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舒晋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李心田:作家应该把对世界的看法说出来

采访手记:

八十五岁的老作家李心田缓步走来,爽朗地笑着,紧紧握住我的手。我的耳边恍若响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那动人的旋律。小说《闪闪的红星》出版距今五十年,同名电影距今也整整四十年,片子里那句“潘冬子!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台词,至今仍被一代又一代人熟悉着。

回忆对老人而言五味杂陈,他谈到自己童年含泪的微笑,谈到自己物不平则鸣的率性,也谈到对于创作的种种遗憾和不满足。李心田,这位从事文学创作近六十年的老作家,至今仍笔耕不辍,刚刚完成了《风筝误》,又在进行新的文学创作。

李心田投入儿童文学,是自我感情的流露,一开始便从“真情”出发。并且努力追求真善美。慢慢地,他离不开儿童文学创作了。

舒晋瑜: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的?

李心田:我是先写字后读书。六岁那年,爸爸从官山镇回家过年,指着门上贴的对联告诉我:“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我不懂什么意思,也不认识,可是过后我还能背给爸爸听。爸爸见我记性好,很高兴,就买了两张光连纸,订了一个本子,教我学写字。七岁上初小,十一岁读完初小进入私塾。一个班里有三十多名学生,我是最小的,但被编入高班,除了听老师讲《论语》,还要读《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和《论说精华》,每人写三百字小楷,每隔一天写一篇日记。老师很严格,背不过就要挨打。我很少因为背不出书挨打,因为背书得法,再加上也确实用功,一年内学了《中庸》《大学》《常用尺牍》等七本书,老师提到哪里,我能背到哪里。基本上背诵如流。这对我后来的学习和写作很起作用。私塾读了两年多,读了十多种古书,我的作文也常被老师拿来当范文,被贴在学校的墙上展览。

那个时候课外书很少,有时候从别人家里找来《三省庄招亲》《珍珠塔》之类的唱本看,也看过《三侠剑》之类的侠义小说,对我有些教益的,是《三国演义》《聊斋》和《今古奇观》。我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河边走了一遍,因为比较用心,积累了比较多的知识。

舒晋瑜:您在古典文学方面有很深的功底,涉猎外国文学也很多吧?

李心田:我的作品文化底蕴比较深,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这是我比一般人“占”的一点便宜。后来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潜移默化中也受到些影响,受影响更多的是法国文学,比如左拉的《娜娜》,雨果的《悲惨世界》,读得最多的是巴尔扎克。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也读了不少。我读《尤利西斯》,读了两遍,能知道一点,没很懂。我准备再读一遍。我不大喜欢拉美的文学作品。

舒晋瑜: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创作的?  李心田:1957年,我在《文艺学习》上发表《我的两个孩子》。小说有三千字,张天翼给我写的按语有近六百字。他在按语里写道:文章失败和成功最简单的原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作品是否能够以情动人,作者所写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是否能触动读者的感情。我先写了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独幕话剧《小鹰》,又以此为基础,写了电影文学剧本《小八路》。剧本发表后改成《两个小八路》出版,编辑李小文希望我再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写个中篇,我简要地向她讲了一个红军家庭的故事,她说可以写。这就是后来的《闪闪的红星》(最初定名《战斗的童年》)。

我投入儿童文学,是自我感情的流露,一开始便从“真情”出发,并且努力追求真善美。慢慢地,我离不开儿童文学创作了。1965年,“文革”前夕,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我那时在文工团当创作员,怕遭到批判,连写了两封信给中国少儿社,要求把《战斗的童年》稿子退还我。稿子退回来之后,我很惶恐,又很爱惜自己两年多完成的书稿,就把手写稿交了,把誊清稿留了下来。交上去的稿子,连同别人的书籍、文字,在院子里堆成一堆,全烧了。我当时很感慨:文章误我,我误青春,以后不写了!

舒晋瑜:后来《战斗的童年》又是如何变成《闪闪的红星》被广为流传的?

李心田:“文革”没结束,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谢永旺(后来曾任《文艺报》主编)来约稿,我把劫后余生的《战斗的童年》交给了他。他看完后对我说:“我觉得行,拿回去再研究。”首先要集体研究,除接受社内众人的审查,还要请社外的权威人士看。李希凡曾被请去审阅这部稿子。他说,稿子还可以,不过可出可不出。一位军代表的意见就厉害了,他说:“像《鲁滨孙漂流记》,是什么意思?”幸亏当时在社里主持工作的王致远同志顶住了,他当家,出了这本书。王致远建议我把最后一章改掉,不要让父子见面,大团圆就俗了,不如写一封信,不落俗套。我接受了他的建议,把自认为写得很好的一段改为一封长信。这封信在1975年曾被选入中学课本,就是《冬子给他父亲的信》。谢永旺觉得书名一般,要我改个名字,我苦想了两天,提出《闪闪的红星》。书印出来后心里没底,是当时北京市教育局长、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写了评论,认为是对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才放下心来。接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了这部小说,又很快被译成英、日、法、越等文字,介绍到国外。那时候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尚未建交,德文译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奥地利大使馆与他们签约的。

