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寅著的《大清后宫的正面与侧面》双色图文版,内附多张精美高清晰图片!
百家讲坛资深主讲人、宫廷史专家、清东陵文物管理处主任李寅全新力作!
深度揭秘甄嬛、如懿生活的后宫历史真实状态!
蜻蜓FM音频同时上线,扫描图书二维码可在线试听部分章节。
| 书名 | 大清后宫的正面与侧面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李寅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寅著的《大清后宫的正面与侧面》双色图文版,内附多张精美高清晰图片! 百家讲坛资深主讲人、宫廷史专家、清东陵文物管理处主任李寅全新力作! 深度揭秘甄嬛、如懿生活的后宫历史真实状态! 蜻蜓FM音频同时上线,扫描图书二维码可在线试听部分章节。 内容推荐 李寅著的《大清后宫的正面与侧面》介绍:这里有你在影视剧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正面回答:历史上真有甄嬛这个人吗?帝王在后宫中的权势也像外朝那样充满血腥吗?雍正是一个多情种还是勤勉帝王?……这里也有你在历史教科书中所没有了解的清代后宫段子:康熙当演员、乾隆养生秘诀、甄嬛“红杏出墙”、慈禧怕女儿…… 一样的后宫,不一样的风情。且听清宫廷史专家、清东陵文物管理处主任李寅给您解读大清后宫的正面与侧面。 目录 第一章 大婚和生育 秀女进宫 两条道路 被惊吓的汉女 选秀女遇到的意外事儿 皇帝大婚之后 不堪回首的大婚 意想不到的“甄嬛” 抑郁十三年 在皇帝的金屋里 皇帝这样幸宫 谁是生育冠军 可叹生在帝王家 太子的悲剧 第二章 大婚和生育 别样母子 母以子贵的女人们 母以子贱的两个女人 子以母贵的皇子们 受母亲牵连的两个皇子 那些金枝玉叶们 大出血而死的八公主 不遂心的婆家 慈禧怕女儿 皇帝的人生信条 “狗”至上 与佛结缘 吃“仙丹” 文殊菩萨“转世” 御医难当 吓破胆的御医 慈禧喜欢“野大夫” 与御医PK 的帝王 长寿的秘密 康熙帝的养生秘诀 乾隆帝的“长寿秘诀” 第三章 生活在深宫 走进御膳房 让你一饱眼福 享受美器 馋嘴的慈禧 “不忘本”的民族服饰 皇太极一语定乾坤 女人的“高跟鞋” 虚实之间 胭脂事儿 梳头表情包 慈禧美容 美甲和洗澡 深宫传出笑声 走出户外好快乐 足不出户找乐子 游“戏”人生 享受节日 春节真奇葩 康熙帝当演员 第四章 深宫乐事儿 并不快乐的旅游 五台山上的遗憾事 一次艰难的旅行 有去无回的旅游 会享受的老佛爷 吞云吐雾 骑在“官房”上 难以驾驭的“破玩意儿” 慈禧摆Pose “甄嬛”囧事儿 神秘的“麝香” 安陵容施“巫术” “一丈红”暴打夏冬青 甄嬛“红杏出墙” 夺命的天花 怕什么来什么 痛失机遇 孝庄的后遗症 第五章 那些囧事儿 “大行”之前 准备“旗材” 置办寿衣 诡异的“陀罗尼经被” 压住舌头 神秘的“镇墓” 出殡送魂 “停不起”的灵柩 屈死的冤魂 为慈禧送行 “虫蚁”之人 难回家的“势” 这个太监让慈禧叫苦不迭 “小安子”该杀 “掉脑袋”的大总管 宫中的“灰姑娘” 戴枷锁的宫女 “罪恶”的标签 走钢丝的宫女 试读章节 皇帝大婚之后 与普通人不同,皇帝的婚姻备受世人瞩目。婚姻和家庭中看似平常的一件事情,就会对帝王甚至对整个国家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走进皇帝的婚姻,就能够洞察到最核心的历史。 不堪回首的大婚 什么叫“大婚”呢?这可是一个专门用语,专指皇帝结婚,其他人可不敢使用。那么,这里就要指出,并不是所有的皇帝结婚都是大婚。那些成年继承皇位的帝王,他们结婚时并不是帝王,就不能叫大婚了。比如,人关之后的雍正帝,45岁即位,那时他已结婚多年了;比如乾隆帝,25岁即位,也结婚多年了;又如嘉庆帝,36岁即位,早就结婚了;道光帝39岁即位,也早就结婚了;等等。他们结婚的时候只是皇子,所以只能叫作结婚。 清朝称得上“大婚”的帝王,一般来讲,不算末代皇帝溥仪,只有四位:顺治帝、康熙帝、同治帝、光绪帝。这四位帝王都是少年即位,亲政前大婚,以表示成年,可以乾纲独断。