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提名,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他的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深为当代作家推崇。
这本《圣约翰之路(精)》收录了伊塔洛·卡尔维诺的5篇回忆自己生活经历的文章,体现出个性化记忆特点。《圣约翰之路(精)》包括《圣约翰之路》、《一个观众的自传》、《一场战争的回忆》、《可爱的垃圾桶》和《昏暗中》。
| 书名 | 圣约翰之路(精)/卡尔维诺经典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于198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提名,却因于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他的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深为当代作家推崇。 这本《圣约翰之路(精)》收录了伊塔洛·卡尔维诺的5篇回忆自己生活经历的文章,体现出个性化记忆特点。《圣约翰之路(精)》包括《圣约翰之路》、《一个观众的自传》、《一场战争的回忆》、《可爱的垃圾桶》和《昏暗中》。 内容推荐 《圣约翰之路(精)》内容:在具自传性质的冥想中,伊塔洛·卡尔维诺转向了自己的过去:与父亲一起出行的尴尬童年,一生难以割舍的电影院情结,对亲历反法西斯战争的回忆,对语言、对厨房垃圾桶的感知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形状所进行的审思。他对于记忆本质的思考睿智、令人着迷,洋溢着特有的炼金术般的才华。 首篇《圣约翰之路》是卡尔维诺对故乡城市圣莱莫的详细回忆和描述,表现了圣莱莫的自然和人文景象,以及自己的早年生活经历。 《一个观众的自传》其实说的是作者自己,主要是在一九三六年到战争爆发那几年里偷偷从家中跑去看电影的经历,记录了当时在意大利放映的各国电影在他的头脑中留下的记忆,以及电影,主要是美国电影对于当时的意大利人生活的影响。此文的后半部主要写的是对杰出的意大利导演费里尼作品的观感。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探寻电影对于他的创作的影响。 《一场战争的回忆》是卡尔维诺在战后写的对于自己当年作为一名游击队员参加的一场战争的回忆。文中对战争的细节讲得并不多,只讲了那场战争留在他的记忆中的一点点东西。这种回忆实际上有着创作实践感的性质。 《可爱的垃圾桶》从作者在巴黎生活那几年厨房里的那只垃圾桶写起,涉及其使用、位置安放、清倒时间等等方面,实际上描写了他在巴黎的生活,可以视为卡尔维诺对于那一段生活的回忆。 《昏暗中》是一篇可能未完成的手记,假设被问及对世界、宇宙的认识时,作者关于世界的元素、物质、广度、厚度之类概念的认识,更像是一种哲学范围内的世界观。本文对于理解卡尔维诺的宇宙观和《宇宙奇趣》有一定帮助。 目录 圣约翰之路 一个观众的自传 一场战争的回忆 可爱的垃圾桶 昏暗中 后记 试读章节 说到我对世界和历史的整体理解,首先就要了解我们家在什么地方。这里曾经被称为“法国的尖角”,位于圣彼得山脚下的海岸边,也被视作两块大陆的交界。从这里往下走,一出我们家的栅栏门和私家小路,就来到了城市里,这里有人行道,橱窗,电影海报和书报亭,哥伦布广场就在旁边不远的地方,还有海滨;往上走,只要走出位于水渠上的厨房门——那水渠就从我们家屋后通到山上(你们知道水‘渠吧,就是把河流中的水引到海边灌溉田地的设施:这是一条掩藏在墙根下的小水渠,旁边用石板铺成窄窄的人行道,很平坦)——立刻置身于乡野之中,周围都是蜿蜒崎岖的山间小道,干砌的石墙,葡萄架的撑杆,还有满目的绿色。我父亲总是从那儿出门,穿着打猎的衣服和高筒的靴子;你总能听到钉有鞋钉的靴子踩在水渠上的脚步声,狗脖子上的铜铃声,还有朝着圣彼得大街那一面的栅栏门发出的吱吱呀呀的声音。