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雨夜月夜/岭南创作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谢应明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最甜的果子》、《生父的艰辛》、《春薯的藤蔓》、《山稔花》、《盛夏的雨》、《稻熟的季节》、《打谷晒谷》、《牛背上的童年》、《山村童趣》、《木菠萝》、《山村鸡鸣》……谢应明创作的《雨夜月夜》是一本散文诗集,分为童年牧歌、田埂恋歌、青春弦歌、大地飞歌、祖国颂歌五个部分。总的来说,这本诗集充满情感,文辞流畅优美,有许多耐读之处。

内容推荐

谢应明创作的《雨夜月夜》是一本散文诗集,分为童年牧歌、田埂恋歌、青春弦歌、大地飞歌、祖国颂歌五个部分。这五部分内容,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童年牧歌’,是因为自己长期生活在农村,听了许多与自己情感有关的人的童年故事,其实也是自己很熟悉的生活;‘田埂恋歌’,是与自己有关的人的情感故事;‘青春弦歌’,倒是更多的立足于自己,抒发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坚守;‘大地飞歌’,是把情感寄寓于春夏秋冬,四时景物,人事情理,希望道出其中的单纯与复杂;祖国颂歌’,文字多带“高大上”,然毕竟也是自己内心的一份情感,真诚,没有矫饰。”总的来说,这本诗集充满情感,文辞流畅优美,有许多耐读之处。

目录

总序学者的文学情结

第一辑 童年牧歌

 农家小院

 温暖的脊背

 希望田野

 知冷知暖

 没有鞋穿的日子

 松树木屐

 最甜的果子

 生父的艰辛

 春薯的藤蔓

 山稔花

 盛夏的雨

 稻熟的季节

 打谷晒谷

 牛背上的童年

 山村童趣

 木菠萝

 山村鸡鸣

 春蝉欢鸣

第二辑 田埂恋歌

 寻觅幸福

 少女的烦恼

 不让人捧着

 女人是一首诗

 谈婚论嫁

 一封信,一首诗

 浪之梦

 善良的姑娘

 不为爱狂

 多情的小河

 一见钟情

 太阳月亮

 七月风暴

 闻鸡起舞

 松林爱恨

 山顶盟誓

 月夜蛙声

 爱过留痕

 走向城市

第三辑 青春弦歌

 山腰小屋

 羡慕

 晨韵

 孤独

 为了她

 爱的使者

 决不放弃

 周末

 赶走蚂蚁

 欢乐的笑声

 失却的无奈

 迷路

 随波逐流

 失败的微笑

 夜行如歌

 铜鼓岭的书声

 半夜狗吠

 苍蝇与蝴蝶的爱

 月亮,星星

 雨夜·月夜

第四辑 大地飞歌

 春的问候

 享受炎热

 肖像

 幸福天空

 梦的诘问

 朋友的信

 演讲

 生也梦,死也梦

 红酒一杯

 孤独的跑者

 无比思恋

 远去的思念

 忘却了空间

 分享幸福

 失落的浪漫

 月亮背后

 一叶知秋

 又见黄叶簌簌时

 收割成熟

 不忍割舍

 那片秋天

 初秋的祝福

 秋的无奈

 美人树

 串钱柳

 冬日怀想

 冬日紫荆

 初冬的暖流

 洁白的雪

 又飘过一年

 断了情思

 我心依旧

 真的好想你

第五辑 祖国颂歌

 一湖灯火

 无烟的雨

 守护蓝色

 干枯的水井

 寂寞的二胡

 飘扬的旗帜

 文明的犁锄

 洁净的炊烟

 清纯的少女

 硇洲风韵

 融情汕尾

 徐闻:中国菠萝的海

 张家界:崇高·优美·和谐

 新界抒怀

 港岛那棵筋杜鹃

后记

试读章节

1

厚重。不是轻云飘荡在蓝天,不是炊烟袅娜于乡村,不是树梢上无巢的鸟鸣,不是池塘里躁动的绿萍。时间穿越千年,留下深深的划痕。’英雄的血肥沃了这片土地,酿就了这份厚重,陶铸着,浸润着,升华着。汕尾人在蒸煮,在提炼,在追求。沉淀过去,创造新元。永远永恒。

2

独特。锣声与浪涛的混响,海鸥与木鱼的和鸣。麒麟泣血,人龙吐火,演绎时空变幻,勾勒人间恶善。舞动那份纯朴,唱吟今古贤良。灿烂那脸笑容,拥抱世界文明。将一帆独特,高高扬起,让她踏波踩浪,融进海的深蓝。将一抹晶莹,层层浸润,让她透入地心,刻进汕尾人的脊骨!永远永恒。