按理,帝王的大婚,风光无限,天下皆知,肯定幸福得不得了。可是,我们考证到,这些清朝大婚的帝王却都是以喜剧开始,最终以悲剧而结束。就让我们一一分析吧。 顺治帝的悲剧大婚。顺治帝6岁即位,到顺治八年14岁时,他的母后孝庄开始为他安排大婚事宜。他大舅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从大清门进来,完成大婚,成为从大清门进来的第一位中宫皇后。可是,这个女人高高兴兴嫁进来3年后,也就是顺治十年八月,被顺治帝拼死废掉,最终不堪凌辱,凄凉地回到了她的娘家。紧接着,过了大半年,顺治十一年六月,又一个博尔济吉特氏从大清门进来,成为顺治帝的第二位皇后。可悲的是,顺治帝仍然非常不喜欢,认为这是一桩讨厌的政治婚姻,不仅不和她同房,而且到顺治十五年故技重演,企图再度废后。由于孝庄极力阻止,顺治帝没能够实现,只收回了她的签字权。从此之后,那个可怜的女人在冷宫中空守岁月,直到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帝死去,整整守了7年活寡。 康熙帝的悲剧大婚。康熙帝g岁即位,康熙四年九月,刚刚12岁就举行大婚典礼,比他大一岁的赫舍里氏从大清门走进紫禁城,成为康熙帝的中宫皇后。可是,这段看似美满的婚姻,却发生了一系列悲剧事件,而这些悲剧事件都和她的生育有关。第一次悲剧是皇子承祜年仅5岁即夭亡,都还没来得及序齿,为此赫舍里氏曾一度卧病在床。第二次悲剧是康熙十三年,赫舍里氏再次临盆待产,却不幸遭遇了一次刺激事件,即假朱三太子杨起隆火攻京城。受到惊吓的赫舍里氏因难产大出血而身亡,年仅22岁。赫舍里氏与康熙帝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加上长康熙帝一岁,通情达理,落落大方,深得康熙帝宠爱。赫舍里氏的不幸去世,令康熙帝悲痛欲绝。 同治帝的悲剧大婚。同治帝6岁即位,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按照祖制,皇帝14岁即应该大婚亲政。可是,贪权的慈禧太后不想交权,使同治帝大婚一拖再拖。直到同治十一年,同治帝已经17岁T,不能再拖了,慈禧才不得不宣布为之举行大婚典礼。同治十一年九月,比同治帝大两岁的阿鲁特氏从大清门走进紫禁城,高高兴兴地成为坤宁宫的主人。可是,这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子不知道,她走进了紫禁城,就等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因为她的婆婆和对手是强大的慈禧太后。果然,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病逝,之后仅仅"/5天,不堪凌辱的阿鲁特氏吞会身亡,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P12-14 序言 说来奇怪,以清宫为题材的影视剧总是“高烧不退”。早年,有大火的《还珠格格》;前几年,有大家熟悉的《甄嬛传》。大家对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兴致尚未减退,不久又将推出《后宫如懿传》。按说是好事,大家通过这些内容可以了解清代历史,尤其是宫廷史,一股学习和讨论清代宫廷历史的热潮又会汹涌而至。 我看到一个现象,人们对清宫剧仍然趋之若鹜。《后宫如懿传》尚在胎腹之中,人们就已经望眼欲穿了;尤其是媒体,已经有很多编辑们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了。我感到很诧异,清宫史凭什么值得大腕、大咖们如此关注?尤其是如此不惜血本,大场景、大投入,它说明了什么问题?我梳理了一下,应该是“神秘”和“隐晦”。 神秘。它的一砖一石,每个角落,以及皇帝与后妃们的那些事儿:皇帝怎么幸宫,后妃如何生育,主子们吃喝拉撒的各种情节,发生在后宫中惊心动魄的故事,等等,都太具诱惑力了,也太神秘了,这些内容便成为人们猎奇的对象和目标。 隐晦。深不可测的宫闱秘事,吸引着人们。