对于我父亲来说,这个世界就是从这里开始往上走的那一部分;而往下走则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单纯的附属品,有时也需要到那里去处理一些事务,但总的来说它还是一个外在的、无关紧要的世界,在那里需要像逃跑一样大步地通过,眼睛都不转一下。我却不一样,与他完全相反:对我来说,我的世界,我的版图,是从我们家往下走的那部分,其余的都是空白,没有什么意义。我期盼着解开下面那些街道和夜晚的灯光所组成的密码,它们不仅仅是街道,或是我们这座孤独小城中的灯光,而是“城市”,是所有可能存在的城市的缩影,就像这座城市的港口已经成为各大洲的港口。我从我们家花园的栏杆探出身去,每一样吸引我、让我感到惊奇的东西都近在咫尺——可是也远在天边——每一样东西都秘而不宣,比如壳里的核桃,未来与现在,还有海港;我总是从那里的栏杆探出身去;我现在也不知道我说的到底是什么时候的事儿:是我从不迈出花园一步的岁月,还是经常逃出去到处转的日子,因为现在这两段时光已经融为一体。这里唯一留下的就是那些地方了,而那些地方现在也已经不复存在,什么都不是了——海港看不见了,藏在了萨尔地广场和布莱斯卡广场上那些高大楼房的屋顶花园之后,中间只露出防洪堤的轮廓,以及小船上的桅杆顶端;道路也藏了起来,我总也搞不清那些屋顶是怎么沿着道路的地势排列的,那边的比例和透视效果完全无法辨认:那个是圣西罗的钟塔,还有阿米岱奥公爵时期的市立歌剧院的金字塔式穹顶,这边一家老电梯生产厂——噶扎诺厂的铁塔(现在这些东西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它们的名字还固执地、无可替代地躺在书页里,幸存了下来),那边所谓的“巴黎楼房”的复折式屋顶,以及一栋出租公寓楼,它归我的几位表兄弟所有,那时候(我指的是30年代左右)这栋公寓楼就位于圣弗朗西斯科河的峭壁边上,是远离都市的孤独的岗楼……那旁边升起的、像舞台侧幕的东西,就是“烛台门”,湍急的河流就藏在那下面,上面长着芦苇,还有罗里奥桥下的洗衣女工,以及脏兮兮的垃圾。那里有一个地势崎岖的园子也是属于我们的,紧邻比格纳市古老的土城,灰色,还布满了孔洞,就像埋在地下的骨头,那里只有柏油的黑色或者枯草的黄色。越过这片地(即圣康士坦佐街区,在1987年的地震中遭到了毁坏)就是一个公园,很整齐,但是看起来有些忧郁;公园里的篱笆和墙边的果树一直延伸到丘陵上面;公园的尽头是建在桩基上的业余俱乐部的舞厅、原来医院的小楼,以及18世纪的“海岸圣母”的圣堂——一座庞大的蓝色建筑,十分显眼。母亲的呼唤,姑娘们或者酒鬼们的歌声,都会随着不同的日子和时辰,从城市高处的这些斜坡上升起,清晰地穿过安静的天空,再滑落在我们的花园里;而在城市鳞次栉比的红色屋顶间,响起的则是有轨电车和榔头的混乱的声音,还有德·松纳兹营地孤独的号角声,还有贝斯塔格纳锯木厂的嗡嗡声,还有,圣诞节的时候,海边旋转木马的音乐声。每一种声音,每一种形象,都会混合其他的声音和形象,就算没听到,没看到,你也可以猜到那是什么。 P1-5 后记 后记 凯撒·噶尔波利 不过,我一直在想,从第一期《这个和其他》问世到现在已经过去三十年了吗?这怎么可能?那是1963年,《这个和其他》是赛莱尼、庞巴罗尼、但丁·伊塞莱和尼科洛·伽罗主编的杂志,一本严肃、严谨、深刻、“布莱希特式”的杂志,这样说吧,它是所有努力的最后一个堡垒,也是《综合科技》杂志的一个分支。1963年,卡尔维诺就在《这个和其他》这份杂志上发表了《圣约翰之路》,现在被蒙塔多利出版社拿来作为本书的标题。卡尔维诺的许多故事都诞生于树林和大海之间,像清晨的空气一样刺人,而这一篇就曾经是,或者说好像是,其中的一篇;它携带着快速的符号喷射而出,伴随着激烈的,甚至几乎让人窒息的节奏;这篇故事内容复杂凌乱,但同时又条理清晰、透彻,文中的字字句句都像从荒芜、湿滑的小路滚落,快速地滑到谷底;同时这篇故事又是由很多东西、很多具体的细节构成的,这些细节相互堆积、碰撞、挤压,但同时他的叙述又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停住奔跑的脚步,深呼吸,喘口气,看看自己的周围,就好像有什么看不见却围绕在身边的想法在推动着他继续讲下去。 