3

善良。咸涩的风,吹皱了一额粗重的长纹。酸苦的雨,淋黑了一身鲜嫩的肌肤。纯朴的歌,争艳起一耳缤纷的善良。承载着南北东西,骄傲着海外邻里。脚印也许还残留着凝血,但坚实得总是往前延伸。停下来,只是为了歇歇。决不会沉迷夜莺的婉转,黄鹂的欢呜。心在呼唤,一往无前!善良,是一种不屈的精神,是一座丰硕的粮仓!存留在马祖的眉目间,存留在汕尾人的髓血里。永远永恒。

4

和谐。风的甜润,吮吸着婴儿的纯净。稚嫩的脸,挣脱母亲的眼神,转向欢歌的小鸟。蹒跚的脚,跨过沉重的栅门,挪动在清晨和黄昏的霞光里。生活的富足,漫过崭新的楼群,洒落在乡间小道的欢笑声里。城市不再喧嚣,不再浮躁,不再无序,不再黑暗,不再恐惧。街区的马路宽着呢,街区的夜灯亮着呢,街区的民心集聚着呢。一切都在阳光下穿行,透视着这城市的魅力。和谐成长于汕尾的发展中,根植于汕尾人的真爱里。永远永恒。

5

发展。嫩绿挣脱冬天的肃杀,绽放在春天的欢笑中。蓝天过滤着污浊,飘洒着清新的雨,带涨了澄澈的山溪与小河。青翠包裹着的那一园残旧,消失在改变命运的渴求中。弥漫着白色威权和黑色粉末的那一袭浓郁的娇气,散落在一声声沉重的呻吟里。田埂上的叹息平等着城镇的优惠,大院里的决策紧系着街区与乡村的兴衰。科学发展,风更清,气更正,民更纯。永远永恒。

徐闻,中国菠萝的海。天和地,一样色彩纷呈。蓝色的天,蓝色的地,蓝色的海。红色的地,红色的天,、红色的海。绿色的海,绿色的地,绿色的天。还有那海天一色,天地一色,红绿蓝相交融而酿就的千万种色彩呢。

徐闻,中国菠萝的海。掏出古老的历史,涌动汉武开海的悲壮。犁开两千年的土地,捡拾拓荒者的血泪。“欲拔贫,诣徐闻的骚动,踏醒了沉睡的红土。仙气萦绕的三墩,佑护着红土地的子民。乘风而去,踏浪而归的使者,给红土地带回了这酸甜的翠绿。

徐闻,中国菠萝的海。杏磊湾,流动着徐闻菠萝的想象,洋溢着菠萝的诗意。一幅巨大的广告画,镌刻着徐闻菠萝的经典,细数着绿色与黄色成长的故事,成熟的魅力。长焦广角特写,饱含着拍摄者对菠萝的深情,对红土地的酷爱,对淳朴者的真诚。

徐闻,中国菠萝的海。大汉三墩,晚霞洒落在宁静的海面上。黄昏的海风,吹动着新娘绿色的婚纱。海水轻漾着绿色的涟漪,似在倾诉他们那绿色的爱情故事。也许,他们白天还遨游在绿色的菠萝的海里,黄昏才在这里追逐大海的深蓝,夕阳的向红.潇洒地演绎着他们甜蜜的浪漫。P123-125

序言

很多人在生命的早年,甚至是孩提时代,被文学的神奇世界所吸引,都曾做过作家梦。后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大都选择了别的行当来延续自己的人生轨迹,真正能成为作家的只有少数。在大学中文系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多数属于曾有过文学梦想但没有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的一群人。出于兴趣或者生计的考虑,他们选择踏入学术的漫漫征途。他们先是经过了多年的历练与磨砺,掌握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练就了渐趋成熟的理论思维,但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能力也相应受到了某种打压和遮蔽;后来,他们著书立说,主要是从学理的角度,将自我对文学的独特思考和深刻认识系统而缜密地阐发出来,为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尽管理论的思考与实践时常压抑着创作的冲动,但这些学者内心深处藏有的文学情结是始终不会泯灭的。这文学情结平素里常常蛰伏着、潜隐着,很难见其峥嵘,一旦遇到情感潮汐的冲刷,它们就将如春草一般破土而出,向世人展示其翠绿的生命和强盛的力量。这次“岭南创作文丛”推出的几位学者的文学作品集,便是他们心中沉埋的深挚文学情结的集中显形,是他们学术研究之外弥足珍贵的创作收获。

