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从徐志摩诗歌里走出的美丽少女;她是梁思成痴迷钟爱一生的女子;她是共和国国徽和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她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女子,永远的林徽因。
卜可著的《云中谁寄锦书来--林徽因传》用最诗意的文字、唯美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的传奇一生。
| 书名 | 云中谁寄锦书来--林徽因传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卜可 |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她是从徐志摩诗歌里走出的美丽少女;她是梁思成痴迷钟爱一生的女子;她是共和国国徽和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她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女子,永远的林徽因。 卜可著的《云中谁寄锦书来--林徽因传》用最诗意的文字、唯美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的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卜可著的《云中谁寄锦书来--林徽因传》为林徽因传记作品。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以花为容,诗为骨,智为魂,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保有莲荷的雅致。坦荡荡,清清然,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仅属于她——林徽因的独特脚步。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谁爱那不熄的变幻 梦里何处是江南 老宅印象 红尘陌上花 人生初逢 第二章 康桥上分行的抒情 远游重洋 小脚与西服 邂逅在雨雾的伦敦 鸿雁传情 第三章 何事秋风悲画扇 我欲蜕变 爱的梦魇 尘埃落定 饮水思冰 此情可待 第四章 我若离去,后会无期 后会无期 思绪如尘 心如大海 漂浮的云 竹林深处的李庄 硝烟已逝 第五章 人生聚散两依依 情系国徽 景泰蓝之宴 梦幻中的城墙花园 白色的世界 盛宴散场 附录 林徽因年谱 试读章节 这是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亦成了我们所有人心中为之神往的四月天。烟雨蒙蒙的清晨,轻轻推开一扇窗,我们闻到诗意点点,看到绿意泱泱。柔情地泡起一杯茶,清新的淡香徘徊唇齿之间。原来宁静如此美妙醉人;原来我们在凡尘奔波疲命,为的都只是心灵这片刻的停歇。 曾经有多少人视林徽因为梦中期待的白莲。她不同张爱玲以文立身,不同孟小冬以艺傲世,但是她的身世氛围却折射着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不管她一生爱过多少人,犯过多少错,又经历了怎样的潮起潮落,人情繁复。她永远傲立于碧波之间,素雅的清香缠绕身迹,温和如玉,生命的轨迹不曾有太多的放纵。 试想如若把张爱玲的凌厉、三毛的放逐、陆小曼的决绝和张幼仪的柔弱都加在林徽因身上一点,她还会叫人那么难以割舍吗?一定不会的!林徽因的珍贵就在于她的温和与清脆。她的生命看似不招摇,却实入人心;看似平淡安宁,却诗意真实。淡淡的,轻轻的,相依相偎,不舍不弃。纷扰的红尘中,试问有几个人不想有这样的红颜知己,不想轻寻她的痕迹。岁月无情,时光流逝,都不能磨灭掉她的绝代风华,反而在流水年轮的辗碾下更加迷人,清晰。 故去的是梦境吗?如果是,为什么能如此鲜活地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如果不是,为什么又扑朔迷离,梦里水乡。