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骏虎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本书所写的故事发生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的冬天到次年的夏天。关于它的背景却需要从当年夏天讲起。

民国二十四年的炎夏,在中华腹心之地的版图上,一支几十万人马的大军,正从鄂豫皖边区取道河南,向着黄土高原的西北开拔。假如有飞行员从空中俯瞰,他看到的是在一千数百公里的山水之间,这支军队逶迤蜿蜒如同黄河改道,流向茫然不可预知的西北大漠。这支军队引起了沿途经过的城市和乡村的人们共同的惊异,让人们惊异的不是他们整齐的军容、精良的装备,也不是轰隆隆开过的披着黄绿色帆布的无数炮车,而是成群结队夹杂在连队和连队之间背着包袱、推着小车的老百姓,这些人的数量几乎和官兵的人数相等,甚至因为杂乱无章而使人数显得更多一些。这些人都由背着大锅的伙夫兵带领,看上去就像由乌龟带领的猴群,夹在整齐的部队之间,让那些害怕被抓而躲在远处偷窥的当地人议论纷纷。

这些随军开拔的人们,都是些佝偻着背或者罗圈着腿的老汉和老婆婆,还有手里牵着流鼻涕的孩子、怀里用包袱皮兜着一个更小的娃娃的女人,老弱病残,无以计数,吵吵嚷嚷跟着部队不分昼夜地走向未知的所在。与其说往前走,不如说是在一团一团地往前滚动。那些沿途村镇白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门的人们,趁夜爬到自家的房顶或者树杈上,下意识地半张着嘴观望夜色里这支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尾的怪异队伍,耳朵里听到的是数十万双皮靴踩踏大地的轰响,夹杂着连绵不绝的妇女和娃娃的哭号之声。偷偷看热闹的当地人互相交换着意见,认为他们在夜雾弥漫中看到的景象一定是阴兵过境,商议着多烧些纸钱给他们,以换取这

数不尽的阴魂不要带走生者的魂魄。

而在白天,这支军队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西北边缘一个干旱的小县城,大军的尾巴还拖在潮湿闷热的鄂皖湿地里挣扎。对于沿途的县份来说,当大军过境,需要埋锅造饭之时,立刻满坑满谷都填满了人,随军的人们鸠占鹊巢,把当地居民挤出了自己的家,因为随便借用生活用具和小孩子们打架,到处在爆发着和当地居民之间的武力冲突。然而,当地人总算搞清了,这不是什么阴兵过境,而是四年前在“九一八”事变中对日本不抵抗而撤出白山黑水的东北军,他们先是被蒋委员长调到鄂豫皖边区“剿匪”,现在又奉命移驻西北,与驻陕西的第十七路军一起围剿徐海东、刘志丹领导的红军。那些随军的老百姓,有当年撤出东北

时带出的家眷,也有后来忍受不了日本人的统治逃出来找到部队上的军属,他们大多是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家人和亲戚,为了活路,经年累月跟着军队行动,以便于随营混饭,其中包括已经战死的官兵的家属,因为乡情深重的少帅张学良的顾念,也一直没有被军队抛弃。  P3-4

目录

序篇 亡国图景

一 一支怪异的大军正开往西北

二 东北军被取消了两个师的番号

三 宋哲元的两个口号

第一部

 第一卷 寇深祸急

一 林彪要离开军团去打游击

二 “了不起的大人物” 

三 政治局会议上的舌战

四 清和元

五 光明磊落的人

六 瓦窑堡

七 先驱者四海为家

 第二卷 未雨绸缪

一 复兴、复兴

二 广田三原则

三 郎舅之间

四 第一个回合

五 “陈立夫去苏俄”

