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活得太安逸,在工作的时候休闲之余,我们可以通过一次骑行来让自己身心进行一次”吃苦的旅途“,这本骑行散文集就讲述了一位品学兼优的知识分子(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的年轻人,在自己的青春岁月,用骑行,身体力行的一次旅途。
作者张金俊为伤痕文学开端《班主任》(刘心武著)中的主人公的原型,我们可以通过《班主任》来解读这位作者的善良与实力。
展现了70年代(文革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一辆二八车,二三同伴,开启一段“文革”时期的文化苦途。
70年代的年轻人和现在的骑行人有什么不同?梦回峥嵘岁月,跨越时代,一本可以和父母同看的书,一份缅怀那个年代的“独家记忆”。
张金俊先生现已高龄,这本《苦途》是他青年时代与众友骑行,一路南下寻访的写真。
张金俊先生现已高龄,这本《苦途》是他青年时代与众友骑行,一路南下寻访的写真。好文章如同好酒,年头越深,味道越醇。
苦途有三苦——身体苦,感情苦,精神亦苦。几乎每一个章节,都书写一个新的城市,张先生与众友日夜兼程,又经常遭遇钱两不足的窘境,一路下来,一众文人雅士也难逃落魄之相,生出不少互相调侃、自我安慰似的“穷开心”。书中也多次提到夜里摸黑骑行赶路之险,路途崎岖之艰。想必现在人,除非刻意追求“穷游”的背包客乐趣,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想象骑行近半个中国的景况吧。张先生在《苦途》中对这种艰辛着墨不多,但凡是提到颠簸劳累之处,必是真性情流露,毫无半点夸张造作之感,反而拉近了读者与几十年前的一次骑行的距离。
我们告别了北图,启程后路过段祺瑞执政府当年枪杀刘和珍君的大门口。这片坐北朝南、民国初年的宏大建筑群以它灰色的主调仍留驻于近代史的空间中。
而同样的,刘和珍和她的几位学友们,当年血气方刚地在枪林弹雨中勇敢前进的形象,也仍留驻在我这个后来人的心间。
王先生在前面喊着,让我把车骑快点,但我内心确实舍不得离开这座给我睿智伴我成长起来的都城,哪怕是暂时的……
很快,我们穿过了墙上尽染红色标语、人头攒动的大街小巷,来到了“朝阳门”。说是“门”,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拆掉了!清朝末年,一个瑞典人来到中国,经过实地的勘察,他在一本书中详细描述了北京城垣的九门十三关的格局和作用。如西直门,也叫作“水门”,那时,一队队用人力推的木制轮子“独轮车”,昼夜不停地把城外高粱河的水运进城来,所以,此门是昼夜不关的。又如西边的“阜城门”,城门洞下面几块很大的城砖上,刻有几朵很大的梅花。因为西山挖出来的煤,经此门被源源不断地运进城内供人们烧,而梅花的“梅”和煤炭的“煤”是相互谐音的。这种深奥的文化底蕴之美,也只有我们这个民族才有!
还有,北京皇城的总体建制,在一种宗法观念的制约下,遵循了四个字,即南“朝”(天安门、端门、午门、三大殿,议政的地方)、北“市”(地安门附近的“烟袋斜街”是五马换六羊做买卖的地方)、左“祖”(列位帝王供奉祖宗的地方)、右“社”(五种土的颜色象征国家之意)。
这种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地方,我能舍得离开吗?哪怕只是暂时的。
但是现实让我出城了,我们恋恋不舍地奔往通州。
我在报考通州陆和中学的时候,曾经与几个要好的同学骑车,中途路过一座很壮观的大石桥。当时因年龄尚小,并未注意此桥存在的意义。
后来我通过查找资料,方知它在历史上的不可磨灭的光辉:一是在宽大的桥洞下,在源远的历史上,有非常多的运粮的“对槽船”把南方盛产的谷物,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来;一是僧格林沁,这员清朝的悍将,虽然他镇压过太平军,但当英法联军从大沽口登岸后,凶煞地直扑到这座大石桥时,他率领他的清兵战士,在此英勇阻击,桥上旌旗不倒,英法联军寸步难行,可谓血流成河,实为悲壮矣!
我们四个人,将自行车停靠在桥栏杆上,静静听着石桥下清脆的流水声,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音!
这个民族会消沉下去吗?不!