透过这历史的尘埃,看到的都是失声了的往事;想着未来,凡尘俗世里的故事是否早已写定结局?花开花谢,风起云落,万事万物都有必然的归属。点一方篝火,笑品残羹,红尘洪流里我们有我们停息的港口。人生似乎一直都是这样的,偶然的背后有着它必然发生的原因。 林徽因出生于天上人间,那灵动秀美的杭州。在那里似乎每一口空气都带着飘逸,每一个微尘都凝结着诗意。世人赞誉杭州为天堂的千年古城,曾经有多少文人墨客对那里情有独钟,梦牵魂萦。这里有闻名天下的西湖,有烟雨蒙蒙,有花红柳绿,当月色洒落林间,我们不能不叹息,能降临如此美好地方的人是何等的幸运。 1904年6月10日,杭州迎来了一个天使般纯净的生命。她的到来是偶然,更是一场宿命的安排。就像诗人说的,“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带着美好的幻想,我多希望她的到来是为了履行前世的一个约定。就像白娘子为了寻求她的许仙,而经历千年修行,化身为人;净去一身仙术,挽起衣袖,下堂煮羹。她快乐吗?为许仙付出太多太多,甚至被压于雷峰塔下永无见日之时。她来人间辛苦走这一遭为的是什么呢? 想来,人的来到都是带着使命的,有人为了爱人而来;有人为了被爱而来。就像元好问大师把感情写到了极致:“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碧水悠悠,依依远山,粉墙黛瓦,还有那独上高楼,斜倚栏杆的一次等待;烟锁西子,石桥轻舟,长堤杨柳,还有那素衣长发于斜阳巷口一次无心的回眸。想到江南,想到林徽因,总能让人滋生出许多美好的想象。 林徽因在烟雨的杭州度过了她的童年。如今她长大的陆官巷已经不在,只有在杭州市花港公园西里湖南岸,还矗立着她的纪念碑。纪念碑以青铜作诗笺,将林徽因的剪影和文字透雕于上。透过湖光水色,映衬着林徽因的空灵的倩影和美妙的文字。 光影怡怡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着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这些话,多像是数十年后,她说给她自己听的!花港公园西里湖南岸的这座纪念碑,莫不是也在对后人“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吗? 林微因出身于书香门第、仕宦之家。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十五年己丑科进士,曾留学日本,历任浙江省海宁、金华、孝丰各州知县,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祖母游氏典雅高贵,是个端庄贤惠的美丽女子。 父亲林长民,擅长诗文、工于书法,二十一岁中了秀才,入杭州语文学校学习英文和日文,三十二岁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历任南京临时参议院秘书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说起书香门第里的小姐,总觉得那该有一个深宅大院,锁着人,锁着清冷的深秋。那里的空气会有诗情画意,繁星点点,但不会充斥着自由和自主。蝶飞莺舞的清晨,小姐们拿着一卷书,望着被篱笆爬满的高墙,长久沉思。那里有的是寂寞的灵魂,空灵的幻想。迎接她们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为天,子为命,终日生活在自己单一的世界里,像依附的青藤,看似平静,实则悲哀。 P5-7 序言 情若莲花的女子 袅袅轻烟,几缕残荷,烟雨中洋溢着清香。有个素衣女子曾赤脚踩过青苔上那抹潮湿,静静的,清风细扫,空气中增添几分感伤,虽然酸楚却也淡然,仿若她的来到静如莲荷,她的离开悄如春水,留下的只是一丝沉静的幽香,绕于心间,挥之不去,锁于梦乡,寂静守护。 一个人,一本书,淡淡的四月天,他们的约定清若月,静似烟,三生石上写着他们的名字;轮回所中嘹响他们的声迹;或曾徘徊?或曾寥落?当凉风扫过发黄的书页,掀起潮湿的词章,我们煮上一杯茶,倚栏凭窗。