 第三卷 刀客前传

一 毛泽东的信使

二 两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三 张学良自驾飞机降落太原

四 将军不是军阀

五 领头的刀客参加过革命军

六 中秋会和教育会

七 二次投身革命

 第四卷 厉兵秣马

一 林彪历时十三天的渡河侦察

二 执杆驱虎

三 雪雾锁川西

四 从南京到上海

五 老板

 第五卷 精神北向

一 红色牧师

二 “西安这个鬼地方是红白不分”

三 黄河解冻了

四 日军中佐的预言

五 张闻天

六 浪遏飞舟

七 朝鲜人毕士睇

第二部

 第一卷 初战告捷

一 毛泽东的早餐

二 空城计

三 大雪阻止了炮兵前进

四 双方火力悬殊

五 老爷庙

六 赤化

七 冰火两重天

 第二卷 引狼驱虎

一 一切为着打第二个胜仗

二 清华的教授们

三 沁园春。雪

四 中共中央的谈判条件

五 张学良和他的秘书

六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七 中央军人晋

 第三卷 鏖战晋西

一 徐海东与红十五军团

二 平静的三天

三 口袋阵对口袋阵

四 飞机空投的赏金和嘉奖令

五 战斗已无胜利希望

六 双方都在撤退

 第四卷 气吞万里

一 红军不是太平军

二 日方的“有力措施” 

三 晋西游击队

四 爱国情感同样激发了爱情

五 奔袭同蒲铁路

六 汾河流域

七 城高难下

 第五卷 纵横捭阖

一 左路军逼近太原

二 人晋中央军编人晋绥“剿匪”纵队

三 铁路工人加入了工兵连

四 “老刘”

五 两个指导员

六 孤岛

七 “人民”“抗日”

第三部

 第一卷 逼蒋抗日

一 戴先生来到天津

二 《活路》事件

三 红军是一支带着政治任务的军队

四 郭登瀛上校

五 三交镇

六 四月十七日

 第二卷 回师西渡

一 铁壁合围下的宣言

二 “理论家”和大使

三 红军在山西已无作战的顺利条件

四 张学良的决心

五 退一步干革命

六 阁山阻击战

 第三卷 北方阵线

一 毛泽东写信给阎锡山

二 感化院

三 山西的出路问题

后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大事记

内容推荐

《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精)》作者李骏虎用三十万言的篇幅,史诗般的笔调,描写了在东北沦陷、华北事变之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为奔赴抗日前线,组成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同时通过政治谈判,先后与杨虎城、张学良、阎锡山签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在晋绥军、中央军的二十万重兵“围剿”下,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红军分兵三路纵横山西数十县,完成扩红、赤化、筹款三大政治任务,将抗日火种在三晋大地点燃,并确定了“逼蒋抗日”的政治方针,直接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东征山西,可以进一步向北转进绥远或东进河北,开赴抗日前线,争取对日直接作战,把国内革命战争同抗日民族战争结合起来,推动华北乃至全国的抗日救国运动走向新的高潮。同时东征可以避免同有抗日要求的国民党东北军、第17路军作战,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其次,红军东征巩固和扩大了影响,筹集了经费。红军进攻山西,威胁阎锡山的老巢,可以把晋绥军调回山西,缓解陕北苏区的军事威胁。山西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便于红军补充兵员,解决给养以及筹款和征集作战物资。东征红军共消灭敌人7个团兵力,缴获大量武器,补充兵员8000多名,筹款30余万元,达到了陕北苏区“在发展中巩固”的目的。同时红军东征山西时,在山西的20多个县播下了抗日的种子,激起了山西和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热情,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救国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为日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到华北主战场参加抗日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编辑推荐

李骏虎编著的《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精)》是一部充满艺术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小说。这源于作家在下功夫研究史料的基础上把握了特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并且非常成功地把历史转化成了艺术。可以说,这是一部让人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的好小说。《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通过这两条脉络的叙述,首次全面呈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救亡史,塑造了毛泽东、张学良、杨虎城等一百多位人物的鲜活形象,史诗般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全面抗战的历史功绩,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形成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0: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