我们骑过通州,呈现在眼前的是开阔的大平原,坦荡如砥。
苦途,将从这里开始吧! 连接北京到天津卫的一条灰色柏油路很窄,有时,我们骑的车子,被对面开过来的轰轰作响的大卡车逼到了路边,不得不停下来。当汽车过后,飘在空气中的汽油味道,径直蹿进人的鼻孔,惹得刘先生一阵咳嗽。
但是,大部分时间,广阔的原野给我们一种满目清新的感觉:在湿漉漉的空气里,从公路两旁青纱帐里自由自在地散发出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青涩味道来,让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马驹桥、码头、安平……我们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骑过。村子之间大都相隔九公里路,这自然是古时的驿站逐步发展起来的自然村落。在此我不禁想起了陆游的一首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现在,每个村庄的中心,都有千篇一律的平房饭铺、商店排在路的两边。一此赶马车的“车把式”在此吃饭、歇脚,村上的大人、孩子,三三两两地进进出出到商店里买杂品。
正午时分,我们赶到了重镇廊坊,决定在此歇脚,然后就进了一家小饭铺,买了四碗鸡蛋汤,落座后,掏出从北京买的芝麻烧饼吃着。
心暖着,轻松地谈笑着,我们慢慢地解开了心中的一此郁闷。
廊坊!这个地方使我联想起了“廊坊大战”。
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庚子”年,八国联合军队,手持枪、炮等热武器,狼烟似的向北京城霍霍地扑杀过来。可是廊坊当地的万人民众,自发地拿起大刀、长矛等冷兵器,毫不畏惧,杀声震天地砍向侵略者,“流血漂橹”,血溅八方,使侵略者畏缩得不敢前进一步!八国联军只好在此滞留数日。
想起这一幕,想起廊坊的精神、民族的魂魄,我就血性涌动、凝聚!遥望一个民族兴盛的发展史,廊坊影像将在我的心中永存!P2-4
张金俊先生现已高龄,这本《苦途——张金俊文集》是他青年时代与众行,一路南下寻访的写真。好文章如同好酒,年头越深,味道越醇。苦途有三苦——身体苦,感情苦,精神亦苦。几乎每一个章节,都书个新的城市,张先生与众友日夜兼程,又经常遭遇钱两不足的窘境,一来,一众文人雅士也难逃落魄之相,生出不少互相调侃、自我安慰似的开心”。书中也多次提到夜里摸黑骑行赶路之险,路途崎岖之艰。想必人,除非刻意追求“穷游”的背包客乐趣,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想象骑行个中国的景况吧。张先生在《苦途——张金俊文集》中对这种艰辛着墨,但凡是提到颠簸劳累之处,必是真性情流露,毫无半点夸张造作之反而拉近了读者与几十年前的一次骑行的距离。此为身体之苦。
苦途是浪漫的,一路上四位志同道合的友人进行的是一次文化的朝拜,的洗礼。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必定寻找当地的名胜、名人古迹,追忆当文人骚客、风流韵事。他们不仅是在看景,更是在碰撞知识的火花。刘知识渊博,薛先生热心,王先生幽默风趣,张先生善于感怀,这四位挚一四位前辈——仿佛在带领着读者寻访文明的历史。苦途是真正的游而非走马观花的旅游。途中,张先生多次提及自己对京城和母亲及家思念之情,一面是亲人的盼望,一面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情怀,每每,他总是难以忘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羁绊,但是同行好鼓舞,对大好河山激烈的爱,又催促张先生继续上路。此为苦途的感情
苦途又是迷茫的。这种迷茫来自出发前的困惑不解。当时正逢共和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狂热的、激烈的感情发酵蔓延。张先生身为教师失去了三尺讲台,看不懂世相,参不透人情,毅然上路探索新的天地。途一所遇,经常勾起张先生关于北京的回忆,他思忖最多的一句便是“北京现怎么样了”,张先生对于家乡的思念与担忧,令人难掩动容。经过苦途的砺,张先生一行人也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既激,了他们身为人师的悲悯之情,也绞痛了他们满腔的抱负之心。思想上的顿、精神之苦,远远超越了身体之苦、感情之苦。这也是苦途的缘起和最意义所在。
苦途虽苦,也抵挡不住张老师和朋友们纯洁灵魂的一片清风。他们途在遭遇意外之时,经常能够得到贵人相助,最终化险为夷。各地民风的朴,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的感情和善意,好像那个年代特有的泥土芳香味,面而来,让人倍感清凉宜人。当然一路上张先生也不忘记录各地佳肴,他由于囊中羞涩而只能望梅止渴时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显得格外生动。
今天正巧读到一句“消费主义文化快把地球报废了”,深有同感。在如今人们追求越来越快的速度,越来越多的资讯,越来越屏幕化的人际关时,慢,空闲,真实且恒久的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稀有。恰逢此时有幸得《苦途——张金俊文集》一书,跟着张先生一路走下来,酸甜苦辣,早已人置身于其中,回到那个山还清、水还静的年代,走近那些天下兴亡、匹有责的纯粹灵魂。
张先生在《苦途——张金俊文集》中曾提到北方有长城,多出慷慨悲之士,我想《苦途——张金俊文集》,也是张先生的一吏噱慨之歌吧。
我写《苦途》,是想从另外一个剖面,补足那段特殊历史的痕迹。并以自我苦途实践的方式,去验证中华大地的雄美、历史的深厚,以及万众人心的永恒。
我愿将这段生活,呈现给中年以上的人们,与之共感、共鸣,也愿意奉献给青少年们,使之在追求真、善、美的生活中,不断地丢掉自己,方能找到自己!
本书的核心,在于一个“悟”字。必须是经历过一个自我磨难、自我痛苦的漫长过程,才能寻觅到它!
人世间,物欲的幸福,是一把双面的利剑;而精神上的幸福,会永葆人的青春,是一部生活中不会磨损的永动机。
到众人中去!去汲取生存中最珍贵的精华,去完美自我的情操。
到人类过往的历史中去!到中华民族过往的历史中去!去捡拾人类历史封尘已久的真理,去捡拾我们中华民族魂魄悠悠长驻的因果。
到祖国的万里江山去!你与之对话,它会倾囊倒给你,爱是什么,情是什么,坚韧是什么,懦弱是什么,美是什么,丑是什么,冲突是什么,和谐是什么,天人合一是什么……
从形式上看,这仿佛仅仅是走路的苦途,实际上却是一个人心路中的苦途。任何人都甭想逃脱!只有坚持走到底的人,方见一生精神上的光辉!
2010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