看细雨扫过青石小巷,燕儿呢喃于梁间,我们会想起这个白衣女子,她以花为容,诗为骨,智为魂,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是清晨池塘里那株静莲,坦坦荡,清清然,让众人仰望魂锁。而时光微凉,她飘然远去,化身为雾。 我们会记得她的名字,林徽因。来自江南的女子,一生只走过五十一个春秋。先是求学欧美,后至全国各地寻访古建筑。人生的脚步在繁华市井、苍凉荒原上蔓延,不经意地在指间洒落着睡莲样的诗意与才情,或许寥落,或许寂寞,但绝不彷徨,她就是清晨里最清冷的风,带着弥漫的花香轻轻扫过你的鼻翼,你会沉醉,却无从追寻,因为世间没人能承起风的清傲。 他们都说是三个男人成就了这个女子。的确!是三个男人让我们更深刻地记住了这朵误入凡尘的奇葩。一袭素雅白衣行走于凡尘俗世,她走过的地方鲜花弥漫,蝉儿为她歌唱,雨儿为她起舞,雾色霞翼中留着余温犹存的梦。当你曾贪恋青林碧水,曾仰慕白云飞絮,但当冬日来临,迎着纷纷暮雪而舒展自己傲人身姿的株株红梅,你会感叹世间竟会有如此炫目的美。红得绚烂,傲得坚贞,完全不屑凡尘俗世的烟火之气。林若莲荷,林若寒梅,林徽因的身上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她的美宁静而高贵,她的智慧独立自持又极富才情。 她以一代才女、著名女诗人、建筑师及国徽主要设计者等身份被人们铭记在怀。她是林徽因,不是三个男人的林徽因。历史悠远,岁月千年,男为主,女为副,封建的观念深入灵魂。人们习惯在男人的光环下去审视一个女人,这样不好!时代在进步,风文在改变,春水浸泡的铅华早已淡去。宛若春风探访鲜花,呢喃过后焉知花之沉静;细雨清扫丛间,拂吻过后怎道瓣之清莹。林徽因圣洁纯净,不应该这样被人看待。她不是依附大树的春藤,她的美丽与智慧足够成就她自己的绽放。 她离开人世已近六十年。花开花落,缘起缘灭,幼枝已成参天古树,油伞下披满岁月的刻痕,清风回荡廊间巷屿,鸣鸣中询问尘封的往事。然而四壁寥落,月之回避,红尘往事已关起它的心门,苍凉过后我们仅能但求一份温暖的慰藉。春花冬雪,时光流逝,岁月的巨轮轻易带走一切凡尘俗礼,远离的何止是一段故事。 林徽因,代表一个时代文化风尚的女子。她的音容笑貌只-能在那些陈旧的黑白影像里被后来者瞻仰、想象,她的生活只余下友人的评述,甚至旁观者的曲解中伤。 透着历史的烟幕往回看,尘封的是往事传说,浸泡的是人行声貌。春水无情,秋风凄厉,山石草木尚可毫发无伤,我们思念的人却在清茶淡水中清瘦单薄。人生匆匆聚散,百年过后,世间是否还残留有她的余温? 时间在很久以前,她从江南的烟雨巷口走来。巷子里,瓦檐青青、杨柳依依,墨绿的青苔在石缝墙角生长,任由清晨的雨雾轻轻扬洒。潮气太多,诗意更浓,烟锁重楼里她早已悄然远去,像一股清风扫过柳叶,留下的只是淡淡的香,清莹的醉。而时光流逝,此时不知雨巷中又是哪个丁香般的女子在徘徊,是否还有人在那里寂寞张望、惆怅等待。 康桥,一个多雨的地方。异国求学,康桥的雨雾或许能让林徽因寻得一丝亲切的感觉。俨如在杭州,轻烟,细雨,杨柳青青。柳叶扫过碧波,每一次轻拂都是人生美丽的邂逅,似乎从那时起它就在无声地诉说,林徽因的一生会有很多不寻常的际遇! 在康桥,她遇到了徐志摩。是他让林徽因的康桥更添一抹诗意;是他让林徽因的康桥有了爱的痕迹。烟水迷离,在旷世奇恋里我们不能妄自评说究竟谁负了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清丽女子的心智。她知道自己究竟该走哪条路,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她爱徐志摩,却知道他给不起自己要的平和,她决绝地走了,留给诗人的却是一世的牵挂。 她也在那认识了诸如H.C.威尔斯、T.哈代、K.曼斯菲尔德这样的文化名人。在这期间她在寓所与女建筑师房东多有接触,听到了很多有关建筑艺术的知识,使她对建筑艺术的美好和价值有所领悟,乃至决心将来学习建筑艺术。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文学艺术,我们总能在她往后的生活中找到康桥的影子。这一段岁月在她的记忆中所占比重能有多少,她是否时常想起康桥?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段岁月注定要成为她人生一个不可忽略的转折点。 青春伊始,林徽因又随父亲回到中国,来到北京。