其实,中文系学者同时也是创作能手,也能写一手好文章,这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现代史上并非新鲜之事。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徐志摩、闻一多、沈从文、钱钟书、卞之琳、冯至、穆旦等,这些曾在高校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学者,哪一个又不是文学创作上的佼佼者呢?只是到了新的历史语境下,由于学术体制的日益强化和学者自身文学技能的欠缺,能在研究与创作上二者兼擅的人渐已寥若晨星,这不能不说是当今时代某种人文缺失在中文系里的生动体现。略感欣慰的是,在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粤西大地的岭南师范学院,有赵金钟、谢应明、殷鉴、祝德纯、红筱、史习斌、张德明等一批学者,在学术研究之余,还能以文学之笔法,述眼中之观摩,抒心中之情绪,从而构成散文、诗歌、散文诗的文本形式,用以记录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存履历。这批学者的文学创作,有文字的俊秀之妙美,有情感的深切之魅惑,有思想的深隽之特长,他们作品的集中展示,使“新岭南作家群”这样一个具有某种文学史意味的命名,得到了较为具体和切实的确证。

作为现代文学专业的教授,赵金钟在胡风研究、冯友兰家族文化研究和新诗研究等方面可谓成果丰硕,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流彩的石头》是其从教近三十年来所创作的诗歌与散文的合集,两种文体他都能熟练驾驭,并写出了各自的特色和韵味。他的诗歌有情感的热度,也有修辞的新奇,更传递着对自然和生活的浓烈之爱。赵金钟的散文是对自己生命行旅的及时记录,举凡生活之点滴、旅途之见闻、观景之心得、读书之会意,都被他捕捉出来,转换为文字的演绎,白纸黑字之中,刻印下曾经的生命痕迹。从艺术层面上说,赵金钟的散文语言朴实且情感真挚,述事虽多用简笔但能让人如睹现场,写景只寥寥几笔就能将动人之画面推置到人面前,抒情虽用语不多但情绪饱满,撩人心襟,具有值得肯定的审美个性。

祝德纯的《竹影横斜》和史习斌的《隔岸的灯火》都是散文集。祝德纯以散文研究见长,她的学术著作《散文创作与鉴赏》200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不久便获得了湛江市文艺精品奖一等奖,足见其散文研究的成绩是为人所认同的。祝德纯的散文以短章为主,篇幅虽短小,语意却绵长,话语尽管不多,但字句之中不失女性的细腻,数语之下能察见述物之精髓。祝德纯的散文笔力老到,情绪内敛,需细细品味才能识得其妙处,获得其真髓。此外,这本集子中收录的几篇旧体诗词,可以看作是祝德纯从特别的角度来抒发情志、感喟人生的文学文本,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心中存有的文人志趣和古雅情怀。史习斌对新月派的研究很深入,他的散文集《隔岸的灯火》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月派的绅士风情。作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史习斌始终不忘那片大山、那块土地,在他的散文中,时常有对那片大山、那块土地、那群质朴憨厚的农民的描述与吟赞。作为高校老师,史习斌也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所沉思和表达。史习斌的文学视野是开阔的,散文题材也很丰富,除上述内容外,还有不少聚焦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情感类散文作品,他异常看重亲人和朋友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也希望用文学的空间来承载这有限人生中的无限深情。同时,他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对立和文化对抗情态有着深度的审视,并在不少文本中进行了艺术的阐发。此外,他还有部分篇章是对某些纯粹审美问题的探讨与追问,富有一定的思辨性。总体来看,史习斌的散文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叙述语式和结构特色,在风格上是趋于稳定和成熟的。

红筱和谢应明多年来从事散文诗教学与研究工作,他们对散文诗的理解颇有心得,在散文诗创作上也实力不俗,这次推出的《筱露斜阳》《雨夜·月夜》便是他们个人的散文诗集。他们的散文诗写作各具特点,一者以抒情性见长,一者以故事性取胜,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文学笔法。红筱的散文诗借助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挚爱之情。她的散文诗,常常富于奇幻的想象,抒情性较为鲜明。谢应明的散文诗往往流溢着真情,这种情感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充满乐观的情调和昂扬的气度。他的散文诗让人很少看到阴霾,很少看到愁云,也很少看到唏嘘感叹,大多是微笑着的字句、暖人心怀的言语、催人奋进的情感。同时,谢应明的散文诗善于描写令人回味的人生片段,从而让文字散发出“故事”的趣味来。

