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写的故事发生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的冬天到次年的夏天。关于它的背景却需要从当年夏天讲起。
民国二十四年的炎夏,在中华腹心之地的版图上,一支几十万人马的大军,正从鄂豫皖边区取道河南,向着黄土高原的西北开拔。假如有飞行员从空中俯瞰,他看到的是在一千数百公里的山水之间,这支军队逶迤蜿蜒如同黄河改道,流向茫然不可预知的西北大漠。这支军队引起了沿途经过的城市和乡村的人们共同的惊异,让人们惊异的不是他们整齐的军容、精良的装备,也不是轰隆隆开过的披着黄绿色帆布的无数炮车,而是成群结队夹杂在连队和连队之间背着包袱、推着小车的老百姓,这些人的数量几乎和官兵的人数相等,甚至因为杂乱无章而使人数显得更多一些。这些人都由背着大锅的伙夫兵带领,看上去就像由乌龟带领的猴群,夹在整齐的部队之间,让那些害怕被抓而躲在远处偷窥的当地人议论纷纷。
这些随军开拔的人们,都是些佝偻着背或者罗圈着腿的老汉和老婆婆,还有手里牵着流鼻涕的孩子、怀里用包袱皮兜着一个更小的娃娃的女人,老弱病残,无以计数,吵吵嚷嚷跟着部队不分昼夜地走向未知的所在。与其说往前走,不如说是在一团一团地往前滚动。那些沿途村镇白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门的人们,趁夜爬到自家的房顶或者树杈上,下意识地半张着嘴观望夜色里这支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尾的怪异队伍,耳朵里听到的是数十万双皮靴踩踏大地的轰响,夹杂着连绵不绝的妇女和娃娃的哭号之声。偷偷看热闹的当地人互相交换着意见,认为他们在夜雾弥漫中看到的景象一定是阴兵过境,商议着多烧些纸钱给他们,以换取这
数不尽的阴魂不要带走生者的魂魄。
而在白天,这支军队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西北边缘一个干旱的小县城,大军的尾巴还拖在潮湿闷热的鄂皖湿地里挣扎。对于沿途的县份来说,当大军过境,需要埋锅造饭之时,立刻满坑满谷都填满了人,随军的人们鸠占鹊巢,把当地居民挤出了自己的家,因为随便借用生活用具和小孩子们打架,到处在爆发着和当地居民之间的武力冲突。然而,当地人总算搞清了,这不是什么阴兵过境,而是四年前在“九一八”事变中对日本不抵抗而撤出白山黑水的东北军,他们先是被蒋委员长调到鄂豫皖边区“剿匪”,现在又奉命移驻西北,与驻陕西的第十七路军一起围剿徐海东、刘志丹领导的红军。那些随军的老百姓,有当年撤出东北
时带出的家眷,也有后来忍受不了日本人的统治逃出来找到部队上的军属,他们大多是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家人和亲戚,为了活路,经年累月跟着军队行动,以便于随营混饭,其中包括已经战死的官兵的家属,因为乡情深重的少帅张学良的顾念,也一直没有被军队抛弃。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