这个故事,我们今天读来仍然热泪盈眶。我们来好好地说个明白。在蒙塔多利出版社的这本书中,还有另外两个具有极高水准的故事:《一场战争的回忆》,是在世界的黄昏时分吹响的悠长而悲痛的号角声,以及《可爱的垃圾桶》,这位擅用隐喻的伟大作家虽然有些不够活泼,但仍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好像卡尔维诺笔下所有的文学足迹、人物形象和路径都齐聚在这里,都回到了《圣约翰之路》,就好像一场已经忘却的约会,又像一次命运的召唤。《圣约翰之路》不仅仅隐喻卡尔维诺,而是卡尔维诺的“一切”,是他所有的文学;这是一种非自愿的隐喻,同时饱含深情又心不在焉。他以同名的精确描写,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梦幻的城市,盘踞着两条向上向下、穿城而过的马路:一条是向上,通往乡村和树林的道路(圣约翰路);一条是向下,蜿蜒在街道、屋顶和露台之间,通往港口、电影院和海边的道路。两条路方向相反,彼此互补,两个大陆,两个一半,两个占据又分享了同一个世界的半球,而这两部分又把这个世界夹在它们的钳子里(就像麦萨伊塞露和盖尔芒特之路:“不对等的比较合适吗?”):树林与城市,冒险与科学,原始与现代,童话与现实,自由与迷宫,幻想、任性、顽皮与秩序、条理、努力。卡尔维诺是如何在短短的几页纸上,以如此精确的描述,将自己展现出来,并放映到世界的银幕上? 这两条路被分成了两个面孔,两种语言,父亲与儿子。这个故事中高大的主人公就是父亲:忙碌,疯狂,勤奋,尖尖的小胡子,冬夏不变的西服背心,卡尔维诺家的长者。把他跟儿子分开的是语言。“我们很难在一起说说话。我们两个都是哆唆的人,有一肚子话要说,但是在一起的时候就都成了哑巴,我们肩并着肩,一句话也不说,静静地走在圣约翰的大街上。”父亲的语言是技术性的,准确,都是术语,公式化的,他的语言是用来确定归属和确认事物的。儿子的语言不关心具体的事物,他不去辨认这些事物,而是从那上面掠过,并移动它们;这是一种女性的语言,用来表达激情、幻想、预感,用来描述陌生、模糊、还没发生的事物。“现在你们都明白我和父亲的路有多么不同。我也明白那时我所寻找的是什么样的道路,跟父亲的完全不同:父亲走的路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的深处……” 两条路,两种语言,最后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既精确又奇妙、表现与自我永恒冲突的卡尔维诺的语言(“每天早晨听着他的不同意见、去圣约翰的长征路仍在继续……”);自然,这并不重要。非常重要的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归属与理解的关系,卡尔维诺与自己的爱恨关系,他永恒的不安,永恒的恼火,他把父子之间最根本的、不可融和的关系摆在了我们的眼前,这对父子总是沉默地皱着眉。太简单了!他就有这样的本事在自我之外来投射自己!一切都如此清晰,在《圣约翰之路》上,一切又都如此神秘。所有的一切在你们看来都很简单,而所有的一切又都是你们无法解开的密码。出于某种受虐的心理,卡尔维诺在生命中的某一时刻也想过,他出众的写作天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好事吗?为什么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更偏爱(对我们来说幸运的是,他也不总是这样)运用作家的意识、谋略、技巧,以及虚假的、预先设定好的想法呢?为什么他让自己的志向承载了巨大的负担,在文学方方正正的根基上摔破了头,而不是沉溺于自己天分的自由?天分,从技术性的角度来讲,还包括数学、文学科学,而它的反面则一文不值……我在说什么啊?这个故事卡尔维诺已经从他的角度,在《美国讲稿》中用最美丽也是最伤感的一段为我们进行了讲述,或者说阐释。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