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范,顾名思义,是一家人的行为规范,也就是父母、长辈对后代的训育。人类有了家庭的观念,就有了父母对子女的训诫活动。家范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姜正成主编的《修身治家成楷模(家范篇)/家风和畅系列》融通两千多年的正野文史,梳理出华夏国家文化演进的脉络线索;缕析古今各界大家家范和国学经典,揭示先贤高超的人生艺术和智慧;进而穿透时代背景的差异,得到今日适合国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变真理。此外,从实用性角度对家范的深度挖掘,也使本书的解读更有生动质感和鲜活意趣,极具代入感和启发性。
姜正成主编的《修身治家成楷模(家范篇)/家风和畅系列》站在历史与现实的高度,融通两千多年的正野文史。梳理出华夏家国文化演进的脉络线索;缕析古今各界大家家范和国学经典,揭示先贤高超的人生艺术和智慧;进而穿透时代背景的差异,得到今日适合国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谛。此外,从实用性角度对家范的深度挖掘,也使本书的解读更有生动质感和鲜活意趣,极具代入感和启发性。
明朝时期有个名叫杜环的人,他为人善良敦厚,又博学多才,深受朱元璋的赏识。杜环的父亲杜一元有位朋友,是兵部主事常允恭。常允恭死后,家境衰败。常允恭的母亲张氏已经60多岁了,想起去世的大儿子和失散多年的小儿子伯章,哀伤自己无人奉养,经常痛哭。
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张氏年老,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为什么不去投奔他呢?他念及与常允恭的交情,一定不会丢开您老人家不管的。”
老夫人听从这个人的指点,坐船来到安庆。可是世态炎凉,谭敬先竟婉言谢绝,不肯接纳她。老夫人处境非常窘迫,想到常允恭曾经在金陵做过官,或许还有亲朋好友,也许能有点希望。于是她跟随别人到了金陵,却连一个熟人都没有找到。
老夫人没有办法,只好打听杜一元的家在什么地方,她想,杜一元或许还健在吧?一个老道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已经死了很久,只有他的儿子杜环还在。他的家位于鹭州坊中,门口有两棵枯树可以辨认。”
张氏穿着破旧的衣服,冒雨来到杜环家。此时杜环正陪着客人,见到常母这副样子非常惊讶,又好像曾经见过她的面,因此试着问道:“您不是常老夫人吗?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
常母把自己的遭遇哭着告诉他,杜环也流下了眼泪,连忙扶着老人坐下,对老夫人行了晚辈之礼,又呼唤妻子和孩子出来行礼。杜环的妻子马氏换下常母的湿衣服,又拿出自己的衣服给常母穿,捧出粥让常母吃,抱来被子让常母盖。
常母打听起平素较为亲近的、情谊深厚的老朋友和她的小儿子常伯章的下落。杜环知道这些老朋友都已辞世,不能托付,又不知道常伯章的死活,只好婉转地安慰常母说:“天正下雨,等雨停了,我再替您打听一下他们的近况。假若没有人侍奉您,我家即使再贫穷,也会奉养您。我父亲和常老伯亲如兄弟,现在您老人家贫困窘迫,不到别人家去,投奔到我们家来,这也是两位老人在天之灵把您引导来的啊!希望您不要有其他的想法了。”
当时正值战后,一般人家亲生骨肉之间都不能保全。常母见杜环家也不富足,雨停后坚持要走,寻找其他朋友。杜环只好派了一个仆人陪着她同行。到了天黑,常母果然没有遇到熟人,只好返回,安心住下来。
杜环一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侍奉老人。常母性情急躁,稍有不满就生气,甚至还要骂人。杜环私下告诫家里人,要顺从她的心愿,不要因为她处境艰难就轻视她、怠慢她,不要跟她计较。常母患老年疾病,杜环亲自替她煎药,送勺匙、筷子。因为常母怕吵,杜环还嘱咐一家人都不要大声说话。
过了10年,杜环做了太常寺的赞礼郎,奉皇帝诏令,到会稽举行祭祀。返回时,路过嘉兴,正遇上张氏的小儿子常伯章,杜环悲伤地告诉他说:“您的母亲住在我家,日夜想念您,都想病了,您早点去见见她吧!”
常伯章却说:“我也知道这情况,只是因道远不能去。”
杜环回到家,又过了半年,常伯章才来。
这一天,正是杜环的生日。常母看到自己的小儿子,母子互相搀扶着放声大哭,杜环家里的人认为这样做不吉利,要制止他们。杜环说:“这是人之常情啊!有什么不吉利的呢?”
过了些日子,常伯章看到母亲年老,怕拖累自己,竟然谎称要办其他事情,辞别而去,再也没有回来看望母亲。
杜环侍奉常母更加谨慎小心。然而,常母思念儿子,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三年就去世了。杜环备办了棺材,隆重地安葬了她,每年还按时节去墓前祭祀。
P14-P15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喜怒哀乐,弘扬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家谱中流传至今的家庭教育的书籍,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典,家范就是其中的代表。
家范,顾名思义,是一家人的行为规范,也就是父母、长辈对后代的训育。人类自从有了家庭的观念,就有了父母对子女的训诫活动。家范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精深宏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十分显著。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范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制度,就拟定一些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范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范著作随着朝代演变逐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典范,如《袁氏世范》《帝范》《温公家范》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范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本书编者正是站在如此高度,融通两千多年流传下来的文史,梳理出华夏家国文化演进的脉络线索;缕析古今各界大家家范和国学经典,揭示先贤高超的人生艺术和智慧;进而贯穿不同时代背景,得到今时今日适合国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理。此外,从实用性角度对家范的深度挖掘,也使本书的解读获得了故事性短片般的生动质感和鲜活意趣,极具时代感和启发性。
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首先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其次还要书香不绝,坚持走文化兴家、读书树人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自己的经历时,曾经多次谈及自己的淳朴家风。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家风家教的缺失,一些人走上社会之后容易失去底线,做出一些违背道德、法律的事情,导致家风缺失、世风日下。现在重提“家风”,是有积极现实意义的。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
端正家风,弘扬传统教育文化,传承优秀的治家处世之道,正是我们策划本套书的意图所在。
本套书从历代各朝林林总总的家训里,摘取一些能够表现中国文化特点并且对于今天颇有启发意义的格言家训,试做现代解释,与读者共同品味,陶冶性情。
在本套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文学系的众多老师、教授的大力支持,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多位教授、博士尽心编写,在设计现场给予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特别感谢安徽省濉溪中学的一级教师田勇先生在本套书编写、审校过程中给予的辛苦付出和大力支持!
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文献资料,谨对这些资料、著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有些资料因为无法一一联系作者,希望相关作者来电来函洽谈有关资料稿酬事宜,我们将按相关标准给予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