念头:有一天,我是否也能将毕生的经历用文字呈现出来呢?只是表达一种情怀,记录一段回忆,亮亮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或认识……
青年时代也有过写些什么的冲动,终因觉着与“作家”丝毫无缘而弃笔。进入知天命之年后,有一天听邓丽君的歌,想起了去昌邑岞山舅舅家借粮的经历,想起了姥姥家的小村落,想到了舅舅的背影,实在难以抑制心中的冲动,手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写了一段短文,写完后心里很舒畅。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心有所动,便想为文。便陆续有了《我的拳击手套》《观海路5号院》等篇。又没想到《都市便民报》编辑徐敏航偶尔见了几篇,说不错,他们可以发表,并要给我开个专栏,这真令我又激动又惶恐。第一篇登出后,看到自己胡划拉的文字竟然变成了铅字,就别提我有多激动和高兴了。此后便真的开了专栏,陆续地给他们写些小文章。后来《城市尚品》居然也给我开了专栏。到古稀之年,倒攒了四五十篇。只要发表的我就把它们剪下来,装订成册,闲时喝着茶便拿来翻览翻览,再重温一遍那些难忘的人和事,倒也颇觉宽慰。很多好友建议正式出版,以书的形式面世,希望文化与武术的精神能融会贯通。这其中建议最烈的是在京都从政的于君和书法家张逸之君。
真得谢谢他们,勾起了我青葱岁月的梦想,促成我下决心要把我的内心世界用书包装起来。四五十篇文章稍嫌单薄,为了更好地展露我的世界,便决定把媒体、朋友写我和我子曹安铭的文章也收入书中,同时还有一些和朋友、徒弟们的照片和一些有点纪念意义的旧物的照片也选取一些。还有我的一些硬笔书法作品也点缀几篇,供朋友们赏析批评。
慈珂兄与出版界熟,对促成该书出版功莫大焉,特此致谢。
说到感谢,那要感谢的人和事,人和单位有很多,在此挂一漏万,简说一二。
感谢周迪颐、程友新等老领导一直以来对我如兄长般的关爱和支持,感谢多年来的好兄弟戴升尧、宋学、宋文京等,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武术散打运动的鼎力相助。
感谢青岛出版社慨然决定一下子给我出两本书,《精英格斗术》和本书,这真是“文武双全”了。感谢青岛出版社领导指派吴清波同志做这两本书的责任编辑。此君为人厚道,学问渊博,读过他在《style壹格调》的几篇文章后,又发现他的文笔还颇为清雅优美。虽然交往时间不长,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辈子又多了一位好朋友。
感谢壹格调的小兄弟姊妹们,他们把这些拉拉杂杂的文章和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科学的、艺术的编排,设计了雅致的版式、抢眼的封面,类似于给新娘子穿上了华丽的嫁衣。
武人出身,读者诸君可别拿我跟莫言比,难免有粗糙之处,请谅解并批评指正。
曹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