……

P104-106

书评(媒体评论)

舒晋瑜视野开阔,感觉敏锐,极具真知灼见,多年来对我国文坛多所了解,故采访提问针对性很强,又因是面对面对话,越显从容亲切,极富情趣。《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既是一部作家创作活动的心灵史,又折射出我国文艺思潮的流向。军事文学是代表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文学,相信此书必将有助于我国军事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诗人、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李瑛

她既葆有扫描文学的大视野,更练就了一支耕耘不辍的快笔头,*重要的是,她能够沉静下来,舍得在阅读作品方面下功夫,并籍此探入作家的心灵,敏感地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文学话题,保证了前沿、独创与深度的三位一体,这在浮躁的当下媒体中尤显难能可贵。同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舒晋瑜对军旅文学和军旅作家的长期关注、深知与热爱,也是她对当代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

——文学评论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 朱向前

作为记者的舒晋瑜,长期观察和研究文学创作的现象与实践,对军事题材文学和军队作家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于军旅作家创作轨迹、文学成就、风格变化的梳理,角度非常独特且很有意义。作品以亲切的叙述、大量的细节和富于魅力的文字,通过深入剖析作家和作品,展示作家创作的轨迹,不仅有力搭建起军旅作家和读者之间理解和沟通的桥梁,还可以给正在从事新的创作的年轻作者,特别是军队青年作家,提供十分有益启示。

——文学评论家、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汪守德

舒晋瑜的访谈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作家的发现,发现他们的童年,发现他们的经历,发现他们的阅读,发现他们的风格,发现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文学观,发现他们丰富驳杂的精神世界,一言以蔽之,发现他们的奥秘;舒晋瑜的访谈第二个特点是文学性,用文学的方式表现文学人物和文学现象。她甚至会越过“访谈”这样带有规定性的文体规范来书写她的对象。从她的笔下,我们能够大致地看到一个个作家成长的足迹,看清他们的轮廓。她的努力是行之有效的,为我们了解当代中国文学描绘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家、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 徐贵祥

目录

白桦:

文学是我的生命

毕淑敏:

我精心搭建想象中的世界

邓友梅:

身外无累,心中无事

都梁:

我关注小人物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月河:

我不是专家,我是小说家

冯德英:

我的作品基本反映了当时的时代

何建明:

军人性格和作风在我身上足够浓烈

金一南:

心胜则兴,心败则衰

峻青:

我还没真正写出自己想要的作品

黎汝清:

军装是世界上美的服装

李心田:

作家应该把对世界的看法说出来

李瑛:

在大好年代,重新出发

柳建伟:

我一直关注战争与和平

马识途:

文学应该注意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马晓丽:

我希望不断地从功利写作中超拔出来

彭荆风:

“驿路梨花”今何在?

裘山山:

军人和女人,是我的两种身份

王树增:

寂寞书斋是我的理想生活

王宗仁:

写青藏高原,一生就做这一件事

魏巍:

作家应该把自己的作品作为战斗力的一部分 

项小米:

从地工祖父的秘密到洪水时代的爱情

谢冕:

一生只做一件事情

徐光耀:

我写得不多,但我尽量写得好

徐贵祥:

重返“徐怀中时代”

徐怀中:

《底色》是我戎马一生的手模足印

阎连科:

我的写作和我的倔犟

忆明珠:

在“随心所欲”中寻觅“不逾矩”

张正隆:

我大概不是好士兵,但我努力成为好作家

周大新:

我想写出让人感觉温暖和美的作品

周涛:

纵情傲物三十年

朱苏进:

我为什么不写小说

朱向前:

三十年下了三步棋

朱秀海:

无论小说还是编剧,贯穿我对中国社会的思考

内容推荐

《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可视为《中华读书报》文学记者舒晋瑜上一本《说吧,从头说起:舒晋瑜文学访谈录》的续篇或姊妹篇。

全书是对国内有军旅经历或者仍身在部队的作家的访谈集,包括白桦、毕淑敏、都梁、二月河、马识途、魏巍、谢冕、阎连科、朱苏进等三十三位。每位作家单独成篇,每篇一万字左右。这些作家年龄层次、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他们现在与军队的关系或远或近,但军旅生涯却给他们的创作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在一问一答间,也能体会到坚硬的精神质地。

编辑推荐

《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是一本有态度的当代作家访谈录,好文学的心灵地图册。

本书是《中华读书报》资深记者舒晋瑜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第二本。军旅或军旅出生的作家是当代中国文坛独特的风景,他们以笔为旗,作品尤为注重精神性,收录白桦、毕淑敏、邓友梅等,一共三十二位作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