豆蔻年华谁与共,不在梅边在柳边。回到北京后,林徽因就常与梁思成往来,并逐渐确立了恋爱关系。一个是貌美如花的江南才女,一个是求学清华的俊美少年。名望之后,众望所归。这样的两人走在一起叫入不能不羡慕。他们是否真的想过,在一起就再也不分开,从此便相约白头?那时的他们应当还是单纯的。林徽因自己也说,当时她自己会在梁思成面前摆出一副少女矜持的样子,而梁思成还做得出自己一个人偷偷爬到树上把林徽因丢在树下的事来。 梧桐细雨,秋思落谁家。就在林徽因回国不久,徐志摩也与妻子张幼仪离婚,从伦敦回到了中国。尽管他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已经走到一起,可他还是那样痴情地眷恋着林徽因。相思何处?林徽因当真不曾踌躇、不曾犹豫吗?可是她最后还是选择了梁思成,和梁思成比翼双飞去了美国学习建筑。留美期间,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感情越发深厚,于大学毕业后正式结婚,缔结白发之情、百年之好。 风轻云淡,时光总是在手指间不经意地流过,看似恍若却也必然。林徽因与梁思成学业已成,回到祖国,前去东北大学任教。南下的风,轻柔淡雅。北方的尘,粗狂刚烈。林徽因是杭州细心培育出来的一抹睡莲,怎耐得起风沙的摧残,她染下了难治之症肺病。最后无奈又回到北京,于北京香山进行疗养。 青山依依,蝉鸣雀舞。在香山,林徽因骨子里的诗意绽放出来,如愿做了她的香山诗人。清雅的墨香被春水浸泡,轻风吹拂,每一字都淡雅如梦,每一行都柔美似画,思绪化身为燕,去寻找水乡旧巢。那一刻的林徽因做了身体里隐藏的另一个自己。 其实细想想,尘世中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中国文化精深,一两个词就可以概括人的特质,却不能描述其复杂心态;可以用一本书写下她的传记,却不能纵观她的本质。我们只能在她留下的痕迹里寻寻觅觅,为一个偶然的发掘欣喜万分。细小,可怜,亦已满足。毕竟人尚不能全部了解自己,何况他人。我只能说,我眼中的林徽因美得洁净,也美得坚挺。 尽管后来林徽因的病情稍愈,身体却总不大好。但这个柔弱的江南女子披挂着诗的羽翼,捧抚着对建筑的狂热,坚持与丈夫梁思成出入荒僻之地。风吹不走她的坚定,雨淋不落她的赤诚。日复一日地进行古建筑考察,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得不说,她曾经有着睡莲般的高贵与纤弱,但骨子里傲立如梅。 后来,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金作霖是否也是被林徽因这些优异的品质所吸引,以致终身不忘的呢?都已是作古之人了,这一切已无从细究。或许他所看到的林徽因比我们后来者所看到的更有不同之处,也是难说的。 纵观林徽因的一生,有太多谜团,太多的楼台烟雨中,太多的欲辩无词,太多的欲说还休。余秋雨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的生命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时间再怎么长,也就百十来岁吧,延长余地不大。但空间就不一样了,伸缩的范围可以非常悬殊。因此,生命质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与空间相关。” 我们不能根据林徽因寿命的长短、走过的路程来衡量这个女子;也不能根据她在一生中认识了多少人,围绕在她身边的又有多少优秀男士来判定她。她的故事已经封土,她的剧情却没有落幕。 她就像一盏茶,淡淡的清香缠绕,久久不去。你会挖空心思寻找一个辞藻来形容这个女人,却发现茶的香不在口中,而是在灵魂深处,那种美叫人不能忘却。这种空间叫人难以想象,我们已无法再回到过去,去寻访这样一个奇特的女子。只能穿过历史的烟尘,在她热烈、凄婉、孤寂的生命断章里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在这车水马龙的现代社会里,已经无法再感触到她生命的余温。那么在历史的回眸中,可还有她不经意的一个回眸?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