殷鉴在大学从事新诗的教学与研究多年,出版过好几本大部头的诗歌研究专著,在诗歌研究界反响强烈。在教学之余,他常会诗性大发,并诉之以文。这次推出的《一些神奇的字迹》,便是他这些年来创作的诗歌的集合。殷鉴的诗以小诗、短诗为主,可见他对“繁星体”小诗心领神会,颇有研究,并能用自己的文学实践将那种有关小诗的心得和领悟落实到文本之中。他的小诗虽三五行即为一篇,但往往具有情景性和画面感,也能营造出某种意境来,并显出诗人机智和风趣的生活情味。同时,殷鉴的一些讽刺诗,涉及对政治、军事、文化、历史、现实等方面的思考与反映,不失精彩和动人之处。

《行云流水为哪般》是张德明的第一部诗集,有不少曾在《星星》《绿风》《诗潮》《延河》等刊物上发表。诗评家写诗是近些年来较为突出的现象,其意义也颇为特别,著名诗人安琪曾指出:“批评家向来以理论见长,职业训练造就出的发达的逻辑思维如果再辅之以诗歌的形象思维,可谓相得益彰。写诗的批评家进入诗歌文本往往更能一步到位已是批评界的共识,而诗人们对会写好诗的批评家自然也有着天然的亲近和信任。”这是较有道理的,也可看作是对张德明在诗歌研究之外还能从事诗歌创作的某种肯定。

在当今商业化的语境下,文学的地位已日益边缘化,能坚守文学创作的人们是可敬的,学者的文学创作尤其难能可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推出了这套“岭南创作文丛”,希望用这样的行动来弘扬中文系的优良传统,同时向伟大的文学致以深深的敬意。

最后还要感谢罗海鸥院长、刘周堂副院长和熊家良教授,他们为这套丛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的关爱与帮助,这套丛书的出版不可能如此顺利!