深宫之中,发生在那些主角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隐晦和“深不可测”的。最关键的是资料中不记载。不仅官书不记,就连笔记体的资料中也殊少记载,人们讳莫如深。举个例子,麝香,本是一种民间可见的药材,由于它的堕胎功能,而受到关注;更由于它发生在宫中女主身上,而显得倍加隐晦。 大家很关心,百思不得其解之处是,这么危险的麝香如何会在宫中泛滥成灾?小小麝香如何有这么大功效,让妃嫔们纷纷堕胎?越想不明白,越想要解开其中的谜团。迷雾一层层一重重,萦绕不断,结果是隐晦成了噱头,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登上了大雅荧屏。 宫斗的噱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几十集的剧情,没有别的,人们看到的都是宫斗。今天你整我,明天我整你;今天甲妃被打入冷宫,明天乙嫔得到宠幸提拔,此起彼伏,激荡后宫。其中,人物的曲折命运深深吸引着人们争相围观。 权势的噱头。其实就是帝王的专制权势。帝王在外朝的专制和权势,资料有很多记载:罢免等级官员,杀伐对手和敌人,帝王的权威让人震撼不已。可是,帝王在深宫之中的权势会是怎样的呢?也像在外朝一样,铁面无情、充满血腥吗?一般资料见不到,却给了影视剧一个发挥的空间。 其实,甄嬛也好,如懿也罢,她们不过是作家虚构的艺术形象而已。换言之,即使有其原型,也不过是清代几百年后宫中的沧海一粟。她们人生中的是是非非:动人的情节故事,令人生羡的消费方式,意想不到的文玩雅好,都被塑造得动人心弦。这样,甄嫒和如懿备受瞩目,原因就不言而喻了。 说到这里,我突然发现,大家关注的其实都是深宫中的“阴暗面”,也就是深宫“同事儿”: 出轨。甄嬛与果郡王的红杏出墙,让人玩味不已,实际上,这个故事有原型,是清初孝庄“太后下嫁”故事的翻版。 一丈红。就是廷杖之刑,华妃用一丈红暴打夏冬青,致其残疾。实际上是乾隆四十三年,悖妃杖毙宫女故事的翻版;光绪二十年,慈禧杖打珍妃的故事也记录在案。 巫术。安陵容施用巫术诅咒华妃。查阅史料,清官历史上,有两次巫术事件:一次是万历年间,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用巫术诅咒父汗出征失败;一次是康熙年间,皇长子胤褆诅咒皇太子胤初,致使他首度被废。 凡此种种,《甄嬛传》中表达的都是这些“囿事儿”。这不是历史的正面内容,套用今天的流行语,它不是“正能量”。最关键的是其中有很多谬误。 比如,宫中女主的护指。我们看到,无论哪个女主,无论什么级别.她们在无名指和小拇指上都佩戴着金光闪闪的护指。我查阅了慈禧的档案,她的大拇指也佩戴着护指。而且,护指的质地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夏季佩戴玉护指,凉爽宜人;冬季佩戴锦护指,里面有棉花,保暖防甲断;只有春秋,才佩戴金护指和银护指。 所以,有必要匡正人们认识上的误区,把正确的知识、拥有正能量的知识传递给广大读者。那么,这些“正能量”的东西,会在哪里呢? 档案中。清宫档案浩如烟海,这是研究清宫史的优势所在。一直以来,我依据这些档案,弄清了很多问题,这一点儿令我感触颇深。早年,我曾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皇帝的朱批奏折,名臣的奏章文牍,都让我眼前一亮。 文物中。文物承载了历史信息,传承了人类文明。我们从那些宝物中,或许看到了清宫主人生前的点滴。比如,慈禧“一笔龙”和“罗浮真影”,这两件慈禧文墨真迹,可以看出霸道的慈禧也有细腻生活的一面。 建筑中。说到这一点儿,也难怪故宫的参观者那么多,摩肩接踵,川流不息。人们都睁大眼睛,观摩高大殿宇中的豪华陈设,畅想着、还原着帝王后妃们神秘的生活方式。 或许,这些信息还蕴藏在考古发掘的明器中。 本书就是在这些档案中、文物中、建筑中、明器中极尽搜索,力图用通俗耐看的笔法,描述出清宫的正面与侧面,还原历史,也匡正谬误。倘能如此,则不胜欣慰。 李寅 2017年5月2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