张德明

2015年5月23日南方诗歌研究中心

后记

本来决定不写什么后记的,因为所写篇什,只是粗浅的习作而已,说不上是什么诗章。但回想自己尝试写散文诗的缘分,有些感谢的话,有些难忘的事,倒是应该说说。

读大学的时候,有位同学曾介绍我读过一本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集《爱之路》,让我印象深刻。这是我最早接触散文诗这种文体。当然,那时并不是出于对散文诗的兴趣,而是因为好同学推荐。读完了,也没想过要写散文诗。说实在的,跟当时读雪莱、海涅、拜伦、歌德的诗歌或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相比,散文诗集《爱之路》给我的印象根本不算什么。因此,后来也一直没有再接触散文诗,倒是更多地阅读了中外的戏剧作品。就算是鲁迅的《野草》都没有认真读过,尽管读了鲁迅多本杂文集子。写毕业论文的时候,班里有位同学用尼采的理论分析《野草》的艺术特色的论文被老师评了优秀,似乎对我触动挺大的,鲁迅的《野草》才在脑中有了较深刻的印象。本该好好读读,但毕业了,也就放弃了,以致十五年来竞没时间再读《野草》这一中国散文诗史上带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大约是在2000年,柯蓝先生莅临湛江,促成湛江散文诗协会的成立。学校领导刘海涛教授当了散文诗协会的会长,而退了休的中文系原党总支书记刘谷城副教授作为协会的常务副会长,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巨大的热情。刘谷城老师鼓励我尝试写写散文诗。出于对刘老师的敬重,而不是出于对散文诗的热爱,我连续用了一周的时间,写了20首所谓的散文诗,交给刘老师看。他说,写得还可以。但我似乎依然没有写散文诗的冲动。后来,刘老师组织了一些散文诗采风活动,也通知我参加了,有的作品还有幸在《湛江日报》上发表。这时候,我对散文诗这种文体的印象开始加深,甚至有了创作的冲动。特别是在刘老师的推动下,当时在学校图书馆工作的刘小红副研究馆员——她也是湛江散文诗协会的秘书长——依托太阳谷文学社,开展了tt托起飞翔的梦”散文诗创作大赛,并要求把获奖的作品写上评语,编成集子。我有幸参与了其中的工作,也因此初学如何欣赏散文诗。可惜,正在自己对散文诗有点热情的时候,我有幸被选派借调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工作,散文诗再一次被我冷落。但“三刘”(刘海涛,刘谷城,刘小红)热情不减,相反,还如火如荼。他们不但在全校开设了散文诗欣赏的公选课,还参加了全国和全省各种散文诗创作采风和学术研讨活动。他们还组织学生开展了蔡丽双诗文研究,其课题成果还获得全省大学生“挑战杯”成果一等奖。散文诗创作与研究在学生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08年6月,我被任命为人文学院党委书记,作为正职,我至少要上三节课。正好写作课缺人,我就接了2008级两个中文班的文学写作课。教材是刘海涛教授主编的《文学写作教程》,在“诗歌写作”这章,有一节专门介绍“散文诗的特征与写作”。由此,我对散文诗的神经被再一次触碰到了。后来才知道,这一章的编写者竟是著名诗评家、人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张德明教授。张教授把“散文诗”放在诗歌的范畴讲授,让我第一次明白散文诗的本质是诗歌,而不是散文。对散文诗的情感,再一次被激荡!我开始有意识地阅读散文诗的作品和论著,如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集、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等,以及国内散文诗人和诗评家出版的作品和论著。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刘谷城老师还为我订购了《散文诗世界》!后来我自己开始私人订购,而且订三份,自己留一份,上课的两个班,每班一份。我还特意在布置诗歌写作作业的时候,要求学生专门创作散文诗。学生把这些作业编成集子,并命名为“青春思念”。记得我专门请刘老师看了,刘老师说写得像模像样,建议我可能的话,给中文系的学生专门开专业选修课。我知道我对散文诗还知之不多,研究不深,底子太薄,我没有答应他。谁知有一天,他亲自把他多年来上公选课的教案、大纲、电子文档、参考资料送到我的办公室,让我分享!他当时是学校督导组的成员,还多次听我的课,给我提出改进意见!更让我难忘的是,他动员我参加张家界全国散文诗征文活动,作品竟被《散文诗世界》刊发,因此还受邀出席当年在张家界召开的全国散文诗研讨及朗诵会。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参加的专业性会议,后来又连续出席了在北京、汕尾召开的相关会议。可惜,汕尾会议之后不久,在当年的体检中,刘谷城老师发现身体有恙,导致中风,并于当年不幸离世!我心甚是悲哀!第二年,刘小红为纪念刘谷城老师,整理并自费出版了她和刘老师的散文诗公选课讲义,我也向人文学院申请正式开“散文诗创作与研究’’的专业选修课。几年来,学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诗作品,也写了不少散文诗研究的课程作业。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年学生选课的热情不减,创作和研究都有成果。2013年,《湛江文学》出版了2011级‘‘散文诗创作与研究”选修课学生的散文诗作品专刊;黄艳映同学研究宓月作品的课程论文发表在2014年的《散文诗世界》;我挂名指导的2014届毕业生谭爱娣研究亚楠散文诗的毕业论文和谢小珊研究语伞散文诗的毕业论文分别全文发表在当年的《散文诗世界》和《星星》诗刊上!这应该是中文系毕业生第一次公开发表研究散文诗的毕业论文!

以上文字,大体说清了我跟散文诗的情缘。然而零星的创作有机会结集,完全是因为有张德明教授的鼓励。他一直希望我能够加强散文诗的创作与研究,同时还推荐我的散文诗发表。但我明知自己底子薄,加上多年的行政工作完全磨损了自己科研的锐气,研究就顺其自然吧,创作也许可以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写点小感触的东西。张教授希望能出一套“岭南创作文丛”,包括诗歌集、诗文集、散文诗集。我只好选了一些没发表过的或发表过(主要在《散文诗世界》《湛江文学》《情诗季刊》)的作品集结成书,并分成五辑。“童年牧歌”,是关于自己长期生活在农村所耳闻目睹的事以及与自己的情感有关之人的童年故事,那些都是自己很熟悉的生活;“田埂恋歌”,是与自己有关的人的情感故事;“青春弦歌”,倒是更多地立足于自己,抒发自己对生活与爱情的理解和坚守;“大地飞歌”,是把情感寄寓于春夏秋冬、四时景物、人事情理,希望道出其中的单纯与复杂;“祖国颂歌”,文字多带“高大上”,然而毕竟也  ·是自己内心的一份情感,真诚,没有矫饰。我前面说过,这些所谓作品,只是自己的部分习作,幼稚而不成熟,更不用说创作的手法和技巧。由于对散文诗的文体的理解未必到位,只知道散文诗要坚持写得短些,故里面的作品,大多为100至500字。情感单纯,方法单一,文字浅俗。只期待与读者分享,不奢望读者能从中学到什么。

感谢给我创作灵感和动机的亲人;感谢给我鼓励的恩师和同事;感谢给我动力和欣赏的同学;感谢给我机会和支持的领导。我将坚持进行散文诗的创作,希望有一天能将较成熟的作品奉献给大家,报答大家的厚爱!

谢应明

2015年1月于湛江滨海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6: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